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嘉察仁波切:大手印的修持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嘉察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嘉察仁波切:大手印的修持

 

  噶玛噶举法王子 尊贵的国师嘉察仁波切开示 —— 大手印的修持

  (第一天)

  首先在听闻佛法之前要发菩提心,也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因此而发起菩提心。

  接下来是关于大手印方面的教学。在噶举派里的修持方法,最主要的是大手印的禅修。为了要成就大手印禅修,必须先对大手印的分支与一些基础有所暸解,才能够真正进入大手印禅修。

  佛法有声闻乘、大乘与密乘金刚乘等差异,但无论如何,整个佛法当中所有的佛弟子所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心」。在世界各地,比如像印度也好、西方也好,或是中东各个国家,我们会发现都有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好比精通语言学的专家、精通历算或绘画艺术等各种专家,然而却没有一位精通于「心」的专家,唯一只有佛陀精通「心灵」。在佛陀的法教中所探讨的都与「心」有关。声闻乘里,持戒最主要乃在于「心」;若要断除烦恼,烦恼即是由心所显现;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位,也是由于「心」各种的障碍消除之后才能够证得这样的果位。佛陀最主要所开示的,就是一切万法都是我们的心之所现,我们说万法唯心,而这一心念又有非常细微的分别。比如说在《阿毗达婆俱舍论》里,就谈到五遍行等各种「心」的状况,而这每一个「心」不同的分类与细节,唯一只有佛能够知道,其他人都无法分辨。

  佛陀不仅具备能够精通了知心的分别的智慧,并且也了知心的自性之情况为何。虽然我们说心有六种烦恼,或者我们有时候会被自己的业跟烦恼影响,但无论如何我们心性的本质是不苦不乐、不善不恶的,同时此心性并不会造成自己成为自己解脱的障碍,会造成我们获得解脱的障碍是我们的烦恼,而心性本身并不会。所以,心性是中性的,而这一切也只有佛才清楚地了知。

  我们心的本质可以说是中性、清净的,不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最早的五个弟子叫五比丘,事实上五比丘在他们过去很多世当中都投生为鬼道,投生到伤害他人的罗剎道鬼道等等,但是由于过去佛的加持跟愿心,他们多生多世跟佛结下了善缘,也因此能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变现为五比丘,并且于听闻佛法修持之后,消除各种的烦恼与障碍而得到了这样的果位。是故,其心性清净的本质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同样的,比如其他许多众生、各种不同的动物,像是蛇或鬼道的众生、昆虫、蚊子等等,我们说,透过了佛身舍利的加持──佛身舍利在过去佛刚圆寂时非常非常多,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多了,但一样非常有加持力,而同时现在还有非常多如同像佛一般的化身的上师们,像法王噶mb一样──由于他们的加持力,让这些所有的众生有可能听闻到一点咒语的声音、修法的声音,甚至无意之中绕着殊胜的佛塔等等,也因为这一点点因缘,这些众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所说的,未来会有千佛出世、有可能成为千佛摄受的弟子,就如同方才所说的五比丘的故事。过去这些鬼道的众生或身为罗剎甚至是蚊子,他们都有可能因为结下法缘而最后证得果位,那么各位就更不用说了,各位对佛法、对三宝、对上师如此具备信心,就更不用担心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或是未来千佛出世的时候,各位也能够精进修持佛法,证得阿罗汉果位,甚至更高的果位。

  以上就是佛教整体的一般性的介绍,接下来特别要谈到大乘。大乘佛法特别提到,万法一切的显像都是由我们的心而展现。在大乘的法教里谈到一切唯心,也就是除了心之外,外在没有任何的东西存在。举例来说,就像我们所看到的日月山河大地等等一切,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展现出来的,事实上心的本质就是如此。虽然说一切唯心,但是一般人听到的时候很难马上就相信。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全然相信呢?这是因为我们邪见的习气非常重,邪见就是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认知的习气非常重。在这里所谓的邪见或错误的认知,最主要是指什么?就是我们误以为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心两者是不同的。我们以为外在的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物质都是真实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心只是一个小小的东西,它不具备什么力量,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已,尽管心是如此地重要。

