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2日
来源:   作者:彦琮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彦琮大师: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

 

  故事篇第一(上)

  故事者。明隋以上沙门致敬等事也。自大法东流六百余载。其中信毁交贸褒挫相倾。亟染湮残频令拜伏。而事非经国理越天常。用为蠹道。俱沿旧贯焉 。

  奏  晋尚书令何充等执沙门不应敬王者奏三首(并序)

  诏  车骑将军庾冰为成帝出令沙门致敬诏二首

  书  太尉桓玄与八座桓谦等论道人应致敬事书一首(并序)  八座等答桓玄明道人不应致敬事书一首  桓玄与中书令王谧论沙门应致敬事书一首  王谧答桓玄明沙门不应致敬事书一首。

  难  桓玄难王谧不应致敬事三首

  答  王谧答桓玄应致敬难三首

  书  桓玄与庐山法师慧远使述沙门不致敬王者意书一首(并远答往反二首)

  晋何充等执沙门不应敬王者奏三首(并序)

  东晋咸康六年。成帝幼冲。时太后临朝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上舅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后导等薨。庾冰辅政。谓诸沙门应尽敬王者。充等议不应敬。下礼官详议博士等议与充同。门下承冰旨为驳。充等因为此奏焉。初奏。

  尚书令冠军抚军都乡侯。臣充散骑常侍左仆射长平伯臣翜。散骑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尚书关中侯臣怀守。尚书昌安子臣广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肃祖明皇帝聪圣玄览。岂干时沙门不易屈膝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愚谓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

  庾冰为成帝出令沙门致敬诏二首

  初诏

  夫万方殊俗神道难辩。有自来矣。达观傍通诚当无怪。况阿跪拜之礼。何必尚然。当复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岂直好此屈折而坐遘槃辟哉。固不然矣。因父子之敬。建君臣之序。制法度崇礼秩。岂徒然哉。良有以矣。既其有以。将何以易之。然则名礼之设。其无情乎。且今果将有佛耶。将无佛耶。有佛耶。其道固弘。无佛耶。义将何取继其信。然将是方外之事。方外之事。岂方内所体。而当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昧旦丕显后世犹殆。殆之为弊其故难寻。而今当远慕茫昧依俙未分弃礼于一朝。废教于当世。使夫凡流傲逸宪度。又是吾之所甚疑也。纵其信然。纵其有之。吾将通之于神明。得之于胸怀耳。轨宪宏模。固不可废之于正朝矣。凡此等类皆晋民也。论其材智又常人也。而当因所说之难辩假服饰以凌度。抗殊俗之傲礼。直形骸于万乘。又是吾所弗取也。诸君并国器也。悟言则当测幽微。论治则当重国典。苟其不然。吾将何述焉。

  二奏 尚书令冠军抚军都乡侯臣充。散骑常侍左仆射长平伯臣翜。散骑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尚书关中侯臣怀守。尚书昌安子臣广等言。诏书如右臣等暗短。不足以赞扬圣旨宣畅大义。伏省明诏。震惧屏营。辄共寻详有佛无佛。固非臣等所能定也。然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冥冥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抱一心之清妙。且兴自汉世迄于今朝。虽法有隆衰而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夫诅有损也。祝必有益。臣之愚诚。实愿尘露之微增润嵩岱。区区之祝上裨皇极。今一令其拜遂坏其法。令修善之俗废于圣世。习实生常。必致愁惧隐之。臣心窃所未安。臣虽蒙蔽。岂敢以偏见疑误圣听。直谓世经三代人更明圣。今不为之制无亏王法。而幽冥之路可无拥滞。是以复陈愚诚。乞垂省察。谨启。

  重诏 省所陈具情旨。幽昧之事。诚非寓言所尽。然其较略。乃大人神之常度。粗复有分例耳。大都百王制法虽质文随时。然未有以殊俗参治恢诞杂化者也。岂曩圣之不达。而末圣而宏通哉。且五戒之小善。粗拟似人伦。而更于世主略其礼敬耶。礼重矣。敬大矣。为治之纲尽于此矣。万乘之君非好尊也。区域之人非好卑也。而卑尊不陈王教则乱。斯曩圣所以宪章体国。所宜不惑也。通才博采往往备修之。修之身修之家可矣。修之国及朝则不可。斯岂不远也。省所陈果亦未能了有之与无矣。纵其了犹谓不可以参治。而况都无而当以南行耶。

