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仁岳: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三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
来源:   作者:仁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仁岳: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三

 

  吴兴沙门 仁岳 述

  第四卷

  觉明空昧下二广显分二一正明立法二总结元由初又三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初又二一立世界二结相续初又二一四大因起【标05】兴福科此为四轮成界后大因而用之盖由经文风金水三皆名轮故乃以火大相从为轮也唯孤山改四轮为四大【标06】以见火无轮名故是则言大自摄于轮也问何故经文不名火轮答余三皆约任持世界而说有同俱舍风轮等相故受轮名至于火大止云火光成变化性况俱舍四轮亦无火大然则悫圆二师所科圆义长矣问若谓火无轮名何故第八卷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答彼说地狱界相非今文意问风金水轮既云持世显有次第何故下文复云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乃至水势劣火结为高山等答经有两节初明四大因起则次第不杂后明诸相发挥则交参而说是故轮名局前大义通后其体无别皆藏性发生不应以次不次为妨也。

  ▲注【标01】四轮持世下俱舍颂曰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一洛叉是一亿此数约逾缮那言之即十六亿逾缮那也)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谓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水轮上结成金故下水轮唯厚八亿逾缮那余成金轮厚三亿二万逾缮那)【标02】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半谓五十逾缮那)周围此三倍(共有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颂中不言土轮数量【标03】论云此瞻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亦尔则知土轮厚五百逾缮那也。

  ▲元由心动者即八识业相也亦是俱舍业增上力也。

  ▲亦由情坚者【标04】辅行以地大为事坚执心为情坚应知七识六识俱有执义【标05】故第七识亦名染污意与痴爱见慢四烦恼相应常时审谛思量执取第八为我若第六识即人法二执也。

  ▲腥生肉也。

  ▲经宝明生润等【标06】谷响云若以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水之含育也火克金火是金之贼既母被克故子下流成水轮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汗而下也。

  ▲注【标07】或曰爱心外感于水从兴福至长水皆作此解问下文云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为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等则知诸师所解正顺斯义岂曰违经乎答下约有情感发身中爱水之相不应例今立器世间水轮之义何则且爱之深者无过贪欲如下文云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谓此爱外感于水者何故淫习受报之时乃是猛火铁床铜柱之事耶有以见孤山不取旧解诚所宜矣。

  △二火腾下诸相发挥。

  ▲经水势劣火下以此验前火腾水降等义当火势劣水也。

  ▲【标08】薮大泽也又泽无水曰薮。

  ▲注【标09】故观妄具唯见真具者为种发生即是妄具妄体无实唯是觉明【标10】故云真具具无具相。

  ▲彼此谁名者谷响云如珠具宝全体莹彻实无宝相彼谓具也此谓无也一体互融彼此何在故无定名。

  △二以是下结相续后文例此。

  二复次下众生相续为二一立众生二结相续初又二一总成六入。

  ▲经所妄既立谓所现妄境即下文声色等六妄是也。

  △二同业下别成四生。

  ▲注要因父母同业相感者由于过去曾与父母爱习相缠故于中阴入胎之际复与父母欲想交感然后托生。

  ▲经【标11】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爱之与想皆十二因缘中识也若想已入胎则属于名下羯罗蓝等即是色也。

  ▲注情想合离四生皆具此用携李之义证真云经文且据一往增胜边说若尽理而说岂可有情处无想有想处无情等。

  ▲【标12】湿化染香处者此俱舍颂文也论曰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岂于地狱亦生爱染由心倒故起染无失云云。

  ▲经【标13】飞沈者犹升降也应以三善三恶分之。

  ▲注于一孔雀论一切种因相证真云有情无始重造一切界趣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标14】且举孔雀一类尚已难知况余类耶。

  三富楼下业果相续为二一立业果二结相续初又二一推贪本。

  ▲经想爱同结结谓结业如前同业相缠也贪爱同滋【标15】滋润也亦取润业之义。

  ▲【标16】恶业俱生者谓人与羊恶业所牵生生相值。

  ▲注【标17】杀贪未论酬偿先债者直约四生强者贪弱非是负债互来相啖。

  ▲于身命财非理而取者身命皆为贪彼财物邪枉而取故属盗贪身以生夺为取命以杀害为取。

  △二汝负下示业果。

  ▲注此示盗贪业果相续者以汝我互论但似指前盗贪之相然其汝负我命亦通杀贪故云兼也。

  二富楼下总结元由。

  ▲注诸有为相是正者孤山但知此中有为是正而不知前文真有为法是正其可惜哉问前说虚空而无业果名目此谈业果而不云虚空者何耶答前论妄相须示虚空以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既言有为则已摄业果今明相续空无断绝何俟复云然于有为别彰业果者以众生相续中所谈情想合离更相变易且是胎卵湿化受生之相未明业因苦果之事是故更论业果相续也问三种相续于十界中为摄几界答摄六法界如杀盗淫三种颠倒皆是重浊之相尚无诸天清升之业况有三乘变易之果耶业果既尔验前众生中化生之义虽通天界亦应多是人等五趣耳若世界中四大因起诸相发挥显是下界之事所以然者由满慈所疑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等且据近事而问故佛原始要终齐此而答。

  二富楼下悟真故妄相永寂为二一据迷难悟圆觉经【标01】金刚藏菩萨亦有斯问彼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今云若此妙觉至不增不减也)后起无明(今云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今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等)然彼经唯问因义今经兼问因果为异耳彼佛答稍广但无迷人喻亦有空华金矿之喻如下略引。

  △二佛告下显悟非迷又二一明妄相永寂二明智断常住初又二一习漏不生二山河非有初又二一喻。

  ▲经【标02】聚落者谷响云落居也民之聚居故名聚落赵充国传曰无燔聚落是也今谓聚落喻真性也惑亦同迷喻习漏也南阳北阴喻迷真明而起妄明悟喻觉智悟人喻诸佛指亦喻言教对文可知。

  △二富楼下法。

  ▲注合初喻者即佛言已前三行半文也。

  ▲经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谓因中所迷虽无而有亦有能觉之智觉迷迷灭觉不生迷谓果上所悟妄心既尽唯真智独存。

  △二亦如下山河非有又二一喻。

  ▲经翳人喻佛昔迷空华喻山河大地愚人喻满慈所问余皆可见【标03】圆觉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此喻因灭)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此喻果灭)故。

