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99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9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

  这个「持」字在戒品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不知道各位记住没有?前面是戒品,现在这裡是忍品。忍波罗密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酉三、忍度(即忍品)(分四科) 戌一、徵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

  忍波罗密多它的含义是什麽呢?下面列,列等于就是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淨。

  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忍。

  这个颂把忍品的大意说完了。下边是长行,把颂裡边说的话略略加以解释。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淨忍。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就是分为九个相貌,来解释菩萨的忍波罗密多。第一是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淨忍。这是颂和长行标列出来忍有九种相。下面第三科,一一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自性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戌三、释(分三科) 亥一、自性忍(分三科) 天一、徵

  云何菩萨自性忍?

  怎麽叫作菩萨的自性忍呢?「自性」这句话和《中论》说的自性,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中观论》上说的那个自性是对缘起说的;若是因缘生起就是没有自性,若是有自性就不是缘起,自性和缘起是相对的。但这裡说的自性不是这个意思,这裡说自性是对共相说的,自性就是自相。共相和自相有什麽含义呢?这共相就是此法彼法,或者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法,五法共同的有这样的相貌,那就叫作共相。比如说无常,色也是无常的,受想行识都是无常,都是有生灭变化,所以无常是五法的共相。这共相是这样的意思。自相就是不共;唯有我自己有这样相貌,我和你是不共有这样相貌的,那麽这叫作自相,所以自相等于是别相的意思。所以这裡说忍的自性,它是不同于布施,也不同于持戒,就是它自己的相貌,所以叫作自性忍。 现在这句话是问,怎麽叫作菩萨的自性忍?徵就是问了。下面第二科是解释。

  天二、释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悉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这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有忍的工夫,他能忍得住。什麽原因呢?他有二个原因,一个是思择力。「或思择力」:或者是这位菩萨他内心裡边遇见什麽事情他不冲动,他心裡面思惟观察,然后再决定採取什麽行动,不要立刻感性上的,「哦!你是我的冤家!」不要立刻说这个话,先要思惟观察。有这样智慧的力量,「为所依止」,作他的基础,就是先要观察然后再採取行动,这叫思择力。「或由自性堪忍怨害」:这是第二个原因。或者是由于他的自性,这个自性是指什麽说的?就是指他的心说的。就是这位菩萨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不须要思惟观察,就有这种品德,就能堪忍怨害,怨家对他的伤害,他心裡面能够不动,「堪忍」,堪者能也,能容忍这件事。你对他伤害他能容忍,他不报复。这个是他生来的性格如此,这个自性堪忍怨害。前面思择力是智慧,就是现在他有这样的智慧,他去观察「我现在不要愤怒」这样子。

  「遍于一切皆悉堪忍」:就是这两个原因。思择力由于内心的思惟观察,他这个智慧就逐渐会增长广大。要是生来就有堪忍的能力,那还是有限度的,在这个限度内他心裡面能不动,超过这个限度,他不能容忍了,那就不叫忍波罗密了。现在思择力,如果你能够继续的增长智慧,继续这样的思惟观察,你的智慧可以无限度的增长,那所容忍的境界是「遍于一切皆悉堪忍」,普遍到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够容忍,心裡面不动。用我们凡夫的语言来说,就是吃了很大很大的亏都不在乎,能忍得住。「普于一切皆能堪忍」:就是普遍地在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够忍受。这是表示思择力和自性堪忍怨害的功能能达到这个程度。「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为什麽遍于一切普于一切皆能堪忍呢?「由无染心」:因为他有思择力的智慧,所以他心裡面智慧若来了的时候,瞋心就没有了,所以「由无染心」。「纯悲愍故」;由于生来就有这种品德,他就能堪忍,就是慈悲,所以一切皆能有堪忍的力量。这是解释自性忍。

  天三、结

  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在一切境界上都能堪忍,这是一个忍的相貌,心裡不动;原因就是思择力和自性堪忍,就是这两个原因而能够有这样的相貌。「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是这样子。看《披寻记》:

