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序品第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8日
来源:   作者:演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

  本经的序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瑜伽论抉择分中,除本经的序品没有引进外,其余的七品完全被引用了的。唐译的序品,以十八圆满的报土,说明法会的缘起(摄论说这是百千大乘经的通序;佛地经也有)。谛译的解节经,说是化身如来在秽土说的,如该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但在他的解节经记里,又说佛是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世亲的佛地论解释佛地经的序品,举出三说不同:有说是变化身在变化土说;有说是受用身在受用土说;有说说法者唯一释迦,而听法者有行位不同,见有差别,解有浅深。疏说:“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诸说不同,矛盾冲突。而尤特别的,魏译本中,序品之前,还有“归命释迦牟尼佛”的一句,由此更可证序品的问题所在。不过,从各方面考察起来,可以作这样的说:略本深密经,是从瑜伽论录出流通的,前既没有序品,后也没有流通。弘扬者与翻译者,觉得没有序品不对,就给他按一通序:或说此处、彼处说,或说净土、秽土说,或说受用身、变化身说,因而彼此所说出入不同。有人不明于此,想以圆满报土说的序品,来推尊本经在圣典中的价值,是就未免太无谓了!本经确有他的崇高价值,读了本经就会知道,无庸以十八圆满的报土去显示他的殊胜!

  解释经文,向以三科分判:初说一经的缘起,次说一经的宗义,末说流通的胜益。古人分判本经,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的二分判;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无等妙果’、‘依教奉行’的五分判。现以‘法会缘起’、‘解释深密’的两科,判释本经。法会缘起,等于序分;解释深密,等于正宗分。本经没有流通分,所以不另建立。经末尔时曼殊室利下,虽有依教奉行之说,但这是散在诸品中的,只可说是品中的奉行,不是一部的流通。余经有证信、发起二序,本经唯有证信而无发起;此到解释经文时自知,现在不多说了。

  甲一法会缘起

  乙一说闻时节

  如是我闻:一时。

  每一部经,总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信受奉行”为结束,这是什么道理?真谛七事记说:经首安立如是我闻,是为却除三疑;龙树智度论说:这是集经者遵佛所说而如此的。其实,这含有信智的意思在内。如是,是信顺态度的表示,一件事情,信得过,就说如是,信不过,就说不如是。佛法也是这样:能以纯洁无疵的心态,诚挚善意的信念,接受如来的教授教诫,名为如是;反之,即为不如是。如是还有无诤无染的意义,此指不离信顺的正智说的。正智是通达真理的利器,真理没有正智去作正确的认识,就要产生种种的诤论。世间学者,讲唯心,说唯物,你攻我伐,纠缠不清,推其原因,病在缺乏明晰的正智。信受,是信解受持;奉行,是闻思实践,这仍是信智。信与智二者,是听闻或研究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信如两手,智如双目;无手就不能取得佛法的珍宝,无目就不能行上佛法的正道。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亦即此意。如是,又可作所指讲,即指这部经。我闻,是集结人的自称。合起来说:谓这部解释甚深密教的经典,是我亲从佛前所听来的。一时,指说听这经的时间。不明白的指定年月日,由于各地的时间不同:如印度的正午十二时,不定是我国的正午十二时,我国的正午十二时,又未必是英美的正午十二时。近代天文学说:欧亚日中,非洲日出,美洲夜半,澳洲日没。因为时间不一,所以混称一时。实则,佛在世时,有时说这法,有时说那法;殆佛灭后,佛弟子们已模糊记不清了。如十万偈的大般若经,是佛成道后五年说的,这在经中有着明文记载;但其余的七部般若,究是何年何月说的,已无法记出,只好总说一时。古德解经,广释一时,无关弘旨,所以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乙二依正庄严

  丙一净土庄严

  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薄伽梵是说法的教主,其它经中或称佛,或佛薄伽梵并称。弘扬者解释经文,大都把他别为独立的一科,测疏就是判为说教正主的。从佛为一经之主说,应有他独立一科的地位。现在把他摄在依正庄严文里,是从文法的观点上讲的。‘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是显佛说法的道场;‘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等,示说法的道场庄严,都是一些修饰语、形容词。若把薄伽梵单独的立为一科,与下文分开来读,那‘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这话,就缺少名词或代名词的主格(或叫主辞),成为不完全的句子了!如说‘住大觉讲社读书’而不标明某甲某乙,这话就有了语病,因为人们可以问:是某甲在大觉讲社读书呢?还是某乙?同样的:是菩萨住大宫殿中呢?还是声闻?如不标明的话,人们会发生这样疑问的。现在把薄伽梵连接下文,读为‘薄伽梵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有了主辞,句子完整了,人们一读,就知是佛,不是声闻、菩萨,也就不会犯上述的毛病!

