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七章)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现在继续看序文。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文字简单易懂,就是说‘心、识’两门最重要,佛学理论见地和用功的法门,即心、识两门所开展出来的性宗与相学。所谓般若性宗,是明心见性、形而上谈空的心性之学。而唯识法相的相宗是指以体起用。故后来有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实际上归纳起来就讲心与识的作用,‘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接著永明寿禅师的结论: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这两句实在是一个意义,但是有差别不同。唯识法相宗,开始是释迦牟尼佛发挥创立。而唯识这个观念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过很不完整,经释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国文化经过孔子整理归为五经一样。印度文化关于唯识及其他部分都经过佛整理。佛经上的五蕴、六根这些名词都是原有,不过经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删定礼乐,唯识亦然,确定为八个部分,即心识分为八识。
很奇妙,释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识与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谋而合。虽另有法师再细分为九识,甚至十二识,经后世学者再加研究,还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识最好。
后世宗教发展史记载:唯识是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说法,而由无著、天亲两位兄弟弘扬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学术思想家,认为弥勒菩萨是佛过世几百年后才出生的一位大学者,与龙树菩萨一样,搜集佛的思想精华而讲的,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时才记录下来,因而弘扬此宗。所以后世一般世俗学者,认为唯识宗是由无著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学说有道理,对可修证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后世学者虽不敢明显推翻这种说法,但在学术上是疑古,化作人道的弘扬,唯识宗在佛教史上的演变大概如此。
永明寿禅师与先圣孔子的态度一样是信古,关于考据的事情‘多闻阙疑。’有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必然正确,宁可保留一点态度,绝不做肯定的说法。而后世学者是疑古的风气是肯定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推翻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后世各种杂乱的思想、邪说,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扩充其领域,实由东西学者的疑古态度,进而推翻传统而来。
所以,孔子的学术路线对各种说法决不妄下定论,但后世人则非常大胆地肯定。永明寿禅师也采保守性,决不随便下定论,他还是依传统的理论,认为这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讲的。
这句特别注意:‘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凡是大彻大悟者必定证到心识圆融的道理。也就是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经》上讲的‘自所证知’,诸佛菩萨自己所证到的境界。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此心究竟指哪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想的这个心,所谓‘一切唯心’,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哪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是时教。以佛学而言,我们这个劫数称为‘贤圣劫’,劫数的观念是历史哲学问题,即拿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世界的变化。贤圣劫很长,此劫有一千个佛要出来。释迦牟尼佛以前已经有三个,释迦牟尼是第四个,下一个是弥勒佛。最后一位是现在的护法韦驮菩萨,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后才来成佛。这个劫数有一千个圣人成佛,贤人如诸大菩萨则不计其数。
我们注意佛说的这个观念,若以此看人类历史的演变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学家邵康节,他根据《易经》数理演变,看我们的地球文明由开辟到结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十二干支作代表。‘天开于子’,这阶段多少年不管,‘地辟于丑’,指地球形成的时间。有人类文化的开始是‘人生于寅’,以唐尧登基开始‘甲子年’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闭了,闭后经过若干万年,又再重新开始,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等。他以这样十二万多年的来回,来描述世界人类文明的形成到毁灭的演变过程。
我们街上看到的《烧饼歌》、《推背图》等,不过是十二万多年演变里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万年的文化而已。我们看起来已经非常伟大,而且数字算得很妙,每一代历史的兴衰成败都算得颇符合。实际上邵康节这一套学问是由佛学里钻研出来的,邵康节的老师三代以上的传承是陈抟,陈抟属道家,陈抟以上的传承是和尚,和尚是传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学的《易经》思想哪里来?这个学术问题牵涉得非常大,一般写中国哲学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学,已经写不下去,那碰到这个问题更写不下去!但是‘劫数’的观念是由佛家来的。为什么扯得那样远?就是为了‘一代时教’这个观念,而由横面来解释,不是转开话题。
‘一代时教’包括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还在;他过世后,经典、佛像留下来即相法住世;最后连经、像都毁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这三世的佛法住世叫‘一代时教’。所以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思想的意识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诠就是解释、表达、发挥;只好用‘心、性’名词代号来表达那个东西,有时称为涅槃、法性、真如、法身……都是指这个东西。所以心与识的观念要正确。识,不是认识,把‘我认识你’的‘认识’当作‘识’,那就错了;若将佛法的‘一切唯心’的‘心’误为是指思想、感觉、知觉的这个心,也错了。所以此二句文字虽简单,看似易懂,其实不然。永明寿禅师的文笔太美,我们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骗,不是他骗你,是你欺骗自己,有这么严重!