  这里谈到错误的认知或邪见,所谓「错误」,它也代表「不确定」的意思,因为它是错误、不确定的,所以过去许多人对于「心」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说心是透过我们脉搏的力量而产生的,或者有人说心是由眼睛而产生的,甚至在很久以前有人说心由吃饭而产生,因为当我们有营养的时候心非常的清明,而当我们营养不足时它就会神识不清,有这么不同的、不确定的说法。像这样一种错误的认知与邪见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从我们的无明而产生的,而无明可以说是我们轮回的根本,或是造成我们解脱障碍的根本原因。

  过去冈波巴大师曾经说过,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明了。过去,有一位弟子问冈波巴大师什么叫「无明」?冈波巴大师当时更进一步地解释,就好像一个人糊里糊涂的被蒙蔽在黑暗当中一样,不知道过去生的情况,也不知道来生的情况,甚至明天、后天的状况都搞不清楚。这种糊里糊涂,像是蒙蔽于黑暗中的状况就是无明。无明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说就是蒙盖住、蒙蔽住我们对过去或对来世的了知与认识。而在现在来说,无明的作用是它总是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真实的状况,甚至让我们把假的、不真实的当作是真实来看待。

  我们要如何来对治无明?或者说对治无明的方法是什么?事实上,整个佛法都是对治无明的方法。不同的教法中谈到的所有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无明,但由于佛陀事业的展现力量的不同,或说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对治的方法、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而在这个时代,对治无明最殊胜、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大手印」。

  要修持大手印,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万法唯心」,或者说「一切显像唯心」。在这里我们谈到所谓的显像,它可以包括一切的颜色、物体,一切的声、香、味、触等等,然而在这一切的显像中,范围最广大或最坚固、坚实的是什么?就是形、色这些物质。为什么说它非常地坚固广大?因为像是声音,它是会变的,但是所谓的形、色、法这些都是非常坚固的。

  这里谈到一切形、色的相都是由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或者说由于我们的心所见、所喜怒的。举例来说,就好像镜子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形象一样,而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而展现,如果没有心,这一切都无法显现出来。然而,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看见色的心识,好比说一个盲人,由于他没有办法感受到各种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等,就像眼前这个麦克风,因此他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的颜色,但是他还是具备这个身体能够触受到,这种识仍能感受得到。然而一般人还是能够看到各种色法形相,举例来说,我们能够一起看到这是一栋房子,或是这动栋房子的颜色,那是因为我们都共同具备了相同的一种习气。虽然我们都具备了一种共同的业或习气,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各自的相是不同的。就像可能有的人身体不舒服,但有的人不会感觉到不舒服的状况;有的人心情非常愉快,但是有的人可能有点不太开心,每个人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这一切相的不同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业,尤于不同的业而造成不同的习气,所以这些习气会展现出不同的相貌来。

  我们再说一切唯心的证明是什么?比如说大家都共同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但是因为每个人心的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较喜欢这个城市的人会觉得这里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向往山林寂静的人来说,城市就会让他受不了,他会觉得这个地方不好;对一个年轻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可以让他游玩之处,然而对成年人来说,这里应该是他要工作赚钱的地方。虽然处在同一个环境,但因为每个人心的不同,于是在同一地方所产生的感受与展现的相态也就不一样了。就像有些西方人喜欢住在船上,他们觉得住在船上是最好的,但有些人就认为住在屋子里比较好。无论如何,这全都是我们心的不同展现。

  在西方人来说,过去会认为城堡是一个很好的居住场所,住屋应该要建盖成那个样子,现代则认为高楼大厦这种新式建筑可能会更好;过去认为着古服很好,现代则认为流行服饰很好。我们可以这样想,百年之后一切又会有不同的改变,这都是因为我们心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相貌。

  所以,若一个东西或一个物体本身具有某种本质,那么它应该就不会被改变,也就是说如果它的本质是会让人快乐的,那么它应该永远就会让人感到快乐,若一个东西让我们不开心、不欢喜,或是某件事本身就有这种不好的本质存在的话,那么它应该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第二天)

  首先我们要发起菩提心,要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来听闻佛法。这一次主要是讲解大手印的修持。首先要知道一切显相唯心,这部份昨天已经做过简略的开示。在过去印度的大成就者曾经说过,轮回是因为妄念和贪着而形成,也就是由妄念、分别念造作而成;由于我们的贪着和执着,这一切山河大地就形成。而这种贪着的妄念,或者这种贪着的分别念头,由于它本身就有各种不同的种类,也因此会产生各种的显相,产生各种的色法,也可以说轮回的外相就展现出来。