  薄伽梵是印度话,佛地论说有六义:一、自在义:缠缚身心令不自在的,是烦恼、所知的二障,欲求身心的解放,唯有割断这两条铁索。佛以他的强有力的慧火,焚烧了那葛藤络索,不再受他缠缚,所以就得自由解放。二、炽盛义:世间最猛烈的火焰莫过太阳,他离人住的地球一万万五千二百万公里,仍可放出他的火和热,接近他的地方,更是溶化一切而不容固有的存在,所以说他是团炎热的火球。他虽是一团猛烈的炎聚,但当地球环绕着他运转时,他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佛是一切智者,他的炽然智火,常人虽不觉察,但他作用力量,却超过太阳千万亿倍,因为般若智火,不特能够烁破宇宙黑暗,窥见生命奥秘,且也能够焚烧固体的实物,消溶自性的执见。经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即是此意。佛证得了火聚似的般若,所以以炽盛义显示他。三、端严义;端是端庄,严是严饰,这是从相好上显示佛德的。世人求相貌美,只是在外表上加以庄严修饰,并不是真的自然美。具诸功德庄严的佛陀,眼如无云的秋空,面如净光的满月,口若日放的莲华,身似赤黄的金色。这一切福业感得的自然美,是任何修饰的美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是端严。四、名称义:人格高尚,行为端庄,为人胜过为己的,不求名而名自得。一般人不理解此,终日求名而名不称。俗说:“名副其实”,实是什么?即人格、行为、道德、学识是。没有内容的实,纵然博得一时的令誉,一旦被人识破,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佛是人格的完成者,具有自利利他的胜行,备有纯洁无疵的品德,所以名闻于万亿国中,誉满于三千界内。经说“名称普闻”,确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名称。五、吉祥义:凶横暴恶的魔罗,降灾消福的神魃,魑魅魍魉的鬼怪,残忍毒辣的妖仙,是世间不吉祥的物类,谁碰着了,谁就倒霉,谁接近了,谁就晦气!趋吉避凶的人类,大都是远离这些的。佛是悲智具足的圣者,见到人类的灾难,犹如自己的灾难,所以内具悲心、外现慈和的佛陀,是世间的最吉祥者,谁亲近他、忆念他、供养他,都得极大的利益,所以佛具吉祥。六、尊贵义:世间最可尊贵的,不是金刚宝、帝王位,而是要具如上五德,常常利益安乐有情的人,才够上称为至尊至贵!谁有这资格呢?唯佛与佛能之。所以佛是世间最尊贵的。

  佛的功德无量,以德立号,名亦无量,为什么经首仅置薄伽梵名呢?以此能总摄诸德,余名不尔,所以不立。

  薄伽梵是能说法者,大宫殿是说法处所。宫殿,是君主时代帝王所居的地方,如天子的居室叫宫,登堂叫殿。殿还含有尊敬的意思,像佛教寺庙供佛菩萨的地方,叫大雄殿、弥勒殿等。世间的宫殿,不论是王居或佛宇,都是依地建筑而极庄严的,同时也比一般房屋来得巍峨、雄伟、高大。佛住的宫殿,是依大宝华王众所建立的,是由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至大无外,所以叫大宫殿。大宝华王者,王是自在义,华是清净义,宝是尊贵义,大是殊胜义。世出世间,最殊胜、尊贵、清净、自在的,莫过于一念心,所以大宝华王,就是一朵心华。根据经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更可证知唯有心华才能成就净佛国土,唯有心华才能建立大宫宝殿,也唯有具足无量功德的心华,才能庄严众所建立的大宫宝殿。