  △二佛言下法。

  △二又如下智断常住又二一喻。

  ▲经【标04】金矿者金璞也谷响云古文作[石*(丱-(└*┘)+(一*一))]字书作矿周礼丱人掌金玉之地。

  ▲注云丱之言矿金玉未成器曰丱(平猛切)圆觉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二诸佛下法。

  ▲注果上金习漏为菩提下皆约如来自证边说不可以化他起用相滥。

  ▲【标05】渝尔雅云变也。

  二富楼下释大性俱遍疑为二一牒疑二富楼下正释分二一约喻略明二就法广辨初又二一明性相本融二明缘起无碍初又三一举喻。

  ▲经日照则明至水澄成映资中但以七句通喻四大若携李别喻七大今取次义不须别对法相。

  △二于意下破执。

  ▲经殊方者方所也以诸相发挥非同一方故长水云方法也即明暗等法其义似迂。

  △三观相下显法。

  ▲经犹邀空华结为果者诸相虚妄已如空华若更指陈疑相陵灭则如邀待空华复结空果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者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标06】若人以缘而难于性者非其智也噫近世传山家教者销解性义谓理具三千不随缘时相相宛尔是则妙觉明心先有水火亦显性中空华结为空果倍倍虚妄予实哀之。

  △二真妙下明缘起无碍又二一蹑前空明例藏性随缘。

  ▲经汝以空明则有空现此蹑前喻也前喻云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今意云汝用空日为明则有虚空现为明相相以彼太虚不拒诸相故例显藏性不碍随缘乃至地水火风或各或俱皆循业发现也。

  △二云何下别以水日譬随缘俱现。

  ▲经【标07】准的者准平也周礼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谓射的释名云丹面白的是也今并取定则之义。

  二富楼下就法广辨又二一显示藏性二诃责迷心初又二一约迷悟显染净二相二约染净示圆融三谛初又二一染相孤山云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是迷成九界下文我以妙明等是悟成佛界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者趣举藏性随缘之相不同前文以此为喻。

  △二我以下净相。

  ▲注【标08】华严中不动不离者不动应身不离道场也。

  ▲而升而游谓天宫龙宫等。

  ▲身即法体者指应即法也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止观记文。

  △二初下约染净示圆融三谛又三一真空。

  ▲经非明无明者明谓觉因缘智无明即过去烦恼明无明尽者惑智俱灭也。

  ▲注得即理者约所得说若约能得即是果义对智为因双非因果其义亦善。

  ▲经檀那等翻名释义如法界次第。

  ▲注非波罗蜜多总非所趣理者以梵语翻到彼岸【标01】彼岸是涅槃故属理也若取能到亦可云果如智论云菩萨所行名波罗蜜者因中说果故。

  △二即下妙有三中道。

  ▲注【标02】莹宝圆三如次喻三谛若珠具宝性即理具十界若如意雨宝即修起十界今修性合论共成三谛摩尼之譬一体咸收。

  ▲【标03】新伊天目者涅槃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标04】谷响云彼方字有新旧亦犹此土之篆隶也莫不以篆为旧以隶为新是故西土伊字有新旧两体旧则纵横新则不尔状若此方草书下字一点居上二点在下。

  △二如何下诃责迷心又三一诃。

  ▲经【标05】三有者欲色也娑沙云有者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业能令后生相续是名为有。

  ▲注不退诸菩萨法华疏指为通利菩萨若三藏菩萨则属新发意也。

  △二譬如下喻。

  ▲经【标06】琴瑟等者证真引白虎通云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瑟操曰伏牺作世本说文桓谭新论并云神农作瑟者伏牺作二十五弦箜篌者风俗通云一日坎候汉武帝祠太一后土令乐人侯调依琴作言坎坎应节也侯以姓冠章也又释名云师延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候所好琵琶者风俗通云近代乐家所作不知所起又释名云本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

  △三汝与下合。

  ▲经【标07】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孤山云按指谓如来昔于因地以三观智观己妄心即妄成真乃登正觉如得妙音克谐更举海印发光助成音发之义珙钞云海印妙定之名按指表于能入发光即所起妙用净名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华严有圆明海印三昧云云此与资中长水义别择善从之。

  二富楼下释余惑分二一释满慈惑于妄因二释庆善惑于真因初又二一疑问长水云由满慈初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佛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是展转皆从妄立虽知能所俱妄又疑妄从何生故此问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等。

  ▲注资中下此与长水义别问二义孰优答资中为优何者若谓此问疑妄从何生者且前文已明三种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斯则显示妄从真起岂至此中更疑何生耶满慈所问何因有妄盖疑从真所起之妄有何因依而得生起其实蹑前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故发斯问沇师又云未审此妄因何而有于理甚当。

  △二佛告下答释为二一明妄性无因二明真觉无得初又三一总告二汝岂下正释分四一举事审因。

  ▲经【标08】魑魅者通俗文云山泽之怪说文云老物精也。

  ▲注【标09】此言祠授证真云亦如提婆达多从天乞得故名天授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二佛言下就名责实。

  △三自诸下从迷辨相。

  ▲经展转相因者知如文殊问净名云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见惑)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欲爱)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色爱)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无色爱)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标10】无住为本(无始无明)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应知上云称为妄云何有因即无住则无本也今云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即见爱四住也问秪于见爱可云无因否答若论通别二惑同在一念【标11】念体无始犹如空华有何不可欲令易解故引净名为例。

  △四识迷下约悟知虚又三一法。

  ▲经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者【标12】问因依何别答因指自体依谓依他二俱叵得故无生灭。

  △二得下喻。

  ▲经况复下此以梦事况乎妄因也意云梦事尚不可得况妄因本无其可得耶。

  △三如彼下例。

  △三富楼下经示。

  二汝但下明真觉无得为二一劝息妄心。

  ▲注旧解三缘等除殷节外诸师皆然悫云三缘即业事三因即三不善根节疏依之证真破云全乖法相道理。

  △二歇即下正示真觉又二一法。

  ▲经【标13】肯綮者上苦等口乃二切下苦挺切又音启行[啗-口+王]经音作繁者误矣注解牛之事证真云庄子内篇庖丁为文慧王解牛云云肯綮交聚也者谷响引庄子云经肯綮而未尝盖言庖丁解牛游刃于空虚间未尝伤筋脉之交聚也问以交聚释肯綮其有所凭乎答按文如海正义云肯綮交聚也骨间筋结之处者此据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所解。

  ▲【标01】大底音指致也。

  △二譬如下喻。

  ▲经【标02】系如意珠证真云此同法华衣珠喻然彼喻结缘下种此喻真性本有。

  二即时下释庆喜惑于真因为二一难问二答释初又三一蹑前致难。

  ▲注有指第二卷者携李孤山也且第二卷中自疑觉性似非因缘今疑修证不从因缘二文永殊安得相蹑。

  △二我从下引悟证因。

  ▲经我从因缘心得开悟真际云何难因闻了教获悟真心今谓若观下文引目连等缘验其自叙非唯了教亦应通指得初果时所闻因缘。

  ▲注从马胜闻因缘义【标03】谷响引释论云身子目连师事沙然梵志梵志道术身子皆得之沙然临死欣然而笑身子问故答曰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亲我见金地国王死夫人投火聚愿同生一处言已命绝后见金地商人问之果尔【标04】身子追悔未尽事术自知未达更求胜法而无师可事后于道见頞[鞥-合+(白-日+田)]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鞥-合+(白-日+田)]答云诸法从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一闻即得初果身子再为目连说之亦得初果。

