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法云:翻译名义集五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5日
来源:   作者:法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云:翻译名义集五

 

  姑苏景德寺法润大师法云编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无二生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章安疏云。法身之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见。非无色故。不可以心想知。虽非色而色充满十方。虽非非色。亦可寻求。即法身德。般若德者。非知非字。亦非不知。非不字(云云)解脱德者。非缚非脱。非缚而缚。非脱而脱(云云)。哀叹品曰。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章安释云。若约昔教。隐故名秘。覆故名藏。谓无常等覆于常等。令常等隐。名秘密藏。今经开敝。如月处空。清净显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议绝名离相。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今释秘密藏文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文字。此约言教(见字体篇)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见譬喻篇)三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从我今安住下。是第四结秘密藏。安住三法是结三德。入大涅槃。结秘密藏。占察经云。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胜鬘经明二如来藏。一空如来藏。谓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二不空如来藏。谓具过河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南岳止观云。一空如来藏以此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自性非有。二不空如来藏所谓具有染净二法以明不空。净法中复有二种。一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具足出障净法。染法亦二种。一具足染性。二具足染事。净觉说题云。应知二种约在缠出缠二义分之。故彼经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也。居式圆觉疏云。空如来藏。即无住本。不空如来藏。即所立法。此二释违南岳止观。又起信云。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贤首释云。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显实。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贤首释云。此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异恒沙有流烦恼故。故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圭山略疏。三义释藏。一隐覆名藏。二含摄名藏。三出生名藏。又略钞明五种。一如来藏。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在缠不染故。此二就凡位说。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故。四出世间上上藏。出缠超过二乘菩萨故。此二就圣位说。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僧遁注金刚三昧云。如来藏者。住自性真如也。诸佛智地名如来藏。能摄一切有情。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有情惑染烦恼无明所覆名有情境。若无明惑染境空。诸识不起。境如故。名如来智。智如故即如来藏。长水释楞严云。如来藏四义喻海。一永绝百非。如海甚深。二包含万有。如海广大。三无德不备。如海珍宝。四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又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涅槃论云。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不密。非有非无。亦不密。众生是佛故微密。涅槃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其人所以藏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准四念处。乃是赎于藏通之命则圆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论)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外典。不教佛经。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神智云。文有单复。所言复者。谓乘及戒。若言不许畜八不净。此是戒门事门。若说如来毕竟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门理门。由无乘戒。失常住命。若单说者。唯约戒门。扶律赎命)。欲令学者通达异名识自秘藏。故详叙焉。

  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楞伽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肇师涅槃论曰。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法华。金刚皆云灭度。奘三藏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圭山正名寂灭。准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或翻安乐。凡圣大小。皆有涅槃。或名彼岸。肇师云。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岸。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耳。智论云。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或名泥曰。如严佛调云。佛既泥曰。微言永绝。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缚喃。此云灭度。二教论云。涅槃者。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阇维。而法身恒在。然涅槃法。若辨其义。应分有余无余之殊。当拣少分究竟之异。言有余无余者。光明玄云。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言少分者胜鬘经云。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究竟涅槃者。大法鼓经云。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涅槃。然后究竟。法华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初发大心。当期究竟。故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槃。自行初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槃。化他初修也。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若欲修入。当依四法。故涅槃云。有四法。为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一近善知识者。止观释曰。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密。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二听闻正法等三句即三慧也。华严云。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故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真谛云。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故。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净名疏云。闻若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疑。荆溪释云。念前闻思所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行之。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宝。论曰。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为诸众生类。随缘立异字。如金体一似器用殊。镮钏顺人之好别。瓶盆随时之应殊。虽千化以暂分。而一性以不变。故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也。

  达摩。此翻为法。唐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云。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天台明法。广有八种。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三义。谓教行理。如阐义云以约修行始终三义收尽。谓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约教属名字位。人禀教生解故。约行属观行相似。依解修行故。约理在初住。分证本理故。然于约行复须从容。若论造修。犹居名字。的取行成方名观行。凡当辨位须知此旨。若约能诠所诠。但明教理。二教论曰。教者何也。诠理之谓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兔。将谓名乎。妙乐云。教有二种。诠理之教无二。表行之教自分。诠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表行之教者。只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无证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于教。而无行证。名为末法。行事钞云。显理之教。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二谓行教。(亦名制教)虽局于内众。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妙乐云。所诠无外。故名法界。贤首云。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清凉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忘念。而有差别。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立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反本还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普门玄云。世者为三。一五阴。二众生。三国土(云云)。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乃至依报。隔别不同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生法。四圣是解因缘法(云云)。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崇德广业。不倦终之(昔住大觉有王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觉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菩提。肇师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后代诸师皆译为道。以大论翻为佛道故。今问。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则儒宗仁义为道。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则道家以虚无为道。今释氏宗以何为道。答曰。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为道。心乃自性清净心也。其体湛寂。其性灵照。无名无相。绝有绝无。心不能思。口不能议。褒美称为第一义谛。或者问曰。如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而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师云。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境界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净名中却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释云。今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源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如勤求水不得离冰。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故华严云。若能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随妄念。能于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故华严云。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心智发能为佛母。号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如用此智修习万行。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华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由道是心。其性虚通遍一切法无非是道。如金色女问文殊云。何谓为道。答曰。汝则为道。又喜根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今问淫事秽污。佛道清净。安指秽事名为净道。答观淫怒痴相同水月。了染净体。性如虚空。遇顺无著。逢违不嗔。于恶境界。得解脱门。乃行非道通达佛道。是名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见。成地狱业。如热金圆取必烧手。如是无为。名道人也。

  阿婆磨。大论翻云无等等。佛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全与佛相似。故名无等等。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云云)。问曰。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答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坚。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如阿毗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阿惟颜。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阿鞞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腻地。此云依。法华疏云。利物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名为法师。垂裕记云。皆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可为人天依止。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凭此四人。取解故也。涅槃四依品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故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智者云。涅槃四依。义通别圆。若作别义者。如古师云。地前名初依。登地至三地。名须陀洹。五地名斯陀含。是第二依。七地名阿那含。是第三依。八地至十地名阿罗汉。是第四依。若作圆义者。准望别教。以住前为初依。十住为三依。又始终判者。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行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四果配位。例别可见。此人四依。二行四依。律明粪扫衣。长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行上根利器所依止故。三法四依。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摩诃衍。大论云。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衍是乘也。胜鬘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出世间善法。世尊阿耨大池出四大河。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云云)。