  对一位大菩萨来说,在这世间当中,他不需要消除苦痛,就可以直接承受并且面对这些苦痛而不感到害怕。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轮回的苦、轮回的相,都是由自性所生,所以他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但是对一个凡夫来讲,我们不知道这一点,我们以为心是一个东西,而各种痛苦的显相也是由心所现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会感到害怕,那是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感到害怕。而以上的这些必须通过实际修持大手印的禅修,让我们的证悟慢慢地增长,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刚刚说的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比较聪明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去了解这些道理,而且真正地相信,但是这还没办法让他真正证悟到这一点,他还是必须通过修持。

  在大乘佛经当中提到——心为工画师。也就是心如同画师一样,一切轮回是由这个心所绘画出来的。对于一位菩萨来讲,由于他已经证悟了自性,或是说开显了自性,所以他能够毫无畏惧的做大布施,像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母虎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把自己的血给母虎喝、肉给母虎吃,但是他一点也不畏惧、不害怕,因为他已经了知到这只母虎是他自性所显现的,而且被吃的这件事情也是自性所显现,所以是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例如密勒日巴大师,当他在山洞苦行的时候,由于知道一切唯心所现,所以他能够面对饥饿,因为饥饿也是由心所现,或者这个坚固的环境——像这个山洞,他也不会感受到苦,因为山洞也是由心所显现。

  在大乘里面有分「深见派」及「广行派」两个部分,「深见派」里施身法的修持,也就是以一切都是空性的,外面里面都是空性的等等,将身体布施出去而不感到害怕,这是深见派的一种修持。而「广行派」则像刚才提到的,一切轮回是由心所显现出来,这是「广行派」的看法。当大乘佛法在印度兴盛的时候,「深见派」是由龙树菩萨来弘扬,「广行派」是无著菩萨,而这两者在说法上跟修持上都有些许的不同。在做大手印修持的时候,则是将深见派跟广行派合二为一地来修持。

  谈到这个「心」呢,这里可以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迷惑的部份,第二个是不迷惑、实相的部分。在迷惑的这个部份,它可以被称为暂时的被覆障着,也可以叫做「客尘」。心不迷惑的部分被称为「如来藏」,在如来藏当中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在经典提到一句话:“如来藏遍及一切众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在这里所指的一切众生是指非常多的,例如人道的众生、昆虫等等。总之就是我们所能见到、听闻到、感知到的一切众生,同时还包括了我们没有办法感知到的,像是鬼道、饿鬼道、地狱的众生,都包括在所谓的一切众生当中。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是绝大多数、大部份的众生,他们的如来藏都被客尘所覆盖,都暂时被覆障所覆盖住,所以他们没有机会开展如来藏,这是其中一类的众生。虽然被覆盖住,但是它具备随时可以被开显出来的力量。

  「如来藏」要如何才能被开显、开展出来呢?当外在的这些佛菩萨事业的力量,跟我们内心的如来藏、自性的如来藏,建立起一种关系的时候,如来藏就能逐渐开显。就像在刚刚提到有一类众生,他是被这些客尘暂时覆障、染污住,所以这个如来藏没有开显。为什么不能开显?因为外在的这些力量没有跟自性结合、或者建立起关联性;但是不代表它永远不能开显,当外在这些力量因缘和合的时候还是能够开显这个如来藏的。

  而要让佛的事业跟自性如来藏这两者建立起关联性的方法是有非常多的。也因此在这里众生的种姓就有各种不同的、非常多的分别。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种姓:第一种叫声闻种姓,第二种是独觉种姓,第三种是菩萨种姓,当然还可以分得更多。由于众生这些种姓的不同,也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相貌或者意乐;比如说有人特别向往意乐大乘法,有的人特别意乐密乘法,有的是小乘法,有不同的意乐。当我们在最开始的意乐或者这种叫追寻、寻求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自性如来藏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自然会厌离轮回而欲求涅槃。因此对于小乘来讲,也就是声闻跟缘觉乘来讲,它们就仅仅专注于厌离轮回跟欲求涅槃这两部份,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也是如来藏一种作用的展现。