  ▲【标05】不须和会者谷响云以其事永异故也如龙树释王舍城引多因缘亦不较定一说以自古来所传异故亦犹此方二戴礼经三家论语广略互异开章各殊仲尼生年进退不同老子终卒存亡各据此方典藉其事尚然况华梵辽远结集部别而于事迹无参差者难矣然则意在明理理之有失则可正之以智事之或乖不可执一为是故云不须和会。

  ▲或可下又强和会之。

  △三今说下指滥申请。

  二佛告下答释为二一破迷显悟二斥失劝修初又二一寄事推破二就法例成初又三一指事对立。

  ▲经【标06】狂性因缘谓照镜见像也因缘是能生狂性是所生。

  △二阿难下随执交破又二一交破二执二转破自然初又二一以因破自。

  ▲注缘其失头合云缘其见头以下文狂走方是失义。

  △二若自下以自破因经意云既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之头因缘故失本头不失显自然义存也狂怖妄出知因缘义虚也。

  △二本狂下转破自然。

  ▲经本狂自然者秪是狂性本来自然。

  ▲注前四句破狂自然者约法言之此显藏性本来寂灭。

  ▲后三句破不狂自然者此显藏性不碍缘生即是空不空二义也。

  △三若悟下显悟双亡二是故下就法例成为二一结会前言二菩提下简显今义又二一简生灭显不生灭二简不生灭显无戏论初又二一递简二双喻初又二一简因显自。

  ▲经【标07】无功用道兴福云八地资中云妙觉证真曰疏主判此太高八地犹是别教义耳若论圆教初住即得无功用道分证法身也。

  △二若有下简自显然。

  ▲经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标08】涅槃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当知若有所断必有能断能断则智生所断则惑灭今无生灭既从极说即无上士也。

  △二犹如下双喻。

  △二本然下简不生灭显无戏论。

  ▲注理亦亡之者荆溪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二菩提下斥失劝修又二一通斥戏论。

  ▲注又解下诗云有苑者柳不尚息焉【标09】笺曰尚庶几也庶几幸望之义。

  ▲经【标10】十二部经者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都成十二名广如释论三十七。

  △二汝虽下别斥遭难。

  ▲经【标11】阿那含此云不来不来欲界生故证真云第三果已断欲界九品俱生名为出欲淤泥。

  ▲注圆教相似位即七信已前也。

  ▲唯作小释者长水云登伽小机虽得第三若望圆信霄壤有异。

  二是故下劝修又三一正劝。

  ▲注舍妄取真去事就理谷响释上句是藏通下句是别教亦可以此二句通指前三。

  △二如下显功。

  ▲经【标12】罗[目*候]此翻覆障。

  ▲【标13】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曰名闻或得出缠谓登伽也或蒙授记谓耶输也。

  ▲注名为本性者出摩登伽经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

  △三如何下警悟。

  ▲注依诸师者馆陶科经从此已下明修行方便已前明如来藏心虽不言解义当解也沇节璇师皆承之唯孤山显云开圆解开圆行云云。

  ▲随闻获证如第三卷末并下文疑惑销除等是也。

  二阿难下显楞严行法分二一显正行二明助行初又二一阿难述请二如来宣示初又三一叹佛。

  ▲经【标01】实相者释论云何等是实相谓菩萨入一相知无量相知无量相又入一相智者曰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无量相即中故又入一相此与前文约三谛示如来藏义趣符合。

  ▲引诸下五住迷暗如沉冥二死漂流如苦海。

  △二世尊下述已。

  ▲经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等国土皆是佛之化境故云如来一往同居义该三土上妙觉明心即寂光也。

  ▲注【标02】天王天子也谷响云如春秋天王狩于河阳天王求车是也。

  △三惟愿下请法。

  ▲经【标03】无余涅槃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等亦尔方是此中无余之义非同少乘灰身灭智。

  ▲入佛知见者法华疏云二智四眼不能知见唯一切种智佛眼则能知见。

  ▲注【标04】三陀罗尼旋假入真也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真出俗也三法音方便陀罗尼中道法音能为初住方便也今请一心三观者此是通涂行门若据别意再请最初方便也。

  二尔时下如来宣示为二一示初心决定二义二示诸圣圆通本根初又二一正明二义二重释二疑初又二一叙意总标二云何下牒名正示又二一劝观因地发心二劝详烦恼根本初又二一约因果审同异二解二阿难下约同异明逆顺二修分二一异成逆修二同成顺修初又二一总斥。

  ▲注空假离中者藏通三乘及别地前修非即性故中即空假者圆人初心造境即中而复双照故。

  △二以是下别明又二一喻真妄体性二显体性不循初又二一喻妄体生灭二阿难下喻真性常住。

  二则汝下显体性不循又二一指现身为四大二由此下示四大为五浊又二一总示二别显初又三一法。

  ▲经【标05】五迭者迭重也此以五阴为五重何则四缠是色阴视听觉察既是六根根必发识及受想行即五阴具矣。

  ▲注若顺现文即向下四浊次第也以义言之者【标06】准百法疏云心王了其总相心所了其别相【标07】以识创起但缘青等总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贪等造作即是行心前三无记未能成业行能成业(疏文)由业招报即是色阴故云始则有识终乃成色。

  △二云何下喻。

  ▲经即彼者指法之辞循顺也泪古没切浊也。

  △三汝浊下合。

  ▲注五利五钝如法界次第。

  ▲见慢者秪是略举利钝耳。

  ▲四浊聚在其时者准悲华经人寿八万至三万岁未有浊名【标08】至二万时为五浊之始也以后验前知是五阴者非但后文秪如上来【标09】既指身中四缠分为五迭阴义明矣况有下文为证能无信乎孤山已前俱无此说后人所解仍旧弗从识者鉴之媸鄙自见。

  △二阿难下别显分五一劫浊资中云从初迷真起妄世界未分但有虚空及与妄见故云汝见虚空也今谓此无其理岂有众生初迷见空而未有世界耶前文云迷妄有空依空立界盖说有先后理非异时应知五浊皆就阿难现前而示是故五节文初并云汝见汝身等夐指指迷真之初恐非经意。

  △二见浊。

  ▲经四大为体即前文云坚相为地等是也见闻觉知即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听觉察也今虽通举正取意知而论受阴。