  陀罗尼。大论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翻遮持。辅行云。体遮三惑。性持三智。熏闻云。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此从慧性立名。阐义云。然则陀罗尼既是梵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见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即持善义。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二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以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法音方便陀罗尼。净名疏释云。旋者转也。转假入空。得证真谛。百千万亿者。即是从空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

  萨怛多般怛罗。资中曰。相传云是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毗婆尸佛。说此一咒。治一万八千种病。

  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所说咒。

  蜜奢兜。此云金鼓。随叶佛所说咒。四拘留秦佛说金刚憧咒。五拘那含牟尼佛说名声振十方咒。六迦叶佛说拯济群生咒。七释迦世尊说金光照辉咒。

  阿牟伽皤赊。此云不空罥索。

  咀儞也他。或呾侄他。此翻所谓。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经曰。欲以一切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

  尔焰。或名尔炎。此云所知。又云应知。又云境界。问如大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华严安云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答由此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海。故楞伽经第一曰。智尔焰得向。此乃全由其境。以成其智名智业中。

  多伽梢。或多伽罗。此翻根智。维摩云。智度菩萨母。净名疏云。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故。如母能生。实智亦名如理智。正观真谛如理而知则无颠倒。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亦名正智。又名真智。又名根本智。

  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维摩云。方便以为父。肇师云。方便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净名疏云。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父能营求长成。所言权智亦名如量智。遍观俗谛。如事数量则摄一切。十八空论云。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亦名遍智。又名俗智。又名后得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又如理智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又如理智。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即一心之用为果。二教论云。释氏之教。理富权实。有余不了称之为权。无余了义。号之为实。由此权实二智。而设权实二教也。北山云。真道焉可以修身。权道焉可以御化。真道不可以暂废。故混而不滓。权道不可以久立。故舍而合道也。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此录字母法门。通言门者。以能通为义。妙玄明四种门。一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二观行为门。释论明修三三昧等。三智慧为门。法华云。其智慧门。四理为门。大品云。无生法。无来无去。言四十二字者。补注颂曰。

  阿啰波遮那逻陀  婆荼沙和多夜吒

  迦娑磨伽他阇簸  驮奢呿叉哆若柁

  婆车摩火嗟伽他  拏颇歌醝遮吒荼

  大品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南岳释字等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等者。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法。皆互相在。是名诸字入门等也。前是事释。次是理解。华严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清凉疏曰。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之本。故此偏明之。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阿(上声)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智论云。得是字阿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二教论曰。万化本于无生而生。生者无生。三才肇于无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止观云。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今问佛教因缘为宗。论遣共生。应属所破耶。答单真不立。独妄难成。因缘和合。从颠倒说。今观实相。岂可顺迷。故曰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又复自行。虽离四执。化他无妨四说。经说自性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经说他生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或云。五欲令人堕恶道。或说共生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或说离云。十二因缘。非佛所作。其性自尔。华严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达诸法空。断一切障。

  罗阇。大论。秦言垢。大品云。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华严云。唱多字门。入无边差别门。疏云。彼经第二。当啰字。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今云多者。应是译人之误。

  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大品云。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楞伽云。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又云。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集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华严唱波字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遮梨夜。秦言行。大品云。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论曰。若闻遮字。即知一切诸行皆非行。今加释曰。行始名因。行终名果。弘明集云。纤芥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积世长存。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若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灼然。宁不信耶。又云。圣人陈福以劝善。示祸以戒恶。小人谓善无益而不为。谓恶无伤而不悔。夫殃福盖有其根。不可无因而妄致。善恶当收其报。必非无应而徒已。又云。然则法王立法。周统识心。三界牢狱。三科验定。一罪。二福。三道。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王。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大小。智涉信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空有。又云。福者何耶。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今论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澄神。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虚怀不系。其福必回于自他。倒想未移。作业有乖于事用。今观弘明所立三科。其名虽美。所释三义。其旨犹失。以论十界。淆混不分。今谓十使十恶。此属乎罪。名为黑业。报四恶趣。五戒十善四禅四定。此属于福。名曰白业。报处人天。三乘摩诃衍。此属乎道。感报四圣。此则凡圣界分。因果事定。以此三科。收行尽矣。大论云。或说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华严唱者字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者字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

  那秦言不。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华严唱那字门。名得无依门。名得无依无上。疏云。那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依。能所诠泯。谓无上。

  逻求。秦言轻。大品逻字门。诸法度世门故。亦爱枝因灭故。论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华严唱逻字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逻字悟一切法离世间故。

  陀摩。秦言善。大品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善相。华严唱柁(轻呼)字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方为不退转方便。南山云。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作而无犯。称之曰持。音义指归云。持者执也。执持所受之法。犹若捧珠执玉也。犯者干也。谓干犯所受之法。略无护惜。如珠落玉堕也。善者顺也。起信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乃至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以善是顺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故太戊之时桑谷生朝一暮大如栱。王惧。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德有阙。太戊从而桑谷枯死。殷道中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帝辛之时。有雀生乌。在城之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昌帝辛骄暴。不修善政。殷国遂亡。经云。勿谓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然或执自然之道。专非报应之说。盖为善而召祸。此亦多矣。为恶以致福。斯不少焉。故佛名经云。行善者触事轗轲。行恶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如尧帝德化而值洪水。汤王善政而遭久亢闵损行孝。以家贫。颜回修仁而寿夭。遂谓贵贱自因命致。愚智尽由天赋。妍丑本出自然。贫富非是业感。乃曰谁尖荆棘尽禽兽。谁凿江海与川源。暴风卒起还自止。万物须知是自然。不省声和响顺。奚晓影直形端。不了三种之报差殊。焉悟万劫之行有异。故云。行恶得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修善遇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故大涅槃经明三种报。一顺现报。明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仁君恩德及物则醴泉涌。嘉苗秀。善既有征。恶亦可验。樵客指熊而臂落。酒客啖肉以皮穿。二顺生报。今世虽行善恶之因。次生方受苦乐之果。瓶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于六欲。三顺后报。因造今身。报终后世。伽吒七反而享余庆。那律久劫以受远福。此三种报。皆名定业。又涅槃云。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故。所有重罪现世轻受。智论释云。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般若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虽有重罪云何重受。青龙疏云。不定有三。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所转。是第二句。何者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故堕恶道业人间现受。其余二句。一切都灭。是故释氏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考善恶报应。皆我自业。则知三界循环斯皆妄识四生磐泊。并是惑心。故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婆陀。秦言缚。大品。婆字门诸法婆字门离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华严唱婆(蒲我)字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