  在大乘来讲,它不仅仅只有刚刚谈到小乘里面的厌离轮回跟欲求涅槃这两个特点而已,它变成有四个。在这四个当中的第一个,首先是要心向往大乘法,「意乐」大乘。接下来透过意乐,同时第二,具备了能够理解大乘的这种「智慧」。而这里所谓理解大乘法的这种智慧,它可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知道一切为空性,这种叫「深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一切唯心所显,遍及一切,这个叫「广大的智慧」,所以有两个。接下来是智慧产生出「定」,这个「定」是指大乘的定,例如大乘的定有提到如幻一般的定,或者是金刚定等等。透过刚刚所谈到的这三者,接下来第四个就是能够升起「悲心」。而我们可以说一切大乘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这四个当中了。以上这四个可以说是如来藏的力量或是作用的展现,是从如来藏的力量而产生的。而当我们成就佛果的时候,这四者又与如来藏合一、无二无别。而一切客尘、烦恼跟这些覆障,也都是透过以上这四者才能得到清净跟消除。

  但是我们知道在大乘行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种姓,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种姓,虽然说大乘行者都具备以上这四者,但是互相之间因为不同种姓还是有一些差别。以上是对于所有在修持佛法叫「入道」的众生的一个情况。但我们说如来藏是遍一切众生的,同样没有进入法道或者说没有做佛法修持的人来讲,如来藏的作用还是一点点会展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不在入道、没有修持能力的众生来说,他的如来藏的作用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展现,这个征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都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悲心。就算是瞋心重的这些众生,它们同类之间还是有悲心,比如罗剎或者是畜牲道的豺狼虎豹等等,它们互相之间还是会有悲心的。

  这种普通众生所具备的悲心,它的确是如来藏的一种作用的展现,但是这种悲心不属于大乘法里面所谈到的悲心。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它同样是如来藏作用的展现,但它还挟杂着各种客尘和烦恼——例如贪心跟无明;普通的悲心不算是大乘法里面的悲心。所以当我们在观修、在修持悲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够只是具备刚刚谈到的这种普通的悲心,就是说不能够有挟杂着贪心与无明的悲心。

  大乘的佛经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一个证明或者是一个征兆是什么呢?众生有悲心。在密乘里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的证明跟征兆提到得更多。

  要如何开显、开展我们的如来藏呢?之前有提到透过佛法事业的力量,但是还有更快开显我们如来藏的方法,也就是多听闻大乘的法教。透过了听闻这些法教而开显如来藏,接着进入思惟,也就是闻跟思。这里谈到闻思的思,它是指思惟。思惟是指一种透过了观察、分析而升起信心,所以在大乘的经部的部份主要是谈到通过这种分析、比较跟逻辑思惟的方法,而能够对佛法升起信心。在密乘的方法是什么呢?是通过了接受灌顶,依靠灌顶的这种力量,来帮助我们能够现前证悟自性,或者是说通过直接经验了悟自己。

  所以刚刚谈到开显如来藏的方法,就有两个不同,经部显乘里面来讲是透过听闻大乘法而开显如来藏,而在密续里面来讲是指接受了灌顶而能够开显如来藏。在古代或者过去来讲,这些来接受灌顶的弟子是当他们在灌顶完的当下,他们就已经开显了如来藏,或者说证悟了自性。但是在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现在可以说是浊时的众生,就是烦恼非常重的一个时代,我们在灌顶完了之后慢慢来修持,还是能够开显如来藏,这也是可以的。了解之前讲的“万法一切都唯心所现”,那么对于一个教学者来讲,他在解说如来藏的时候会更容易。而对一个学生来讲,如果他了知一切唯心造这个道理的话,他也更容易接受并且对如来藏的道理更容易升起信心。

  在这里特别强调刚刚谈到意乐大乘法,这种意乐可以说是一种追寻、一种向往,但是意乐又有很多层次不同的分别,譬如说他想要得到、意乐第一地的菩萨地,那么他证得第一地时,他会意乐第二地菩萨地,所以这个意乐也有许多向往,而且分很多种类。所以不仅第一个「意乐」它会这样不断越来越进步跟增长,同样的第二个「智能」,还有第三「禅定」,第四「悲心」,这一世也会越来越增长、开展。

  这里谈到的第一个意乐,当这种意乐究竟的时候,也就是已经圆满成就佛果的时候;这种意乐它是包含了广大的一切佛的这种功德祈愿。第二个,当智慧圆满的时候是指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平时我们指「不圆满的禅定」是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一个不同的定,但是这种「圆满的禅定」是如同佛一般,它在一剎那间是住于无量的禅定当中的。在过去一些噶举的成就者当中,当他们在修持,证悟不断地在增长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能够在一时当中进入无量的禅定,就好像佛一般。

