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李通玄: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30日
来源:   作者:李通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李通玄: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十地位

  此已下九个夜天神。一个瞿波女。是如来往古因中时为夫妻。至今道满。以为十地善知识。如下经自具有文。至位方明。此已下十地及等觉位各十善知识。总依十回向中行愿满。即是其法。等妙二位。普贤行成亦是回向法愿行满故。至十信心中所信之果。乃至十住心中所得根本普光明智。行之果成满也。前后一智故。但明生熟行不同。非谓智别。

  第一欢喜地。檀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阎浮提摩竭提国。不言南方者。为此国是佛生之处。会其本体。以表其本智无方。明其圆智也。又十地之初。都含后等妙二位。已满来于中道节级智悲升进生起。此位智见愿行同欣修故。然后安立生熟次第。以起观行均亭。使出俗入缠。令智悲圆满。十地及等妙二觉果成。总由十信初十住初十行初十回向初十地初。皆是都含诸位。一时起其愿行。成后位故。若无初首。后何有法。而能行之。即初心方成后位。如层台百丈。功亏一籄之土。以无初因之果。后果不成。如种子种果。而方有因生。而后有果。不异初因果故。以此初地发心。都收后位。时之与智前后都该。分毫不异。然别开升进生熟后。初欢喜地创始发心。事同凡类。以檀波罗蜜为首。第二离垢地。以戒波罗蜜为首。方舍离妻子。舍家出家。修其戒体。净其所著。治欲界烦恼。第三发光地。修上色界无色界禅。治乐寂静烦恼。得出三界业现前。已上位出三界心多。第四焰慧地。修三十七道品观。观身受心法。于心境上。世间诸法转令明净。使其心境于三界中所有事业。令心无著。生如来家。第五难胜地。以其禅定治四圣谛上苦集二谛。世间烦恼。本自性清净。无非灭道。以明世谛即是解脱。即是第一义谛。以治声闻乘。及净土菩萨。畏苦取涅槃证。无智悲舍众生障。第六现前地。十二缘生观。观六根名色取境。名之为识。以观六根及名色。本来空无体性。无有内外中边等五见。便为智业。自在妙用神功。即成就无量智慧解脱神功。以除缘觉观十二因缘。以空为证。于解脱无有智慧。舍大悲障。起于无量智慧神通。教化众生。已上三位成就。世间中得出世间智慧。已上六波罗蜜。得出世间及世间中出世间解脱一终。第七远行地。入于生死。会融染净。成大慈悲。不舍世间众生界。成后无功智。渐令圆满。及如来妙觉位因此而成。除于生死中不自在障。令使如来十力四无碍辩大智大悲十力圆满皆自在故。恒处生死。不求别有出世故。第八不动地。无功智成。不离第七地所成。此地终是于生死中无功悲满。净智现前。如观音正趣同会而见。自此不知所进。要得诸佛加持力。令念本愿。兴悲利物。为净智广大。一念兴悲。下地菩萨功不可及。三加者。一如来现身。二摩顶。三语业言赞。七劝者。一劝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二劝行精进不舍无生忍门。三劝愍念一切众生。四劝忆念本愿。饶益一切众生。五劝修诸佛身相国土果报。六劝学佛无量法门。七劝学无量众生差别业智。皆悉通达起悲智业。不令滞其无功智门。已前诸地贪修解脱。和会智悲。至此位。于生死海中调和解脱大智慈悲一终。已满方学佛解脱大用功能。是以三加七劝。令使升进不滞无功智中。第九善慧地。得无碍辩。入法师位中。四无碍法者。一法无碍智。二义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第十法云地。同佛位满。受如来职。坐一大莲华王座。量等百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三乘至十地位。座量等一三千大千世界。此一乘中。十地道满。非但所坐百万三千大千华王之座。并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座。以为眷属。无量菩萨。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如是等十地法。总在初地中。一时通学。以是义故。于此夜天身中。乃含一切众生境界。乃至身毛孔。总含星象日月。及众生境界。以此善知识所居。直言阎浮提国。不言南方。城名迦毗罗者。此云大体。