  茶阇他。秦言不熟。大品。茶字门诸法茶字净故。论曰。即知诸法无热相。华严唱茶(徒解)字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矫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

  沙。秦言六。大品云。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论曰。即知人身六种相。华严唱沙(史我)字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如海含像。

  和波陀。秦言语言。大品。和字门。入诸法言语道断。论云。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华严唱缚字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故。

  多他。秦言如。大品。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论云。诸法在如中。不动故。华严唱哆(都我)字时。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故。

  夜他跋。秦言实。大品。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论云。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华严唱也(以可)字时。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吒婆。秦言障碍。大品。吒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论云。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华严唱瑟吒字时。名普光明息烦恼。

  迦逻。秦言作者。大品。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论云。知诸法中无有作者。华严唱迦字时。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娑娑。秦言一切。法苑云。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大品娑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来转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一切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如云一切皆惧死。无不畏刀杖。无色无身。不畏刀杖。此名字一切也。二者实一切。大品云。一切者所谓内外法。是二乘能知不能用一切道起一切种。华严唱娑(苏我)字时。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磨磨迦罗。秦言我所。大品。磨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论曰。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又生公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净名疏云。内心法想为我。计十法界为所。华严唱磨字时。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我慢高举。若众峰齐峙。我慢则生死长流湍驰奔激。

  伽陀。秦言底。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故。华严唱伽(上声轻呼)字时。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多他阿伽陀。秦言如去。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华严唱他(他可)字时。名真如平等藏。疏云。即是杜处所性。

  阇(音社)提阇罗。秦言生。大品。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闻。华严唱社字时。名入世间海清净。疏云。即能所生起。

  簸。大品。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论曰。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如湿波字不可得。湿波字无义故不释。华严唱锁字时。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驮摩。秦言法性。大品。驮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唯识论明三性。一遍计所执性。六七二识遍于染净一切法上。计实我法。名遍计所执。如绳上蛇。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二依他起自性。染净诸法。依他众缘而得生起。故云依他。如麻上绳。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三圆成实性。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唯麻独存。唯识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证真云。言于彼者。即于彼依他法上。远离遍计所执。便名圆成实性。古师总释云。圆成是真。遍计是妄。依他净分同真。染分同妄。颂曰。白日见绳。绳是麻。夜间见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性宗释圆成云。本觉真心。始觉显现。圆满成实。真实常住。三法皆具空有。初则情有理无。次则相有性无。三则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南岳云。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熏。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法我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佛性。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能所一如。无有二相。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华严唱驮字时。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疏云。即能持界性。

  赊多都饿切秦言寂灭。大品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寂灭相。妙乐云。此唱寂灭。是灭生之灭。非即生之灭。即生之灭。是不灭故。如净名云。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华严唱奢(尸荷切)字时。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呿。秦言虚空。大品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华严唱佉字时。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叉耶。秦言尽。大品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华严唱叉字时。名息诸业海藏。疏云。即尽性。

  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大品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边得何利。华严唱娑(苏纥切)多(上声)字时。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疏云。即任持处非处。令不动性。

  若那。或阇那。秦言智。大品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华严唱壤字时。名作世间智慧门。疏云。即能所知性。佛地经明四智。一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又云。此智是如来第八净识。资中云。离倒圆成。周鉴万有。名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三妙观察智者。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才。说诸妙法故。四成所作智者。勤身化业。示现种种。摧伏诸伎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解脱故(然涅槃云。依智不依识。在圣名成所作智。在凡名五识。在圣名妙观察智。在凡名六识。在圣名平等性智。在凡名七识。在圣名大圆镜智。在凡名八识。虽圣凡体一。而迷悟名异故。令依智诫不依识。传灯智通禅师。不会三身四智。遂谒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性。繁兴永处那伽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释签云。庵摩罗是第九。本理无染。以对真性。阿梨耶是第八。无没无明。无明之性。即是智性。故对般若。末那识。即是第七。执持藏识所持诸法。即此执持。名为资成。以助藏识。持诸法故。第六但能分别诸法故。与第七同为资成。是故今文不论第六。若准唯识论。转于八识。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三身者。则转第八。为大圆镜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五识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报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观察智遍于三身。此中不取第九。乃是教道一途。属对不与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身仍别。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只是三德。三德据内。三身约外。今从初心。常观三德。故与彼义。不可儡同。宝藏论云。智有三种。一曰真智。谓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不二。二曰内智。谓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灭无有余。三曰外智。谓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鉴古今。皆通俗事。又大品明三智见萨婆若)。

  阿施。秦言义。大品施字。经本作施字。门入诸法施字不可得故。论曰。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华严唱曷攞多(上声)字。名生死境界智慧轮。疏云。即执着义性。执着为生死境。义即智慧轮。

  婆伽。秦言破。大品娑字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论曰。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华严唱婆(蒲饿切)字时。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疏云。即可破坏性。圆满之言。不空译为道场。

  伽车提。秦言去。大品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所去。华严唱车(上声)字时。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疏云。即欲乐覆性。

  阿湿么。秦言石。大品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华严唱娑(苏纥切)么字时。名随十方现见诸佛。疏云。即可忆念性。

  火夜。秦言唤来。大品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华严唱诃(上声)婆(上声)字时。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疏云。即可呼召性。无缘召令有缘故。

  末嗟罗。秦言悭。大品嗟字门。入诸法嗟字不可得故。论曰。嗟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华严唱縒(七可切)字时。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疏云。即勇健性。

  伽那。秦言厚。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不厚不薄。华严唱伽(上声)字时。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厚平等性。

  他(土荼切)那。秦言处。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无住处。华严吒字时。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疏云即积集性拏。秦言不。大品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论曰。众生空法空。华严唱拏(奶可)字时。名观察字轮有无尽诸亿字。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谓以常观字轮故。

  颇罗。秦言果。大品颇字门。入诸法遍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华严唱娑(苏纥切)颇字。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歌大。秦言众。大品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论曰。即知一切五众不可得。华严唱娑(同前)迦字。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疏云。即积聚蕴性。

  醝仓我切。大品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论曰。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华严唱也(夷舸切)娑(苏舸切)字。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疏云。即衰老性相。

  遮罗地。秦言动。大品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动相。华严唱室者字时。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疏云。即聚集足迹。谓聚集一切众生。法雷即是足迹。