  三奏 臣充等言。臣等诚虽暗蔽不通远旨。至于干干。夙夜思循王度。宁苟执偏管而乱大伦耶。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议。尊卑宪章无或暂亏也。今沙门之慎戒专然。及为其礼一而已矣。至于守戒之笃者。亡身不吝。何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每见烧香祝愿。必先国家。欲福祐之隆情无极已。奉上崇顺出于自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御世。因。而弗革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臣等屡屡以为不令致拜于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贤愚莫敢不用情。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谨复陈其愚浅。愿蒙省察。谨启 于时 庾冰议寝。竟不施敬。

  桓玄与八座桓谦等论道人应致敬事书一首(并序)。

  晋元兴中。安帝蒙尘于外。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欲令道人设拜于己。因陈何庾旧事谓理未尽。故与八座等书云。

  玄再拜白顿首。八日垂至。旧诸沙门皆不敬王者何。庾虽已论之。而并率所见。未是以理相屈也。庾意在尊主。而理据未尽。何出于偏信遂沦名体。夫佛之为化。虽诞以茫茫推乎视听之外。然以敬为本。此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寔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君御而已哉。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求其衷想。复相与研尽之。比八日令得详定也。桓玄再拜顿首。敬谓。

  八座等答桓玄明道人不应致敬事书一首

  中军将军尚书令宜阳开国侯桓谦等。惶恐死罪。奉诲。使沙门致敬王者。何庾虽论意未究尽。此是大事。宜使允中。实如雅论。然佛法与尧孔殊趣。礼教互乖。人以发肤为重。而彼髡削不疑。出家弃亲。不以色养为孝。土木形骸绝欲止竞。不期一生要福万劫。世之所贵已皆落之。礼教所重意悉绝之。资父事君天属之至。犹离其亲爱。岂得致礼万乘。势自应废。弥历三代置其绝羁。当以神明无方示不以涯检视听之外。或别有理。今便使其致恭。恐应革者多非唯拜起。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变其仪。复是情所未了。即而容之。乃是在宥之。弘王令以别答公难孔国张敞在彼想已面咨所怀道宝。诸道人并足酬对高旨。下官等不谙佛理。率情以言。愧不足览。谦等惶恐死罪。

  桓玄与中书令王谧论沙门应致敬事书一首

  沙门抗礼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论尽之。今与八座书。向已送都。今付此信。君是宜任此理者。迟闻德音。

  王谧答桓玄明沙门不应致敬事书一首

  领军将军吏部尚书中书令武冈男王谧。惶恐死罪。奉诲。及道人抗礼至尊。并见与八座书。具承高旨。容音之唱辞理兼至。近者亦粗闻公道。未获究尽寻何庾二旨。亦恨不悉。以为二论。漏于偏见无晓。然厌心处真如雅诲。夫佛法之兴出自天竺。宗本幽遐。难以言辩。既涉乎教。故可略而言耳。意以为殊方异俗。虽所安每乖。至于君御之理。莫不必同。今沙门虽意深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者矣。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也。寻大法宣流为日谅久。年踰四百历代有三。虽风移政易。而弘之不异。岂不以独绝之化有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害于隆平者乎。故王者拱己不恨恨于缺户。沙门保真不自疑于诞世者也。承以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考诸理归。实如嘉论。三复德音不能已已。虽欲奉詶言将无寄。犹以为功高者不赏。惠深者忘谢。虽复一拜一起。亦岂足答济通之德哉。公眷眄未遗猥见逮问。辄率陈愚管。不致嫌于所奉耳。愿不以人废言。临白反侧。谧惶恐死罪。

  桓玄难王谧不应致敬事三首

  初难 来示云。沙门虽意深于敬。而不以形屈为礼 难曰。沙门之敬。岂皆略形存心。忏悔礼拜亦笃于事。爰暨之师逮于上座与世人揖跪。但为小异其制耳。既不能忘形于彼。何为忽仪于此。且师之为理。以资悟为德。君道通生则理宜在本。在三之义。岂非情理之极哉 来示云。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也 难曰。外国之君非所宜喻。而佛教之兴亦其指可知。岂不以六夷骄强所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既畏服之。然后顺轨。此盖是大惧鬼神福报之事。岂是宗玄妙之道耶。道在则贵。将异于雅旨。岂得被其法服便道在其中。若以道在然后为贵就如君言。圣人之道道之极也。君臣之敬愈敦于礼。如此则沙门不敬。岂得以道在为贵哉 来示云。历年四百历代有三。而弘之不异。岂不以独绝之化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害于隆平者乎 难曰。历代不革。非所以为证也。曩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为之检耳。今主上奉佛亲接法事。事异于昔。何可不使其礼有准日用清约有助于教。皆如君言。此盖是佛法之功。非沙门傲诞之所益也。今笃以只敬将无弥浓其助哉 来示云。功高者不赏。惠深者忘谢。虽复一拜一起。岂足答济通之恩 难曰。夫理至无酬。诚如来旨。然情在罔极则敬自从之。此圣人之所以缘情制礼。而各通其寄也。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谢。则释迦之德为是深耶。为是浅耶。若浅耶。不宜以小道而乱大伦。若深耶。岂得彼肃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王谧答桓玄应致敬难三首