信、解、行、证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
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教’,经、律、论,都是佛的遗教。为什么要研究经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后才能证果。小乘境界是声闻、缘觉之果;大乘菩萨界是菩萨、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至理。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其真假,绝对只有一个‘信’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后可得到正信。什么是正信?比如我说:‘在前面这杯茶太烫了!’大家一定相信,这是迷信!你没喝,怎晓得烫?也许是我骗你的,所以这是迷信。必须你亲自喝这杯茶,被烫伤嘴后,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实在很难讲。有些人自认高明,说自己‘一点也不迷信!’其实,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个不迷信的!这更严重。过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对,这不是上自己的当?所以,迷信与正信是非常难讲的,谁敢说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样,通一切法,彻知万法之源,那可说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萨,及一切圣贤,可以称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学问懂一点书,说自己不迷信?唉!这些学问如沧海一粟,不要自满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会贯通谓之‘理解’。若是只懂得讲理,还不是理解。然后要修行证入,做到信、解、行、证,故说‘信解证入之所趣。’趣,就是趣向。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一切圣贤诸位菩萨依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而来,所以佛说的称为‘经’,依佛经而起信解行的著作称为‘论’,故说‘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圣贤是中国文化的名词,即佛教的佛等于圣人;菩萨等于贤人。贤分为三贤: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称大圣。一切成了佛的大圣,自己证道后,转来宣扬佛法,谈成四辩。因为由佛与弟子的问答讨论所记录下来的经典,就包括四种辩论,也就是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辩无碍。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这几句我们不再加解释,永明寿禅师乃表明这本书把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搜罗了。
按部就班五阶学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好文章!捞,就如在水里捞鱼虾,虽有捞到,但由手缝渗漏掉的也不少;摝,就是槽篱,炸好的油条放铁篱网上,油就滴掳出来。‘五乘机地’,佛法不只三乘,学佛要特别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学做人乘,由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进一步修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再进一步修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最后转到大乘。佛法的基础先从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衰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DL、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最高的形而上道‘第一义天’,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之天,这个天是理念世界。这个‘本体’是‘形而上’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借用名词,讲一声形而上早变成形而下了,讲一声本体已经不是本体了,一落言语已经不是了。第一义天也是这个道理,至高无上之义,义即是理。后来一般大祖师都引用这两句,文字好,尤其‘升腾’两个字用得多美!如龙飞于天际,变化升腾,悠游自在,义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渐修而到证悟都说完了。
阿谁不归一乘道?
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含生就是众生。《宗镜录》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证到,这是正统的禅宗。到了这样以后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谓‘无邪不正,有伪皆空’,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正?若还未证果,未证得圆融的三贤五乘都还是邪门;必须要圆满证悟,才算证果。所以此时到了‘无邪不正,有伪皆空’,一切有法整个彻底空了。
(编案:《仁王护国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十圣即十地菩萨。果报即实报土,净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经而论,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顺菩萨道,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名无生忍。第十地等觉菩萨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名寂灭忍。
若依《大乘起信论疏》,有五不退之说,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二、位不退: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三、证不退: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返佛土而不退转。四、行不退:即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无有烦恼可退转。
为便初机,再将有关名词解释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二、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三、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四、十向: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五、十地: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大智成大恩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禅宗说开悟证道的人,乃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什么体?刚才讲的:‘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即是法身之体,法身有断德。报身是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凡夫业报之身,若悟了道、成就了,即成诸佛菩萨正报的功德报身。
