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节
第六节 生死唯一真心现
依如来藏系经典《楞伽经》、《胜鬘经》等发挥阐释的大乘性宗,包括中国天台、华严、真言、禅等宗,西藏宁玛、萨迦、迦举等派密法,皆从佛所证的功德潜在于众生身心(“如来藏”)着眼,以一绝对心——如来藏心、心真如、心实相、自性清净心、佛性、心性、心体、真心、真性、阿摩罗识、净菩提心、真心、本觉、一真法界、自性明体等,为宇宙万有的本体,从哲学体用论、体相论的角度,统主体与客体、众生与诸佛、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于一体,说宇宙万有、生死涅槃等一切现象,皆是此绝对真心内蕴功能的显现。《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三界唯心,三世唯心”,《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为体。”“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这里的“心”,即指心体、真心而言,《楞严经》名之为“妙明真精妙心”、“菩提妙明元心”等。华严宗论著《贤首五教仪》解释:“唯心所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真心被认为是众生心的体(主质、本质)、性(不变的本性),是生灭变异的心理活动底里的不生不灭、不变不易者,喻如众水中的湿性、各种金器中的金性、各种面食中的面性,及“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等。
性宗经论描述真心本不生灭(本寂)、本来清净、本来明觉,具足一切超自然的不思议无碍妙用、清净功德,然此心离一切相,超绝一切言思心行,非语言所能诠表,非由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渠道所能体认,非众生经验中物,只有离却众生的生灭妄念、我法二执,达“名言道断,心行处灭”,才能“自内证”——亲自体验。此心本来不生不灭,即是涅槃,圆证此心即名为佛。因为众生无不以此心为自心体性,所以都有成佛的本钱和可能性(佛性),故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涅槃经》)甚至还可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真心本系佛及佛教徒们禅观修证中自内证的主观经验的逻缉外化,被认为是心与宇宙万有本具的实性(或真如、实相)相应(契合一致)的境界,实为真如、实相的别名,或者说,万有的真实——真如、实相,从能觉证它的心而言,称为真心、阿摩罗识,从所证的境或理而言,称为真如、实相,实则能证与所证,在自内证时是一个东西,超越了能、所二元对立。这种自内证经验,通过哲学本体论、体用论的论证,安置于众生的身心,便成了众生皆可成佛的根据。
真心所现或“其常唯心论”从表面上看来接近婆罗门教的“神我”及“梵我一如”的理路,因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源出婆罗门教,非佛法的正宗。实际上,真心与神我、“心之实相即是真如”与“梵我一如”,还是有着在佛学看来是至为重要的区别。天台宗二祖慧思《大乘止观》对此曾有论述:外道说神我遍在万物中,真常不灭,认万物皆实,未离二元论;佛学所说真心则不于心外建立实事,说宇宙万有,皆同以一大真心为体,超越了二元论、一元论。真心虽有时被称为“大我”、“真我”、“佛性真我”,但仍以诸法无我、毕竟空为其本性,被看作空、无我的别名,《楞伽经》云:“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强调如来藏(真心)是无我的,与婆罗门教神我论的有我论很是不同。
从真心现起论看来,生死与涅槃,众生与诸佛,皆唯一真心所现,皆悉空、无我,如梦如幻,体性无别。然众生与诸佛的实际受用与功用、价值,有天渊之别。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是对本具真心的迷与觉。众生迷昧本心,“背觉合尘”,心理活动与真心本具空性不相应,因而追逐虚幻不实的感觉、知觉,昏头昏脑地沉沦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妄受诸苦;诸佛明觉本心,“背尘合觉”,与真心空性相应,故超出生死,无碍自在。生死轮回之因,终被归诸于对本觉真心的迷昧。这种迷昧,即是根本无明,其生起,据《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等说,是因不知本觉真心绝待不二(“真如法一”),心起妄动,“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楞严经》),妄于真心外见有所认识的客体,既有客体,则自有能认识的主体,于是堕入二元对立,迷失了本觉真心无所不照的功用。然后随迷妄之渐深,逐渐生起虚空、世界、众生。如《楞严经》卷六偈所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从世界由虚空渐次生起的过程相应,众生的生起,是先有无色界天,次有色界天,最后才形成欲界众生。各类众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各自不同的“乱想”(杂乱的念想):由飞沉乱想有卵生类,由横竖乱想有胎生类,由翻覆乱想有湿生类,由新故乱想有化生类,由精耀乱想有有色类,由阴隐乱想有无色类,由潜结乱想有有想类,由枯槁乱想有无想类,由因依乱想有非有色类,由呼召乱想有非无色类,由回互乱想有非有想类,由食父母乱想有非无想类。由三世(时间之过去、现在、未来)与四方(空间)和合相涉,变化出十二类众生。
《大乘起信论》则说,依如来藏,每一众生各有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不生灭者即本具觉心、心体真如;生灭者,是由不如实知自心觉性本无生灭,而起妄念,谓之“无明业相”。从而生能见与所见的二元对立,由能见的心识分别境界,生智(爱与不爱)、相续(念念相续)、执取、计名字(分别名言)、起业(造有漏业)、业累苦(因业而受生死果报)六相,六相的相续不断,即是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
众生虽迷背本觉真心,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然轮回空、唯心现、如幻如化的本性并未稍有改变。《楞严经》卷九说:“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虽然随业轮回,实际上并无实受轮回的主体及轮回的实体,轮回这件事,就像眼睛因昏眩或生翳后在虚空所看见的花等,如同幻觉,如同梦中受苦受乐,都在本觉真心中显现能显所显,皆不离本觉真心。本觉真心真常无碍的体性分毫未减,只是众生被一点迷妄蒙蔽,不能受用本觉真心无碍自由的妙用而已。就像《法华经》所譬喻:一位贫穷少年不知自己衣襟里缝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流浪他乡,为人作佣,尝尽人间贫穷之苦。《大乘起信论》比喻众生的生死之本无明,就像迷人认东为西,还是依本具能觉之性而生迷,迷虽害人,却并无实体,一朝醒悟,便会发现“涅槃生死等空华”(唐张拙秀才悟道偈语)。佛陀之名为大觉,所觉悟的便是这一真实。这便是佛家所揭破的生死之谜的谜底。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