  初答 难曰。沙门之敬。岂皆略形存心。忏悔礼拜亦笃于事 答曰。夫沙门之道。自以敬为主。但津涂既殊。义无降屈。故虽天属之重。形礼都尽也。沙门所以推宗师长自相崇敬者。良以宗致既同则长幼成序。资通有系则事与心应。原佛法虽旷而不遗小善。一介之功报亦应之。积毫成山。义斯着矣 难曰。君道通生则理应在本。在三之义。岂非情理之极哉 答曰。夫君道通生则理同造化。夫陶铸敷气功则弘矣。而未有谢惠于所禀。措感于理本者何。良以冥本幽绝。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是以夫子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谓也 难曰。外国之君非所应喻。佛教之兴亦其指可知。岂不以六夷骄强非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 答曰。夫神道设教诚难以言辩意。以为大设灵奇示以报应。此最影响之实理。佛教之根要。今若谓三世为虚诞。罪福为畏惧。则释迦之所明。殆将无寄矣。常以为周孔之化救其甚弊。故言迹尽乎一生。而不开万劫之涂。然远探其旨。亦往往可寻。孝悌仁义明不谋而自同四时之生杀。则矜慈之心见。又屡抑仲由之问。亦似有深旨。但教体既殊故此处常昧耳。静而求之。殆将然乎。殆将然乎 难曰。君臣之敬愈敦于礼。如此则沙门不敬。岂得以道在为贵哉 答曰。重寻高论。以为君道运通理同三大。是以前条已粗言意。以为君人之道窃同高旨。至于君臣之敬。则理尽名教。今沙门既不臣王侯。故敬与之废耳 难曰。历代不革。非所以为证也。曩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为之检耳 答曰。前所以云历有年代者。正以容养之道。要当有以故耳。非谓已然之事。无可改之理也。此盖言势之所至。非[怡-台+画]然所据也。胡人不接王者。又如高唱。前代之不论。或在于此耶 难曰。此盖是佛法之功。非沙门傲诞之所益。今笃以只敬。将无弥浓其助哉 答曰。敬寻来论。是不诬佛理也。但傲诞之迹。有亏大化。诚如来诲。诚如来诲。意谓沙门之道可得称异而非傲诞。今若以千载之末淳风转薄。横服之徒多非其人者。敢不怀愧。今但谓自理而默差可遗人而言道耳。前答云。不以人为轻重。微意在此矣 难曰。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谢。则释迦之德为是深耶。为是浅耶。若浅耶。不宜以小道而乱大伦。若深耶。岂得彼肃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答曰。以为释迦之道深则深矣。而瞻仰之徒。弥笃其敬者。此盖造道之伦必资行功。行功之美莫尚于此。如斯乃积行之所因。来世之关键也。且致敬师长。功犹难抑。况拟心宗极。而可替其礼哉。故虽俯仰累劫。而非谢惠之谓也。

  桓玄重难王谧

  二难 省示犹复。未释所疑。因来告复粗有其难。夫情敬之理。岂容有二。皆是自内以及外耳。既入于有情之境则不可得无也。若如来言。王者同之造化。未有谢惠于所禀措感于理本。是为功玄理深莫此之大也。则佛之为化。复何以过兹。而来论云。津涂既殊则义无降屈。宗致既同则长幼成序。资通有系则事与心应。若理在己本德深居极。岂得云津涂之异而云降屈耶。宗致为是何耶。若以学业为宗致者。则学之所学。故是发其自然之性耳。苟自然有在所由而禀。则自然之本居可知矣。资通之悟。更是发蓥其末耳。事与心应。何得在此而不在彼 又云。周孔之化救其甚弊。故尽于一生而不开万劫之涂。夫以神奇为化则其教易行。异于督以仁义尽于人事也。是以黄巾妖惑之徒。皆赴者如云。若此为实理。行之又易。圣人何缘舍所易之实道。而为难行之末事哉。其不然也。亦以明矣。将以化教殊俗。理在权济。恢诞之谈。其趣可知 又云。君臣之敬理尽名教。今沙门既不臣王侯。故敬与之废。何为其然。夫敬之为理。上纸言之详矣。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理笃于情本。岂是名教之事耶。前论已云。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苟所通在斯。何得非自然之所重哉 又云。造道之伦必资功行。积行之所因。来世之关键也。拟心宗极不可替其敬。虽俯仰累劫而非谢惠之谓。请复就来旨而借以为难。如来告。以敬为行首。是敦敬之重也。功行者当计其为功之劳耳。何得直以珍仰释迦而云莫尚于此耶。惠无所谢。达者所不惑。但理根深极情敬不可得无耳。臣之敬君。岂谢惠者耶。

