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六节
第六节 佛果境界
大乘道的极果佛,为梵文佛陀(Buddha)音译之略,意为“觉者”,谓圆满觉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并能令众生亦达圆满正觉的圣人。对于佛果境界、佛所证的功德,大乘经论中描述极多,总的来看,佛果功德主要有天台宗等所归纳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大方面。
法身德,谓佛由心与宇宙万有的终极本性真如或实相契合无间,生命升华,以真如、实相为身,名曰“法身”(Dharmakaya),又称“自性身”。此身以万有实性为本,离相绝言,不生不灭,超越时空、有无、一异,有如虚空,而具足无量功德,能现一切形相。法身所住,名“常寂光”,即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智慧光明。大乘经说三世十方诸佛,皆同一法身,共以一真如理性为体。从法身出生报身、应化身等。报身,亦称“受用身”,乃佛历劫修行积集的福慧所感召的果报身,此身多为天冠、天衣、披发的色界天王相、相貌圆满福态,极为高大,非二乘、凡夫心眼所能睹,如赞阿弥陀佛偈称“白毫宛转五须弥”,谓阿弥陀佛报身仅眉间一白毫,就大如五座须弥山。报身常恒不变,居于备极清净庄严的“实报土”,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毗卢遮那佛,所居实报净土名“华藏庄严世界”,其中有无量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报身又分二种:佛自己受用者,称“自受用身”;为十地菩萨所示现者,称“他受用身”,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身居于色界之顶色究竟天,常为十地菩萨说法。从报身应所度众生的机缘,出生许多化身,亦称“变化身”,分两类:一为佛身,亦称“应身”,如生于人间的释迦牟尼,即毗卢遮那佛的百亿化身之一,此身虽示同人类,而相貌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为随类化身,随缘而现,无有一定,既可现为六道众生,又可现为菩萨、罗汉、缘觉,还可现为山河大地、草木药物等饶益众生。应化身应缘而现,随缘而灭,如释迦牟尼,亦如一般人,享寿八十岁而逝世。《华严经》等还广说佛身有十种之多。
般若德,谓佛所证的超人智慧。有二智、三智、四智等说。二智,指实证真如的“如理智”或“根本智”、“无分别智”,和尽知一切现象因果、相状、作用、性质、关系等的“如量智”或后得智、“有分别智”。三智:一证知宇宙万有体性的“一切智”,略同如理智;二了知佛教种种修道之法及度化众生方便技巧的“道种智”;三穷证宇宙万有体性、尽知一切现象及一切修道法门、度人方便的“一切种智”。四智乃大乘相宗所说由众生的四层心识所转:一妙观察智,为第六意识智所转,是一种善于观察万有、分别是非邪正、善于说法祛惑的奇妙智慧;二平等性智,为第七末那识所转,直觉宇宙万有、一切众生体性平等的智慧;三大圆镜智,为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心如大圆镜,于中显现宇宙万象、庄严净土等,无所不现而无所执着的智慧;四成所作智,能于十方世界随缘变现,神通自在,随意成办济世度人事业的智慧。菩萨入初地时证妙观察、平等性二智,成佛时证大圆镜、成所作二智。总之,按多数大乘经的描述,佛为全知,具无所不知的智慧。但小乘佛典和一类大乘论著如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等,说佛称一切知,是尽知依本然之理所能知晓的一切,并非一切时中一切皆知。
解脱德,指佛超出三界内外的一切生死,永远解除了生死等的系缚。佛不仅永出三界,而且断尽无明惑、烦恼习气、所知障、根本法执,超出三界外的变异生死。佛不仅入与阿罗汉解脱同等的无余依涅槃,而且常住于唯佛独入的“无住(处)涅槃”。所谓无住,是虽入涅槃,常享常、乐、我、净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之“八味”,却不住涅槃,不耽溺涅槃之乐而沉空守寂,不断从无住真心起用,不断发挥所证无碍自在的功用,度化、利乐众生而不休息;虽然出生入死,度化众生而不休息,却不起烦恼惑业,不住于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名无住。所谓无住涅槃,是一个以清净无染的心精进不息地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无穷无尽的活动过程。
佛所独证的功德,诸经中常说的还有大慈大悲、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八大自在等。
