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跟心做好朋友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雪歌仁波切:跟心做好朋友

 

  心不容易改变,但可以改变。

  我们要跟心做好朋友,并且认识它。因为生生世世,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不论在哪里,我们都会一直跟这颗心在一起。现在,如果能跟它和睦共处,做好朋友,将来日子会好过多了!

  然而,每天一早起床到晚上睡前,一天之中,我们的心,几乎无时不与烦恼同在。这是因为我们只会贪爱自己,瞋恚他人,再加上以愚痴做为基地,一开口,就造恶业。而恶业,又以烦恼为靠山,继续再造新业,再生新的烦恼…恶性循环之下,烦恼的力量,愈来愈大,无法动摇。

  想认识改变这颗心,跟心做朋友,实非易事。无始以来,为害我最深的烦恼与习气,已经跟太久了。这些贪瞋烦恼,已成为习惯,想把它们改掉,像给自己额外找苦头吃、找罪受一般。放任烦恼随它去,感觉很自由、很快乐,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对治烦恼,却是件苦差事,感觉很不自由。

  然而,依着烦恼的习惯,虽有自由的感觉,但实际上,却根本一点自由也没有,百分之一的自主权都没有!因为所有的权力,完全掌控在烦恼手里。

  相反地,若能了解烦恼到底是什么,不再随之起舞,努力反其道随善心而转,看起来虽吃力,但却拿回了心的自主权!这么做,能让心与自性相符,让心本然的能力不散失。

  所谓「心的自性,本具如来藏。」我们应让心的自性展现,让心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所有的权力都由心来掌握,使自己重获自由。

  烦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一方面,心的本质,不是烦恼;另一方面,心并非永远只能是烦恼那个样子。一天中,我们会生起无数的贪心、瞋心或慢心…等,这些烦恼生起之后,会消失。烦恼不是一个「常法」,它也是依因缘而生。所以,烦恼是可以改变的。

  总之,应好好认识这颗心。一方面,要知道一直给我们带来困难、不断制造麻烦的,是什么样的心?该如何终结它?同样的,也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能帮助我们的心?该如何增长?

  认识清楚这颗心,能产生实际的利益,真的很重要。

  认识了心,就能改变它,驾驭它。

  因为有这颗心,「我」才应运而生;有了我,各种的苦乐,才随之而起。这颗心,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苦与乐,也是打从一开头就存在的,因此就算觉得这颗心很麻烦,一心想摆脱,还是办不到。身口意三门,最重要的就是「意」。面对它,我们要做的,不是摆脱,不是臣服,而是了解与驾驭。

  平常生气时,我们几乎是和瞋恚合为一体,像后盾般地助瞋恚一臂之力。但是,若此时能提醒自己:「我生气了。我被瞋恚控制了!」就算眼前还谈不上对治,但心里已经能把自己和瞋恚拉开来了。

  必须先认识心,才能调伏心。懂得调伏内心,就会知道该如何究竟远离痛苦、获得究竟的快乐。当心的苦乐,能由自己作主,心已调伏了,那么,无论外在面临什么样的不如意与痛苦,都能化为内心的「增上缘」。

  佛教徒,意指「向内者」、「向内修心之行者」,也就是,直指内心而做修正的补特伽罗。佛教徒,都应修习内心。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五品中说:「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意思是,对于一个实修佛法的人而言,除了「护心」之外,就没有什么要做的了。这很重要。有时,我们因为不知道修行的重点在修心,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外境、外在,实为一大错误。

  因此,寂天菩萨郑重告诫修行者,法的精华、心要,在于守护自己的一颗心;而所谓的法,指的正是这个,而非外在的种种表现与行相。

  同样的,像我们如今于此讲说、听闻佛法,无论你我,从外表上看来都在学法,但是所学的是不是法,一如寂天菩萨所言,端赖「是否朝向内心」而定;从我们的学习是否朝向内心、改变内心,才能决定它到底是不是佛法。每一座法的讲授与听闻,能否朝向于法,完全取决于是否运用所学去驾驭自心、转变自心。