  王谧重答桓玄

  二答 奉告并垂重难。具承高旨。此理微缅至难措言。又一代大事应时详尽。下官才非拔幽特乏研析且妙难精诣益增茫惑。但高音既臻。不敢默已。辄复率其短见。妄酬来诲。无以启发容致只用反侧。愿复询诸道人通才蠲其不逮。公云。宗致为是何耶。若以学业为宗致者。则学之所学。故是发其自然之性耳。苟自然有在所由而禀。则自然之本居可知矣。今以为宗致者。是所趣之至导。学业者日用之筌蹄今将欲趣彼至极。不得不假筌蹄以自运耳。故知所假之功。未是其绝处也。夫积学以之极者。必阶粗以及妙。鱼获而筌废。理斯见矣。公以为神奇之化易。仁义之功难。圣人何缘舍所易之实道而为难行之末事哉。其不然也。亦以明矣。意以为佛之为教与内圣永殊。既云其殊理则无并。今论佛理故当依其宗而立言也。然后通塞之涂。可得而详矣。前答所以云。仁善之行。不杀之旨。其若似可同者。故引以就此耳。至于发言抗论。津径所归固难得而一矣。然愚意所见。乃更以佛教为难也。何以言之。今内圣所明以为出其言。善应若影向。如其不善千里违之。如此则美恶应于俄顷。祸福交于目前。且为仁由已。弘之则是而犹有弃正而即邪。背道而从欲者矣。况佛教喻一生于弹指。期要终于永劫。语灵异之无位。设报应于未兆。取之能信。不亦难乎。是以化暨中国。悟之者鲜。故本起经云。正言似反。此之谓矣。

  公云。行功者当计其为功之劳。何得直以珍仰释迦而云莫尚于此耶。请试言曰。以为佛道弘旷事数弥繁。可以练神成道。非唯一事也。至于在心无倦于事。能劳珍仰宗极。便是行功之一耳。前答所以云莫尚于此者。自谓拟心宗辙其理难向。非谓礼拜之事便为无最也。但既在未尽之域。不得不有心于希通。虽一介之轻微。必终期之所须也。

  公云。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理笃于情本。岂是名教之事耶。敬戢高论。不容间然。是以前答云。君人之道窃同高旨者。意在此也。至于君臣之敬。事尽揖拜。故以此为名教耳。非谓相与之际尽于创迹也。请复重申以尽微意。夫太上之世君臣已位。自然情爱则义着化本。于斯时也。则形敬蔑闻君道虚运。故相忘之理泰臣道冥陶。故事尽于知足。因此而推。形敬不与心为影响。殆将明矣。及亲誉既生兹礼乃兴。岂非后圣之制作事与时应者乎。此理虚邈良难为辩。如其未允请俟高当。

  桓玄三难王谧(并序)

  来难。手笔甚佳。殊为斐然。可以为释疑处。殊是未至也。遂相攻难。未见其已。今复料要。明在三之理以辩对轻重。则敬否之理可知。想研微之功。必在苦愈析耳。八日已及今。与右仆射书。便令施行敬事尊主之道。使天下莫不敬。虽复佛道无以加其尊。岂不尽善耶。事虽已行无豫所论宜究也。想诸人或更有精析耳。可以示仲文。