  「云何菩萨自性忍等者:下说菩萨一切忍是忍种类」:现在这是一段文,下边还有文,那边是说一切忍,这裡是说自性忍:一切忍是忍的种类,这个忍种类还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类的忍,这又是一类的忍。「今说自性是其体相」:现在说自性忍是忍的体相,忍本身的相貌,也就是总说大意而已,所以就是略说了。下边一切忍就是开广的讲说,「随应摄彼,其义当知」,随其所应,由自性忍就能够融摄一切忍所说的道理,你应当知道。「言思择力为所依止者」:这句话怎麽讲?「谓于一切忍,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谓于耐他怨害忍」:思择力为所依止这句话什麽意思?「谓于一切」就是一切的境界,要经过智慧的思择,心裡头能够不动。「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谓于耐他怨害忍」:怨家的伤害,你能够忍耐,这就叫作自性堪忍怨害的意思。「如前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说」:这个自性堪忍怨害,如前面忍波罗密多种性相说,这是「(陵本三十五卷五页)」那上说了。查这个页数看一看就好了。「遍于一切皆悉堪忍者」这句话什麽意思呢?「当知此由思择力」:这遍于一切都能堪忍,那是因为他有思择力的关係。「谓一切法,一切苦」:一切法就是所接触的一切境界;这「苦」呢,接触了一切境界以后,心裡面感觉到苦痛,那就叫作一切苦。「一切怨害」:苦是一回事,「一切怨害」,一切怨家的伤害又是一回事。这「一切苦」这个地方,「一切怨害」也是苦,但还是不同于一切怨害的地方,譬如说天气很冷很冷,你就感觉到不舒服,那就叫作苦。或者是你有病了,或者年老了,那麽感觉到苦,那不是怨害,和怨害是不同类的。所以一切苦和一切怨害是两回事;加上一切法,就是引发你内心的苦痛的那些境界。这样一切苦一切怨害一切法,分成三类,三类总合起来,名字叫作一切。「普于一切皆能堪忍者:当知此由自性或思择力」:或由自性堪忍,或由思择力而能堪忍。「谓一切苦,一切怨害,名为一切」:这一切是指这两种说的。「言由无染心者:谓依思择力」叫作无染心。「言纯悲愍者:谓由性堪忍」,他的性堪忍叫作悲愍。「总摄为一,名自性忍」。这是说一个大意,下面广说。第二科是一切忍,分两科,第一科徵。

  亥二、一切忍(分二科) 天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忍?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标列种类(分二科) 玄一、二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那两种呢?「一依在家品忍」:就是这个人他还没有出家,还在烦恼家裡面生活,但是他内心裡能够安忍不动。「二依出家品忍」:这是一种人。就是出离了烦恼家,来到佛法的僧团裡面,这个时候他也要修学忍辱。这是约人分这两种不同。下边第二科是说三种。

  玄二、三种

  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分这麽三种不同;在家也有这三种,出家也有这三种。这是标列种类。下边第二科随释三种,解释这三种忍。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耐他怨害忍。分三科,第一科徵。

  地二、随释三种(分三科) 玄一、耐他怨害忍(分三科) 黄一、徵

  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

  下边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辨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正审思择,分三科,第一科于自所,就是在自己这一方面。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辨相(分二科) 宙一、正审思择(分三科) 洪一、于自所

  谓诸菩萨勐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淨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

  「谓诸菩萨勐利无间」:这个时候他遭遇到勐利的痛苦,这个痛苦不是一个小小的痛苦,是很严重的。而这个痛苦在时间上说,是没有间断的,相续不断的痛苦,所以是长时间。这种勐利无间的苦是各式各样的、是种种、是长时间的。「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从别的人是你的怨家,来伤害你,引起了很多很多的苦痛,这些苦痛显现在前的时候。「应如是学」:菩萨是学习佛法的人,是弘扬佛法的人,他若遇见「勐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的时候,怎麽办法呢?「应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这样观察。「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这是第一句话。这位菩萨心裡面这样学习这件事,「如此」,前面勐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这件事是怎麽回事呢?「是我自业过耳」:是我自己有罪业的过失,所以有这种事情。怎麽叫作自业过呢?「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淨业故」:由于我先世,就是前多少生,我自己煳涂,创造了各式各样不清淨的罪业,造罪了。「今受如是种种苦果」:现在就得要领受各式各样的苦果。所以不是说我的怨家伤害我,是怨家不对。不是!是我自己前生造了罪的关係。

  读玄奘法师传那上说出一件事:玄奘法师到了那兰陀寺拜见戒贤论师的时候,戒贤论师就告诉他的大弟子佛阤跋阤罗,叫他向玄奘法师报告三年前的事情。什麽事情呢?戒贤论师有风病,地水火风的风病。这风病一来了的时候,这个身体拘挛,手足都是显现收缩,这个身体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是难过到极点了。这样的痛苦经过很久了,也不好,那麽他怎麽办呢?就想要不吃饭自杀。他倒不是用武器来伤自己,就是不吃饭,不吃饭身体不是就会死掉了嘛,就想这样作。但是这一天作梦梦见来了三个天人,其中一个人身体是金色,对戒贤论师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位碧绿色的人是观世音菩萨,另外那位银色,金银铜铁的银,银色的人是弥勒菩萨,我们来看你。你有病想要自杀,我们劝你不要自杀,就跟他说:『如此是我自业过耳!』就是这句话。你前生作国王不爱护老百姓,虐待老百姓,使令老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你今生得这个果报。你前生是国王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任何人没有办法来处理你,你犯法没有谁有办法来控告你,法律上也不能制裁你,所以现在你得这个果报。你想自杀,你罪业还没有完,自杀还是要受苦的。那怎麽办呢?你多多的弘扬佛法。三年后从支那来一个出家人,你给他讲《瑜伽师地论》,你忍耐不要自杀,给他讲《瑜伽师地论》。」那麽文殊菩萨向他说这句话。但是文殊菩萨说那个银色的人是弥勒菩萨,那麽戒贤论师说:「我常常的愿意求生弥勒内院,我能不能往生?」弥勒菩萨说:「能的!」这个梦就是结束了。