  心华建立的大宫宝殿,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亦即最极殊胜的光曜七宝所庄严的,所以能从殿中放出广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边世界藉这放射过去的广大光明,也就夺目似的明朗起来。庄严宫殿,不特是表面的修饰,就是每一角落、每一方所,无不以种种华文、雕刻、彩画、微妙间列的粉饰的,所以说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庄严周到的大宫殿,其周圆量有多大呢?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没有他的分齐,分齐没有,当然就无法以长短去测量他;所以说周圆无际其量难测。三界内的有情,对于住的地方,都生起为己所有的爱着,所谓境界爱,就是指此。佛陀断尽了一切爱缚,超过了三界所行,不再属于三界游履之处,所以住在众德庄严的大宫殿中,不会生起为我所有的执着。世间的依报,从他统一相上看,是有情异熟因所共感的,从各有主权上看,是每一有情的异熟识所自变的,不过同处相似,不相妨碍就是。诸佛的净土,是以出世的无分别智后的后所得智善根为因而生起的。出世的善根,有声闻、缘觉的善根,但最殊胜的是佛的善根,所以佛的净土,是以佛的胜出世间的无漏善根为生起因的。普通建屋,尤其近代建筑新式洋房,先绘一个图样,表明什么形相,然后才开始兴工建造。佛住的大宫殿,是以什么为他的体相的呢?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为他的体相。疏说:“此即如来大圆净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世间每一国土,都有他的首都,座镇首都的,君主时代是帝王或叫天子,民主时代是总统或主席。众德庄严的大宫殿,是净佛国土的首都,为如来所居住的,所以说如来所都。国家不特由一领袖统摄着,必然还有很多翼从,辅助领袖推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项工作:君主制时,有首相及各部大臣;民主制时,有统帅及各部院长。佛为法王,来都集会助佛宣化的,有诸大菩萨,所以说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君主、主席,不是寡头的个人,而还有广大的群众的。佛主净土,不违世俗,所以有无量的天、龙等常所翼从。

  天是四王以上的诸天众,净土有天人的存在,如法华经说的“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本业经说的“无色诸天来入会故,亦名天众”可知。龙是动物中鳞虫最长者,能与云致雨滋润万物。药叉是轻捷鬼,或翻暴恶、通健,亦名可畏,有地下、空中、天上的三类。健达缚,旧名干闼婆,译名寻香行,他经常的寻香以作乐的。阿素洛就是阿修罗,译名非天,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揭路荼,旧名迦楼那,就是金翅鸟;海龙王经,说是大身凤凰,以龙为食。紧捺洛,译名歌神,从能歌泳奏乐得名。有说是疑神,体如旁生,形状似人,面貌端正,顶有独角,人见生疑,不知是人、是鬼、是畜,所以名为疑神。牟呼洛伽,译名大腹行,就是蟒神。人非人等,有说八部鬼神,原本非人而现似人形来听正法;有说人即指人,非人即是八部鬼神。常所翼从,是说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常常的围绕着法王,听佛说法,受佛教化。摄论(梁译)说:“于净土中实无如此天龙等众,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杂类”可见超过三界所行的净土,是没有这些杂类的,为了庄严净土,佛才从他的净识中,变现天龙等众!生存在人间国土上的人类生命,是赖饮食以维持的,没有饮食的长养,生命随时会遭崩溃。佛净土中的菩萨、天龙等,是以什么任持生命使不断绝呢?法华经说以法喜禅悦二食为长养的,本经则说以广大法味所生喜乐而任持的。

  身为一国之主的,负有全国人民安危祸福的重任,人民的苦乐,端视国主的所行所为。得一贤明领袖,推行全国仁政,是会给人民无量福利的。佛于净国土中,时作利益众生的大事,令诸众生得大快乐。义与利,通常有多种解释,现不一一叙说。烦恼缠垢,是染污心性的罪魁,劫夺功德的盗贼,障修善法的怨敌,不把他澈底摧毁,身心终不得宁静。净国土中的佛陀,是把一切烦恼缠垢,都究竟的蠲除了。蠲除烦恼是破坏,现作义利是建设,非破坏无以建设,非建设无以利生。如人民的革命,一面破坏,一面建设,其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世间的破坏与建设,都在物质方面,至于心理方面,毫无破坏、建设可言。魔是魔罗,含有捣乱性、侵犯性,阻碍人的善行,是他唯一能事,如果行者意志不坚,那他就来进攻你的心城,侵扰你的精神,使你废然而返。向来说有死、天、烦恼、五阴的四魔,实则,凡能障碍人的修学佛法,阻挠人的行其正行,都可名之为魔。悲智具足的勇猛佛陀,究竟的永离了众魔,所以佛的净国土中,也就不受魔的侵扰。如世间的一个强有力的国主,威德慑于四方,就无敌国敢来侵犯了。