以五印度中。此国友城都。含摄诸国。故名大体。亦名黄物城。以此地曾有黄头仙人所居以为名故。又于五印度中处中。含摄诸国。像中宫戊巳土圆遍。故云黄物城也。善财从城东门而入者。以明初入十地中初地。东者众生启发创明之智故。从城东门而入伫立。未久便见日出者。以明从十回向后观照进求。此地法门相应时名入城。会融此地之果。名伫立未久。前位障亡。此位智现。名为日出。又此位长入生死长夜。说法教化众生故名天神。乃见夜神在虚空。处宝楼阁。以明法空随大悲行。起无量智慧之门。报生其果也。坐香莲华藏师子之座者。为明十地等菩萨。长养大慈悲行故。以夜天神及莲华座以表之。香者以明根本智。具足戒定慧解脱。及知见五分法身香。成就长养大慈大悲行。以为座体。以像思之可见。此以九个夜天神。一个瞿波。总是女类。以明十地升进。以大悲为体首。以前十住十行十回向。皆以本清净智为先导。而以成大悲行。即比丘长者居士婆罗门优婆夷童女表之。此十地中。即以大慈悲为先导。即九个夜天神。纯是女类表之。皆以大慈悲为先首。以天表智自在。神表智之大用遍周。言夜者。表破一切众生生死长夜。十回向和会慈悲行。处生死长夜。十地长养慈悲行。是故以香莲华藏以为座体。以明坐一切众生生死海。而无染污。以莲华表之。神名婆珊婆演底。此云主当春生。亦明。能生众善。身真金色目发绀青。以明法身智身无垢。具行慈愍柔和之行。智慈同成已。行具所为报身。以智无垢目发绀青。以慈和悦谦柔离慢。报得身真金色。智悲合体成其身也。形貌端正。人所喜见。总在其中。众宝璎珞。以为严饰。璎珞是行。以严智身。身服朱衣。朱者赤色衣。是南方之色。南为日。以夜天能以慧日。破众生长夜暗故。首戴梵冠者。梵者净。智恒净故。一切星宿。炳然在体。是十方国土。身也。一一毛孔。皆现度无量众生。以智无限。身及毛孔所含。国土亦皆无限。所化众生亦皆无限。自余广意具在经文。所于十方刹海。随根对治。法门境界。及现身济苦无限。具如经说。不可具云。以初地都含佛果等妙二位。一时顿现。使进求有法。不滞一门。从我唯知此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门已下。推得升进。

  第二离垢地。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内者。以法身根本智为戒体。还不离阎浮提。在菩提场内。有主夜神。名普德净光。是婆珊婆演底之师者。以明万行依本智起。故名为师。夜神名普德净光。以明净智如日。以为戒体。无方不照。名为普德。戒体无垢。名为净光。破生死长夜苦。名之为神。神者无色无形不为而应。万物遍周。一时普济。名之为神。故名普德净光。善财请法。夜神劝修十法。具在经文。夜神修四禅者。一大悲救护一切众生。一心不动修初禅。二息一切意业。摄一切众生。智力勇猛。喜心悦豫。修第二禅。三思惟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永离生死。修第三禅。四悉能息灭一切众生诸苦热恼。修第四禅。成就一切众生广多境界。具在经文。不可具言。此四种禅。以明随大悲行。教化一切众生。随根摄化。总是禅门。无非禅者。但净意业。智自分明。万境皆禅故。从我唯得此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是推德升进。为此夜神在菩提场内。还以无相法身本智。以为戒体。以智起用。教化众生。总是禅故。

  第三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去此不远于菩提场右边者。不远以明不离菩提根本智。而行万行大用故。以右大用故。又右为大慈悲体。以忍行恒卑。名之为右。有一夜神。名为喜目观察众生者。以忍行内严。慈悲法悦。目视无厌。所示知根。随时引接故须观察。善财见夜神。在于如来众会道场。坐宝莲华藏师子之座。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者。以明忍为众行之源故。在佛众会中。佛众会者。不离本智。行众行故。还以本智为忍体。以此在佛众会。会者众行也。以根本普光明智。从此十地中。作十度炼真金。喻渐渐明净。以此为华璎轮王宝冠等。不离金体。以明一切万行神用遍周。皆不离根本智。渐殊胜故。如此位夜天神。以入大势力普喜幢法门。大用境界。利众生。事业在身毛孔。一一毛孔。现化身云。无方不至。无刹不现。无众生前不有其身。说种种引接门。广在经说。不可具言。但从十地之中。皆以法界身。一一毛孔。含容刹海。或一一毛孔。出化身云。无方不至。但以得法久近住世广多。常居生死。化度群品。以为次第。表大慈悲深久。