  那麽这上说「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说是我有怨家来伤害我,不是怨家的不对,是我自己有罪业的关係,所以得这种果报。「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淨业故」:「如此是我自业过耳」这句话是略说,下面广说,等于是解释前面那句话。这个菩萨自己思惟「由我先世」,由我自己造了很多的染污的罪业,「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所以现在就是各式各样的苦果,苦恼的果报。所以受苦的时候不怨天尤人,实在就是过去的因而感现在的果。看《披寻记》:

  「谓诸菩萨勐利无间种种长时等者:此显菩萨不捨生死流转相续」:这一段话「谓诸菩萨勐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这句话什麽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菩萨不捨生死流转相续」,他可以到无馀涅槃那裡去的,菩萨可以到诸法实相那裡,但是菩萨大悲心「不捨生死流转相续」,不弃捨在众生世界有生有死的流转,不弃捨这件事。「即于其中遭怨害苦」:你在生死裡流转相续,那麽生死这个地方就会有怨害苦,你就遇见了。「故作是说」:所以说「谓诸菩萨勐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是这麽意思。这可见菩萨的慈悲心,非常的伟大。

  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

  我在生死裡流转受了很多苦,受的苦受的一点没有义利,一点功德没有;也没有世间的功德,也没有出世间的义利,受这个苦就白受了。「若不忍者」:我若不忍受,我若是愤怒,怨家给我苦,那我把怨家杀掉就没有人给我苦了。若这样子的话呢,「复为将来大苦因处」:那你又造了苦因了,将来还是要受更大的苦呀。看《披寻记》:

  前面文有解释。「无义」就是现在没有功德。「无利」,将来也没有功德,一个现在一个未来这麽解释。或者是没有世间的福利叫无义,没有出世间的福利叫无利,是名无义的苦。「如说一切有情无始生死空无义利故」: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这个世界裡面受生死苦,受多少了?这生死苦是不可以数目来计算的。你受了那麽多的苦,你得了什麽功德?「无义利苦」,一点功德也没有得到,白受苦了。

  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

  「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菩萨自己这麽思惟观察。说:「我假设对于所受的这个很大的苦恼,对这种事情‥‥。」「大苦因法」:苦是果报,果报的因是什麽?受苦的时候就是愤怒,就是瞋心,你瞋心越大,这就是大苦之因。「随顺转者」:我随顺我内心的愤怒去活动,我这样作的话,「便为于己自作非爱」,那就是给自己再创作不可爱的事情了。你愤怒就给自己栽培一个将来的苦果之因了;苦果之因是不可爱的。「便为于己自生结缚」:那就等于是给自己造作一个大绳子把自己绑起来了。「便为于己自兴怨害」:也等于给自己发动了一个怨害的事情,你将来还是要受这个苦的。「非是于他」:并不是给别人造成伤害,是给自己造成伤害。那麽这是菩萨作如是观,作如是学习,「我的瞋心若是动了的话,我是给自己找苦恼的。」看《披寻记》:

  「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谓由不忍为因,有生死苦」:谓由不忍苦的时候,你就心裡面发恶心在造罪,那麽将来就会有生死苦,「是名大苦因法」。「当知不忍,瞋为自体」:什麽叫作不忍?就心裡面愤怒。「即于彼法若生若长」:即于「彼」,那个瞋心,若生起,「长」就是继续的生起。「安住爱乐」:心裡面就欢喜愤怒,「名随顺转」。这是于自所,在自己这方面思惟观察。下面第二科,于自他所。

  洪二、于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

  「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又自己的生命体和他人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所有的都是行。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他人的色受想行识,都是行,都是有生有灭的变化的。「一切皆用性苦为体」:自己的生命体的诸行,他人的生命体的诸行,一切一切都用性苦为体,都是用苦为它的体性的。自己的生命体就是苦,他人的生命体也是果报,也都是以苦为果的。「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那个怨家他无明没有智慧,所以在我的身体裡面‥‥,我这身体是以苦为体性的,他不知道,他「更增其苦」,给我再增加痛苦。我本来就是苦了,他还要给我增加。「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那个怨家没有学习佛法,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也不知道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如幻如化的,都不知道,所以他来伤害我,我可以原谅。我现在是菩萨,我受了菩萨戒,我学习佛法了,我要有佛法的智慧,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毕竟空寂的。「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怎麽还这样子作呢?在他的苦体上再加痛苦给他呢?怎麽可以这样作呢?不应该这样作的!

  洪三、于声闻所

  又诸声闻多分唯修自义利行。尚不应起能生自他众苦不忍。何况我今正为勤修他义利行而生不忍。

  这是第三科,于声闻所。「又诸声闻」,就是小乘佛教的学者。「多分唯修自义利行」:他们多数唯独是修行对于自己有利的修行,只是利益自己,他们对于一切众生的事情不大关心了。「尚不应起能生自他众苦不忍」:这样的修行人,尚且还是不应该发动,能生自己的众苦,能生他人的众苦,这个众苦是很难忍受,这样修行人都不作这作事。「何况我今正为勤修他义利行」:何况我在三师七证那裡,受了大戒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的人。现在正是勤修六波罗密多利益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得到义得到利,作这种功德行。「而生不忍」:而还不忍受吗?不能忍受这件事吗?这是于声闻所。下边第二科,勤修五想。前面是正审思择,是自己在观察这件事。下边勤修五想,分四科,第一科标。

