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仁波切: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卡塔仁波切: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冈波巴大师造论 堪布卡塔仁波切讲
前言
冈波巴大师曾经说过:「在未来世,若有弟子因不能亲见我,而感到沮丧的话,他不需要难过,他可以研读我所著的《解脱庄严宝论》,这就等于见到我本人一样。」
冈波巴大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讲《三摩地王经》时,向众弟子问道:「有谁能发愿在未来世宏扬此经教义?」,月光童子便于大众之中起立,说道:「我愿在未来世,广大弘扬此经教法,饶益一切有情。」,这时,其馀众弟子亦一同发愿要帮助月光童子来弘扬此三摩地王经。
冈波巴大师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萨,在解脱庄严宝论之中,他融合了《三摩地王经》、《佛密续论》、《楞伽经》等经的要义,用十分平易浅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脱庄严宝论主要有五个重点: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如来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若没有圆满的人身作为基础的话,也无法成佛。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即使获得人身,若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亦不能开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领受善知识的教法,并精进实修,必得成佛。
五、圆满佛果与佛行:经由修行而证悟成怫後,便能广行利生之怫事业。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会想到要开悟成怫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具有佛性的话,你就会知道,只要经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众生并非永远是众生。
佛性是什麽呢?让我们用花的种子来作比喻:若你将一颗花种埋在土里,并给它浇水、施肥,渐渐地它就能长成一朵花,由于种子本身品种的特性,所以长成花後自然有著它的色泽和芳香,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进来,同样的道理,佛之所以成为佛,是由于佛性的种子而来,这颗种子我们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种子已经成长开花了,我们的却还没。
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以前的众生功德比较大,它们的佛性比较强;而现在未法时期,众生福薄,故我们的佛性也比较钝弱了,事实上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佛性都不会增减。在《佛密续论》里曾提到:「将纯金埋在地底下,纵使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纯金也不会变质。同样的,即使身处黑暗的未法时代,佛性仍是一样不变的。」
有那些徵兆能显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觉各种外象,但是心的本身并没有什麽颜色或形状,这即是心的空性。
二、无论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个众生,对于自己的亲人子女或眷属都有慈悲心,就算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众生,他也仍有很细微的慈爱心来爱他的亲人,这即是佛性的表现。
三、无论多麽无明、愚痴,每一个众生都会保护自己,设法使自己免于饥渴、恐惧等逆境,这亦是智慧的细微表现。
你也许会问:「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那为什麽开悟成佛的那麽少呢?」
这是因为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没有实际地精进修持,光知道也没有用,而且众生都有极为强烈的我执,虽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为无明幻惑,众生都误以为“我”是真的,因此产生了相对分别的念头(如自他、好坏……),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虽然众生也或多或少能发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总是更为强大,所以这慈悲心常常被各种的五毒烦恼所遮盖;有时众生也具有一些聪明才智,但却常只知道利用这聪明来为自己谋利,甚至陷害别人,这也导致众生无法认清自有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质,你不可能同时发慈爱心又发嗔恨心,发悲悯心又发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时具智慧又具无明,同时观空又观有。
在经典里提到一切众生即是佛,那为什麽我们现在不是佛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仍受著刹那间生生灭灭的妄想念头所蒙蔽,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种种的妄念、业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证悟佛性,并不需要从别处或别人身上才能得到这种觉悟,也不是要去创造出来一个什麽新的事物,只要能将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头去除,就能证悟佛性。
而为什麽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慧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无著大师曾指出断灭种性众生有五个特点:一、就算轮回再苦,他们也不感到难过或沮丧。二、就算他们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成就和殊胜特质,也不会生起信心,反而还会批评。三、即使他们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不愿去帮助别人。四、无论做了什麽坏事,他们不会感到羞耻、惭愧。五、而就算他们看到众生受苦,也不会生起悲悯之心,断灭种性的众生一生都在造作恶业,伤害别人,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还鼓励别人去造恶业、作坏事,故他们距离开悟成佛十分遥远。
