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泰·锡度仁波切:金刚乘佛法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4日
来源:   作者:泰·锡度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泰·锡度仁波切:金刚乘佛法

 

  金刚乘是西藏专门修行的佛法,从印度传至西藏,有很完整的传统,是小乘与一切经典及阿含经的总结合。佛陀在证悟之后传法四十九年,他的弟子们将佛陀的开示完整记载下来,编成了经部、律部、论部及坦特罗( Tantra )即是密续。「律部」所谈是生活上应遵守的一切戒律,训练我们的身体及语言,不犯恶业,经由此即可约束「心」;「论部」是佛陀解释外在及内在的存在;「经部」是佛陀广大的开示,在这里面,他包含心意精神的训练,最重要的哲学及教导我们应如何行慈悲;「密续」主要是解释每一位众生都与佛无二无别,只是众生有妄念及受无明障碍,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故密续是教导众生如何转无明而成佛,以不同的方式佛陀教导众生如何念诵持咒、观想、禅定。因此,我们将佛陀的法教,分类成以上四部。

  金刚乘之意则是包含以上四部之修行,他有「律部」的戒律,「经部」心意精神的训练,「论部」的解说及「密续」的禅定及修持的解释;这是个基本及简单的方式来解释金刚乘。现在我更进一步来解释金刚乘,他需透过三个阶段来了解,这三个阶段是帮助一位修行者应如何来修持。

  对于初学者而言,他需从最基本的「妄念」来处理。所有的「妄念」都是来自「无明」,无明带来执着、贪恋、嫉妒、我慢心等等,有时这些妄念还会出现一股强迫的力量,使我们陷入更多的无明烦恼中。所以第一个方法,我们应该先平息心中的妄念,建立自己的稳定心,透过禅定、祈祷或一切方法,使我们的心能平和,进而驯服我们的妄念。

  一旦我们拥有祥和自然的心之后,清晰的智慧自然随之而来。当一个人无法持以祥和自然的心之时,混乱即随之升起;一颗混乱的心,就是很简单的事也变得非常复杂。一个混乱引起另一个混乱,每个混乱都使得众生产生无量的苦,所以建立祥和自然的心是修行的基础。而智能是经由慈、悲、喜、舍四者的学习而产生;对于一切受苦的众生,我们要有悲悯心;众生不论受苦与否,我们要有慈爱心;对于众生所做一切正面的善业,我们心中要生欢喜心;这慈、悲、喜不只是单方面,而是完全平等没有区别的。这四者即是智慧,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刚刚前面所说的基础,这就像适当的季节里,水果会成熟。

  修行者不论修什么法门,只要具有菩提心,他的结果及力量,就像贮藏了好几倍。因此有句话如此形容:在这世界上,不论是如何的好或美,都是他人的回向造成的;任何的一种快乐,也都是由于别人心中的善意所赐予,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菩提心,此为第二阶段。

  每一位众生的究竟与佛陀的究竟其实是相等的,这个究竟与菩提心是十分相近;因此,一旦建立悲悯心与菩提心,我们就更接近这个究竟了。因为我们一方面有慈悲心、菩提心,使我们与一切有情众生非常亲蜜;另一方面我们的虔诚心与信心,让我们与诸佛菩萨非常亲蜜,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们证悟。我们透过这些领悟,帮助我们了解众生,同时也了解诸佛菩萨的精义,这些领悟则是透过我们的本性了解到的。

  现在我愿尽量用大家容易了解的方式来开示金刚乘的哲学、见解、道路及结果。大家都知道佛法是非常广大而深奥的,现在要用很短的时间来解说是有困难,因此我在用简单的方式开示时,我要先向诸佛菩萨忏悔。为了让众生能在短时间内能清楚了解,我在这做如下的解释:金刚乘的见解是「中道」的见解,我们谈到见解或哲学时,可能变得极端,持着「中道」的立场是很重要的,否则就容易「超越」正确的见解。基本上来说,见解如果走上极端时,就会分成两个极端,如「有神论」(永恒论),或「无神论」(断灭论)-此仅为举例说明,这两者皆是错的。现在我先提出两个名词来解释,一是「相对真理」,一是「究竟真理」,这两个名词超越「有神论」(永恒论)和「无神论」(断灭论)的两种极端见解。当我们讲相对真理时,这「相对真理」事实上与「究竟真理」是互为依存的;讲「究竟真理」时,这「究竟真理」又互为依存于「相对真理」。

  何谓「相对真理」?每位众生、每种情况、每种行为,他都是「因」、「条件」、也都是「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是互为「因果」的。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每件事都可能是另外一件事的「因」,也可能是另外一件事的「果」;彼此互为因果,相互依存,这就是「相对真理」。