  宙二、勤修五想(分四科) 洪一、标

  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于怨亲中劣等胜品有乐有苦具德具失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菩萨这样子,前面这段文,「正思择已」,他努力地、很好地来观察了以后,就是不要去加害他人,不要伤害他人,容忍他人的怨害。「勤修五想」:这样思惟以后,就精进地修学五种观想。「于怨亲中劣等胜品有乐有苦具德具失诸有情所」:「于怨亲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就这三类;一个彼此间是怨家,一个彼此间有亲爱的关係,一个中,也不怨也不亲,中庸性的这种人。这是三类人。「劣等胜品」:这个怨亲中三类人裡面,每一类人裡面还有劣还有等还有胜的不同。福德也有劣等胜的差别,智慧也有劣有等有胜的不同。「有乐有苦」:这个怨亲中劣等胜这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身心安乐,有的人身心苦恼。「具德具失」:有的人具足了很多的道德,有的人有很多的过失。人有这麽多的差别,「诸有情所」,这麽各式各样人的地方。「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你若修这五种想呢,就是在这麽多差别的众生中,能忍受一切怨害的痛苦。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徵。

  洪二、徵

  云何五想?

  是那五种观想呢?

  洪三、列

  一宿生亲善想。二随顺唯法想。三无常想。四苦想。五摄受想。

  这五种想,思惟观察这五种想。下边是第四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宿生亲善想。什麽叫作宿生亲善想,这裡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徵。

  洪四、释(分五科) 荒一、宿生亲善想(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宿生亲善之想?

  怎麽修这个想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修亲善想。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修亲善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经历长世。昔馀生中未曾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亲教轨范尊似尊等。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应该这样观察思惟,就是学习了。「非易可得少分有情」:不是容易找得到,很少的几个人。「经历长世。昔馀生中未曾为我」:经过长世,很长的时间。在过去馀生中,现在之馀就是过去。过去生中未曾为我,没有曾经给我作过父亲或者是母亲,或者是哥哥弟弟,或者是姊姊妹妹,或者是亲教师,或者轨范师,尊似尊等。很少找到一个人没曾和我有这种关係的人。多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或者兄弟姊妹,都是这种人。《披寻记》: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等者」:这《披寻记》的解释。「如世尊言:我不观见如是种类有情可得」:如世尊说:「我看不见这样的人可得!」找不到这种人,说这个人没曾经给我作过父亲,我找不到;没有曾给我作过母亲,作过哥哥弟弟,我找不到这种人。「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从久远以来到现在,经历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时间是很长。在长时期内流转生死,「不互相为」或者是父亲,或者母亲、或者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轨范师就是羯磨、亲教师就是和尚。「若馀尊重」:其馀的值得我们尊重的,譬如说是轨范师的同学,或者是亲教师的同学,那就是我们也应该尊重的。「似尊重者」:或者其它和尊重都是相似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尊重。「由是因缘,一切怨品,无不皆是我之亲品」:由前面这样的道理的叙述,一切的怨品,亲品我们不说,无不皆是我的亲品,都是亲爱的人。「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十九页)与此义同」。这就是修亲善想。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亲善想。依亲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下面第二科,依想堪忍。人与人若是有怨恨的话,修亲善想就能解除内心的怨恨。叫作依想堪忍。「如是如理正思惟故」:像这样子,就是前面这一段文,修亲善想这一段文。这样合理的,好好的去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捨怨憎想」:就把这怨恨的心弃捨了,就不怨恨了。「住亲善想」:你内心裡面就安住在同他是亲善的,很亲爱很和善的这种观想。「依亲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由于你有亲善想了,那个人对你有伤害,你心裡面能容忍,就不会和他有斗争,不会有这些事情了。

  荒二、随顺唯法想(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

  前面修亲善想,这个说完了。现在第二科,说随顺唯法想。分二科,第一科徵。「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随顺唯法之想怎麽样修法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修唯法想。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修唯法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依託众缘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菩萨应该这样学习,也就是应该这样思惟观察。「依託众缘唯行唯法」:世界上一切有为法,都是依託种种众多的因缘而出现的,没有一件事自然的就有了,都是要有因缘才出现这件事,所以「依託众缘」。「唯行唯法」:这些众因缘所生法就是两件事,一个行一个法。这个行字怎麽讲?这个「行」我们通常说在走路,行住坐卧这走路叫作行。那麽世间上的事情有行的力量是谁?就是心!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才能是活的,地水火风是死的,说我们的心是活的。心裡面有了别性,「哦!这是根!这个地方有土匪,不安全!这个地方有警察有军队,土匪不敢来,这地方比较安全。」我们的心就会这样观察思惟。我们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观察思惟,叫作「行」。其它的不行。其它的一切法它没有心识,不了别,它不会思惟观察,只有我们的心有这种功能,所以叫作「行」。这「法」是什麽呢?就是所分别的境界。我们的心在行的时候,在活动的时候,怎麽叫活动?就是心裡面分别。分别是什麽?就是它有名句。这是洞,这是山,这是水,这是花,这是鹿,这是什麽什麽。就是有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名句,心就依据这些名句分别,这叫作法。这个法有能诠显的名句,有所诠显的义;就是一个法一个义,义是所诠显的,法是能诠显的。我们的心在这上活动,就是依据名言去思惟它的义,就是这样子。所以叫作「唯行唯法」,就是一个行,一个法,另外没有事情,就是你内心的分别。你若不分别,什麽事儿没有。依託众缘而出现的众生,就是这两件事,一个能分别,一个所分别。能分别也好,所分别也好,都是刹那生灭变化的,都是无常变化的。