  多罗。秦言岸。大品咤字门。入诸法驱不可得故。论曰。若闻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华严唱侘(耻加切)字时。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疏云。即相驱迫性。谓无我晓之。即为驱迫。

  彼茶。秦言必。大品茶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论曰。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华严唱陀字时。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轮。新译乃是茶字。大品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南岳大师。用表四十二位。初阿字门表初住。后茶字门表妙觉。故曰过茶无可说字。为世执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瑜伽云。佛菩萨等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非色心。属不相应行。名曰三假。婆沙问云。如是佛教以何为体。答一云语业为体。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论。语业。语表。是为佛教。此语业师也。二云名等为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安布联合为名句文。云何但以声为教体。此名句师也。语业师难曰。名句文但显佛教作用。非是自体。名句师难曰。声是色法。如何得为教体。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名能诠义。故名为体。二师异见。冰执不通。正理论中双存两义。故正理钞云。案上二说。各有所归。诸论皆有两家。未闻决判。西方传说。具乃无亏。何者若以教摄机。非声无以可听。若以诠求旨。非名无以表彰。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体即教体。语即语业。名谓名句。言是色行蕴者。由声属乎不可见有对色在色蕴收。名句属不相应行在行蕴摄。体既通于色行。则显能诠之教。声名句文四法和合方能诠理。又复须知佛世灭后二体不同。若约佛世八音四辩梵音声相。此是一实。名句文身。乃是声上屈曲建立。此三是假。若约灭后众圣结集。西域贝叶。东夏竹帛书写圣教其中所载。名句文身咸属色法。此则从正别分。若乃就旁通说佛世虽正属声旁亦通色。如迦旃延撰集众经要义呈佛印可。斯乃通色。灭后正虽用色旁亦通声。以假四依说方可解。作此区别教体明矣。瑜伽论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十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理无舛谬。方为真教此叙体竟。

  便善那。此云文身。慈恩疏云。文身者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味故。故名为显。即喻此文身能显于理。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大乘入楞伽云。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楞伽云。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注曰。形身即字也。入楞伽云。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名为字身。今问文与于字为异为同。答若未改转斯但名字。若已改转文即是字。是则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

  那摩。此云名。楞伽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波陀。秦言句。句谓句逗。逗止也。住也。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大乘入楞伽云。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成唯识论云。句诠差别如名为眼即诠自性。若言佛眼天眼乃显句诠差别也。

  阿耨窣睹婆。或轮卢迦波。天竺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号阿耨窣睹婆偈。

  蕴驮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

  跋渠。法华文句云。中阿含翻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或结集所置。如大论(大品一部结集之家本唯三品)或译人添足如罗什(什师以类加之成九十品)。

  弥底。此云正量。相宗明三种量。一现量。唯约佛果起后得智见实相理有二。一定位。定心澄湛境皆明证故名现量。现者明也。二散心现量。如五识缘色等时。亲明而取局附境体分明显现。现者亲也。二比量。通约凡夫至等觉比量生解。如远见烟比知有火。虽不见火言非虚故。三证言量。诸佛经教以为证。准因明论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明义有八。一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宗者所宗所主之义。因者所以义。建立义。世亲已前宗等皆为能立。陈那已后唯以一因二喻为能立。宗是所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因明疏云。刊定法体要须二量。现量则得境亲明。比量亦度义无谬。度共相境无邪谬矣。宗镜云。教无智而不圆。木匪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

  都罗。此云喜。释论云。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中生乐名喜。先求乐愿令众生得从乐。因令众生得喜。又云。粗乐名乐。细乐名喜。譬如初服药时名乐。药发遍身时名喜。智论明示教利喜。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名示。教者教言汝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不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故名为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智论明三事具足故大欢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论又问。是诸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况大欢喜。答罗汉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般若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故大欢喜。

  摩诃罗。此云无知。律中阿难摄众无法。迦叶诃言年少。阿难言。我今头白。何故名年少。答云。汝不善察事同年少。老年愚法岂不例之。

  梵坛。此云默摈。梵坛令治恶性车匿。五分云。梵坛法者。一切七众不来往交言。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令离有无即入初果。文见阐释迦注。

  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云善哉。

  阿呼。此云奇哉。

  阇维。或耶旬。正名茶毗。此云焚烧。西域记云。涅迭槃那。旧阇维讹也。通慧音义云。亲问梵僧未闻阇维之名。

  陀呵。云烧。纂要云。用照则暗不生。用烧则物不生。

  僧柯栗多弭。此云有为。大品云。一者有为法相。谓十八空智。乃至八圣道智。十力。四无所畏。世间法。出世间法等。二者无为法相。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大论释曰。有为法相是作相。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与上相违即无为法相。然此二法。若约相即如般若云。佛告善现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宗镜云。或事理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此事是显理之事)。若约俱立。如华严云。于有为界示无为理。不灭有为之相(宗镜云。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于无为界示有为之法。不坏无为之性(宗镜云。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若约俱泯)。道智经云。所谓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

  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会。

  般遮于旬。此云五神通人。经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瑟。歌颂佛德。

  四毗舍罗。念佛三昧经云。度脱五道四毗舍罗。注云。此或言施戒法。此无悭义。

  没栗度。此云耎。物柔曰耎。

  丽掣(昌制)毗。此云细滑。

  谆(之闰)那。此云碎未。

  四摩。此云别住。此处作法。余不相通。

  嗢瑟尼沙。此云髻。无上依经云。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

  乌瑟腻沙。此云佛顶。

  母陀罗。槜李曰。结印手也。

  迦私。或迦尸。此云光。能发光故。释迦世尊圆光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智论云。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二者有量之无量。见第七卷。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量上福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感通传天人王璠言。是大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祇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又多闻长子名那吒。尝以佛牙赠宣律师。

  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鍜之。了然不动。遂成愿文。太宗皇帝圣制颂曰。

  功成积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  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时百火精神透  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闲看

  真宗皇帝圣制偈曰

  西方有圣号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愿进修增妙果  庶期饶益在黎元

  仁宗皇帝御制赞曰

  三皇掩质皆归土  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夸是圣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只见空遗家  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色长新