  再来讲到第四个是悲心,在之前讲到挟杂有贪着的悲心,也被称为一种担心、焦虑或者是心中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当一个人在没有贪着的悲心升起的时候,他同时是愉悦快乐的,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这种没有贪着的悲心,它不仅仅具备了喜悦与快乐,而且它还有个特点,就是这种悲心是延续不断的,这种愉悦也是延续不断的,就好像密日勒巴在他的道歌里面所形容到的这种延续不断的悲心跟愉悦。有贪着的这种悲心,则是断断续续有间断的。而佛陀的悲心是怎样的呢?它是任何时候随时都遍满了一切众生,都观视一切众生的,但是福德不足的众生是没有办法领受得到。

  之前提到由于修持大乘法的修行者有多种不同的种姓,因此他们修持的方式,还有他们入道的次第也有不同。谈到修持方式的不同,举例来讲,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两者之间的修持的示现也不同。释迦牟尼佛是比较苦行的,在他过去生布施他的头部、手、足等等,主要是做这样的苦行。但是弥勒菩萨没有做这样的苦行。而大手印禅修的方式与一般经典谈到大乘法是有一些不同的。它这个法门可以说适合于一切不同类型的众生,而且它的方法也有不同。对于一个噶举派的弟子、噶举的行者来说,他是属于具有大乘当中能够修持大手印这种法门的种姓。而噶举教派也是属于整体佛教的一部份,但是它是一个特别的分支。整体来讲是传承自释迦牟尼佛,但噶举派的教法是特别传承自于帝洛巴尊者,就是帝洛巴祖师,他直接从金刚总持传承下来的法门。这里所谈到的金刚总持与释迦牟尼佛他们的心和法身的这一部分是无二无别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噶举的教法包含了传承自金刚持的这个法教,同时也具备了释迦牟尼佛传承下来的佛法,是两者相融的一个教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要回向功德。

  (第三天)

  今天在接受这个教法之前,首先我们要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成就佛果,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从前两天的教授我们得知,一切万法、一切显相都是唯心所造。佛法有分大小二乘的教法,声闻乘不承认一切显相是「唯心所造」,认为一切万法的根本为「心」。

  殊胜圆满的佛陀首先讲授的教法──「离烦恼」,就是在舍离一切烦恼之后,便能够证得圆满的菩提。这与他证得圆满之后在瓦纳那西所教授的教法相印。

  佛陀所示现的涅槃解脱之道,也就是依于大手印的教法,在暂时上能够让一切众生得到短暂的安乐,在究竟上能够得圆满正觉的金刚持果位。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有一些可以让人得到安乐的教法,可使修行人得到一两个不等的果位。然而依于这种教法所得到的果位未能达到究竟,所以在某些因缘条件下,在缘起示现之前,常常都会丧失这个果位。

  依于佛陀的教法,可以让我们断除三界一切的烦恼,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的烦恼在完全断除之后,便断除了所有烦恼的根,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舍弃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断除的了,而这个时候我们便得到圆满的证悟。

  大乘的教法不仅是断除我们粗浅的烦恼,还包括要舍弃一切的「戏论」与「造作之相」。戏论与造作之相是什么呢?也就是「执有」单执于一边,「执无」执于无二边的这两种执着。舍弃这种执着之后,才可称得上圆满的证悟。

  依于大手印的教法,能够令我们消除一切的烦恼、垢障,还有一切的戏论、造作之相。「大手印」是教我们舍弃这两者的法教,它是不共而且非常殊胜的教法。

  如果想要直接证悟究竟的果位,必须要依于「三摩地」的修持才可以获得。而要获得三摩地的定,首先我们要能够清净及舍弃一切烦恼垢障。要能够清净、舍弃烦恼垢障,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圆满戒律。戒律的持守跟清净,就如同房子的基础一样,在盖房子的时候,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之前戒律的持守非常要紧。

  因为持守戒律可以让我们从现在起到未来不再生犯戒之垢染。然而,过去所造的垢障还有待我们现在来净除。清除过去垢障的方法,就如同过去那洛巴、密勒日巴等等大师的苦行,那样可以让过去的垢障净除。可是,现在我们要像那洛巴、密勒日巴那样苦行有一点不太容易。所以,传承上师允许我们依照大礼拜、金刚萨埵等四加行修持法门来修持,使得过去的业障能够得以清净。