  佛法的修心课

  修正自心的次第上,有广略、深浅上的差别,如「大乘与小乘」,或「下、中、上三士道」。无论是哪一种法的实修,它们之间之所以会有广略深浅的差别,主要关键在于一开始的「动机」。

  就大小乘而言,若只求一己之利的心,在这种动机摄持下造业,就成了小乘。若心量广大,想到一切如母有情,悲悯众生不忍其受苦,生起菩提心行菩萨行,就会得到伟大、能成就圆满佛果的能力。

  同样的,就三士道而言,所实修的法,最后会获得的是增上生、解脱或佛遍智的果位,完全观待于自己在一开始时,是用什么方式、用多少力道改变自心。因此,改变自心,非常非常重要,它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所以,在最初转变动机之时,去改变内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力量会持续地影响接下来的正行。正行之时,内心的改变愈多,就能愈快地获得自己所要获得的结果。

  所有的佛菩萨及祖师们都强调,当我们是一位正确的佛弟子,持守的是正确的戒律,心中具备的是好的见解,就不会对其他人生起嫉妒、慢心、贪心、瞋心…等。就像阿底峡尊者曾说过:「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佛法,相信佛法,外面所缘的一切都会转变成为口诀。事实上,没有烦恼在里面,一切都可以回归到佛法上面。」恶心恶行是错误的心造成的。

  法王达赖喇嘛曾如实描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天,做功课时,我们都会观想资粮田、祈求加持,希望资粮田能降下甘露,净化我们的罪恶。可是,降下的这些甘露,好象都加持到「我执」上头去了!

  我们把我执放在中间,殷切祈请资粮田:「祈请皈依境加持,令我执增长,让它有力量,凡我执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修护轮时也一样。虽然专心于所缘境,安置好十方的忿怒尊、幅轮…,努力修这个能消灭一切不顺的护轮,然而,在护轮的中心安住着的却是「我执」!因此,愈修行,我执愈强大。平日的课诵与功课,大都是这样混杂着烦恼而进行,法王达赖喇嘛说的,真的很真实。

  烦恼,真的很狡猾、很坏。无论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它都会找机会钻进来,无所不在。甚至思惟空性时,我们也会于空性上生起执着心。因此,佛陀才会一再解释「空性上也是空」、「佛也是空」,原因即在此。

  《入行论》云:「纵然努力行善,为何还是无法解脱轮回?」为何我们的修行如此徒劳无功?都是因为不了解心的关系。修行人如此,没有修行的,就更别提了。若能在心上下功夫,就不致如此千辛万苦。

  也许,我们对于无上圆满正觉的佛果位,都有「应该要去证得」的希求心,然而,这个希求,要真能深植于心,必须先理解并相信「佛果,真实存在。」如何才能理解佛果真实存在?就在确定自己内心相续上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可以被彻底净除的那一刻。

  深信自己的二障终能消除,而理解「佛果,真实存在。」生起欲得佛果的强烈渴求,自然会致力于实修上的努力。因此,「深信二障终能净除」是主要的关键,为了证明这点,我们必须对自己相续上的烦恼有所认识,也因此,要学习《心类学》。

  有关「心」的讨论,都算《心类学》。心类学,是对心的初级介绍,它是一门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及解脱的重要学问。学习心类学,有助于了解应取应舍,能认识心及心的运作,我们会知道如何对自己最有益处,如何才能彻底根除让我们痛苦的一切。这是很好的一个起步,也是我们该清楚了解的。

  心类学讨论烦恼,是直接从集谛切入,然而,实修时,则应先思惟苦谛,也就是烦恼的过患。内心生起难以忍受之心,才会想去追查形成苦的原因,发现问题原来出在「烦恼」。

  烦恼,任何时刻都会来,因此,对于贪、瞋、慢等烦恼,我们都要好好了解,无论对境是好是坏,都要看清楚烦恼是否在这些境上生起。认识不清,所学的法将无法清净,反成烦恼的助伴。要令所修之法清净,十分困难,也就是说,要完全不被我执、烦恼染污地学法,非常困难。因为,烦恼无所不在!