  △三烦恼浊。

  ▲经忆识诵习兴福云忆念过去识对现在长水云诵习未来诸有境界今谓诵习义通何必定指。

  △四众生浊。

  ▲注思即是业【标10】释论以意业为思业因四种法生谓见闻觉知即六思也响井者周礼凡夫为井方一里说文八家一井。

  △五命浊。

  ▲注【标11】适言者谷响云适始也。

  二阿难下同成顺修为二一约解明因依果性。

  ▲经【标12】常乐我净智者云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

  △二以湛下约行明果性旋因又二一法。

  ▲注修三止观照三谛境者当以虚妄灭生为因缘所生法以止寂之以观照之成三谛境。

  ▲因该十信者问名字观行何不取之答请观下文自见其义。

  △二如澄下喻。

  ▲经名为初伏客尘烦恼伏犹断也不须以常涂五品中伏义为难此译人一往名【标13】粗惑为伏细惑为断耳【标14】孤山指初住所断无明名为客尘此有三失一摄惑不尽云何澄浊都无见思二名目不当如注中引携李所说三违于现文以客尘外自有无明故当知此中客尘与第一卷憍陈那所解二字义同鹿园初悟岂非见思耶彼此照著请无疑矣。

  ▲注界外见思者【标01】若唯识等论初地顿断见惑二地已上渐断思惑此别教义也若圆说者从初住去皆见思双破以违理由见感报由思乃至妙觉方尽其惑。

  ▲一切变现下亦可如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等。

  二劝详烦恼根本分二一总劝审详二正示根本初又二一劝审。

  ▲注【标02】先止后观长水引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云。

  ▲止观当体者前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反显须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既曰修因岂唯修止而不修观耶。

  ▲止观所依者即三谛境也。

  ▲止观所破者下文云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标03】乃至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故知六贼正当所破也以无缘智即因地心也缘无相境即果地觉也破无明惑即烦恼根本。

  ▲旁正之意有前义以观境为正烦恼为旁后义反是。

  △二阿难下斥迷又二一法二喻。

  二则汝下正示根本为三一示六入为根本。

  ▲经贼媒者【标04】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也今外尘内识犹如二姓眼等引发譬若谋合。

  △二由此下明根本有优劣为二一由六根成世界二阿难下依世界辨六根又二一示世界名数二辨六根功德初又二一示名数二一切下明相涉又二一通明二而此下简显。

  ▲经【标05】上下无位中无定方者此于十方简六取四也中谓四维在四方中间故【标06】言无定方者且如东南维既属两向是无定方诸疏不明唯节疏云但取四方有正位故【标07】四维上下难显示故此乃以维为中。

  △二流变下辨六根功德又二一约变迭总论功德。

  ▲注【标08】以世涉方者第一于三世各论四方成十二也第二于过去世四方变一为十成四十现在未来亦复如是三世各四十成一百二十也【标09】第三于过去世四十变十为百成四百现未亦尔三世各四百成一千二百也问两番变迭皆是一千二百然则一番即足何须重迭以世涉方答斯由六根功德全阙不同欲将三四四三之数克定优劣是故变自迭须有两番下文见。

  ▲沇师非之者彼云乍观可尔理则不然经文但约四方三世流变三迭不约十类众生根尘以增其数云云。

  ▲节公是之者彼云兴福配根尘类生第七经中文义明矣足可依用无劳别释云云。

  ▲皆变迭不同者资中云第一变粗相三世或取最初起三世各有十二成三十六第二变一世有三十六三世成一百八添本十二成一百二十第三变前后相望即成九世一世各有一百二十九世总成一千八十添本一百二十成一千二百孤山云一十百千此之四数是正示三迭之变也以上十二有其三有其三类故须以此四数增之三类者一数圆谓十也两数始谓二是两一也以数始则变一为十变十为百两番变之则有二百也以数圆则变十为百变百为千也两始一圆三重增变则成一千二百长水云今秪将过现未来进动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为第一迭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迭第三又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迭已上六家并私谓总有七义恐来者好异故录之以示嘻圣人之言随情所解差别如是又不知后人作释复如何哉然而兴福所取类生阙二(无色无想)根尘减六(意根法尘)非但名数不足抑亦义趣永殊节公所从未为精鉴敏师别用十善如虽出法华疏文而不知此经功德与彼稍异纵强和会终涉疑情所以集解且依方世销其变迭故曰余虽别解等。

  △二阿难下约功德克定优劣。

  ▲注一方三百此是以方涉世之数也又得两分之余者余谓五十也左右各得二百五十。

  ▲一分四百百者此取以世涉方之数也若无次番变迭岂有一分四百耶。

  ▲与法华不同者若资中云法华取此数量约持经力熏成净用其数增减一依今经自古相承多无准的今逢此典方识本因今谓沇师望孤山之说远矣据彼之意则应此经在前法华在后斯甚不然。

  ▲虽眼八百下法华疏云案三业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复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成一千二百根根皆尔若论六根清净则不言功德多少若言庄严则能盈能缩能等。

  ▲等庄严者【标01】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若言清净无盈无缩无等云云。

  三阿难下约优劣简圆通为三一劝详简。

  ▲经谁合谁离等此于六根且令详简任其云取故皆云谁乃审定之辞也据理言之如真际云眼耳则离鼻舌身合意深五浅耳圆余非。

  △二我今下许发明又二一结前生后二十方下引证策修。

  ▲注所谓彼眼根下知者于止观中释云彼是九界。

  ▲于诸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

  ▲具足无减修者观诸眼即佛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减。

  ▲【标02】了了分明见者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修论圆因见论圆果。

  △三阿难下破疑执又二一疑二佛告下破为二一破六根虚妄二显一门圆通初又二一破执二显妄初又三一总标。

  ▲经【标03】虚习者虚妄结习也真际云此修所断或无始时来与身俱生眠伏藏识故曰根中积生等。

  ▲生住异灭者资中云刹那四相即微细妄念也二今汝下别破。

  ▲经为一为六者不了一六即是无明故约此推破用显藏性非一非六也问据阿难迹论修惑尚在那忽于此便破无明答既已开显须明圆行岂复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无明而俱生自落冶铁之譬不亦然乎。

  △三是故下结示。

  二阿难下显妄为二一略显二广示初又三一法。

  ▲经【标04】沦替者由颠倒故沦[仁-二+(儿/又)]尘劳替易真生也。

  ▲注小乘所证全是无明者如止观释智障云当彼破惑名之为智若望中道智还成惑【标05】又辅行云二智之体是无明故资中下彼又释曰或认六尘销处见惑不生执一无为果体名一今不取后释无为果体亦同孤山所解问初果虽破见惑未断思惑见思俱对六尘所起何故经云虽得六销答实如所问经文且据多分言之如涅槃云须陀洹所断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

