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二节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来源:   作者:陈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第二节 心的功能

 

  心如何造业?这须从心的性能和心如何发挥其性能两方面观察。

 

  从心的性能讲,心本具有能造各种业的功能。佛典中常说的“心”,梵文为质多(citta),意为“集起”,即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关于心的功能,佛家诸乘诸宗共同说有根本功能(“心法”)和附属功能(“心所法”)两类,根本功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当于心理学所言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及意识的功能。这六种识虽为造业之本,但本身并无善恶属性,非直接造业、引起生死轮回的罪魁祸首。直接造业者,为根本功能附属、派生的“心所法”——心所具有的东西。分析最细密的大乘法相唯识学,把心所法分为六类(位)、五十一种。

 

  一、遍行心所法

 

  在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普遍生起的心识功能,共有五种:1.触,心识的门户主动打开,接触外境而开始认识活动。2.作意,即注意,主动地发起某种心识活动。3.受,接受、领纳、感受,包括乐、苦、不苦不乐三类感觉、感受。4.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成唯识论》卷三)意识分别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知觉、概念、观念。5.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意识发起思考、审虑等运作,这即是三业中的意业,为造身口二业的先行官。

 

  二、别境心所法

 

  只在个别情况下发起的心理活动,也有五种;1.欲,意欲、欲望、希求。2.胜解,决定的见解、看法。3.念,“于所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成唯识论》卷五),即记着某种东西而不忘失。4.定,梵文“三摩地”(Samadhi),指对所观察、想象的某种对象恒久持续专注不散,多由修禅定、瑜伽、气功而达到。5.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能正确判别是非,决定取舍。

 

  三、善心所法

 

  从所产生的伦理效应、社会效益而言,对自他的今生、后世都有益无害的心理活动。《成唯识论》卷五解释:“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善心所法有十一种:1.信,“谓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成唯识论》卷六),对于真实东西的确信喜乐,主要指对佛、法、僧三宝功德的确信,这种信又分两种:因信赖人而信其所说之理,名“仰信”、“深信”,梵文舍椤驮(sradha);因自己对其理解而确信不疑,名“解信”,梵文阿毗目佉(Abhimukh)。2.惭,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内疚。3.愧,因犯有过错而感差愧,无颜对人。4.无贪,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5.无嗔,心平气和,具容忍性,不起恼怒愤恨。6.无痴,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缘起无我之理,没有黑暗愚痴的蒙蔽。7.精进,作善事时坚毅不懈、坚忍不拔、奋进不已。8.轻安,安恬轻快,离人欲的躁动,无思想负担,为修禅定的效应,分身轻安、心轻安两个方面。9.不放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放逸,即放纵,不受任何拘束。10.行舍,舍弃能扰乱心灵的烦恼妄念,令自心平静安然。11.不害,不损害众生。

 

  四、根本烦恼

 

  烦恼,梵语吉隶舍(Klesa),是佛书中用得极多的一个术语,为令心烦乱不安之义,《大智度论》卷七解释:“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被佛学认为是有损无益的、恶的心理活动,有“漏”、“结”、“使”、“缠”等异称。佛典中所举烦恼有“三毒”、“十使”、“八缠”、“九结”乃至百八烦恼等,其中能为一切烦恼生起之根本者,称根本烦恼,有六种:1.贪,贪着爱恋、占有欲。2.嗔,恼怒怨恨。3.痴,“于诸事理,痴暗为性”(《成唯识论》卷六),指对佛学所说宇宙万物的其实本面、真理实事——因果业报、缘起无我等的无知。4.慢,高傲自大。5.疑,怀疑,专指对佛法僧三宝,对佛法真实义理狐疑不信。6.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成唯识论》卷六),指由推理错误而形成的不符真实、有害的见解,主要指违背佛学缘起法则的断见、常见等。

 

  五、随烦恼

 

  伴生根本烦恼而起的附属烦恼、副烦恼,其害处比根本烦恼要小,共二十种:1.忿,心中气愤不平,怒形于色。2.恨,怨恨,记恨在心,耿耿于怀。3.覆,掩饰过错。4.恼,由忿恨而恼怒狠毒。5.嫉、妒嫉。6.悭,悭吝不施。7.诳,诈骗。8.谄,谄媚阴险,不正直。9.害,损恼众生。10.骄,骄傲。11.无惭,自有过错不知惭耻。12.无愧,自有过错,心无惭愧,厚颜无耻。13.掉举,掉为左右摇动,举为上下动荡,掉举谓念头动荡不定,浮想联翩,为修定的障碍。14.昏沉,心晦暗不明,昏昏如睡,亦为修定的大障。15.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等实理实事。16.懈怠,精进的反面。17.放逸,不放逸的反面。18.失念,忘失正念,主要指禅定中忘失所现之境。19.散乱,杂念众生,乱无头绪,为修定的粗障。20.不正知,不正确、错谬的见解。

 

  六、不定心所法

 

  善恶属性随缘而不定,有四种:1.悔,后悔。2。眠,睡眠。3.寻,“于意言境,粗转为性”(《成唯识论》卷六),为对某一问题较粗的思察、推究、寻思,就像寻找一件所需要的东西一样寻找答案。4.伺,“伺谓伺察,令心勿遽,于意言性,细转为性”,是一种深度思察,意识深处有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等待答案的出现,有如猎人在等待猎物的出现。以上四种心理活动,既可为善,又可为恶。如悔,若有过错追悔,为善,若做了好事后悔白做等,是为恶。

 

  关于心的性能,佛教密乘还有其它说法,如《大日经·住心品》列举众生的心为一百六十种(“百六十心”);藏密说意识底层有“八十性妄”——八十种生来便有的具迷妄性的心理功能。

 

  正因为众生心识生来便具善、恶等性能,当遇到生活中的种种顺缘逆缘时,便会自然生起善的心理活动及烦恼、随烦恼,由此造善恶等业,生善恶果报,堕于三界六道的轮转中。从人性论角度,佛家的心识功能说,可谓一种善恶并具的人性论。

 

 

 

 

 

 

 

返回目录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