  「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在这个行这个法裡面,没有一个常恆住真实体性可以名之为我的,没有!行裡面也没有我,法裡面也没有我,没有真实性的东西叫作我。「及有情」:我是总说,下面有情、命者、生者也都是我。「有情」是什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就有了别性的识在那儿活动,叫作有情,就是这样子。并不是另外有个真实性的东西叫作有情,不是的,都没有真实的体性的,没有的。「命者」:命是什麽东西呢?就是我们的身体,生理和心理它们组合在一起,很活泼的生存叫作命,另外没有一个东西是有真实的体性是个「命」,不是的!就是他非常脆弱的,一刹那间就结束了。所以这实在没有真实性,这命者。「生者」:这生者是什麽?譬如说有真实的体性他有作用,一切法都由他创造出来的,他就名之为生者了。没有这回事!没有生者。此中都无我、此中都无有情、此中都无命者、此中都无生者,能创造出来一切事情的,说这是真实的,不是!「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我。行裡面也没有我,法裡面也没有我;能分别的心裡面也没有我,所分别的一切法也没有我,没有真实性的东西。

  「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我们若执着有我,我有我你也有我,大家都有我。你这个我是能毁骂我,能愤怒,能瞋,能打我,能弄我,能诃斥我。没有!没有我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没有!也没有一个我有情命者生者是所骂所瞋的所打的所弄的所诃的,也没有!所以修习随顺唯法之想,世间上一切法就是个名言而已,除了名言以外没有我可得,这是修无我观。修习随顺唯法之想。看《披寻记》:

  「依託众缘唯行唯法等者:如说缘性缘起所缘」:缘性缘起所缘我们以前讲过了。什麽叫作缘性?就是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这是缘的体性。「缘起」就是由这四个缘显现出来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缘起。就是缘性和缘起是一回事。「谓于三世唯行唯法」:这十二缘起,实在是什麽东西呢?就是过去未来和现在三世,在三世裡边就是一个行、一个法,还加个「事」。事,就是缘起的事。因缘所生的事也就是行也就是法。「唯因唯果」:因缘所生的行和法,也就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说是一就是事;分之为二就是一个因一个果,就是这样子。「堕正道理」:你若能这样观察,就合乎道理,合乎佛法的道理,无我可得。「唯有诸法能引诸法」:世间上由那件事引出来这件事,由这件事又引出来一件事,没有完的。从无始来一直的相续下去,唯有诸法能引出来诸法。「无有作者」:并没有一个真实性非缘起的一个作者,没有一个真实性的东西他是受者,作者、受者都是不真实的。通常有我论者:「我是能作者!我是作者!我也是受者!」执着有我的人会这样想,受者是我、作者也是我,一切法都是因我而缘起的,我是大主宰者。现在说没有这回事!「无有作者及与受者」。「是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骂所骂能瞋所瞋能打所打能弄所弄能诃所诃,唯有音声,唯有名字」:只是有那麽个声音而已,只是有个名字而已,并没有真实义。说这个人是富贵的,富贵只是个名字而已,那裡面并没有真实义。说贫贱,贫贱也是个名字而已,那裡面没有真实性。富贵也只是个名字,那裡面没有真实义。没有一个真实可爱的东西在裡边的,没有!「唯有音声,唯有名字」而已。「即依此义,故说都无」:就根据这个道理说,这一切法裡边没有我可得,没有真实性的我可得。这是讲无我论。修无我观的把这一段文背下来,常常思惟观察,就叫作无我观。这是修唯法想;这个唯法想的想,实在就是如理作意,就是观的意思,观察的意思。下边是第二科,依想堪忍。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这位菩萨能这样随顺佛教,随顺真理去思惟观察的缘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说这个人他是没有我的,就弃捨了有真实我的这种错误的思想。「捨有情想」,就弃捨了有真实性的这个分别心。「住唯法想」:安住在只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真实的,但有个音声而已,但是个名言而已,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就根据你现在这个法的观察,就是智慧,「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他们对你有所伤害,你能受得了,你心能不动。当然这件事就是闻思修三慧,闻思的智慧能作如是观,然后你修奢摩他得到禅定,在奢摩他裡边再作如是观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这就是「悉能堪忍」,都能堪忍这些事情。这是修法想,下面第三科修无常想,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荒三、无常想(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