  跟心做好朋友

  五根识,不稳定,而意识,却是稳定的;意识中,烦恼不稳定,但「无烦恼」与「量识」,则相对稳定,直到成佛它们都在。可是,无明如我等,却一直认为烦恼比较稳定,五根识,则感觉更稳定!因为五根识所缘的外境,如身体、房子等,都是眼睛等根识所能亲见的一切,因此对于它们的存在,感觉十分稳定。颠倒的我们,愈外面的东西似乎感觉愈稳定,愈向内、愈有用的东西,反而不觉得重要。

  从过去世到未来世、从无始轮回到解脱成佛之间,一直跟着我们的,是身、口、意三者中的「意」,即「心识」。身形的美丽与声音的悦耳身口二者,一如生活衣食所需、住宅卧具,无法一起带到来世。会一直与我们同在的是我们的心、意识,也因此,它特别重要。

  正因心无时无刻与我们同在,所以,修正它,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其他的,身体、言说、住所、衣着、声誉…等,不管今生如何努力让它们变得更美好,这一世结束,就结束了,对来生一点帮助也没有!

  即使你不想跟心识永远在一起,也没办法;即使你觉得这颗心真麻烦,想扔下它自己走,也没办法。无始的过去与无尽的未来,这个一直想着「我」的心识,永远都在,心识上所有苦乐的感受,都将一直与我们同在。如果我们能与心做好朋友,不断修正改善我们的心,让自己成为创造快乐的善巧者,获得坚稳的快乐,必然可期。

  有时,内心种种苦乐,是来自于他人身口的行为,或外在环境的优劣,然而,此时若能拥有不受外在纷扰影响的「心的宁静」,就有能力反过来去扭转那些让内心不快乐的诸多逆缘。就像我们只要内心安宁,即使身处不好的环境,也能不为所动,反而会因外在环境的恶劣,更能体会快乐的滋味。

  「让法于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调伏自心。」是修行的主体。我们都应好好想一想自己心里面:「哪些该丢?哪些才是真正能救护我们、值得托付皈依的?…」这些,都在自己内心,不在外境上,全是自己内心的抉择。学法,你的手指该指向的,不在遥远的他方,而是自己心上。

  让自己的自性改善、进步、清晰,增长内心优良的部份,这是真正的法,这才算是真正的救护。因此,「皈依法」,是三皈依中最重要的部分。

  身外的一切,不论多么光辉灿烂或黯淡无光,它们的存在,就只是今生而已。所谓的「这辈子」,与无始的生生世世相比,短暂如剎那!为了一剎那的事情,我们不分昼夜埋头苦干,拼了命的追求…,然而,一生一生能跟着走的,却是自己的这颗心!心,才是一个真正值得我们努力拼命的地方。

  应为自己的内心,建造一个环境。眼前,我们无意改变外在,但是,当我们踏进佛堂或自己修法的地方时,应怀抱着为了自己的内心而营造良好环境的心情,提醒自己是为了修正这颗心而来的。

  第一步,让心朝内,全力排除外在的纷扰。例如,奢摩他中提到的「净行所缘」、「数息法」,都能降低粗猛的烦恼,不让心涣散于外在的事物。

  接着第二步,让心一分为二,一是平常的心,一是学习佛法的、在一旁观察的心。前者是学生,后者是老师。我们就用老师观察学生的心去辨识、教导这颗平常的心,努力导正它。

  以此方式,渐渐认识自己的心,跟心好好相处,并逐渐令之臻于清净圆满,于自于他,都是最能发挥生命意义的大事。

  《取材于雪歌仁波切讲授《心类学》2004-台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