大慈大悲是佛重要的人格特征,唯有的感情。慈,是以深度的爱护之心予众生以快乐幸福;悲,是以深度的同情怜愍之心拔除众生的诸苦。慈悲扩展至无限,名大慈大悲。此所谓大,略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广大,慈悲普遍于全宇宙一切众生,在时、空上皆无量无边;二是平等,慈悲等视一切众生,“视诸众生犹如一子”(《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没有恩怨亲疏之分别,就是对毁谤佛法、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和杀盗邪见的恶人,也“悉生悲心,同于子想”;三是深厚,视众生如子女父母,知其苦乐,如同身受,《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比喻说:“二乘之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心,如割脂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佛的大慈大悲,出于与众生同一体性的体证,从所证真如本性中自然流出,名“同体大悲”、“本性大悲”。虽然慈悲普覆,恒思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而又不执着,不住于众生相,不计众生是否有反报,其慈悲是无条件的,名“无缘大悲”。
十力,为佛所独具的十种智慧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如实了知善恶业等应得的果报;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悉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果报;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如实遍知其层次、功德等;四知诸根胜劣智力,遍知一切众生的根性差别;五知种种解智力,悉知一切众生的意欲和对佛法的理解;六知种种界智力,如实知世间众生的种性与烦恼差别;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实遍知一切有漏、无漏的道所得的果报;八知天眼无碍智力,清净天眼如实知见一切众生的生死去向;九知宿命无漏智力,悉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历程;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烦恼习气永断无余,如实遍知。
四无所畏,指佛所证四种说法的功德:一说一切智无所畏,敢于自称是悉知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智者”;二说漏尽无所畏,敢于承认已断尽一切烦恼;三说障道无所畏,敢于说一切烦恼染污的东西皆为解脱之道的障碍;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敢于说如实悉知断尽生死等诸苦的道。
十八不共法,是唯独佛所具备的功德: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无分别心),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常欲度众生,心无疲厌),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八大自在,亦名“八大自在我”,出《涅槃经》卷二三:“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于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犹如尘空。”佛还具有五眼、六通、三明等智慧神通。五眼,为五种直观能力,肉眼、天眼、慧眼(见诸法空性)、法眼(见人法二无我及众生种种根性)、佛眼,五眼中唯佛眼是佛所独具,为全知一切的智慧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说:“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维,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三明六通,虽罗汉、缘觉、菩萨也有,但佛的三明六通要比罗汉、缘觉乃至十地、等觉菩萨,都通彻得多,不受时空拘碍,如经言罗汉的宿命明能见八万四千劫往事,佛则见无量无数劫。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见无穷无尽的世界海。佛的神通智慧、自证境界,就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觉菩萨,亦无法测度。
佛虽然穷彻法性,于生死迷梦中觉醒,得大自在,无所不知,但尚非如一神教所信仰的上帝、真主之具全能的本领。佛在自受用、他受用(与法身菩萨交往)境界中,获绝对自由,随心所欲,超越因缘,但当他分身化现入生死界度化众生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生死界因果业报法则的限制,其功用须依佛与众生双方的因缘具足,才能显发,不能一厢情愿成办所欲。唐代嵩岳元珪禅师告岳神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景德传灯录》卷三)。然定业亦非绝不可灭,无缘亦可结缘而变为有缘,度尽众生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却是诸佛长远的目标,十方三世诸佛不断共同努力,终有度尽众生的一天。因此,佛虽然未必称得上全能,却是在全能的不断实现中,得到了按宇宙万有的本然法则所能实现的最大自由,被佛教树为生命自我变革、升华的终极形态,理想的圆满人格楷模。大乘佛教确信:一切众生,本性本来是佛,具足十方诸佛所证的一切功德,只要肯依佛法勤修不懈,最终都能成佛。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