从初地婆珊婆演底夜神。从初发心得法已来。云经须弥山微尘数劫。此第三地从喜目观察众生。发心久近。云过于刹尘劫。以明升进。大慈悲久近深广。如第二地。不言发心久近者。以明得菩萨寂静禅。普游步解脱。无三世古今可说。以明禅体遍周故。以明在菩提场内。会根本智故。从我唯得此大势力普喜幢菩萨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四焰慧地。以精进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会之中。有一夜神。名为普救众生妙德。但言此会中。不言东西南北者。以不离佛会忍门。而有精进之行。以于根本智中。而行精进行。以智无不周。行无不遍故。夜神名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放眉间光明。入善财顶。善财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得是三昧。悉见二神两处中间所有。一切地水火风。及等微细诸尘。及摩尼众宝。华香璎珞。一切庄严具。等微细诸尘中。各各皆见佛刹微尘数世界成坏。广如经说。以明四地菩萨。得生如来家。智境同佛。又以精进行。普摄普贤行门。入微细智得现。如因陀罗网。境界身遍周法界众生界。无不现前。随时化引。以大悲行。多劫多生。常在一切众生海中。普皆应现。如经云。出生普贤行愿力故。增广菩萨大悲海。故善财问得此解脱。其已久如。夜神言。善男子。是处难知。诸天世人二乘之所不能测也。何以故。是普贤菩萨行境界。住大悲者境界故。广如经说。不可具言。略叙行门次第。知有指归。趣求不谬。教文广多。不可具录。修行者各各自寻经文勿滞。初之少得。渐渐令心境广大。入普德之法门。夜神举发心久近。云往古过佛刹微尘数劫尔时有劫。名圆满清净。世界名毗卢遮那大威德。有须弥山微尘数如来。于中出现。以妙德夜神。所曾亲近恭敬。闻法之佛数。所得法门。行菩萨行之初始。当初发心。是轮王女。见普贤菩萨福智光明。破一切众生长夜生死。因兹发愿。愿如普贤。以此初因经今。是以作夜天。照众生迷暗。广如经说。以明大慈悲深厚举劫久远如然。若以本智刹那不移也。从我唯知此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五难胜地。以禅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去此不远。有主夜神。名寂静音海者。以明第五禅体。遍周含法界故。言去此不远。还不离佛会。以根本智为禅体。为至此位。令其智体转更增明。以升进故。云去此不远。以不离旧智。而有增明也。故云不远。以禅体普含色声香味触俱净故。主夜神号寂静音海。坐摩尼光幢庄严华座者。摩尼此云离垢宝。光者明也。以明禅体本真。心境无垢。光明照耀。以为座体。幢者以明心境及一切法本无倾动。故以为禅门。名之为幢。百万莲华座者。处生死而无生死可染也。百万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围绕者。万行圆满也。以明坐一切法自性无作动静禅。普印法界一切智禅。以无作大慈悲恒覆荫一切众生禅。善财问夜神发心久近。夜神言。经二佛刹微尘数劫。又生今贤劫中供养。从迦罗鸠孙驮佛。乃至尽未来际佛。悉皆亲近。乃至初发心时。清净光金庄严世界。今犹现在。以表禅体无古今三世。普印三世。供养诸佛。闻法行菩萨道。一时无前后际。不离白净智禅。前位一佛刹尘劫。以明修行远近。此位二佛刹微尘。以明大悲行行渐渐深广。令后学者仿之。善财以颂叹夜神德曰。不取内外法。无动无所碍。清净智慧眼。见佛神通力。身为正法藏。心是无碍智。既得智光照。复照诸群生。心习无边业。庄严诸世间。了世界是心。现身等众生。知世悉如梦。一切佛如影。诸法皆如响。令众无所著。为三世众生。念念是现身。而心无所住。十方遍说法。无边诸刹海。佛海众生海。悉是一尘中。此尊解脱力。从我唯知此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六现前地。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菩提场如来会中者。以明第六以智为菩提体。为智慧现前。以智慧能治无明。以成大智悲故。又以如来会不离智慧故。云此菩提场众会中。有主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者。以明此正智慧善能守护一切心境无明恶贼。不令得入。以明心境体无无明恶贼。自然消灭。大智法王自然出现。