  ▲如下喻。

  ▲经同不同约太虚说一非一约妄情说。

  △三则汝下结。

  △二由明下广示又二一别示揽尘成根。

  ▲注【标06】八法为体者能造即地水火风所造是色香味触浮根亦尔今但云四大下但言四尘盖影略互举也【标07】经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余经所说或与此异有云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桦皮鼻如盛针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见别目。

  ▲【标08】恬变者有味为变无味为恬恬静也观下文云尝精映味绞味成根当知正取变义为舌根所对之境然由恬变二种皆能发于觉了之性是故对根相待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离合等例此可知。

  ▲【标09】腰鼓颡或作[壴*桑]埤苍云鼓杌也。

  ▲注浮尘根为意思托附谷响云即虑知托在肉团之内也【标10】今人肉团有病则虑知喜忘所为失常故医药所治在肉团耳【标11】列子曰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诣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深心易而置之投于神乐既寤如初二人辞归【标12】于是公扈返齐婴之室而有妻子妻子不识齐婴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识二室自相讼求辨于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是故今经以意处肉团而外缘法尘如在幽室而窥于外故云浮根四尘流逸奔法也。

  ▲如莲华开合者睡眠则合觉寤则开二阿难下总示离尘无体经黏妄发光此谓染著妄境发生妄明。

  二汝但下显一一门圆通为二一显圆通又二一通根脱黏。

  ▲经随拔一根下如于耳根不循动静即是脱黏【标13】智契于理名为内伏余皆例此。

  △二不由下寄根互用。

  ▲经寄根明发【标14】如智论云报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于肉眼而发天眼今亦如是觉明知见寄诸浮尘胜义而发也。

  ▲注【标15】具如华严谷响引晋本三十五云菩萨有十种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余五根皆有十种此即分真人得其互用也。

  △二阿难下示真觉又二一觉不由根二觉不由缘初又二一指事。

  ▲经无目而见者据阿那律于六神通得半头天眼且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标01】此盖意根得眼根用今但取见不由眼以显明不循根故也无耳而听非鼻闻香例亦如是。

  ▲异舌知味者如下文云【标02】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云异也。

  ▲舜若多神者沇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

  ▲无身觉触者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而有微细之色故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也。

  ▲【标03】既为风质者言其不实也。

  ▲诸灭尽定即九次第定中灭受想定。

  ▲久灭意根谓先曾得定故。

  ▲圆明了知此约出定时说。

  ▲不因心念还指曾灭意根也沇疏谓迦叶入定不妨作用引同维摩云不起灭定诸威仪者非也况今文云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岂是入定耶【标04】故知且就小乘灭受想后无妨出定圆照诸法耳。

  ▲注斯皆妄力者【标05】小圣神通由修根本事禅而得既不能知发本明耀故皆属妄实而言之即如来藏少分之用岂唯小圣凡夫亦然日用不知斯之谓矣。

  △二阿难下例显。

  ▲经【标06】圆拔者孤山云六既名根故言拔也普曜云拔断十二根(十二因缘)涅槃云根深难拔此经云拔我疑根皆对根名拔。

  二阿难下觉不由缘又二一指事。

  ▲经以手循体郭璞注尔雅云循行也。

  ▲注不假于缘诸疏释此皆谓不假根境等而不观根义上文已说何烦重耶。

  △二缘见下例显。

  ▲注【标07】诸缘例尔如云见性具四种缘谓空明心眼今且对暗不假明缘余空缘等其例可识又眼根既尔余五比知云云。

  二阿难下重释二疑分二一释因地发心疑二释烦恼根本疑初又二一疑请二答释初又二一疑二请初又三一牒前义二世尊下立今难又二一果不同因二修非契性初又二一明七果常住。

  ▲注白净无垢识天台依摄大乘说庵摩罗识名无分别智光即第九净识也。

  ▲离倒圆成等者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云此智是诸如来第八净识也问【标08】今七种名同在果位体必无殊何故摄论以庵摩罗为第九地论以大圆镜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净二分总含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是故摄论开净分为第九地论不开即指净分名为镜智问开与不开何者为善答两论被物各随所宜不可定计互相排斥然据诸论所说第八识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

  ▲经体性坚凝者若唯识宗谓真如凝然不变不许随缘非此经坚凝之义学者应知。

  △二若此下明六根无常。

  ▲经犹如念心下例前为难也以前文累说妄心离尘无体故。

  △二云何下修非契性又二一正难二世尊下释成。

  △三如来下结违妨。

  △二惟垂下请。

  ▲经【标09】蒙吝谓蒙昧鄙吝也。

  二佛告下答释为二一斥疑许说。

  ▲经尘俗诸事谓击钟捣练等。

  △二即时下寄事正释分二一审闻声彰倒执之相二指闻性显常因之体初又二一击钟正审二据答总诃初又二一审闻二审声初又二一定有无。

  ▲经时罗睺罗又击下此为下文破执张本即钟声更击汝云何知是也审闻既尔向下审声与此相对亦有两重。

  △二佛问下详所以。

  △二如来下审声又二一定有无二详所以。

  △二佛语下据答总诃。

  ▲经【标10】自语矫乱矫应法师云假称谓之矫矫诈也字与矫同国语曰其刑矫诬今谓阿难报答无定义同于诈而复错乱。

  ▲注何因击钟而言其闻者秪由阿难等妄认随声之闻而不知离声之闻诬枉也虚也二阿难下指闻性显常因之体为二一正显闻性二通示诸根初又三一破执二知有知无下显常又二一简妄显真二对凡斥失。

  ▲经汝尚颠倒等举胜况劣也阿难非不以常为断凡夫固亦惑声为闻今左右互举耳动静约尘闭塞开通约根。

  △三如下引例又二一引重睡有闻。

  ▲经自怪其钟为木石响者展转妄闻也或恐木即是杵石即是砧此语似倒谓怪其捣练砧杵作钟响耳。

  ▲【标11】遄者谷响云速也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二阿难下约闻示性。

  ▲注真性不昧者问闻性不昏即真性不昧耶答非即非离也资中云如重睡人无有六情分别声相但任运闻表真闻性常在不灭真际云总举闻性不昏证体无灭或为他响之用随尘妄起尘谢即亡真闻之性何曾暂昧古德以此便为真性良恐未通今观二疏并有不即不离之意而未知节疏指斥何人若谓资中盖不善表之一字耳及至长水全作真闻而解亦恐错用沇疏之义深误后人。

  △二以诸下通示诸根又二一斥迷。

  ▲经循诸色声者能循即六根所循即六境略举色声也。

  △二若弃下劝悟。

  ▲注【标01】通别二惑俱名尘垢者正取识情为垢是二惑体带尘言之犹云尘劳也。

  ▲此眼具五者不可以小乘法眼及次第法眼为比既由清明成无上觉即同请观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也。