  三难 比获来示。并诸人所论。并未有以释其所疑。就而为难。殆以流迁。今复重申前意而委曲之想。足有以顿白马之辔。知辩制之有耳。夫佛教之所重。全以神为贵。是故师徒相宗莫二其伦。凡神之明暗各有本分。分之所资禀之有本。师之为功在于发悟。譬犹荆璞而莹拂之耳。若质非美玉琢磨何益。是为美恶存乎自然。深德在于资始拂莹之功。寔以未焉。既怀玉自中又匠以成器。非君道则无以申遂此生而通其为道者也。是为在三之重而师为之末。何以言之。君道兼师。而师不兼君。教以弘之。法以齐之。君之道也。岂不然乎。岂可以在理之轻而夺宜尊之敬。三复其理愈所疑骇。制作之旨。将在彼而不在此。错而用之其弊弥甚。想复领其趣而遗其事。得之濠上耳。

  王谧三答桓玄

  三答 重亏嘉诲云。佛之为教以神为贵。神之明暗各有本分。师之为理在于发悟。至于君道则可以申遂此生。通其为道者也。而为师无该通之美。君有兼师之德。弘崇主之大礼。析在三之深浅。实如高论。实如高论。下官近所以脱言鄙见至于往反者。为顾问既华不容有隐。乃更成别辩一理。非但习常之惑也。既重研妙旨。理实恢邈。旷若发曚。于是乎在。承已令庾桓施行其事。至敬时定公私幸甚。下官瞻仰所悟。义在击节。至于濠上之诲。不敢当命也。

  桓玄与庐山法师慧远使述沙门不敬王者意书一首(并远答往反二首)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不了。于理又是所夫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近八座书今示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当行之事。一二令详遣想。君必有以释其所疑耳。王领军大有任此意近亦同游谢中面共咨之。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今郭江州取君答。可旨付之。

  远法师答桓太尉

  详省别告及八座书。问沙门所以不敬王者。意义在尊主崇上。远存名体征引老氏。同王侯于三大。以资生运通之道故宜重其神器。若推其本以寻其源。咸禀气于两仪。受形于父母。则以生生通运之道为弘。资存日用之理为大。故不宜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此檀越立意之所据。贫道亦不异于高怀。求之于佛教。以寻沙门之道。理则不然。何者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此一条全是檀越所明。理不容异也。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故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世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隐居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族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成于暮岁。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如此岂坐受其德虚沾其惠。与夫尸禄之贤同其素餐者哉。檀越顷者。以有其服而无其人故。澄清简练容而不杂。此命既宣。皆人百其诚。遂之弥深。非言所喻。若复开出处之迹。以弘方外之道。则虚襟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矣。若澄简之后犹不允情。其中或真伪相冒。泾渭未分。则可以道废人。固不应以人废道。以道废人则宜去其服。以人废道则宜存其礼。礼存则制教之旨可寻。迹废则遂志之欢莫由。何以明其然。夫沙门服章法用。虽非六代之典。自是道家之殊俗。表之名器。名器相涉则事乖其本。事乖其本则礼失其用。是故爱夫礼者必不亏其名器。得之不可亏。亦有自来矣。夫远遵古典者。犹存告朔之饩羊。饩羊犹可以存礼。岂况如来之法服耶。推此而言。虽无其道必宜存其礼。礼存则法可弘。法可弘则道可寻。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军国异容戎华不杂。剔发毁形之人。忽厕诸侯之礼。则是异类相涉之像。亦窃所未安。檀越奇韵挺于弱年。风流迈于季俗。犹参究时贤以求其中。此而推之。必不以人废言。贫道西垂之年。假日月以待尽。情之所惜岂存一己。苟吝所执。盖欲令三宝中兴于命世之运。明德流芳于百代之下耳。若一旦行此佛教长沦。如来大法于兹泯灭。天人感叹道俗革心矣。贫道幽诚所期。复将安寄。缘眷遇之隆。故坦其所怀。执笔悲懑。不觉涕泗横流矣。

  桓太尉重答远法师书

  知以方外遗形故不贵为生之益。求宗不由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又云。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如来言。理本无重。则无缘有致孝之情。事非资通。不应复有致恭之义。君亲之情许其未尽。则情之所寄何为绝之。夫累着在于心滞不由形敬。形敬盖是心之所用耳。若乃在其本而纵以形敬。此复所未之喻。又云。佛教两弘亦有处俗之教。或泽流天下道洽六亲。固以协赞皇极而不虚沾其德矣。夫佛教存行各以事应因缘有本必至无差者也。如此则为道者。亦何能违之哉。是故释迦之道。不能超白净于津梁。虽未获须陀。故是同国人所蒙耳。就如来言。此自有道深德之功。固非今之所谓宜教者所可拟议也。来示未能共求其理。便大致慨然。故是未之喻也。想不惑留常之滞。而谬情理之用耳。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