故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善财见夜神。坐一切宝光明摩尼王师子之座。摩尼王此云离垢宝。以明第六地智慧现前。破烦恼令清净。自在如王。以为座体。故名一切宝光明摩尼王师子之座。以智慧光明。能破长夜执障。以设座名。无数夜神所共围绕者。众生圆满也。现一切众生色相身等。如是对现一切众生前。随类调伏。广如经说。问言发心久近。云经过于佛刹转微尘劫者。数法未详。此第六位明般若波罗蜜境界。所现化利。如经具言。不可具录。善财颂叹夜神德曰。已行广大妙慧海。已度无边诸有海。长寿无患。智藏身威德光明住此众。了达法性如虚空。普入三世皆无碍。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分别。了达众生无有性。而于众生起大悲。自余广如下文具说。从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七远行地。以方便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佛会中者。以明此位以智慧解脱力。不离根本智妙慧。出超诸境界。无所染法门。以方便力。还归生死。超一切普贤大愿海。以是义故。云此佛会中。有一夜神。名开敷一切树华者。以明此第七地有行。有开发返还生死。同一切众生生死六道行。而无舍离一切众生。成后佛果。如来大智大慈悲行。总由此位起。随流生死道。不出其中。而成大智悲海故。若无此地返还生死。同行摄生。但得六波罗蜜。出生死道。舍其后位。佛十力大悲总无。以此夜神名开敷一切树华。覆阴开发一切众生行。遍在此位故。是故六十童女宝光明为首。因依一切法音圆满盖王所。发菩提心。以明六波罗蜜出世智慧。回入生死。大慈悲心故。名六十童女。王者今毗卢遮那佛是也。以明不离根本智。修六度行。还以六波罗蜜出世之道。回入生死。长养慈悲。便于生死海。成一切智悲之海。六波罗蜜各具十。故云六十。前以出世心多。此位回入慈悲。故名童女。发心却还生死。身含法界。一切星象。炳然在身。广如经说。言发心久近。云经世界海微尘劫。此有二义。一明大慈深广。二表法。以明回前六波罗蜜出世心多障。于生死成大悲心。有尔许尘障。今已回之。故云六十童女。十住之中第七位。以休舍优婆夷表之。此十地第七。以六十童女表之。十住有染习犹存。此位虽与一切众生同行。心无染习。以童女回心表之。以明升进渐胜。童女者今开敷树华夜神是也。表七地却还生死。成大智悲行。同一切凡夫。开敷众生。悉同尘行。方便利生。皆同安乐故。名开敷一切树华。从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以明此位菩萨恒居苦流生死。利益无限众生。是菩萨广大喜。恒入法界虚空界。尘尘中无限身一时恒济故无休息也。是菩萨广大喜故。

  第八不动地。以愿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道场中。有一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此道场中者。以明无功智成。不离本智。与本智体会故。名道场中。以根本智体如虚空。性自无垢。若心会者。一切诸系烦恼总无。以此智善治诸惑故。号道场中。有一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以明八地无功智成。念其本愿。兴悲利生。无有尽极。因行立名也。善财见夜神在大众中者。不离本智。行普贤满法界众生界行。是在众中。坐普贤一切宫殿摩尼藏师子之座者。以此位修行。会根本普光明智为座体。以根本普光明智自体。无性无相。性自光明。量同法界虚空界无边。无表里大小等量。普能含纳一切境界。总在其中。而同其体。以为座体。以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罗覆其上者。以明会根本智。一切随方。国刹教化一切众生。所有教网。皆从根本智现差别智。设无边教网漉众生。而成报果故。大意明从初发心已来。会根本智。至此位功高智净。行博教多悲宽。益广报无尽也。夜神现日月星宿影像身。现随众生心普令得见身。现等一切众生形相身。现无边广大色相海身。如是广如经说。善财见已一心顶礼。举身投地。良久乃起。合掌瞻仰者。地是物中之卑。以知识道真智朗。卑己敬之。除我慢之极也。合掌者契会也。瞻仰者智德可尊也善财问夜神言。发心久如。初以智境答。后立时劫答。初智境答者。经云。一切法自性。等入于诸法。真实之性证无依法。舍离世间。悉知诸法色相差别。亦能了达青黄赤白性。