不定种性的特质,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缘觉乘人作为上师的话,他便成为缘觉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种性的上师,即成为大乘种性,他们是不定的,因其业障极浅,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种性的人;但不定种性并不是善变的,他们并不是今天遇上声闻乘的上师,就成为声闻弟子,而明天遇上缘觉乘的人,就成为缘觉弟子,後天又遇到大乘人,又变成大乘弟子;不定种性的不定是指他们在起初不确定属于那一种性,然而只要他们跟随某种性的上师善知识,便会十分坚定地奉行其教法,成为该种性弟子。
声闻种性的众生有三个特质:一、他们了解轮回的痛苦是极为可怕、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们急于解脱轮回。二、由于急著解脱轮回,因此他们十分精进。三、他们非常畏惧轮回之苦,也非常执著涅槃之乐,所以他们并未想到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法将涅槃之乐分享给其他众生。
缘觉种性有六个特质,除了声闻种性的三个特质以外,再加上:一、他们具有极高的智慧:譬如说他们到墓场观死尸,当他们看到这些腐烂的尸体、骨头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为何有死?死是从生而来,而生是由业力因果而来,再进一步他们思考为什麽会有这业力因果,于是他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无明幻惑而来,无明众生迷惑造业,於是受生,因此他们发觉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业因,而这些都是缘觉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体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识的教导。二、即使他们有上师,也是秘密师承,不愿和别人分享。三、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这些是缘觉种性的特点。
和一切凡夫比起来,声闻和缘觉是相当高超的,但若和菩萨比起来,他们就显得平凡了,声闻和缘觉之所以不如菩萨,是因为修行道的不同,声闻缘觉只求自利,故在开悟之後,不能广行利生事业,他们会进入禅定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在此定境中,他们不起妄念,亦无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样。然而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後,他们从定中觉起,明了了这并不是究竟觉悟,于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开始广行菩萨道。
再深入来探讨菩萨和声闻缘觉的不同:首先从净除业障的角度来看,菩萨已完全净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声闻缘觉则只净除烦恼障,但所知障并未净除。再从对空性的觉悟来看,菩萨圆满地证悟了我、法两空,而声闻缘觉了悟我空,但并未了悟法空,故声闻和缘觉缺少了菩萨所证悟的许多特质。
菩萨由於其大慈悲心,故随时随地都能舍命来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菩萨证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愿力,故只证悟了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当然对于凡夫来说,声闻缘觉的果位是相当高深的,他们已进入了一种超凡入圣的禅定境界;然而经过一段很久的时间之後,如来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们从此定境中觉起,随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并非究竟的觉悟,由此声闻缘觉明了了菩提心的重要,于是发出利他的菩提心,迈向究竟的觉悟。
谈到大乘种性的众生,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去察觉或知道谁是大乘种性,但经由一些徵兆,仍可看得出谁是大乘种性,这就像当我们看到天空中有烟袅袅升起,就可知该处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鸟在飞翔,就能确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样。
大乘种性众生的行为举止十分宁静温和,完全没有一点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亦十分亲切和蔼,并且意念清净,没有半点谄曲心和欺骗心。何谓谄曲心和欺骗心呢?譬如一个人事实上没有什麽知识,但他爱表现出很有知识的样子,这就是欺骗心和谄曲心,而大乘种性人完全没有这种心态,大乘种性的人不管对任何众生,在身语意的行为上都表现的非常慈悲、温柔与谦和。大乘种性不会受恶友的影响,亦不会受二乘人的影响,因为大乘种性的体悟十分深入,并对菩萨道十分欢喜,十分自在。
然而为何有些人是二乘种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种性呢?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实上大乘种性之所以为大乘种性,乃是由于其在过去世便己亲近过许多大乘种性的善知识,发愿学习大乘佛法,由于这样的愿力,使他们能生为大乘种性人,亲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识,故种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愿力因缘而成,不是无缘无故地自然生成的。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
人身是修行的基础,但并不是单单一个人身就足够了,一个圆满珍贵的人身宝是具足身方面两种特质,以及心方面的三种特质。
身方面两种特质是「离八难」和「具十圆满」。
「离八难」(远离八种没有学佛的机会和条件的情况)为:
1.未堕入地狱。地狱众生要受种种冷热的苦,根本无法修习佛法。