  徽宗皇帝。崇宁三年重午日。尝迎请释迦佛牙。入内祈求舍利感应。隔水晶匣。出如雨点。神力如斯。嘉叹何已。因以偈赞。

  大士释迦文  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赴感  无刹不分身

  王莹千轮在  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  普愿济群轮

  摩那末那。此云意生身。楞伽经明三种意生身。山家法华玄。净名疏。辅行记。伸明此义。其名互出。后学披卷罔晓厥旨。由是不揆庸浅。辄开二门    初释通号  次辩别名。

  原夫通号意生者。意谓作意。此显同居之修因。生谓受生。此彰方便之感果。故曰安乐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又意者如意故。魏译入楞伽经云。随意速去。如念即至无有障碍名如意身。又意者意忆故。唐译大乘入楞伽经(文有七卷)。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此即从譬号意生身。彼经两义。释此通名。初云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次云如幻三昧力。神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辅行释云。初云忆处。次云忆愿。二义并是意忆生故。名为意生。然此通名。先达释云。生方便已。忆先同居所见凡境。智愿熏修作意求生。神通化物。今谓此解违文失旨。且违文者。净名疏云。三种意生身所不能断。故生有余。受法性身。是则祖师释名。从下以生上。先达解义自上而来下颠倒谈之。违逆文矣。其失旨者。经中忆先所见本是喻文。先贤迷之而作法解。故知旧释未善通名也。然智者疏称意生身。以依宋译楞伽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文有四卷)荆溪记中名意成身。以准唐译楞伽故。虽二经名殊而义归一揆。以后译经。取成就义号意成身。故记主云。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是则意之一字乃顺于因。生之一字则从于果。故知此名因果双立也。次辩别名者。初法华玄云。一安乐法意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槃安乐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也。今释曰。初名安乐者。以旧经云安住心海识浪不生故。智者立为安乐法也。此乃用经义以立名。二名三昧意生身者。以旧经云得如幻三昧无量相力具足庄严随入佛刹故。智者立为三昧意生也。然则今宗三谛俱受三昧之名。此文既以神通而释。则当俗谛三昧。如释签云。若于诸知识所。但得俗谛三昧。但破无知。名为无明。今此三昧与彼文同。三曰自性者。以旧经云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故。智者立为自性意生。以别教中道是诸法之自性故。净名记云。若不见中则不见于诸法自性。然此玄义。不用被接解释。唯约前之三教以伸者斯则顺乎教旨也。良以作意之名。从偏教立。由无照性之功。遂有别修之行。所以圆教无此意耳辅行云。玄文不云摄入三者。以观胜故且置不论。又意生之名。宜在教道。二净名疏云。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是通教同入真空寂定之乐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二觉法性意生身。恐是别教菩萨。虽证偏真。而觉知有中道法性。三无作意生身。此恐是圆教菩萨。观于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今释曰。初名三昧。吾祖既以真空寂定而释。此则属乎真谛三昧。以此之定心寂不动。故名正受。位次言之如记主云。若约通教。七地已上或至九地。此之初名。全依经立(经如下引)二名觉法性者。觉谓觉知法性乃是但中之理。以位言之。如记文曰。言自性者。别住同通。应取十行。此之一名。亦依经立。三名无作者圆中称性。修德行亡。故云无作。以位言之。如记主云圆教既云伏于无明。即知七信也。然兹疏文若约正接甄明。此用通教一正。以释初名。复以别圆两接销后二义。若望玄文。前则无于三藏。后乃加乎圆教。而此文中前无三藏者。乃顺教旨。以界外之土小乘未诠故。谈意生不用三藏。后加圆者。此顺位义以由别圆似解未发真修。皆名作意。然净名疏。明意生身。虽指胜鬘。及乎释义。全用楞伽。当知胜鬘但有通名。无别号矣。三辅行记云。一入三昧乐意成身。亦云正受。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证法。今释曰。初之一名。既指通教三地已去。与前二文。名义大同。如唐译经云。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浪波。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宋译魏译则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名觉法自性意成身者。与妙玄第二名异义同。然记文中。既指八地入假。乃以觉了如幻之法通达自在。名为觉法自性。故唐译经云。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住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造所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宋译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魏译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者。种以能生为义。类从流类立名。中道之观。能生佛界。故此因位与果为类。故曰种类俱生也(经中亦名圣种类身)。言无作者。别十回向。了佛证法。故名无作。故唐译经云。了达诸法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宋魏二译此名皆同)。然第三名虽三文立名俱异。而同对中观。复与净名第二之名义亦同矣。然荆溪师自断记文则云。此约通教及以别接。竖判次位。故知辅行用通一正及别接也。问曰。凡作记者。本扶于疏。何缘此记。释意生身。但用通教。竖论位次。有异智者二疏之义。答曰。准记示云。故知今判与经意同。经文未摄别位为异。是知荆溪异智者者。为顺本经故。问曰。准经判位。既唯在通。何缘智者用四教释耶。答曰。只由意生之义该乎九人(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三十心。圆十信位)。所以吾祖就义释之。适时有异问曰。天台顿悟法相朗然。净名疏内焉称恐是。法华玄中安言欲拟乎。答曰。净名记云。皆言恐者。尊重圣典。兼示无执。三重阶降。经文义含为是何教。所以立名既通。解义难局。或以偏圆而释。或约正接而伸。不固执之。乃云欲拟。问曰。小教不谈界外。二乘但谓无生。何尝要心。生方便耶。答曰。法性之土。虽昔未闻变易之身。在后当受。何者期心趣果秉志修因。欲出烦恼之方。愿入涅槃之境。未亡取舍还有死生。如是之怀。宁逃作意欤。人不晓之。却云约大乘判。谬之甚矣。问曰。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是则大论明于实报既是智生。何故净名定于十地。犹通意生耶。答曰。净名记云。一者但是未极名意。二带教道挫之言意。问曰。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未审意生意阴同异云何。答曰。释签解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今通言之故云三种。非谓二乘尽具三也。言意阴者。由意生阴名为意阴。又作意生阴。名为意阴。又意即是阴。名为意阴。前之两释从因得名。后之一释从果立号。荆溪既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此乃当于安乐法意。是则经与论文。名虽小异。义实大同。昔因讲次。聊述梗概。今附此集。刊助来哲。

  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太虚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六道生死。若朽故之火宅。诸佛涅槃譬清凉之宝渚。今欲开解遂集譬喻。俾闻法人见月亡指。冀修行者。到岸舍筏。故引而伸之。

  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文句云。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至理玄微。抱迷不悟。妙法深奥。执情奚解。要假近以喻远。故借彼而况此。涅槃经说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顺喻者。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等。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谓解脱等。现喻者。众生心性犹如猕猴。非喻者。如来曾对波斯匿王说。有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于人。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即答云。唯当专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贪着妙华欲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然。贪着五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没。后喻者。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深入。有五由旬。枝叶四布。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枝变色已。又生欢喜等。我诸弟子亦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等。经中具说。以此树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又第五卷明分喻云。面貌端正。如盛满月。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众生故。故作是喻(雪山比象安责尾牙满月况面。岂有眉目)。