  佛住的华王宫殿,超过声闻、菩萨的庄严住处,而以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依处的,所以说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佛菩萨住的庄严净土,是以什么为游行的道路呢?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这有两说:在菩萨方面,大念慧行,就是闻思修的三慧,以此三慧,趣入净土,往还驰骋。在如来方面,大念是安住真如的无分别智,大慧是分别真俗的后所得智,二智都有造作净土的增上业用,名为大行,行于净土,说名游路。如现代化的国家,有铁路、公路、马路,为全国上下一致游履的道路一样。有了游履的道路,又以什么为所乘呢?无性摄论释说:“以乘止观游三慧路,往所趣国,胜诸声闻、独觉,菩萨所乘止观,故名为大”。如国家有了铁路、公路、马路,就有火车、汽车、马车为所乘了!有了游往净土的道路,必有通入净土的妙门,这就是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是通过义。门外是秽土,门内是净土,从秽土进入净土,必须通过三解脱门。遍计所执的诸法自性空,叫空;观这空性的三摩地,名空解脱门。依他缘起的一切法相不可得,叫无相;观这无相的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愿是希求,就是爱着后有的生命,观三界苦,不求未来人天果报,叫无愿;观这无愿的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通过了三解脱门,即进入净妙国土,所以说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丙二法身庄严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净土是依,法身是正报;依报既是那样光明灿烂的无比庄严,正报庄严自也是无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微妙庄严的净法身,是法性显的一切为无为的功德所成就的。庄严,就是功德,所以下以功德解释经文。

  是薄伽梵,指具功德的圣者;最清净觉,是显庄严的胜德。觉是觉悟,就所觉悟的诸法说,生灭有为的,确实见到他的四相迁流性,法性无为的,真实观到他的不生不灭性,是为清净觉境。就能觉悟的二智说,不含丝毫的染污性,不如俗人带着主观的有色眼镜,去体认客观的一切,他是如境怎样,就怎样认识的,是为清净觉智。能觉所觉,境智净妙说名最清净觉。

  不二现行,是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所知,指所认识的客观物件。凡夫由于能知的薄弱,不能透过重重的蔽障,所以对所认识的客观对象,一向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二乘于所知境,虽在自己认识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可以清楚的认识一切,但超出了这范围,就又为障所障无所认识了。佛智圆明,于所知境,无不了了,所以是一向无障转的。

  趣无相法,是无有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相法,是清净真如,趣是人的意思。真如体性,不可说为有盯、无相。若说无相,他是有自相的,若说有相,他是以诸法无性为相的。这离有无相的清净真如,是由最胜清净智所趣入的,所以说趣无相法。有以无住涅槃为无相法的:凡夫住着生死有生死相,二乘乐住涅槃有涅槃相,悲智双运的佛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得无相法。

  住于佛住,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是居处,有天住、梵住、佛住的四种。住于佛住,显佛不住余三住处。佛的住处,有说以无住涅槃为住,有说以空性大悲为住。其实,这是二而一的,因为,大悲即不住涅槃,性空即不住生死。佛在这样的住处中,不假藉任何功用,能尽未来际不休不息的利乐有情。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是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诸佛的平等功德性,是所依、意乐、作业三者。作业就利他说,凡证无上菩提的佛陀,没有不以利生为要务的,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此。意乐约大悲心说,凡具大悲心者,起心动念的意乐,都是为利乐有情的,没有是为自己利益作想的。此二是利他德。所依是诸佛共证的清净妙智,属自利德。诸佛的平等功德虽多,总以自利利他的二德,摄尽无遗。

  到无障处,是修一切障对治功德。无障处,是自由解脱的地方,即涅槃。未达自由解脱境界前,于一切时中常修觉慧对治诸障──烦恼、所知的二障。修我空觉慧,对治烦恼障,修法空觉慧,对治所知障。二障灭尽,就到一切无障碍的涅槃境地了。