2.未堕入饿鬼道。饿鬼道的众生受著极度饥渴的痛苦,亦无法修行。
3.未堕入畜生道。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也没有办法修行。
4.未生于野蛮未开化的地区。野蛮落後的地方,根本听不到佛法。
5.未生为天人。天人拥有各种的娱乐和享受,故很难生起修行的心。
6.没有邪见。具邪见的人乐于行恶、厌于行善,无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没有示现人间,转无上*轮,那我们便不能听闻到佛法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已化现世间,并三转*轮,故我们远离了第七难。
8.未生为聋哑之人。生理上有严重障碍,导致无法领受、听闻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损的人。
十圆满包括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
五自圆满为:1.投生人道。2.生於佛法盛行、善知识具足的地方。3.诸根具足。4.未造违背佛法的大恶业(指五逆而言)。5.对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欢喜。
五他圆满为:1.值佛住世。2.佛转*轮。3.佛法住世。4.无论各种阶级、种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学佛法。5.具足善知识的慈悲教导。
能远离八难,具足十圆满,才算珍贵的人身宝,要避免八难是极为困难的,而又要具足十圆满的条件,更是难上加难,故一个圆满、有暇人身十十分稀有、十分难得、十分有价值的,在这十八种条件之中,缺少了任何一样,便会失去了成佛的机会,所以暇满的人身是非常珍贵的。
1.明净之信心:深信种种有暇、圆满的条件,都是于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所致,此外并对诸佛上师十分虔诚恭敬,乐于奉行他们的教导,这即是明净之信心。
2.向往的信心:这是指向往诸佛的成就,就像饥饿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因此希望能够修持上师的教法,而证悟成佛。
3.清净的信心:确信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故能发愿奉行诸善;而一切痛苦亦导致于过去的恶业,故亦发愿要断除一切恶行,就像吃了不乾净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绝对不会再去吃这不净的东西一样。
有了这三种信心,再具足十八种圆满有暇的条件,便是极为完美的人身宝。通常我们若失去什麽心爱的东西,会以为损失很大,事实上这并不是什麽大损失,但如果失去这暇满的人身宝的话,才真是大损失,因此千万不可浪费这个人身,如果浪费人身宝,不利用它来修行佛法的话,就浪费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成佛机缘,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到此人身宝是多麽地珍贵,即刻利用此身,精进修行佛法,一刻也不要浪费。
人身十分难得,更是十分脆弱的,没有谁能生而不死的,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活到老才死,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太多了:夭折、中毒、四大不调和、意外、天灾等都能置人于死,因此不要等到老了再修行,修行要趁早,趁因缘具足的时候。
此外信心要坚定,何为坚定的信心呢?譬如说如果你放弃佛法,就能获得一大笔财富,但你毫不动摇;或如果你不放弃佛法,将招致杀身之祸,而你也毫不畏惧的话,这就是坚定之信心的表现。
然而和失去对佛法的信心比较起来的话,失去人身宝,就不算是大损失了,因为放弃佛法,失去对佛法的信心,要开悟成佛就澈澈底底地不可能了。
能具足身心方面的二种条件以及三种信心的人,是所谓「大士」,因为这样的人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趋向佛境,他具有极好的机会能证悟佛性,开悟成佛,而後能够化现无数无量的应化身来利益众生,因此,如果浪费了这样的宝贝,真的是宇宙间最大的损失了。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
修行人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完全依赖善知识的教导,正如同种子必须依靠足够的阳光、水、养份等才能生长茁壮一样,对于发心上求佛道的行者来说,善知识是菩提大道上的引导者以及领航者。
修行上若无善知识的指导,便很容易犯错,走入歧途,自以为方向正确,但其实走了反方向也不知道,或是走进修行的死巷里,而最後又得绕出来重新出发,这都不是修行的正确之法。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修行导师,修行上若没有善知识,就好比我一个人要在陌生的台北大街上走一样,我既不懂中文,又没人带路,必定会迷路的。
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他还是一位护法,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必定会遭遇许多外来的障碍,此时善知识便能为我们除去这些障碍;而同时在修行中,我们也可能因为五毒的生起,而障碍了内在觉悟的发展,善知识亦能帮助我们免于五毒的侵扰,所以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亦能保护修行人免于一切内外障碍的阻扰,就算是钝弱根性的人,藉著善知识的教导与加持,也必定能开悟成佛,解脱轮回。
善知识亦好比一位船师,当我们要从此岸横越大海到对岸时,若没有船师,就算有船,我们也会因为不懂如何操纵,而被波浪冲离了航道,但如果有船师的话,他便能很顺利地带我们到达对岸了,善知识就如同船师,而轮回就好比大海,要横越轮回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善知识可分为四种:普通众生的善知识、登地菩萨的善知识、化身佛的善知识、报身佛的善知识。
身为初学者,必须依止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这是因为我们对佛法仍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办法消化固体的食物,只能喂他喝牛奶一样,我们的领受力和理解力在初学的时候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该先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