  何谓「究竟真理」?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超出「因果律」,所以这一切的背后就是「空性」;我们讲「空性」时,也是指每一种情况不脱离「因果律」,他不多也不少。那什么是「空性」的精义呢?就是「佛性」;一切都存在,但存在的实体是「空性」。为什么一切又存在呢?他的存在就是「佛性」,即是整个的「心」。因此,「空性」的究竟真理就是「佛性」,佛性在梵文中称「达他喀他的本性」,即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个究竟真理能令我们从「无神论」(断灭论)极端里挣脱出来。所以说,「相对真理」是指每件事互为因果、互为依存;「究竟真理」指的是「佛性」,这是简单介绍金刚乘的哲学。

  现在我再试着解释,当你看见你自己,看一切的事情,都是互为因果存在着。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探讨这些因果存在的精义,我们会发觉什么都没有而只有「佛性」。「佛性」使一切众生及事物变得完美。

  再谈金刚乘的道路及修行。在究竟上每位众生都是完美的,事实上没有一位众生是完美的,除非他达到「证悟」。「证悟」是指「自我解脱」,也就是指众生内在的「佛性」自我解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让最终极的解脱发生,除了「自己」以外。但是要到最后解脱的阶段,我们必须累积一切的「因」及「条件」,例如:没有人能使一朵花开,但在花开之前的一切条件,我们都必须小心照顾处理,这条件也就是功德及智慧的累积。功德的累积可以帮助智慧的累积,这里所指功德的累积就是要做对的事情,透过我们身体、语言及精神做一切对的事情。

  在大乘的大解脱道路上,也有六度及十度,都是为了要累积功德,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功德累积就可以为我们具备一切智慧的条件,智慧的累积可以使得究竟佛性得到解脱;透过功德的累积,这功德的力量可令佛性自然呈现彰显。

  我们不要认为经过累积的功德,才能让我们产生智慧;而是经过累积功德可以产生条件,令我们的智慧自然彰显。事实上,累积功德与累积智慧是种平衡,也是方法与智慧的结合,累积功德就是方法,累积智慧也是令我们的最后智慧彰显。

  现在我们来谈证得金刚乘的果位,这个果位是指「佛性」完全的觉醒,也就是指「达他喀他本性」完全觉醒。在金刚乘里,「证悟」被描述三身或二身;三身指法身、报身、化身;二身指法身及形身。事实上,形身即包括报身及化身;我们所讲的「法身」,在金刚乘中是唯一描述最后究竟的结果。「法身」是一切的总持,佛的证悟,是没有任何限制,所以说是一切的总持。当我们说到形身,也就是报身及化身,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我们说到的「法身」佛是无限制的,但是对一般众生而言,当佛展现在面前时,在众生的眼中佛却变成有限制的。就像我们放眼天际,天空是无限的,空间却是有限的;如果空间大,容量就大,空间小,容量就小;大如一个房间,小如一只茶杯,他们的容量就有所不同。如同佛的加持是无限量的,因为众生的接受能力,变得有限量。

  换句话说,证悟层次不同,所见亦有差别。证地菩萨所见佛之身,即为佛的报身;众生的层次所见佛之身,即为佛的化身。我们前面所提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这样的分法,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能透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事实上,「证悟」是没有办法分作一个、二个或三个的,因为「证悟」已超越所见,这也是一种了解金刚乘果位很简易的方法。

  金刚乘的哲学与见解,其实就是「究竟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结合;金刚乘的道路与修持,其实就是「功德累积」及「智慧累积」两者的结合;金刚乘的果位,也就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相结合。

  以上所讲金刚乘的简介,也是今晚的主题,更正确的说,就是佛法,不应该只说他是金刚乘。因为佛陀的开示,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编成经部、律部、论部及坦特罗( Tantra )即是密续。希望今天的介绍,能够满足大家的要求,并且我很高兴能将我从伟大的上师那儿学到的佛法与大家分享。现在可以问问题。

  问:在密宗里有最殊胜的法门就是「即身成佛」,请问是否要借重坛城?这是属于金刚乘还是密续?

  答:佛陀的开示中说在任何传承里,如果一位修行者是全心全意而且正确的修行,是可以在一生当中证悟成佛的。我想不只是金刚乘,就是大乘的六度(六波罗密多),也是一样可以一世成佛。所以我们不应该以为只有学了一些咒语,或每天一、两小时的修行,就可以引导我们得到证悟。我认为任何人只要虔诚而正确的修持,也有可能在一剎那得到证悟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