  不可转法,是降伏外道功德。佛出世间转正*轮,摧破一切外道邪论。邪论外道,虽以种种方法,动摇佛的正法,但其结果,不特不能动转,且更暴露自己的缺点与空虚,屈膝在真理火炬之前。如外道的神我论,被佛的无我论,击得粉碎;外道的自性见,被佛的无性见,破无完肤。邪论扑灭,法灯高悬,就能照破宇宙的黑暗,指示人生的迷津了。

  所行无碍,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佛虽超出世间,然为利益众生,仍示生于世间。世间有诸阻碍法的,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凡夫少有不为所动及为所碍的,而世尊却洞见他如幻如化,虽日在世间八法中行,但决不为八法所碍,所以说所行无碍。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是安立正法功德。所安立是对能安立说的:能安立者,是成等正觉的佛陀;所安立的,是清净无垢的正法。清净正法,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甚深奥妙,非诸愚痴顽夫所能了解,所以说不可思议。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是授记功德。三世中曾转、当转、正转是怎么样的事,佛以他的普遍觉智,历游在这三世平等法性,,无不亲亲切切的分明了知,记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是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一切世界,总摄秽土净土。佛以受用身,普遍的流入净土世界,化度地上的诸大菩萨;以变化身,普遍的流入秽土世界,随类化度六凡有情。地上圣者,地前凡夫,由佛的示现身相而得解脱。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是断疑功德。世出世间的诸法,如有一法不能决了,就为这法滞碍不得通过,发生种种疑窦。自己不了,怎能决断他疑?佛是得了决定智的,所以于一切法善能决了,无有疑滞。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是令入种种行功德。一切行,就是三乘圣者所修的差别行门。佛于一切行成就大觉,随所化众生,应以声闻行得度者,令入声闻行而修正法,应以缘觉行得度者,令入缘觉行而修正法,应以菩萨行得度者,令入菩萨行而修正法。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是当来法身妙智功德。一个众生未来生不生起善法,就看他过去种未种善根;过去那怕只是种过微少善根,未来世中一遇善缘,就可生起善法。佛世时有一乞人请求入道,佛以法智观察他过去在定光佛时,曾起过一念念佛的善根,就允其所请,为其说法,令证初果。所以佛成就了于法无有疑惑的法智。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有情的根机不一,理解力浅深不同,佛随他们的差别,示现种种的身相,因为所现身相,不是由虚妄分别现起的,所以不可分别。再就有情方面说,各个有情所见的是怎样就是怎样,分别不出佛身有什么不同,所以说不可分别。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调伏有情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可分别有情的根性,刚强难化的,用折伏的方法调伏他,柔和易度的,用摄受的方法调伏他,如是调伏各各有情,无不恰到好处!诸佛证得了这调伏有情的妙智,而菩萨尚未证得,所以这就成了一切菩萨正所求得的智慧了。在求这智慧的过程中,要发起勇猛加行,然后才能渐次的证得。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是平等法身波罗密多成满功德。无二,是佛的法身,法身普遍一味,所以是平等的。依这平等法身,一切波罗密多,就得究竟圆满。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就是证得平等法身。法身遍满虚空,以此为住,所以是住胜彼岸。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凡所现身,是随众生的胜解差别,示现佛身的不同;不相间杂,是随众生的胜解不同,示现种种的佛土,相摄相融。现起了的种种佛土,以殊胜解无不了知,所以说如来妙智解脱究竟。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中待边立,边因中有,离中无边,离边无中,一切世界以何为中心呢?诸方边际在什么地方呢?中心点没有,边际不可得,所以世界是无中无边。诸佛证得法性、变化、受用的三身,遍满于无中、边的平等佛地,所以三身也就无中、无边、无有分限的了。

  极于法界,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最极清净的法界,名为极于法界。诸佛证得清净法界,就从其中“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由此法界住故,即于当来世能现利益”。

  尽虚空性,是无尽功德。佛陀悲智的无穷无尽,就如虚空无尽无灭的一般,所以佛尽虚空性的遍作众生的诸饶益事,无有休息之期。

  穷未来际,是究竟功德。佛的一切功德,穷未来际都没有间断的,所以所化的有情,也永远的没有穷尽。亲光论师合后二功德为一而作这样的说道:“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