  起第五卷

  二释烦恼根本疑分二一疑请二答释初又二一牒前义二令观下述所疑又二一领解结之喻二请解结之法初又二一领喻前文云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今领此喻故曰今观世间等然前文又云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斯则已明六根是结而下文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者此有二义一为钝根者重发起故二虽疑所结意在于解兴福科此云释结解同体疑者非也以阿难本无同体之疑至佛答中始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此亦泛论未是正意。

  ▲从是故汝今下方乃的酬解结之请耳。

  △二世尊下省迷。

  ▲经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资中云俱生烦恼及无始无明也证真曰疏以俱灭俱生配俱生烦恼无明即属无始无明销文不便今详经意前已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次破真妄双疑显不空如来藏今请修行方便重问解结根元须就所知障中以辨惑体不必更配烦恼障也(钞文)今谓证真所解与孤山义同所斥况疏销文不便其实然也予再详之应作二义以销此文【标02】一约阿难权证初果俱生尚在则与界内无明俱灭俱生二约阿难实证初住别惑未尽则与界外无明俱灭俱生后义同圆敏二师前义有异也若作阿难昔居初果令入初住【标03】通叙二义者则于疟喻销释更明何者见惑已断如安日俱生未破如发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别惑犹在如发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二惟愿下请解结之法又二一请法二作是下申敬。

  二尔时下答释为四一经家总叙。

  ▲经【标04】作将来眼者依教生解依解立行皆得正见故名为眼。

  △二善哉下诸佛同告。

  ▲经无上菩提等可对二德。

  △三阿难再问。

  △四佛告下如来广答分二一正示六根解结之法二重释解结伦次之疑初又二一长行二偈颂初又二一明根结无实二示现前可解初又二一明真妄相即。

  ▲注凡夫迷真故缚者若未破别惑未登圆住皆名为缚然六根净人亦得似脱今取真脱故唯圣人也。

  △二阿难下明根境相由。

  ▲经【标05】交芦者行[啗-口+王]经音作茭芦仍斥交字为非此胸臆也。

  ▲注有以下证真云根境识三互相因依如三芦成聚阙一则不立谷响破云如此释者岂唯不晓字义抑又全背经文且经文先以空华喻识既毕次举根尘遂以交芦喻之若谓喻三则文义颠乱凡单言交者唯是两事史记云交手事秦婆沙论云结交趺坐手足俱二事也此经明鼻根功德云而阙中交即是无出入二息一时也又云交妄发生亦秪两妄双起耳至若三数已上言交者并须加敷明之谓三交等如法华云有八交道是也。

  △二是故下示现前可解。

  ▲注又解下节疏亦有此义【标06】彼云言知见者自性遍圆故无知之知无见之见即如来藏心也立知者有所得故背觉合尘即无明耳。

  ▲知见无见者不取相故背尘合觉即涅槃也故兹两释并符佛旨者虽然若观汝今之言前释为要以前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是故如来开示阿难【标07】现前知见若立知者即名为结现前知见若无见者即名为解无明涅槃乃结解之法也斯亦略举知见意摄六根未彰此结从何而解。

  二尔时下偈颂为三一总标二正颂分二一颂根结无实。

  ▲注【标08】凡夫以惑业为缘者六凡法界由见思之惑有漏之业即感分段有为之法也具足应云二乘菩萨法界由无明之惑无漏之业即感变易有为之法也以此三乘若望圆教圣位俱属凡摄是故略之。

  ▲圣人以机感为缘者从分证已上得法性明镜身随十界机普现色像也然分证菩萨自行未满实报土中亦有惑业为缘之义今但约化他应用而说。

  ▲旧以前二句下证真云初半颂立有为是空即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颂立无为是空即无为无起灭不实若空华亦具三支比量若取义便须移不实两字归上句移无起灭三字归下句以不实是宗中空义故应立量云真性无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问下半颂无真性言今何强添答上真性言须通下转云云。

  ▲【标01】掌珍论者清辨菩萨造奘三藏译论标四句与此小异彼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上卷广明前二句下卷广明后二句旧家始自兴福至于长水皆依论释俱不及证真文义分明孤山云彼说祖于天亲吾学宗乎智者宗涂两别故此弗遵云云今恐后学须知略引如上故重遣之者若依掌珍销前颂文即以此颂双遣真妄证真云初半破有为是破妄次半破无为是破真此下一颂释成前意也龙树云即中论偈此二句下更云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

  ▲经【标02】犹非真非真纂要云上非真字即妄非真下非真字即真非真覆牒上文妄真同二妄此读文大谬也。

  ▲注真非真所违也者如下文云真恐迷上三字与今不别。

  △二结解下颂现前可解又三一泛举所因二汝观下正颂前说三解结下生起后义。

  △三陀那下重示为二一喻所结之体二叹能解之法初又二一指八识如流。

  ▲注【标03】第八异名此依唯识论解也又百法疏云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为心【标04】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等别说九识者他宗解为纯净无染识若天台智者依真谛三藏以阿陀那为第七识则与前来经论不同【标05】问若尔陀那之名通乎七八九识如何辨异答梵语阿陀那此与阿梨耶庵摩罗相去非远皆目如来藏心但随诸经论翻取名义或异或同到使南北宗师多起诤计【标06】若知此三有染有净有染净和合随取何义建立其名则诤计自息【标07】且阿陀那识真谛谓之第七者盖别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者则通取染净和合为目解深密经谓之第九者乃别取第八净分言之【标08】故摄论云世尊说法凡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轮以地譬依他性具染净二分(八识)以土譬分别性为生死染分(七识)以金譬真实性为涅槃净分(九识)问陀那之名既通三识何故携李释此颂文须云第八异名耶答以顺现文名义便故既云习气成暴流又曰直非真恐迷是则显有染净二分虽解深密名为第九不如唯识第八义亲况悫况二疏俱作此释故敏师从之。

  ▲大乘权教者即通别二教也孤山云对圆顿大机亦不宣说以历别浅深示六七八之异易起诤论故今谓不然此中正指陀那微细识有真非真恐凡愚不了谓一谓异执断执常故于诸经不常开演何关六七耶应知此识于藏通二教固是不说至于别圆二教亦罕曾显示故云我常不开演所言常者犹云寻常非全不说以别圆初心不得意者皆有诤故【标09】如地论师以阿梨耶为真常净识摄大乘人以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斯即别圆起计之相也圆敏二师释不说意各据一涂似未尽理。

  ▲我于凡愚不开演者节疏云凡谓凡夫愚即二乘今谓若许前义愚通大小。

  △二自心下显诸法如幻初二句从真起妄【标10】次三句达妄即真妄则根境炽然真则待对绝矣所以作此颂者还是重示根尘同源现前可解也所解既如幻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提。