  斫讫罗。此土翻轮。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言三转。一曰示转。二曰劝转。三曰证转。所云法者。轨持名法。轨谓轨则。令物生解。持谓任持不舍自体。辅行云轮具二义。一运转义。二摧碾义。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辅行云。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智论云。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显谓显露。言显义露。号显露教。如在鹿苑显为五人说小密为八万说大。密谓秘密。先达释秘。乃分二种。一者隐秘。在昔四时。权谋隐覆曰秘。神用潜益曰密。二者真秘。在今法华。昔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外为密。今论秘密。复有二种。一者至理秘密。阿含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故楞伽云。我于某夜成道。某夜入般涅槃。中间不说一字。依何密语。作如是说。佛言依二密语。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发轸释云。自得法者。修德也。本住法者性德也。是则如来道场所得实智。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亦不可以容声矣。故法华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言语道断。故不须说。心行处灭。故妙难思。所以掩舌摩竭。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故达磨西来。少林面壁。神光往彼。晨夕参承。夜遇大雪。坚立不动。迟明过膝。师悯问曰。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与易名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据此达磨。但为除病。道绝言说。二者言词秘密。如诸神咒。虽立语言词句义密。人不能解。究此密谈之法。意在遮恶持善。故陀罗尼翻为遮持。遮谓遮恶。持谓持善。此释龙树二种法轮。若依天台乃辨八教。顿渐秘密不定。示佛设化之仪式。名化仪四教。藏通别圆释佛化物之法门。号化法四教。方味具足。应病授药。烦恼恶疾。自然消伏。宗镜问。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何用广引佛菩萨教。借虾为眼。无自己分。答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圭峰云。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忠国师云。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源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五祖庄严大师一生训徒。常举维摩曰。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时有人问。此是佛语。欲得和尚自语。师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愿诸智者勿分别焉。

  一门。法华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天台释曰。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小谓不容断常七方便等教理宽博。则非狭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

  二翼。亦喻二轮。又譬二门故。止观云。驰二轮而致远喻止观以横周。鼓两翅以高飞譬定慧之竖彻。故荆溪咨左溪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腋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噫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大品佛告须菩提。譬如有翼之鸟飞腾虚空而不堕坠。虽在空中亦不住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学空解脱门。学无相无作解脱门。亦不作证。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譬二门者。智论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此以六度。合譬二门。免踟蹰于小迳。令优游于通衢也。宝积喻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又喻二种痈疮。一者见求他过。二者自覆己罪。又喻二种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此三双喻览宜自照。中绳之谓君子不中绳之谓小人焉。

  三目。涅槃云。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章安涅槃疏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统领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面。不可单言一三纵横。若并若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不纵不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别。秘藏不成。不纵不横。秘藏乃成。天台云。备说三德。为涅槃。虽三点上下而无纵。表里而无横。一不相混。三不相离。释签云。上下是纵义。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表里是横义。虽二点居下。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尔。二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故借纵横之譬。显非并别之法。斯可通喻十种三法。如光明玄。学者览之。

  四蛇。金光明云。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天台释云。二上升是阳。二下沉是阴。何故相违。犹其性别。性别那能和合成身。故大集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缘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啮藤将断。旁有四蛇欲螫(四大)下有三龙吐火张爪拒之(三毒)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过遗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惧。

  四喻。金光明经。四佛同举山斤海滴地尘空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天台释云。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应言寿无量。孤山索隐未善此文。执能喻之有量。迷所况之无量。以下三无常之数。释上三常寿之身。报应淆混。疑释颠倒。垂裕后昆。当详察焉。

  五味。圣行品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譬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九部出方等从方等出摩诃般若。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此喻一取相生次第。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酥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二喻浓淡。此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谓二乘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此乃约教竖辨。其如约教横辨。兼但对带多少可知。晋华严云。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又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此喻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天台准涅槃五味演第三平地。开为三时。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午。释签问曰。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只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只是一日。今演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佛出娑婆慈济群汇。经五十年普润无方。而此二喻粲然可观。乃使感应之道彰矣。华严五喻别况五蕴。文见心经辅中记也。

  六贼。原性明静。因情昏散。狂心若歇。真佛自彰。当知尘识是贼。止观如兵(禅止心散观照心昏)。喻虽遣兵而讨贼。法要即贼以成兵。如楞严曰。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媒训谋谋合二姓名媒。六根能生六识。令着六尘。所以六根如媒人也)。金光明云。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根虚假如空聚落)。六贼所害愚不知避(六尘污染害智慧命劫功德财故名六贼)。亦名六衰。妙乐云。衰只是贼。能损耗故。法句经云。昔佛在时。有人河边树下学道。经二十年。但念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心无宁息。佛知可度。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干欲啖。龟缩其头尾及四足。藏于甲中。狗不得便。须臾远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能得便。沙门对云。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故安般守意经云。有外无为有内无为。外无为者。眼不视色(色坏我眼为恩爱奴。一角大仙因着色故。颈骑淫女)耳不听声(鼓乐歌笑闻生惑着。五百仙人。闻女歌声皆失禅定)鼻不受香(种种香气动诸结使爱莲华香池神诃责)口不味味(沙弥味酪为酪中虫何况贪食酒肉葱薤)身离细滑(智论明术婆伽欲火内发烧身为灰)意不妄念(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惟无念三昧经云。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善念者。得善果报一恶念者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若摄念者心不放逸)。内无为者。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名六妙门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经又问曰。现有所念何以无为。答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无行经云。观身毕竟无。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古德云。见闻觉知本非因(见色闻声觉香味触心知六尘)。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无机子。复述短颂普劝。人间寿短地狱苦长。恶须日息善要时扬。

  六喻。秦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初喻梦者寝中神游也。列子分六梦。一正梦(平居自梦)二愕梦(惊愕而梦)。三思梦(思念而梦)四寤梦(觉而道之而梦)五惧梦(思惧而梦)六喜梦(善悦而梦)周礼占六梦之吉凶。善见律明四种梦。一四大不和梦。梦见山崩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二先见故梦。昼见白黑及男女相。夜克梦见。三天人与梦。若善知识天人示善得善。若恶知识示恶得恶。四想心故梦。前身修福。今感吉梦。先世造罪。今感凶梦。石壁法师释梦喻云。如有一人(真如一心)忽然睡着(不觉无明忽起)作梦(最初业识相)见(转识相)种种事(现识相)起心分别(六粗初智相)念念无间(二相续相)于其违顺。深生取着(三执取相)为善为恶。是亲是疏(四计名字相)。于善于亲则种种慧利。于恶于疏则种种凌损(五起业相)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怨受苦(六业计苦相)。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觉唯心故。佛如梦觉如莲华开)释签辨梦三观云。如于梦中修因得果梦事宛然即假也。求梦不可得即空也。梦之心性即中也。止观云。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三谛。