  乙三贤圣共集

  丙一大声闻众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慧、抉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己善奉行如来圣教。

  每一法会成立,必集多种因缘而成,如说法的教主,听法的信众,以及建立法会的道场等。道场与教主已如上述,现说听法的信众,分为声闻、菩萨的两类:声闻是小乘圣者,菩萨是大乘圣者。此外还有无量的贤众,所以此文科为贤圣共集。

  与是共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处、一时、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名为共。无量是显数目的众多。大为数、量、胜的三义:从听法的声闻数目不可计说,是为数大;从听法的声闻质量不可测说,是为量大;从听法的声闻有回小向大的胜德说,是为胜大。佛在七宝庄严的净土中宣说法要,是与这些大声闻众俱会在一处的。

  烦恼是()悷的,妄想是活跃的,具有烦恼妄想的世间有情,其性刚强难伏。断除烦恼妄想的出世声闻,其心调柔,不论什么违逆境界,都激不动他的心弦,其心静得如无波的止水一样,所以说一切调顺。

  从佛等视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不过,真正的佛子,要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诸大声闻,随佛出家,闻法得道,是佛真子,所以说皆是佛子。

  心有贪爱的缠缚,就不得自由,如以生命为所爱的对象,为了扩张、发展、充实、保护自己的生命,于是就为生命所系,不得解脱。诸大声闻,割断世间一切爱索,所以心得极善解脱。

  慧有无明的蒙蔽,就不了诸法,如诸行是无常的,不能了知其无常,诸法是无我的,不能通达其无我。诸声闻众,击破了蒙蔽真理的无明,认识了世相的一切,所以慧得极善解脱。

  戒是行为的基础,学佛的根本,没有戒谈不上学佛,也谈不上修行;即或有戒,如不清净,那也不行。以解脱为目的的声闻弟子,对于别解脱戒,是全分守持,严防毁犯的。善清净,是说不但根本戒清净无犯,就是小小戒也不破坏的,所以戒得极善清净。其实,证得四不坏信的初果圣者,就任运不再犯戒了,何况证得极果的罗汉?其戒善清净,可说是不成问题的。

  诸大声闻,虽已识透世情,放弃欲乐,但在未灰身泯智前,生命体上总得求一种乐趣的慰藉,这就是时刻以求的法乐。法是万有的真理,凡有理智者,莫不以求真为志,得一分真理,就增一分乐趣,所以他们专以求法为无上的乐趣。

  大声闻乐,是佛的常随众,佛在一代时教中所说的种种教法,他们都曾听闻,所以说多闻。多闻的圣者,于所闻的义理,不如常人一般的闻此而忘彼,听后而失前,而是于每一义理都能保持不忘的,所以说闻持。但凭记取是还不够的,必须还要时刻的温习,使所听闻的文义,坚住不失才行;不然,不论记忆力是如何的强,久了必然是要忘失的,所以说其闻积集。

  理智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思一念,都与无智者不同的。愚夫心里所思的是致富、得名、以及欲乐的妄想;口里所说的是货利、绮语、以及种种的戏论;身体所行的,是为实现心里所想而活动着的。沐浴在理智生活中的圣者,由于明智的指导,心里所想的是怎样的解放身心,如何的摆脱牢笼;口里所说的是怎样的解脱生死,如何的消灭烦恼;身体所行的是清净的戒善,无染的梵行。所以说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凡夫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没有出世圣者的究竟智慧,如下说的几种殊胜的妙慧,就不是世间凡夫所有的:一、佛说的法、毗奈耶,圣者听了,很迅速的当下就能契入其中的奥义,是为捷慧。二、聪敏的颜回,闻一以知十,世人就说他是智者了,殊不知出世的圣者,契入一义时,立刻的就能从一义中悟入无量义,是为速慧。三、闻一以知十的士夫,所知的只是世间的一些浅显道理,悟入无量义的圣者,却能深切的了知出世的奥义妙理,所以说名利慧。四、世间学者的智慧,所认识的只是世间的现象,所探讨的只是世间的真理,一切一切,都是在世间法上转。出世圣者的智慧,是以超出生死、跳出世间为目的的,所以说名出慧。五、以殊胜妙慧,抉择了知出世的诸离欲法,是为胜抉择慧。六、以广大慧,问答抉择无穷妙义,是为大慧。七、能够善巧通达无量无边的所行境界,名为广慧。八、其慧最高,无有可以与之相等的,名无等慧。慧宝成就,有说是别立的第九慧,有说是完成了上面的八慧,名为慧宝成就。以后说为当。若说是第九慧,应如智论名为宝慧,不得说为慧宝。