  这无常想怎麽修法?这裡面第二解释。第一,修无常想。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修无常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譬如说我们看这个牆,我们昨天看这个牆也是这样子,今天看也是这样子,明天看也是这样。我们若这样看法呢,这牆是常住的。但是若在佛说,这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是无常的。但是说无常,是要我们相信佛的话,然后根据理论去推论这件事,就能够「哦!它是刹那生灭的。」但你若不这样观察思惟的时候,这牆是常住的呀!昨天也这样,今天也这样。我看见一个人昨天看见是这样,今天看还是那样,就不感觉这个人有什麽变化,那麽这就是常想。现在这段文上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修无常想,就是「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他的色,他的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刹那刹那变异的;他的受想行识也是刹那刹那变异的,都是有变化的,不是常住不变的。都是要靠因缘的支持,没有因缘的保护支持,很容易就坏了。所以「若生若长,一切无常」。

  世间上的事情,我们就说这国王,古代的国王都是尽形寿作国王的,没有限期的,除了他死了,或者被人推倒了,不然的话他就一直的作国王,一直到死结束的。那麽秦始皇:「我不要死,我求长生不老的药,要永久生存下去。」他只是作这个梦而已,这是办不到的事情。但世间人明知道办不到,但是希望我的富荣华是永久的,都是想常,而不高兴无常,都是这样子。现在佛法告诉我们佛教徒不要这样想,你要作无常想。「皆是死法」: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一切法,都是非死不可的,必朽之物,决定是要坏败的,不可能会永久的。释迦牟尼佛这样告诉我们这句话。我看世间上的人其实也知道「自古皆有死」,孔夫子也说这句话,但是世间人总是去求这个无常法,千辛万苦地去求这个无常法,作这件事。现在告诉我们说修无常想,「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都是非死不可的。还有我们世间人不高兴这个死,就不要讲这句话,不讲就不死了吗?菩萨不忌讳这件事,要认真的考虑观察这件事,应该怎麽处理。「极报怨者谓断彼命」:现在是修无常想,修亲善想,就是破除这耐他怨害的苦,别人来伤害我们,我们怎麽处理呢?修亲善想,这佛法的态度是这样子。他是我的怨家,我不说他是我的怨家,我说他是我的好朋友,曾经是我父亲母亲,我们佛教徒这样想……,佛法和世间法距离太远了!「极报怨者」:这个人对我伤害的太厉害了,我不能不报仇的。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极报怨者谓断彼命」:就是把他命杀掉了,到此为止了,还有什麽办法能出这口气呢?

  「是诸有情命念念断」:在佛法上看,一切有情的他命刹那刹那的在断坏;刹那生刹那灭的。像灯,电灯也应该是一样,油灯灯炷的那点火光,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并不是常住的,但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这个火是刹那生灭的,但我们看它一直在发光,一直的有光明。实在它是刹那生刹那灭的,这件事不管你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应该是能认同这件事的。而我们的生命亦复如是,也和那灯光、电光一样,也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就是死了,所以「念念断」,刹那刹那命就断了,但是又活了,刹那的死,刹那又生了。「智者何缘复欲更断」:既然他刹那刹那就死了,有智慧的人什麽理由还要断他的命呢?他本来就是要死的嘛!「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这样有生有死,他那个体性是不常住的,这个不常的在一切有情的生命体上都是这样的。「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若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佛法智慧的人,尚且不应该发起有染污心对他,不要有愤怒来伤害他。「况当以手块杖加害」:心裡边不要起伤害他的心,何况能够用手,或者是用块、用杖杀害那个人呢?「何况一切永断其命」:动心都不可以,伤害别人的心,这个动心都不要有,何况一切的永断其命的事情,更不应该有了。看《披寻记》:

  「尚不应起有染浊心者:谓不应起恶意分别欲为损害故」,这叫作染浊心,染浊心这麽讲。你不要起恶心分别,去筹划什麽办法来伤害他、杀死他。那叫作染浊心。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坚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坚想」这是依想堪忍。像前面这一段文,你能够这样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坚想」,就弃捨了对于众生是常住的,是坚固不可破坏的,这种颠倒想就弃捨了,就没有这种想法了。「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你内心裡有无常想,怨家对你的伤害你能容忍,你不报复,心裡面也不动心。这是用无常想来调伏自己的怨害想。下面是第四科苦想。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荒四、苦想(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苦想?

  这苦想怎麽样学习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修习苦想。分二科,第一科于诸有情。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修习苦想(分二科) 盈一、于诸有情

  谓诸菩萨应如是观。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况诸有情住衰损者。

  「谓诸菩萨应如是观」:也就是应该这样学习。「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若是众多的有情裡边,少数人「大兴盛者」,是特别的兴盛,就是有权力的人,富贵荣华的人,这总是少数。富贵荣华的人他们很多的事情都比较如意自在的,「尚为三苦常所随逐」,尚且为三种苦恼随逐他,一直随逐他的,他不能解脱这三种苦恼。那三种苦恼呢?「所谓行苦坏苦苦苦」这三种苦恼。「苦苦」我们容易明白,譬如身体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苦苦我们能够明白。「坏苦」少数人会知道。坏苦是什麽呢?就是如意的事情。如意的事情它本是令你满意的,不感觉到苦,为什麽叫作苦呢?就是破坏的时候心裡就苦恼了,这是坏苦。世间上什麽事情非无常不可?前面说「皆是死法」,所有如意的事情,所有令你满意的事情,非坏不可的,所以一定也是苦,坏就是苦。但是如意的事情,令你满意的事情现前的时候,你会拒绝它吗?说:「这是苦我不要」吗?你会不会这样?恐怕不容易。知道它是坏苦,但是你还要接受的,你不能不接受。人就是这样子。等到已经坏了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的。