  二喻幻者。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释签云。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净名记云。具如幻化。俗同真异。一俗三真。指要立三种幻。以性夺修幻。但理随缘幻。缘生无体幻。故指要云。性本圆具遍发由熏。以性夺修。故修如幻。又云然此尚非但理随缘之幻。岂同缘生无体之幻。方知如幻名同。幻义各异。

  三喻泡者。净名疏云。上水渧下水上水为因。下水为缘。得有泡起。斯须即无。

  四喻影者。颜氏家训云。影字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即谓景也。尚书云。惟景响。晋葛洪字苑傍加彡(于景切)梵云频婆帐。此云身影。净名疏云。有物遮光。则有影现。物异影异。物动影动。无明行业。遮理智光。则有三事报身影现。业异从生至死。流动非一。

  五喻露者。大戴礼云。露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雨露。朝阳才照薤露即晞。人生处世。庵忽何期。

  六喻电者。经律异相。明四电师。或云电是龙瞬眼生光。五经通义曰。电雷光也。顾凯之曰。电阴阳相触为雷电。经取疾速之象。令悟无常之法。性通达者当起信志(此释六种能喻)其所譬法。今述颂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  爱想行起似浮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  身似露珠垂树梢

  过去翻思事若梦  现前如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常空寂  自是无端与物交

  六轮。本业璎珞经云。铁轮十信位。铜轮十住位。银轮十行位。金轮十向位。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妙觉。

  七华。维摩经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天台释云。觉意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七觉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学实觉。此七能到。故以为华。又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天台释云。一戒净(是正语业命)。二心净(是精进念定)。三见净(是正见正思惟)四断疑净(是见道)五分别净六行净(是修道)七涅槃净(是无学道)又涅槃云。譬如有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者心则偏重。章安释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又智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道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子佛。古人立四义释无子。一者无等。一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是法王。于法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者就理。佛能体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者就事。如来生死种子已尽。故名无子。四者无子。亦有二义。一者般若名为佛母。母有七子。谓佛菩萨及辟支佛并四果人。此七子中佛最居长。故云无子。二者无明弊中无有智慧种子。故云无子。

  八筏。郭璞云。水中[竺-二+稗]筏。功德施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故德王品曰。譬如有王(智论王喻魔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嗔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一人藏刀。诈为亲善。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品(智论云筏是八正道)到于常乐涅槃彼岸。又喻八轮。正理论云。如世间轮有辐毂辋。八支圣道似彼名轮。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三事具足可乘转于通衢也。

  九喻。方等如来藏经。佛为金刚藏菩萨。说一法九喻。具有十文。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下有九翻长行偈颂(宝性论。佛性论具释圭山疏引今略录示)。一偈云。譬如萎变华(论云贪烦恼亦尔。初乐后不乐)。其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此法身体)二云譬如岩树蜜(说一味法)无量蜂围绕(论云群蜂为成蜜嗔心啮诸人)。善方便取者。先除彼众蜂。三云譬如彼粳粮(说种种法)糠[禾*会]未除荡(论云如是痴心缠。不见内坚实)。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真如不变)隐没莫能见(论云增上贪嗔痴。圭山云。上三种子。今喻粗显现行。发身口意。造一切业。故云增上)。天眼者乃见。

  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根本无明无覆无记。未有爱恶之相。名无明住地)。内有珍宝藏(法身为万德所依)主既不知见宝。复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此喻见惑)内实不毁坏(报化身佛性)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像(出缠法身)行诣于他方裹以秽弊物(此喻思惑)。弃之于旷野。八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喻八不净地垢)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喻成报身)九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喻成化身)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八九十净地诸垢)又魏译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弥勒颂曰。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论释曰。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此譬相分)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此譬相分大云释曰。此喻若执在意见实我法。此翳配在第七。以常行故。圭山云。既在第七。即知是见分。毛轮喻我法。我法即第七家。相分是第八也)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此喻识体)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复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此譬器)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此譬身)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此喻受用事故)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惟念故(此喻过去法)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譬现在法)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为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此譬未来法)。

  十宝。光明云。我当安止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天台释云。珍宝者十地。因可贵诸地。即是珍宝也。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余功德非为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檀足若满。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地。又如法华十喻。况胜文见彼经。

  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涅槃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离佉。此去书。释名曰书庶也。纪庶物也。春秋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文选注云。大竹名策。小竹名简。木板名牍。尚书序云。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世历明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司马迁史记辨六宗。一阴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三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四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五法者。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六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其为术也。明阴阳之大顺釆儒墨之善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班固汉书明九流。一儒流。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仲尼之道焉。二道流。守弱自卑。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阳流。顺天历象敬受民时矣。四法流。明赏敕法。以顺礼制耳。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顺事成矣。六墨流。清庙宗祀。养老施慧也。七纵横流。谓受明使专对权事焉。八杂流。兼儒墨之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矣。九农流。劝励耕桑备陈食货耳。弥天云。史迁六氏。道家为先。班固九流。儒宗为上。

  悉昙章。西域悉昙章。本是婆罗贺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悉昙此云成就所生。悉昙章是生字之根本。说之为半。余章文字具足说名为满。又十二章。悉名为半。自余经书记论为满。类如此。方由三十六字母而生诸字。泽州云。梵章中。有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五十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总名。余是章体。所谓恶阿乃至鲁流卢楼。

  毗伽罗。章若疏曰。此云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经。三藏传云。其音不正。正云毗耶羯剌諵。(女感)此翻为声名记论。以其广纪诸法能诠故。名声名记。成劫初梵王说百万颂。住劫初帝释略为十万颂。

  摄拖苾驮。此云声明。西域记云。开蒙诱进。先遵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言。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外道言论)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大般若云。五地菩萨。觉五明。此内五明也。外五明者。前四明同。五曰符印。