所以,证悟了道的,报身就有智德,有大智慧。至于化身则有大恩德,为了广度众生而现千百亿化身。但三身何以成就?就靠明心见性,真切的悟道而证得。所以说‘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我们为什么打坐用功?在报身上修。不过大家还未修成功,因为还是业报之身。所以生病的人,苦啊!难过啊!是自己在受业报,这是前生种的因,所以现在受报应。如果悟了道的人,入定在三、四禅天定境中受乐的福报,就叫报身,这个报身在大智慧之智德。再由报身修成功后,化身‘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法华经》上即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比如几天前有位同学出家,本来头发留得好好的,现在出家了,何以如此?‘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的比喻之一。化身是为了利他,因利他故,有大恩德。
据天台宗的分类:法身,断德;报身,智德;千百万亿化身,有大恩德。何以见得?那就要研究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三身的成就与解脱、般若、法身三样缺一而不可。悟道即已证得法身的境界,法身就要解脱,一切烦恼结使都解脱掉。为什么能够解脱?大智慧的般若。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三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自己认为有功夫、有证道?这三样可测验自己,还不要人家测你,自己都很清楚。道理讲得通,打起坐来功夫、境界都有,碰上事情烦恼起来,解脱不了,你那个法身呢?像市场的发糕,发酸了!这不是法身。真正的法身就有解脱、般若,缺一不可。
所以,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三者是圆的,缺一而不可。真悟道、证道的人,今天得一点利益,法身有一点清楚,解脱的功力就大,般若就发,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不是明白、懂理就是,要知道这三德不是可以随便吹盖的。
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唯有成道的人有真正的慈悲,因为他智慧上有智德,自然起无缘之慈悲,因为他的功力能够做到,他应化身,成恩德故,才能够悲含同体之心,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没有作用,没有条件。不是我看他好可怜,因此我可怜他,这已经不是菩萨的慈悲,有条件了。什么条件?因为你觉得他好可怜,才可怜他,不对!无缘之慈是没有这回事,同体之悲就是没有这回事,他可怜就是我可怜!这个地方就功力、见地很严重地考验自己,希望诸位真正学佛的人自己注意,据我个人体认自己,因此认识自己,也认识大家,觉得没有一个真正够得上资格学佛或学禅的人。所谓悲心!慈心?叫人家慈悲我还差不多!我们哪里会慈悲人家?好好学习后再讲吧!真正做到慈悲,‘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注意!真正的慈悲是用而不用,无心而用。还有个我要做慈悲,叫什么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心起无心,做了自己好像不知道,当然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当下就空了,没有事。说:‘哎呀,我布施他,我做了功德!’那你慢慢去得吧!不是的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无缘’,指没有条件、没有相对而起。教化了就教化,自己一点都不留,功德也没有。回向众生,并不是回向诸佛,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好处都属于人家的。如此,才能度化一切众生。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这道理深得很。永明寿禅师的文章与义理是真正中国文化的佛法。将来在世界佛学上,青年同学应该强调中国文化的佛学这一系统特有的精神。将释迦牟尼佛的真精神拿出来,以中国的文字表达。不要老是跟著外国人,他们乱讲你跟什么?二、三百年的文化,怎能把五千年的文化撇掉。要拿出勇气来,这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是该恢复的时候了。不过话说回来,不要盲目的傲慢,自己要努力充实。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本来是无心应化,故没有保留,是真大布施。‘化成大化’,教化众生,没有任何保留。‘则何苦而不收’,好人要收他当徒弟,坏蛋也要收,总归你要收。世界上魔王、魔鬼都收完了,世界也太平了。苦差事全归已承担,所以我不开口,只修行管自己。错了!善的要收,要教化,坏的也要教化。说坏的你不能教化,你的慈悲何在?尤其是在魔王、坏蛋更要想办法教化,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叫做学佛,达到‘怨亲普救’的境界,不但亲人要度,怨家也要度,也要救,这才是真正大慈悲。
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三草二木等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比方。邪种焦芽指什么?根据《法华经》所说,那些不晓得发大慈悲心学佛的,只想为自己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稻子的芽烧焦了,种在土中再浇肥料也长不出来,那是死东西。种子已经烂了,空壳的,埋下去也长不出东西来。小乘人只管自私自利修道的就是焦芽败种。在《法华经》上,佛将他们赶出去后,才开始说法。换句话说,佛也教烦了,教了那么多年,什么蛋都有,他就清除一部分到别处,也是一种方便!
春满水满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上面文字不必再多解释了,都在赞叹这本书怎么好,包括佛法的大要。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我们提出第八节的标题到此为止。他强调大家懂了这个以后‘可谓括尽因门’。像我们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萨,不要谦虚,每一个人圆满具足,这是因地上的佛。等于法律上有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具有结婚的资格,结婚与否是你的事,你资格够了。凡是人都有成佛、成菩萨的资格,所以叫你是‘菩萨’,尽管承认,你是因地上的菩萨,只有菩萨的资格,不过还未到,功德没有圆满而已。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都是因位上的菩萨、因位上的佛。我们开始学佛就是学因位上的佛。‘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由因而证果,一直到成佛证果的途径都包括在内。所以讲初求法身、般若大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才晓是如何开始修行成佛。‘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白了《宗镜录》以后,任何法门或修法,都可以圆通了。‘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只要照著这本书的道理去修持,你就晓得回家成佛,直证菩提之路。
假定你不相信,‘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跟著别人乱学,善知识虽然在著书立说,恶知识同样在著书立说。自己智慧不高,不晓得哪个道理是对的?随他妄解就糟了,所以大家不要随便乱看。若走错了路,那没得办法!就如挤犊牛的奶,他还没长大,怎挤得出来?‘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纵然你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不会成就!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