  你说楚霸王和刘邦他们两个争天下的时候,楚霸王灭了秦王朝以后,回到徐州。那时候楚霸王真是不得了,那时候他到了咸阳阿房宫,一把火烧光了的时候,天下的诸侯来见楚霸王的时候,不能站在那儿,要向前趴着给他磕头,楚霸王的威力达到那个程度。楚霸王感觉到很满意吧!但是韩信把他包围的时候,没有饭吃了,楚霸王的军队还剩下几百个人,军队没有饭吃都跑了,他自己没有希望,大概那个时候虞夫人自杀死掉了,他自己领着二十个人跑了,这时候心情是什麽样子?这是坏苦!一点办法没有。这时候令你满意的境界知道将来无常的时候会想到这裡吗?我看没有这回事。不要说楚霸王,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了多少年的佛法,这坏苦当前的时候,你:「这是坏苦我不要!」有没有这个事情?我看没有!这是坏苦。世间上的人更不要说了;世界上所有令人满意的事情都是坏苦,还是愿意接受。将来坏苦来的时候,你只好接受,不要也不行的呀!

  我以前讲那个大功德天你们还记住吗?就是《涅槃经》上有这个故事,《大毗婆沙论》也有这个故事。我们出家人,尤其是想要出家的人,对这个故事要注意,这个坏苦要注意,要多观想,会发道心,不然不容易发的。这个故事我还是再讲一讲。 这一天这个人家的主人,在房子裡面坐着本来很安閒自在,忽然外面有人敲门。旧时代不是现在,现在一按门就开了,这时候不是,他去开门。一开前面来一个美女,这个女人非常高贵,不是一般的女人能赶上的。说是:「你到我这儿来干什麽?」说:「我到你这裡来,送给你很多的黄金,无量无边的珍宝,给你富贵。」说:「这好呀!欢迎你!但是你叫什麽名字呢?」说:「我叫大功德天。」「好!请请!欢迎你进来。」进来了大家正要谈话的时候,又有人敲门,这主人又出去开门,看见一个非常丑陋的女人。说:「你叫什麽名字?」说:「我的名字叫黑暗。」说:「你到我这儿干什麽呢?」说:「我破坏你的富贵,使令你所有如意的事情都破坏了。我就作这个事情。」说:「那这样我不欢迎,请你走!」这黑暗女说:「你这个人愚痴!」说:「我为什麽愚痴?我不欢迎你这是我的智慧嘛,怎麽说我愚痴呢?」「我说你愚痴有道理。裡面那个大功德天是我的姊姊你知道吗?我是他的妹妹。我们姊妹两个人不分离的;我姊姊到那裡我就到那裡。你若是欢迎我的姊姊,爱我的姊姊,也就非爱我不可,因为我们不分离的。」然后这时候这主人就回来了,就问大功德天说:「门口那个女人说了这样的话是真的吗?」说:「是的!他是我的妹妹,我到那裡,他就到那裡。你若爱我也就非爱他不可。」这时候这个主人说:「好!我都不欢迎,请你们走。」那麽就是到别家去了,又敲门,也是这个次第,那麽那家的主人态度不同,那主人说:「我若爱你的姊姊也就爱你,我欢迎你们两位都在我家住。」这故事说完了。这就是世间上的事情,不是单纯的。有乐就非有苦不可,乐和苦是不分离的。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子。你想要离苦得乐,世间上的苦和乐是在一起,你不能够只要一样不要那样,不可以的。那麽这故事分两段,前一个故事那个地方,那是比喻佛教徒,佛教徒对世界上的苦乐都不要,可以得涅槃。后一段的那个人家,爱这个大功德天也要爱黑暗女,这是一般的生死凡夫是这样子。是苦啊!很苦啊!所以这个坏苦、苦苦,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坏苦有乐,你欢喜乐,这乐一坏你就苦了。

  苦苦很多人都会知道,认识这个苦苦。坏苦不一定!不一定都知道。这行苦除了佛教徒之外,另外没有人知道。行苦实在来说,我们通常说不苦不乐就叫作行苦。或者说坏苦能达到三禅天,初禅二禅三禅,那在世间上是极快乐的地方,没有乐能超过它的了。但是那实在就是坏苦,坏了你就苦了。坏苦能达到那裡。从第四禅到非非想天,通通都是行苦的境界。这行苦的境界还是很高的。行苦的境界乃至到我们中国的老庄,都不能超过这个行苦。孔夫子我们称之为圣人,他也没有说行是苦;一切有为皆是苦,孔夫子没有说这句话。一切的外道能达到非非想天的这些人,他也没有说行是苦;他们能觉悟到苦苦、坏苦,但是不能说行是苦,没有这个智慧。