  △二是名下叹能解之法。

  ▲注如世莲华下诸疏皆作喻释大同小异今详经语亦可作能证三昧人解如前文云宝王觉王下文云妙莲华王皆命佛也今妙莲华且是所坐之座金刚王宝觉正是能证之人觉即佛也纵入相似谓圆教七信也同除四住至藏则劣出法华玄文。

  ▲经【标11】薄伽梵者资中云具足六义所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二于是下重释解结伦次之疑为三一经家叙事。

  ▲注二颂合明孤山云前四偈是重颂后五偈是孤起(从解结因次第已下)今谓前四偈中言妄显诸真等四句亦是孤起后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颂若然则杂糅精莹于义惟明。

  ▲经心目开明者上根必进破无明中下或初入真似。

  △二我今下阿难疑请。

  ▲经性净等二句当以所诠能诠分之。

  △三即时下如来显示分二一结巾喻迷二解巾喻悟初又二一绾巾成结二指事显法初又三一示六结。

  ▲注【标01】髑髅天者悫疏云斯承口史未见所翻【标02】长水云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缘起未详今谓华严第二有时分天以璇师但翻劫波而不言罗字故未敢用。

  ▲经【标03】迭华巾者谷响云迭即布名字或作[叠*毛]下文又云宝迭者贵之耳。

  △二佛告下审名体。

  △三定伦次。

  △二佛言下指事显法。

  二佛告下解巾喻悟分二一喻六解一亡二喻舒结伦次初又二一举喻详解。

  ▲经【标04】是非锋起谷响云刘伯伦酒德颂曰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注云如剑戟之锋刃相竞逐而起。

  △二佛言下显法斥迷。

  △二阿难下喻舒结伦次为二一明舒结方便二明伦次所以初又二一举结详解。

  ▲注虽曰伏断者二乘通惑菩萨伏别惑俱约未观圆中者言之。

  △二佛告下显法示修。

  ▲注圆修定慧即三止三观也由此能显如来藏性故曰佛法从因缘生。

  ▲事六度等等取二乘智行乃至菩萨别修定慧悉名尘相方是今文简非之意孤山云和合粗相者如因父母和合而有其身饮食为缘而命得住等良恐不尔。

  ▲【标05】佛种从缘起者准法华疏以中道正因为佛种今孤山解知其本因皆因于心心即佛种也【标06】然而法华正指真心此中正指妄心虽真妄体同理须甄别。

  ▲实智冥理权智鉴物者权实一念物理同时理则照穷正性物则察其本末肇论云圣心无智无所不知此之谓也。

  二阿难下明伦次所以又二一举结详解。

  ▲注黏湛成根者前文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乃至意根云黏湛发知今总言之故云根也。

  ▲必无伦绪者岂有先眼次耳后鼻等耶。

  △二佛言下显法示修。

  ▲法小乘折观下毗昙人空法不空成实人法俱空【标07】会入空平等理谓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空名平等空。

  ▲大乘体观下【标08】衍门三教皆名体观通教但破界内二执不破界外二执别教先内次外圆教内外顿融。

  ▲应知下亦私释之文人空法空即六解也平等空即一亡也三空配位已在说题。

  二阿难下示诸圣圆通本根为四一阿难述请二如来普问三诸圣各说四文殊简辨初又二一述解申疑。

  ▲经得无疑惑例前心目开明说之。

  ▲【标09】顶礼双足者谷响云顶者己之贵足者佛之贱以己之贵礼佛之贱敬之至也。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者上云慧觉圆通但是悟知一六亡义今云圆通本根正是最初方便也。

  △二世尊下省躬致请。

  二尔时下如来普告。

  ▲注【标10】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据孤山意唯从圆释今则通小小以四果为无学生真谛法中圆以分证为无学生中道法中通别准知此下二十五圣孤山复有料简释疑问曰诸圣所叙于界及大何其次第为本说自尔为经家次此耶答虽未可定判而以本说自尔为长盖受佛威加说必次第也若尔一等次第何陈那因声而在沙陀因色之前答【标11】此陈那是现在悟道既初因声尘与观音过去悟道元因耳根非但根尘相符亦是过现相对是故最初陈那叙述末后观音叙述斯则善始令终以显此土正以音声为佛事也若尔陈那亦应当机则与观音义等何故文殊简以为非答尘是佛语根乃自身认尘则著他语言观根则了己心性末代悟入要在观根所以陈那闻声亦在简非之例问普贤依耳识而悟何不当机答尘非根不别识非根不发若不依根如何发识根亲识疏是故亦简又普贤所说心闻之义乃是分真所得何关初心故下文云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问观音既是观根悟道合在六根科中则当居那律前后何故越次居七大之末耶答此既当机其道则胜胜傥先说劣无由陈故让诸圣居前而观音处后例如三十三大士说不二法门而净名杜口最居于后前劣后胜炳然可见已上五重皆圆师料简斯亦钩深索隐之义讲贯者不可不知。

  三诸圣各说分二一正说圆通二广现前瑞初又五一六尘乃至五耳根初又六一火器悟声尘。

  ▲经【标12】鸡园者中阿含云佛灭度后诸上德比丘皆住鸡园竦疏引智论云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鸡头摩寺二说未审。

  ▲注涅槃说身因谷响引彼经三十二云五百比丘问身子云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曰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更作如是问【标01】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罗汉果有说爱有说行乃至饮食五欲如是五百共往佛所各说已解身子白佛谁为正说佛言无非正说。

  ▲【标02】净名入不二者初法自在菩萨云生灭为二不生不灭为不二乃至文殊云无说无示为入不二共三十二人若兼居士默然则三十三也。

  ▲其犹礼乐等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斯即开权会实者具如后释。

  ▲主伴相济者【标03】尔雅云济成也。

  ▲【标04】天台化仪四教谓顿渐秘密不定也。

  ▲龙树二种法轮谓显露秘密也。

  ▲俱无此说者且渐教之初唯为五人等说三藏教大虽在座小所不识至论不定但云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且不言陈那得大乘益【标05】又大论明秘密法转云初转时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亦不言陈那在大益之数若谓今经陈那所叙是密悟圆理者岂唯彰天台龙树教义不明抑亦显法华迹门开权未了何哉以法华但说在昔是权于今是实耳此义非小有妨大涂故集解中不避烦芿。

  △二尘性悟色尘。

  ▲经【标06】优波尼沙陀如序分列名中解又纂要云据华严等经疏翻为近少亦云近对盖校量持经功德云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即极少比对之分也今经云以从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此乃折色明空因于近少微故也。

  ▲注【标07】观五阴理性谓观色不净观受是苦观识无常观想行无我。

  ▲九想者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标08】坏法罗汉者次第禅门云对治无漏禅有二种一者坏法道即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发真无漏成坏法阿罗汉二者不坏法道即皆舍胜处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具此禅故发真无漏成不坏法大阿罗汉。