  仅仅只是持守戒律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心存善念跟定力。依于「善心」跟「定力」能让我们的菩提心增长,这是更重要的!假设我们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很漂亮,很令人称赞,可是在内心上却无法来跟佛法相应,在这个时候维持「善心」跟「善念」就显得更重要了。我们将以上所述当作一个基础,便可以进行修持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教法,而在这所有的教法,「止」跟「观」这两个教法里面就涵盖了所有的一切。

  以前释迦牟尼佛曾经宣说止观的教法,在大乘经典记载有关止观的教法蛮多的,可是佛法在印度经过三次兴灭之后,这些教法的经典所剩下来已经不多了。虽然有关止观教法的经典损失了近千部,可是止观教法的精华与要义仍保存在净土之中,由金刚手菩萨和弥勒菩萨等大菩萨严密保存着,并让这些教法在印度复兴,随后又传到西藏。所以,今天想要跟各位做「止」跟「观」的教授。

  首先,在学习止观的时候,必须先要修「止定」,因为平常我们的心已经习惯散漫,常为外境所迷惑、散漫,不能够专注,因此在这个时候必须先要在「止定」上面来修习。

  修习「止定」时有六种缺失、过患。首先,我们必须要舍弃这六种过患。第一个过患是「散乱」。这散乱是什么呢?「散乱」是指我们的心为外界的色跟声所吸引,而不能够安住于自心。对治第一个散乱的过失之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眼、耳不为外境所动,而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观的对境。

  第二个过患是「意识的纷扰」,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思想、想念跟作用不能够令心安住,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去依于外境而让自己的内心思想纷乱。

  第三个过患是什么呢?第三个过患是「贪着止定的觉受」。像我们在修止定的时候感觉好安静,感觉很好,所以内心就一直贪着于想要得到这一种觉受,这一种很好的感觉。仁波切教授在这时候我们不要跟随这种贪着的念头,而必须在止定的要诀上继续用功。

  有一些外道、非佛教徒在修持外道的止定时,让他们觉得很舒服,感觉很好,以为这样就可以了。事实上,就佛法而言,我们所要的是究竟的解脱,得到「舒服的感觉」跟得到「究竟的解脱」这两者并不能相通。这时候必须要去了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应该是去追求那一种感觉或很好的觉受。过去,密勒日巴的弟子惹琼巴在修持止观禅定时,他觉得自己有非常好觉受跟经验,于是向密勒日巴报告,密勒日巴却要求他必须舍弃这种不正确的觉受,而必须要依照他所教的禅修方法来修持。

  我们在追求解脱之道的时候必须要舍弃一切的贪念,或许我们会想要盖一座大庙或造一尊大佛的这种功德,可是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即使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突然起了贪念,像这种贪念都要舍弃。在我们尊贵的波卡仁波切的传记里面讲到,仁波切本身于内不贪着于自身禅定的觉受,于外也不贪着于寺庙等等他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身为他的弟子,应该要学习像他这样地来修行。

  接来下讲到第四个过患,就是「执为实有」。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感觉是对的、好的,可是当我们生起这种念头时就会产生执着,所以对这种所谓好的、对的念头也要舍弃。在修持止定或禅修时,我们也要舍弃执物为实有的观念。基本上三摩地是不着于相的,我们必须要了知一切如梦如幻,并不是实有的。

  第五个是「修坐实有」的过患。修坐实有的过患就是在我们禅修时有一种我慢、骄傲之心在作用,认为「我」坐在这个位子上,是「我」在这里禅修,是「我」有一种觉受,就是有一个很强烈的「我」在作用,这种修为是一种执着,必须要将它舍弃。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仙人在修持三摩地,并住于三摩地之中。可是佛陀说这位仙人在未来世会转生为猫。为什么?因为他执着于他的三摩地。

  第六个是「自利」的过患。自利的过患是指我们在禅修时只想到自己要禅修,可以从禅修之中得到什么利益,心里并没有“我要去帮助其他的众生,令其他众生得到解脱”的念头,只关心自己在禅修上的利益。像过去密勒日巴在修行时,心里一直忆念着“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生的母亲,对我有极大的恩德,所以现在这么努力地修行就是为了要得到解脱,为的就是要成佛,才能够报答这些如母众生的大恩大德”。所以,我们要学习像密勒日巴这种利他的发心。