当我们在修持上有相当的进展时,便应依止登地以上的菩萨,而当我们成就了相当的证量时,则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进一步当我们证得初地以上果位时,则便能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了。
报身佛和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都己成就了圆满究竟的怫果,而登地的大菩萨虽然未究竟成佛,但他们的证量亦十分高深,具足大智慧,神通自在,以上这三种善知识的境界都太高了,一般人很难依止这些善知识,故应该先以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为依止、求法的对象,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对我们是极有助益的,他们在我们还无法从诸佛菩萨那儿领受教法的初学阶段,提供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能渡过这段过程,并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将来能够依止诸佛菩萨,因此,众生类善知识的恩德,是四种善知识中最大的。
一位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具有下列特点:
一、修习大乘佛法,是一位大乘行者。
二、对于大乘教法非常了解,对于各种法门亦十分精通。
三、具足圆满无漏的菩萨戒。
四、具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愿将正法传给一切众生。
事实上,要找到一位具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善知识是很困难的,不管你多聪明、多麽博学多闻、或是多有钱有势都没用,这些聪明才智与财势地位都没有办法帮你寻得一位诸德具足的善知识,要能值遇明师,除了得具足身方面之暇、满和心方面的三种信心之外,还必须常常虔诚地发愿,祈求能够遇到一位诸德圆满的善知识,有这样的诚愿,才能有值遇明师的机缘。
如果你已经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则应以下列方法来承事他:
第一是供养。供养一切你拥有的,如衣物、食物、医药等等,以这样的供养,祈求善知识能引导你走向开悟之境,但千万不要抱著一种傲慢自大或想跟别人比较的心态来作供养,绝对要恭敬、谦卑地,为开悟成怫而供养。
第二是遵从。无论善知识要你做什麽事,都应该遵从,决不犹豫或怀疑,不管他教导你什麽法门,你都应该毫无疑虑地去修持,要知道善知识完全清楚什麽是适合你的,就算他要你去从事世俗的事,你亦应该无疑无虑地遵从。
以那诺巴的故事为例。那诺巴的善知识是帝洛巴,帝洛巴对待那诺巴是非常严苛的,他常常命令那诺巴跳到火坑里,或是从悬崖上跳下去来考验他,如果以凡人的眼光来看的话,帝洛巴根本不像一位善知识,反倒是像一个要害那诺巴的恶人了,然而那诺巴并没有看错人,後来帝洛巴真的传给那诺巴清净的教法,使那诺巴成为伟大的成就者。
第三是坚定。和善知识间的关系要保持坚定,不要反覆无常,对于善知识的教导要全心奉行,对于善知识的开示应加以深思,愈能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也就愈能从中获得利益,坚定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即使在生死存亡或各种攸关利害的情形之下,也绝不放弃善知识,要和善知识与其教法保持坚强不变的关系,这便是依止善知识的正确方法。
伟大的密勒日巴如果不是完完全全地依靠他的上师马尔巴,他也不可能有那麽高的成就,密勒日巴不但完全依止上师与其教法,在他求法时,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也仍然坚定不移,就是由于这种坚强的意志与信念,他成为了一位大瑜伽士。
许多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事实上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是身为弟子,若不懂得如何依止承事善知识,那也无法有任何内在的发展了。
有些人遇到了善知识,一开始都十分恭敬,也具有信心,但时间久,他的信心和虔诚便开始动摇,对善知识产生许多怀疑,不再有信心,因此便去寻找另一位善知识,结果他从很多位善知识那儿领受一大堆教法,但却一点成就也没有,或许他会因此对佛法产生质疑,认为佛法并没有任何力量,因为他已获得了许多教法,却仍然没有开悟,但事实上真正原因是由于他并未正确地依止承事善知识,反而产生种种疑虑,这种不坚定、不诚恳和不信赖,使他无法在修行上有所进展。
谈到修行的要领,任何法门,都应包括前行、正行和回向三个阶段。
在前行阶段,应皈依三宝并发菩提心,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发菩提心则是要确定我们修各种法门,并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六道一切众生的解脱。
在正行阶段,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病人,而佛法即是对治病症的良药,善知识则为医生,我们罹患了极严重的轮回之症,唯一的解药就是修持佛法,但虽有解药,若没有医师的指示,我们也不知道要服用那一种才适合,而善知识便是能给我们指点的医师,此外,依止一位善知识,不是几天或几个月就够的,依止善知识必须直到我们轮回之病痊愈,究竟成佛为止,这个观念在正行的部份是很重要的。
而无论什麽法门,在结尾定要作回向,回向的意义是无论我们积聚了什麽功德或善业,都不贪执或只想私自拥有,而将此功德于一切众生分享。
如果没有这样的修持步骤,修行人则可能会犯三种错误:
第一种是像个倒放的瓶子一样:虽能听闻佛法,但却没有半点能真正领受的,什麽也装不进去,就像个倒立的瓶子一样。第二种则像一个有漏洞的瓶子:虽然你听闻教法,也能明了其中的意义,但却没有谨记在心,一切都从漏洞中漏光了。第三种错误则是:虽然我们听闻教法,亦能思索其义,但由于极为严重的傲慢心态,导致我们感觉传法的师父有很多错误,因为这种自大心态和对善知识的不信任,毁坏了我们所听闻领受的教法,这就像在食物中下了毒一样,食物本来是很有营养的,但若你放了毒药在里面,它也变质了,这种自大骄傲和种种的邪见,就是毒药。
我们值遇善知识,并能如法地依止承事,修习教法,则必能时时刻刻地发展内在的觉受,在来生亦能遇得诸种善知识,修诸善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善知识和道友是有很大不同的,道友只是修行上的法友罢了,并非善知识。)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从无始以来我们也多次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并也曾从许多善知识那儿而领受教法,但为何到现在仍未开悟解脱呢?