  △三香严悟香尘。

  ▲经【标09】童子者菩萨之异名也余经亦称文殊等为童子以内证真常而无取著如世童子心无染爱故。

  ▲注此似衍门者未敢定判故云似耳若观当时得阿罗汉将非通教声闻之果乎。

  △四药王悟味尘。

  ▲经【标10】法王子者释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

  ▲五百梵天者证真云是其徒属。

  ▲【标11】印我昆季药王药上者据法华疏云药王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号曰药王今蒙佛记即酬昔所愿也。

  △五贤守悟触尘。

  ▲经开士者【标12】古翻菩萨为开士安师云开士始士也开谓心初开故始谓始发心故。

  ▲从佛出家者【标13】若据大论云跋陀波罗是居家菩萨恐名字有同耳。

  △六饮光悟法尘。

  ▲经我观世间下即实有灭空也。

  ▲注九次第定谓四禅四空灭受想也。

  ▲经世尊说我者如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

  ▲注【标14】此翻抖擞谓抖擞十二种过患云云。

  二五根为五一如意悟眼根。

  ▲注此云如意等【标15】昔于饥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如意受乐常获富足。

  ▲半头而见者旧说那律天眼从顶上发见此恐不尔如佛得全头天眼又从何而见耶。

  ▲非谓金刚唯喻大定者地论云二乘得金刚喻定。

  △二继道悟鼻根。

  ▲注于路所生【标16】证真引善见律云有一长者秖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名路边生如是二度凡生两子长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其弟相继于路边生故名为继道。

  ▲经我时观息等此似于数息中修六妙门观【标17】所言六者谓数随止观还净云云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故得漏尽成阿罗汉。

  ▲反息循空者反生灭之息循真明之空也。

  △【标18】三牛呞悟舌根。

  ▲经【标19】有牛呞病尔雅作齝与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法华疏云牛若食后常事虚哨其病似之。

  ▲注缘起与今经异证真云【标01】昔为比丘摘他一穗谷观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偿力今虽得道犹作牛呞。

  ▲经心地法门者问此与大乘唯心之义不亦同乎答凡释教文不可以名定义当须以义正名今既叙昔所示法门但是第六识为诸法所依故曰心地【标02】且小乘诸经奚尝不谈诸法由心如阿含云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正法念云心造依正瑞应云得一心则万邪灭矣又何但小乘至于先儒亦以心为言行之本如杨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发成言画纸成书书有文质言有史野二者之来皆由于心)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佗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卿子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工能成物宰能生物)由是观之何必大乘方云心地耶下文身子云悟心无际等义皆例此。

  ▲还味旋知者只是观味之知还旋心地耳。

  △四余习悟身根。

  ▲注骂河神为婢【标03】谷响云过恒河水咄小婢驻流河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嗔大众笑之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

  △五空生悟意根。

  ▲注尝试订之【标04】订平议也良由在昔下问何故但云方等般若而不言法华耶答二酥味长岂无所证若指醍醐于义太缓况圆通本根须叙在昔法华开会亦会本根向下身子满慈意亦如是。

  ▲见佛法身者法华疏云佛忉利天下率土辐凑争前顶礼【标05】空生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豁然悟道佛告莲华比丘尼非汝前礼须菩提先见法身法华玄文判此是三藏空门成实论之所申也。

  ▲经诸相入非【标06】非犹无也非所非尽上非字同前无义所非即诸相相带言之耳。

  ▲旋法归无者法是意根所对之境正由根寂乃得法空永嘉云知灭对遗斯之谓矣。

  三六识为六一身子悟眼识。

  △经心见者证真云即眼识界也。

  ▲注不可以人而异于法者人谓迦叶法谓缘生。

  ▲经【标07】光极知见者光明也若从义便秪是知见明极耳。

  △二普贤悟耳识。

  ▲注金刚喻定孤山云即下文明金刚干慧也。

  △三[豊*盍]喜悟鼻识。

  ▲注故标其妻者来出家时耽著其妻食息不离。

  ▲十六特胜者此禅与六妙门横竖浅深之异耳。

  ▲【标08】通明者谓三事通观若观息时即照色心观色及心亦复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禅能发六通三明故。

  △四满慈悟舌识。

  ▲经以音声轮者【标09】佛有三轮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此口轮也。

  ▲助佛转轮者此法轮也口轮是能转法轮为所转。

  △五上首悟身识。

  △注或翻近执旧译为佛家人其意同焉。

  ▲经【标10】三千威仪八万微细纂要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也将三千威仪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标11】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全数也。

  ▲注制远方便者如起心破戒未动身口时是也。

  △六【标12】辨寂悟意识。

  △注【标13】木爪癃谷响云亦曰木爪林近此林居故又云祷此林神而生故。

  △根本禅者四禅四空总名十二门禅然其神通多依四禅而发。

  四七大为七一火头悟火大。

  ▲经教我遍观下应通生灭无生二种观相云云。

  ▲二持地悟地大。

  ▲经【标14】阛阓者谷响引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门也。

  ▲【标15】饥荒者尔雅云谷不熟为饥果不熟为荒。

  ▲注三谛具足者盖了色即是空一切法趣色如指不自触故曰不相触摩。

  △三月光悟水大。

  ▲经水性无夺【标16】孤山云夺犹失也长水云一味水性更非余大之所相倾故名无夺。

  ▲注【标17】十遍处者证真云谓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境皆使遍一切处也就所观境得名亦名十一切处亦名十一切入。

  ▲注【标18】稠禅师入火光定事载续高僧传有作折法等者孤山疏也。

  ▲四琉光悟风大。

  ▲经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者妄缘即能感之业风力即所感之报又风力即妄缘也皆虚妄缘相故。

  △五空藏悟空大注【标19】有足曰镫今俗作灯。

  ▲经【标20】放十种光等孤山云表从一心现十界像化十界众生也。

  △六慈氏悟识大。

  ▲注【标21】此翻慈氏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过去为王名昙摩沇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疏文)。

  ▲亦曰三相者解深密中二名全同【标01】唯识但以性为相耳资中下此依唯识所解也证真引彼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遍计)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

  △七势至悟根大。

  ▲注【标02】舍卫等者智论云舍卫有九亿家【标03】三亿眼见佛三亿耳闻而不见三亿不闻不见。

  ▲经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标04】孤山云谓托宿世修念佛观故生佛前【标05】不假加功进行而自证妙道故观经云生彼国已见佛色身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是也。

  ▲注念存三观等者【标06】空观念报身破通别见思假观念应身破界内外尘沙中观念法身破根本无明分别虽尔然复须了即惑成观观外无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于无念是真念佛矣。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