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2)
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2)
2 如来藏与阿赖耶
《入楞伽经》说“如来藏藏识”,即是说人的心性,是为受烦恼缠所覆障的如来藏。如来藏既受覆障,即显现为藏识(阿赖耶识)。此中的过程,宁玛派有不共的说法。
摧魔洲尊者(bDud 'joms gling pa,1835-1904)在《净治明相》(sNang sbyang)中说——
由无明而令本始基受障者,殆为阿赖耶无疑。阿赖耶如瓶中之顽空,无思亦无明相显现,有如昏睡或失知觉境界。完全沈滞于此境界者,即“痴”之自性,亦即无明之广大流转显现。[注6]
这就是说烦恼缠如何开始运作。
所谓本始基(gdod ma'i gzhi),亦称为“基界”或“所依界”(gzhi dbyings)。轮回界与涅槃界的一切显现,宁玛派都称之为“明相”,本始基便即是一切明相自显现之所依。
有些经论,将本始基称为“本际”。如《胜鬘经》说——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注7]
亦有将本始基说为“一界”。如《不增不减经》说——
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注8]
这“一界”,既为众生界所依,亦为法身之所依,即是本始基的定义。是故经言——
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注9]
总而言之,无论本始基、本际、一界,其实都是方便施设,成立一个轮回涅槃一切明相自显现所依的基础。这基础法尔,周遍一切界,亦无自性,但它却不是如来藏,因为它施设为基界而不是施设为智境。
顽空的阿赖耶(alaya)不是阿赖耶识(alayavijnana),因为它未起分别(还未成为分别所依的基础),无分别功能即不能称之为识。但它却是烦恼缠,因为无明即是烦恼。
《净治明相》接着说——
由此境界,业力风息晃动,此即嫉妒之体性,其功用为令一明分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赖耶识,住于嗔之体中。
复次,亦由此而有污染意,即因有自身之显现而执“我”见,此则住于慢之体性。
由此复有意生起,此即于本始基空性中生起明相之基础。明分由此而生,此则住于贪之体性。[注10]
贪嗔痴妒慢五毒(烦恼)至此已完全呈现,烦恼缠由是即告完成。所以阿赖耶并非烦恼缠的整体,而是烦恼缠的根本。《胜鬘经》说,如来“菩提智”所应断除的诸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这阿赖耶便即是无明住地,是故为根本。
如来藏则是解脱智的根本,《胜鬘经》说——
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11]
因此,阿赖耶与如来藏不是相依,因为二者不同时、可异离,否则一切行人都无法解脱。它们最低限度亦是相对(暂且不说其为相碍),阿赖耶可说为染,如来藏则可说为净,由是而成相对。
由二者相对,即可建立众生界有三种法,由如来藏与阿赖耶相对而成立,此如《不增不减经》云——
众生界中亦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差不异。何谓三法?
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
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
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注12]
经中复言,第一种法是无始以来的清净相应法体,“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这即是说,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与真如法界相应,因此众生才有成佛的可能,这就即是佛性,即是空如来藏,亦即 涅槃界的体性。
经中说第二种法,是唯有如来菩提智才能断灭的、与如来藏不相应的不清净法,“我依此烦恼所缠、不相应不思议法界,为众生故,说为客尘烦恼所染[之]自性清净心不可思议法”。这就即是凭藉由阿赖耶成立的识境而作显现的如来藏,这就即是众生的心识,亦即是轮回界的显现。
经中说第三种法,为一切法的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这便即是诸佛示现的功德,大悲周遍,是故成就一切法,亦即周遍一切界皆是生机,因此说,“我依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说名众生。”这亦即是说,虽然由大悲成立一切界的生机,由是有种种众生(不同时空、不同形态的众生),众生虽有烦恼,但却其实依然归依于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的清净境界。这就即是不空如来藏,由于为世法之所归依,是故不空。
这里,便成为两种如来藏智。《胜鬘经》说——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空如来藏[智],若脱、若离、若异一切烦恼藏。
不空如来藏[智],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13]
这两种如来藏空智,分别与上说第一种法、第三种法相应。至于第二种法,则与如来藏本际不相应,受如来藏智断除。但如果没有这第二种法,则亦没有余两种法,因为离轮回界即无 涅槃界,亦无所谓大悲周遍的功德。
众生界有三种法,可以这样理解——
┌如来藏─如来藏本际─清净法─┐
│ 相应体 (空智) │
本始基┤ ├不空如来藏
└阿赖耶─如来藏本际─不清净法┘
不相应体 (大悲)
第一种法即是[空]如来藏,亦即空智(空智即是清净境界),无上密续部称之为佛母坛城。
第二种法即是阿赖耶,亦即大悲(显现为明相是故为大悲),无上密续部称之为佛父坛城。
第三种法即是空智与大悲双运(有时亦说为乐空双运),无上密续部称之为佛子坛城。
那么,阿赖耶识在这里占甚么地位呢?它正是“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亦即是依于如来藏(以如来藏为本际)但却与如来藏不相应的境界。它与自性清净心相对,因为自性清净心即是“如来藏本际相应体”,亦即是依于如来藏而与如来藏相应的境界。
必须了知上来所说,才能理解《不增不减经》之所言。
在经中,世尊对舍利弗说,增见与减见(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即是两种极恶大邪见。舍利弗于是说,“善哉世尊,此义甚深我未能解。”由是佛即告言——
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智慧功德。[注14]
在这里所说的“法身义”,便即是不空如来藏智,以及由其生起的功德。
下来,即将由如来藏与阿赖耶说此不增不减。不过在说此之前,却想先由龙树的《法界赞》(施护译名为《赞法界颂》),一谈法界。因为必须了解何谓法界,然后才能正说不增不减。否则便将缠夹到体、用的问题上去,那就必然无法体会不增不减的真实义。
注释
6 见《宁玛派次第禅》,页56。
7 大正·十二,no.353,页222b。
8 大正·十六,no.668,页467b。
9 大正·十六,no.668,页466b。
10 见《宁玛派次第禅》,页56。
11 大正·十二,no.353,页222b。
12 大正·十六,no.668,页467b。
13 大正·十二,no.353,页221c。
14 大正·十六,no.668,页467a。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