  三明是:宿住随念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三明亦即是六通中的三通,是约通的殊胜作用,说名为明的。二者的差别:唯知过去的宿命事,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明。唯知死此生彼的死生事,名为死生智证通;如更了知生死的行业因缘会遇时,果报不失,就名死生智证通明了。唯知结使穷尽,不知更生不生,是漏尽智证通;若更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就名漏尽智证通明了。本经听法的大声闻众,具有这三明,所以说具足三明。

  修色界四静虑而得成就的行者,由于定中有极殊胜的喜乐、安乐、舍乐,身心感到无上的快乐,所以说逮得一切现法乐住。婆沙论说四静虑的乐住,是乐受及轻安的二种,虽第四静虑没有乐受,但轻安的势用,胜前乐受的。至于近分及无色定,不特没有受乐,轻安乐也是很轻微的。

  阿罗汉义译应供,是堪受人天供养的意思。他断尽了烦恼,内心清净无染,谁供养他,谁就得福,所以说大净福田。

  威仪,是四威仪;寂静,是不躁动。常人的一切行为动作,是轻浮妄举的,所以动止不安详,威仪不寂静。圣者诸根调和,举动温文,所以威仪寂静,如法如律。圆满是无缺的意思,即四威仪都具足,假使行有威仪,坐无威仪,坐有威仪,卧无威仪,或表面上似现威仪,而实质上没有威仪,就不名为圆满了。

  大忍,就是忍辱。自然的缺憾,人事的打击,一切能忍,是为大忍。人事打击的忍受,这是重要的一环;因为生存世间,是不能离群索居的,居在群众中,就不免要发生大事问题,如果不忍,即会感到处处苦痛、人人是敌了。假使能忍,不特没有怨怼,而且与任何人都可同处共住了!柔和,是无愤,不暴躁,不论何人,都以宽弘大量的态度对待他,决不陷害有情,使他吃苦。声闻圣者,对此成就无减,所以说大忍柔和成就无减。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如文可知。

  丙二大菩萨众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声闻众已经说过,现在说菩萨众。无量无边的菩萨众,有的是住本土的,有的是从不同佛土来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义译为觉有情。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略说,义译为大有情。发大菩提心,求大菩提果,而行大菩提行的众生,叫菩萨摩诃萨。现以十义解释大菩萨的意思如下:

  一、精进大:萨埵,含有热情奔放、刚毅不拔、勇猛无畏的精神。救济有情出离生死,没有火一般的热情,铁一般的毅力,是不能安住在大乘中,救度有情的。同时,自己的趣求无上菩提,也要有刚毅不拔的勇气,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然,无上菩提是无由证得的。深密法会中的诸大菩萨,都是具备了精进力而行二利行的,所以说皆住大乘。

  二、因大:佛果,是菩萨行者所求证的,但在未证得之先,必需要以大乘法为所游履,然后方能实现。所谓游大乘法,就是有漏的闻思修慧,无漏的无分别慧,由此诸慧渐次游履十地的行程,最后即得证无上果,所以名为因大。

  三、所缘大:菩萨发心,以众生为所缘,因观众生受苦,才发菩提心的。众生无边,与我有恩者有之,与我有怨者有之。普通人恩怨分明,见有恩于我的在受苦,就想法救济他,见有怨于我的在受苦,不特不去救拔他,而且希望他苦痛越多越好,菩萨不然,他观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只要他们有苦,不分什么恩怨的一律平等的普遍,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所以说所缘大。