  我们刚才讲到六个的过患,前三个当中,第一个是「眼耳的善恶」,第二个是属于「意识上的善恶」,第三个是「贪图于觉受」。如果在修行时能够舍弃这三个缺失,不让它们再发生的话,表示我们已经可以舍弃修行上的缺失,在修止定上已经达到相当好的一个程度。第四个是「执于实相的过患」,当我们可以舍弃它时,它能够让我们的修行增长。如果能够舍弃第五个「执于我的过患」时,我们的禅修就不会落入世间的禅定。再来,如果我们能够舍弃第六个「自利的过患」,以利他而非自利来禅修的话,这能够让我们得到究竟的佛果。

  在学习修持止定之后,就必须要进一步来修持慧观。「修止定」是让我们得到佛果的因,而「修慧观」是能够让我们现证佛果。接下来要讲修慧观的十个要点。慧观主要是能够让我们真正了悟到了义的实相,也就是究竟实相真正的涵义。在大乘甚深的教法里,我们所讲授的是「空性」,再更深入的是讲「如来藏」,而在金刚乘的教法里讲授的是「无二的智慧」。

  在不共的噶举教法里我们所讲授的是大手印,因此在这里有修行入慧观的十个方法。在证悟甚深了义的教法前,首先必须要由上师对有关的经文做阐释。在接受上师口传经文上的教法之后,我们要行更甚于文字上,离于经文上面的修持。依于这种文字的传承能够让受法人的证悟高于文字,也就是离于文字。过去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并没有文字,而是依于一种类似像理性跟逻辑的分析,依于这种教法,就能够让听闻佛法的人的证悟完全解脱于文字上的束缚跟局限。

  一切的垢染皆源于二种执着──能取跟所取。在究竟的了义实相上,它却是远离并已经完全断除了这两个执着。我们心的习性跟串习是一直不断地在累积、堆砌着。这一切垢障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心的串习,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习性。所以第三个方法就是要如何能够转化心的串习之力量,成为我们开悟的力量。说到要舍弃一切的贪着,我们就必须要了知一切皆如梦如幻。

  第四个方法讲到虽然在修持三摩地时已经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着,可是在未来要求得佛果时,我们也要抱持相同的信念,既便是未来求得的佛果也不可以贪着,因为未来求得的佛果,亦是如梦如幻。如果把这个佛果当作是一个实有、可以求得的东西时,这会有损于我们证悟,因此要将这未来的佛果以如梦如幻地来观照。

  第五个讲「自明之智」,就是自己内心清明的智慧,自己要去观照及看护,所有了义的教法都是从心显现的,并不是在外面有一个东西可以形容,可以去体证或拿得到的,而是要往内观,去观照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

  第六点讲到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是第五点提到的自明之智,怎么讲呢?在观照自性时,其实所有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无二无别的,并没有所谓的你我或者和另外一个众生有不一样的自性存在。

  第七点是讲到在自性本质之中并没有「清净」跟「不清净」的分别。可是在分别念上,如果内心有十分颠倒的邪见,这可以说是「不清净」的;如果内心能够维持正见跟正念的话,可以说是「清净」的。所以在我们自性的本质之中,并没有清净跟不清净的分别。

  在第八点讲到「大手印」或者「如来藏」是一个不变的,它是一个很坚固、圆满的教法,不像天空有时候有云,有时候有太阳,有的时候会下雨,有种种的变化。所谓「开悟」或「不开悟」的差别是在什么地方呢?「开悟」指当你了悟自性之后就不会有变化,意思就是不会随着烦恼而转。「不开悟」是指众生误认为这一切为实有,也就为烦恼所转,无法认识到自己自性的智慧,这叫做尚未开悟的众生。

  第九点讲的是「不畏惧」。实际上所谓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在我们本质之中,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烦恼,也没有什么可以迷惑的,如果我们能够了悟到这一点,我们将不会感到害怕和畏惧。

  第十点是「不骄傲」。在经过修行证得佛果之后,并不会得到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在我们手上,因为这个佛果本来就有的。所以当我们了悟到这个佛果本来就有,而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时,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骄傲,也找不到一个可以骄傲的理由或东西。

  仁波切要在这里介绍弥勒菩萨批注的《辩中边论》,未来由堪布东由仁波切继续这个教法。过去,我们都很幸运有这个法缘能和波卡仁波切来学习,然而我们福报不够,波卡仁波切已经圆寂了,虽然我们不能够再跟他学习,可是还有堪布东由仁波切,我们还是可以继续跟仁波切来学习这教法。

  在此,我们要将今天在这里听闻佛法的功德回向给遍虚空的一切众生。

  (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