  而究竟行苦怎麽讲法呢?什麽叫作行苦?譬如说我们现在身体很健康,没有什麽病痛,身体很自在的时候,这就是行苦。乃至到非非想定也是这个苦。这什麽呢?你到了非非想天,你还没有能够远离爱烦恼、见烦恼;爱烦恼、见烦恼的业力去得果报,这些事情你都不能远离。就被这个惑业苦所困而不得自由,那就是行苦。我前几天说熊有冬眠,冬天在那儿睡觉,说那个蛇冬天它也在那儿眠,但是它不苦吗?它苦不苦?我认为可能还是很苦。但是无可奈何,它不能解脱这个苦的。你不管是熊也好,这熊力量是很大的,老虎的力量也是很大的,但是那个果报的苦它没有办法,它只有受,不能解脱。这业力得到的果报,业力结束的时候这苦不能结束,你不可以解脱。到了多少年它的寿命到了结束了,但是它还是不能解脱,可能继续作老虎,作狮子,也可能作熊,也可能来到人间,也可能来到天上。完全还在苦裡面,你不能解脱。你解脱了苦苦、坏苦,但是不能解脱行苦,而行苦又回到苦苦、坏苦裡面,一直在这裡,就叫作行苦,你不能得到自由。

  这《法华经》譬喻品有深义:这房子着火了,这个人在房子裡面烟熏火烧很苦,但是这大长者告诉他们:「这有门,从这裡跑到外边去,到一个空地得大自在。」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色受想行识,就是到于空地了,得大解脱,没有惑业苦的火来烧你,这时候自由自在。所以非要修空观不可!不修空观不能得解脱。这《法华经》譬喻品要读一读,常常读,很有意思!那裡边说的都是譬喻,我们过去的祖师大智慧,他会说这个譬喻:「哦!这个鬼譬喻什麽。那个火譬喻什麽。」他说的和佛法上相契合。如果没有祖师的解释,我们自己看不能看得懂。其中最令人迷惑的就是荣华富贵;你求荣华富贵很辛苦,得到了还算好,但得到荣华富贵真是快乐吗?还是在苦裡边。我这麽看,如果你有了财富,在经营财富的时候很苦,你差一点就完了,财富没有了。就算你所有权还保持住,你心裡面也不安,时时不安,这是苦。如果真实的是失掉了,不得了,这是苦。另外还有个苦,就是女人。穷苦的人可能你想要去找女人也可能不容易,也可能容易;富贵的人找女人很容易,‥‥很苦!也是苦。但是人乐此不疲,还是欢喜作这个事。这是苦呀!

  现在说菩萨,慈悲告诉我们,「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就是富贵的人,「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都是在苦裡面,还不容易觉悟。有机会可以出家修学圣道,忽然间又不愿意出家了,「那个荣华富贵不错!还是值得的事。」不过也可能发菩提心,也可能不是求名利,我是发菩提心要救众生苦,那也可能是这样。「况诸有情住衰损者」:说大兴盛者他不能离苦,何况那些有情住在衰损裡边,得不到那些富贵荣华呢?那他们更是苦了。

  盈二、于苦有情

  如是观已应如是学。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重加其苦。

  「如是观已应如是学」:这第二科,于苦有情。前面是于诸有情,现在是于苦有情。「如是观已」:你能作如是观已,观苦,「应如是学」,你就应该这样子观察。怎麽观察呢?「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这个我就是菩萨自称为我,对于那个苦常随逐的诸有情的地方,「应勤方便令离众苦」,我应该努力的不怕苦,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觉悟这一切众生,令他们远离众苦,就是大兴盛者都是在内的。「不应于彼重加其苦」:我不应该对这些人,来加重他的痛苦,这样是不对的。我应该发心劝他们离苦,我怎麽可以来加重他们的痛苦呢?看《披寻记》:

  「况诸有情住衰损者者:有情自体有多衰损差别可得」:这众生的身体裡边,有很多的苦恼,「差别可得」,各式各样的不同的苦恼可得。什麽呢?「谓病衰损」,这病若来了的时候,这身体健康没有了,就是衰就是损。「寿命衰损」,寿命结束了就要死了,这也是衰损。「眷属衰损」,他的亲爱的人也是有很多很多的苦恼。「由是因缘,于现法中住诸苦恼」:就是由于病、由于寿命、由于眷属、由于财富等等因缘,于现法中住诸苦恼中,「是名住衰损者」,这衰损就是这麽讲。下面第二科依想堪忍。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断灭乐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断灭乐想」:若这样思惟,对于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有乐的,是令人快乐的事情,「断灭乐想」,不认为是有快乐,没有一件事是有快乐的,都是令人苦恼的事情。「生起苦想」:那一切都是苦这样的智慧就生起来了。这个想实在就是智慧。「依此苦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你有了这样的苦想,对于诸怨害你就能堪忍了,你就不介意这件事。看《披寻记》:

  「断灭乐想生起苦想者:谓于有漏有情」:有烦恼的有情。如实的观察「胜义唯苦」,要真实的去观察,站在胜义的立场,世间上都是苦,没有快乐,没有值得说:「哦这是快乐的事!」没有这件事。「尚不见其常住安乐,何况于彼有苦有情?由是因缘,故于一切断灭乐想,生起苦想」:不见有常住在安乐的,何况于彼有苦有情,使令他们重加其苦呢?「由是因缘故于一切断灭乐想」,对于一切不感觉到有乐,「生起苦想」,认为都是苦恼的境界。你要这样思惟。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