  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论。知此生智。即邪智论。亦翻无对。旧云毗陀讹也。韦陀有四。一阿由。此云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二夜殊谓祭祀祈祷。三娑麿。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阿达婆。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索隐引摩蹬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有仙名自净。变一为四。一名读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穰灾。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子。各一韦陀。能广分别。或云韦陀。是符檄。汉书高纪曰。檄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鸟羽。插之示疾速也。

  佉路瑟吒。或佉楼。谓北方边处人书。

  僧佉论。正云僧企耶。此云数术。又翻数论。辅行云。迦毗罗说经十万偈名僧佉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谛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具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

  卫世师。正云鞞崽。(所皆)此云无胜。优楼僧佉。计六遍造。但眼根火多。乃至身根风多。文见金七十论。辅行云。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亦名眼足。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通。说论十万偈。名卫世师。

  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算数为圣法。造经十万偈。名尼干子。此三仙说无漏尽通。故唯五通。宗镜云。迦毗罗计因中有果。僧佉计因中无果。勒沙婆。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毗世。此云胜异论。即六句义。于实句中有九法。地水火风空时方等。计积极微。以成器世间。此外道计极微常住不灭。

  尼罗蔽茶。西域记云。唐言青藏。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茶。善恶见举。灾祥备着。前汉书明刘歆七略辑。略辑与集同。师古曰。谓诸书之总要。六蓻略六经也。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占卜之书。方技略。医药之书。说苑明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一者萌兆未现。见存亡之机。名为圣臣。二者进善通道。功归于君。名为大臣。三者卑身进贤。称古行事。以励主意。名为忠臣。四者明察早见。终无忧患。名为智臣。五者守文奉法。饮食廉节。名为贞臣。六者国家昏乱而不谕。犯主严颜。言主之过。身死国安。名为直臣。阮瑀论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忌。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也。阮瑀论质士以四短违人。必有四安之报。少言词者政不烦也(孟僖所以不能答郊劳也)寡知见者物不扰也(庆氏所以因相鼠也。左传云。齐庆封来聘。叔孙与庆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专一道者思不散也。混蒙蔑者。民不备也。

  路伽耶应法师译云顺世。本外道缚摩路迦也。天台曰。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慈恩云。此翻恶对答。是顺世者。以其计执随于世间之情计也。刘虬云。如此土礼义名教。

  逆路伽耶陀。应师云。逆路底迦。此云左世。天台曰。此恶论。亦名弟子破师。慈恩云。此翻恶征问。左道惑世。以其所计。不顺世间故也。刘虬云。如此土庄老玄书。故杨雄斥老子曰。槌提仁义。绝减礼学。吾无取焉。斥庄子曰。齐生死同富贵。等贵贱。其有惧乎。然此半满两乘。东夏偏弘。邪正二教。西域各习。世尊预鉴以诫学焉。故十诵云。好作文诵庄严章句。是可怖畏不得作。五分云。为知差次会等学书不得。为好废业。不听卜相及问他吉凶。四分开学诵学书及学世论。为伏外道。故杂法中。新学比丘开学算法。智论云。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言内外典者。二教论云。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智度有内外两经。仁王辨内外二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道。通源记简两重内外。一约域。二约教。约域即以世间为内。出世为外。约教即以治心为内治身为外。是则儒道之教纵曰治心。且无出世之理。俱属域内。释氏之教虽有治身。亦为出世之因。俱属域外。梁陈留处士阮孝绪。字士宗。撰七录十二卷。一经典。二传说。三子兵书。四文集。五术伎。此五名为内篇。六佛法。七仙道。此二名为外篇。南山以佛道为方外之篇起于是矣。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通源记问。彼既以道为外。今何判属内耶。答彼且以神仙道德之说非如周孔治世之教。名为外篇。今以佛教望之。其实域内之谈耳。言儒教者范晔云。硕德为儒。杨雄云。通天地人曰儒。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平昌阙里人。为鲁司寇。自卫反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以六经为教也。言道教者。随书经籍志云。盖万物之奥圣人之赜也。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目*冉]。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室之吏。西入流沙。为函谷关吏尹喜说五千言。即道德二经为教也。言释教者。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子之师名释迦文。释迦所说之法谓之释教。后汉郊祀志云。佛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清尚。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所行善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以练其精神。练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七胡)无所不统。善为吾师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表。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无不懅然自失也。宝王论曰。三教之理。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圣贤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摧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弘明集云。秦景西使。摩腾东来。道畅皇汉之朝。训敷永平之祀。竺法兰之入洛。康僧会之游吴。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南山云。自教法东渐亟涉窊(乌瓜)隆。三被屏除。五遭拜伏。此非休明之代。乃是暴虐之君。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乖常致良史之诮。事理难反。还习旧津。

  初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庾冰辅政帝在幼冲。为帝出诏令僧致拜。时尚书令何充谢广等。建议不合拜。往反三议当时遂寝。

  安帝元初中太尉桓玄上书令拜。尚书令桓谦中书王谧等抗谏曰。今沙门。虽意深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寻大法东流为日谅久。虽风移政变而弘之不易。岂不以独绝之化。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时害于隆平者乎。玄又致书远法师。远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事由息。及安帝返政还崇信奉。

  有宋刘氏。虽孝武大明六年。暂制拜君。寻依先政中原元魏太武真君七年。道士寇谦司徒崔皓谗于佛法。帝然之。遂灭佛法逃僧枭斩。后延昙始顶礼悔过废经五载。帝被疠疾。遂诛崔氏还兴佛法。

  自晋失御中原国分十六。斯诸伪政信法不亏。唯赫连勃勃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背像背上令僧礼之。后为天震而死。及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袭位破长安灭佛法。逢僧斩戮沙门昙始被刀不伤。因尔改心。寻为北朝后魏所灭。

  周武帝初信佛法。后纳道士张宾及前僧卫元嵩之谗。将除佛教安师着二教论抗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名为外教。三乘之教。教静其心。名为内教。老非教主。易谦所摄。帝闻之。存废理乖。遂双除屏。不盈五载。身殁移。隋炀帝嗣录。改革前朝。虽令致敬。僧竟不屈。

  唐祖太武出。沙汰佛道诏太宗制拜君亲敕。威秀道宣等上表。及臣僚书。国议不行。

  武宗会昌五年。道士刘玄静赵归真非毁释氏。沙汰佛寺。六年帝崩。宣帝立复佛寺。诛刘玄静毁罪。通源记云。或责梁武崇佛。卒有侯景之败者。盖不知业通三世因缘会遇果报还受之义故。文中子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此说明矣(吴书云。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