  四、时大:无上菩提的证得,在行程上要经过五百由旬,在时间上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与二乘的短时证果,相差得太远了,所以说时大。时,在印度,有长短二时:长时叫劫波,短时叫刹那。劫波译名分别,是分分差别的意思。时劫属有为法摄,有为法的生灭,就是在时劫迁化中分别的。无为法没有生灭相,不能分别他这时怎样,那时怎样,所以名不分别。种种分别,是能分别心,以分别不分别为所缘境而得名的。菩萨行者,如有时劫观念,感到时间久远,就要生退悔心,弃菩萨行了!菩萨摩诃萨,断了劫非劫的分别,不分别时间的久暂,而在三无数劫中行菩萨行,不知不觉间一天过去了,感到时间非常短促;懒惰懈怠的,不说一天的时间觉得很长,就是晚上一二小时的自修,也感到不容易混过。修行也是这样:懈怠的人,虽极少修,认为时间已长,勤勇的人,无量劫中,不断修习,好像只是一刹那顷。可见时间的长短,不在时间的本身,而在人的分别,人以为长就长,以为不长就不长了!

  五、无染大:菩萨行者,虽为众生忙,但不忘自己,自己内心中的魔怨仇敌,时时挥起智慧利剑,与之极力格斗,终以摧破扰乱身心的魔怨,降伏侵犯自由的仇敌为目的,所以说摧伏一切众魔怨敌。魔怨虽多,主要是烦恼杂染,无始来我人受这怨敌侵犯而遭遇到的痛苦,真是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每当我人求身心解放时,他总是在捣乱、阻挠,使你不得实现!菩萨以其大悲大智大雄的力量,克服了他们的侵扰,所以身心得到清净无染。

  六、作意大:向佛道前进的菩萨,中途最怕的是小乘思想的袭击,一旦小乘思想侵入菩萨的心弦,就很容易退大入小了!但一个真正慈济有情的菩萨,他的菩提愿的堤防,是筑得异常坚固的,小乘思想很不容易袭入。所谓小乘思想:在生死边,观无常苦的过失,在涅槃边,观寂静乐的功德。菩萨思想:在利他方面,观有情苦,而思以求济,在利自方面,观生死苦,而思以解脱。深密会上的诸大菩萨,上求下化的思想,已深深的印入脑海,所以能够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意乐。

  七、住持大:有情五蕴身的住世,是赖饮食支持的,没有饮食滋养,即无法生存。菩萨五分法身的不断,是以大乘的广大法味所生的喜乐为食,而得相续不断的,所以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法华经说的“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亦即此意。

  八、清净大:清净是无染的意思,现约超五怖畏,说名清净。怖畏,不是人人有的,三业不净者才有,因为发觉了自己的三业不净,种种怖畏就生起来了。本经略说五种:一、畏生命的不能长久住世,因为做了不好的事,随时有生命解决的危险!二、畏恶名的播入社会各阶层,影响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三、畏死时的众苦交逼,因为生前作了诸恶,临命终时,死不得死,活不得活,恶境现前,众苦煎迫,于是就恐怖得不得了了!四、畏恶趣痛苦的难受,造了恶趣的业,必然感受恶趣的果;恶趣的痛苦,不说身受要感到恐怖,就是吾人见了城隍庙里的刀山剑树的情景,也会感到毛骨耸然的!五、畏群众的唾弃,一个作恶多端者,必然要受群众的离弃!但是作恶者,必是活动者,一个活动惯了的人,忽受群众的唾弃,不能与群众发生关系,这是多么的痛苦、难受?所以怖畏得不得了!证得清净喜乐的菩萨,不做不名誉的事,不作三恶趣的业,当然就超脱如上所说的五种怖畏了,所以说超五怖畏。

  九、证得大: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的诸大菩萨,都是登地以上而证不退的菩萨,非地前及未证不退的菩萨可比,所以说证得大。这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证得不退转地。不退转,地波罗密多品有详细的解说,现在不繁述了。

  十、作业大:菩萨的唯一业务,是度众生,内有老病死苦的逼恼,外有一切灾横的压迫;菩萨慈悲,雨大法雨,遍息一切众生一切内外的灾横事,所以说业大。

  上面以十大配释经文的十句;而佛地经论里,复以十地、十度、十愿的次第,解释这十句经文,文繁义广,此不详述。

  从种种佛土来会的无量菩萨,各有他的德号,但为避免文繁,只能列出几个上首的菩萨,其余的就只好从略了。上首菩萨,经中列出十位,其名义如下诸品中,一一随释。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