皆不实无有差别。乃至我入此解脱。了知法性无差别。而能示现无量色身。意明。智体与三世体齐。虽大用神化遍周。无初得法之时可说。经中亦作日在空中。无时劫喻等。亦作幻人住世教化喻。后方立时者。经云。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微尘数劫。初名善光。以为劫初。为胜光王。太子名为善光伏。是初心之因。举此为初发之心及时劫。其太子具二十八相。以明九地十地四重因果未及。不具三十二相。在此身以救地狱罪。发慈悲心。至如今。作夜天神。以表此位无功智中。念本愿力。而行悲行。此位法合诸佛。三加七劝法如前。第八地中具文已释。从我唯知此教化众生善根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第九善慧地。以力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阎浮提有园林。名岚毗尼林者。以明此园是如来所生园。不云国邑。都举一阎浮提之境界。是如来降神受生诞生摄化之境。然后次三千大千百亿阎浮提。乃至十方一切刹海。乃至以刹海尘中微细境界。皆有摩耶夫人坐此园林。如来受生诞化一时同现。是故都言此阎浮提也。岚毗尼林者。此云乐胜光园。以如来欲降神时。十方一切诸佛。悉放脐中光明。来照此园。及照摩耶身。又此园林及地。常有光明。时诸天龙神八部。常作乐音。而为供养。又此园林。常有众宝庄严香华妙事。见者悦乐故。为乐胜光园。亦名无忧园。善财见妙德神。在一切宝庄严阁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以神所居表神智德。重重行门。普虚楼阁。以众宝树妙庄严。坐莲华座者。以表如来受生及诞生。是化众生行故。坐莲华座表之。二十亿那由他诸天恭敬围绕。为说菩萨受生经。以明智悲行满故。以明此位智悲行圆。示现受生诞生。十地即受如来职位。便坐众宝庄严莲华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眷属菩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各坐莲华座。周遍十方。是故九地行圆。十地果满。经云。菩萨有十种受生藏。如经广明。如妙德神云。经百年。世尊果从兜率天。而来生此者。以从八地处兜率天。至九地降神。诞生以为百年。一地中修一波罗蜜行。一波罗蜜中。有百波罗蜜行满。故来生此园。以一十百。总是大数之本。以表万行圆满。即受生也。以十地之果。以八地无功之智。任运成故。如来欲受生时。园中有十种相。具如经文。摩耶夫人腹中。及身毛孔。普现十方国刹。及世界海。一切尘中。一时普现菩萨受生自在。广如经说。如菩萨欲诞生时。摩耶夫人前。忽然从金刚际出大莲华。名一切宝庄严藏。金刚为茎。众宝为须。如意宝王而为其台。有十佛刹微尘数叶。一切皆摩尼所成。自余庄严具如经说。此是如来初诞生第十相。以明如来福智所感。十方一切诸佛。放脐中光明。名菩萨受生自在灯者。以明脐中是受生之始。脐向上长头身。脐向下长腰脚。向上是阳。向下是阴。如树巢。向上生茎干。向下生根须。以脐是受生之始故。十方诸佛。放脐中光明。名菩萨受生自在灯。毕洛叉树。此云高显。为如来在此树下生。此树枝干庄严殊胜高显故。善财问得法久近云。往古过亿佛刹微尘数劫。复过是数。时有世界。名为普贤悦乐。八十那由他佛于中出现。第一佛于宝焰眼王夫人号喜光。于彼示现之时。妙德神以为佛乳母。从是以来念念。常见毗卢遮那佛示现。菩萨受生海。十方世界。及一切尘中。菩萨受生自在。亦恭敬供养承事。听所说法。从我唯知此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周遍供养自在解脱已下。推德升进。论主以偈赞菩萨受生自在法行。颂曰。普光智体如虚空。无有中边大小量。蠢动含识皆同体。无自无他性平等。以本愿力慈悲心。方便现生名为父。或现莲华中化生。或以慈悲幻生母。如是念念满十方。对现色身如云布。一切刹尘普现身。随根影现无来去。智体本性无形色。无住无依无有处。一念普现色身云。各各不同非念虑。无功大智恒自在。十方诞生无挂碍。无像法中现妙像。引接迷流达虚妄。善达心境非一二。亦达诸像亦无像。一尘境界智幻生。智体如空幻皆寂。若了智境无体性。作与不作本无迹。菩萨以是得其源。常如万法绝攀缘。非是心缘彼诸境。只为无功智印然。无功大智满虚空。受生诞化总其中。一念遍含三世法。时日本来无始终。以智本无大小量。以是化彻微尘中。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