我们未能开悟,通常是有四种障碍:
第一是对此生的贪执。我们对此生都是很贪爱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了生活,我们几乎花一大半的时间来从事各种工作来赚钱,然後睡觉又花了七、八个小时,剩下没有多少时间,我们又用在各种休闲娱乐,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在修持,甚至一点也没有修,又怎麽可能成佛呢?我们虽然已领受教法,但若一点也不精进,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就。
第二是修行目标的错误。或许我们有精进地修持,但目标却有问题,例如有人修法只是为了投生天道当神仙等等,以这种错误心态来修法,同样的没有办法开悟。
第三是自私的发心。有些人修行只是为了自身的解脱,而并未悲悯一切众生,并未发愿利益一切众生,这种自私的想法使得修行人无法究竟成佛。
第四则是无目标的修行。有些人修行,只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于是他们也模仿别人,但他们对修行的目的及意义完全一无所知。
因此,善知识的口授(言教)便针对以上四种障碍而分为四点,这四点是此四种障碍的对治之法:
一、无常(对治对此生的贪执)。世上的一切都会改变,没有任何事物能恒久存在,一切万物都只是短暂的一刹那,修行人能体会无常,便能摆脱对今生享乐的贪恋。
二、业果不坏及轮回过患(对治修行目标的错误)。
三、慈心与悲心(对治自私的发心)。
四、发菩提心(对治无目标的修行)。
(一)无常
无论外在或是内在,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皆是无常的,一切心所投射的,心所认为是真实的、坚固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
以外在的现象来说,每个世界都有「劫」,在一劫中,世界从「成」、到「住」,然後「坏」,而成「空」,然後世界再成、住而又坏、空,所以宇宙一切都是成、住、坏、空循环不已的,没有一个世界是长久不坏的。
单就我们地球的一年来说,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不断在变化、进行着,我们没有办法一直停留在某个季节而不变动,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亦是不断地消逝,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分分秒秒都不断地在流逝中。但我们对此无常的现象却一点也没有察觉,没有体悟,不但如此,我们还以为这短暂的一切是真实的,而若能了悟无常,就能发觉以前我们所坚信的「一切皆真」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短暂虚假的。
不仅一切外在现象是无常,生命亦是无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一分一秒地接近死亡,但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我」是不变的,事实上我们也是永远在变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掉,而且死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疾病、饥饿或贫困,身体强健的、有钱有势的、或知识渊博的人照样不断地死去,没有什麽事物能保证我们免于死亡的。生命结束的一刻到来时,我们所拥有的财物、亲友、知识等完全帮不上忙,我们为了生活,费尽一切心力去工作赚钱,但这些努力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却一点用处也没有,不仅如此,我们还因贪嗔痴而造了许多恶业,导致我们受更多的痛苦,甚至下堕三恶道。
因此,贪恋此生短暂的享乐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将目标指向永恒究竟之乐,那就是修持佛法,进而开悟成佛,若是我们能够对无常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进而发出渴望开悟成佛,解脱轮回的心愿,这即是无常谛的宗旨。
为什麽我们对此生会如此地执著呢?这和种种生理感官的享乐刺激有很大的关系。
想一想,为什麽我们总是没有时间来修行,总是得一直忙碌地拼命赚钱?这都是为了此肉身的各种需要或享受,我们的配偶、朋友……等等,亦都是为了此短暂的生命,但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事实上此肉身根本是导致下堕三恶道的根源,为了追求快乐和享受,以致于我们没有办法振奋起来修持佛法,因为我们得不断地以贪、嗔、痴去争夺财势,然而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得离开这具我们曾十分照顾保护的身体,不久这肉身立刻腐烂、臭气冲天。
死亡是没有一定什麽时候才会降临的,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结束,没有什麽能保证你明天还能活的好好的,有了对无常的体认,便能将此肉身转化成为开悟解脱的利器,而避免使其沦为造业的工具。
(二)业果不坏及轮回过患
有些人知道生死无常的道理,但他们并不害怕,他们认为死了之後,必定还能投生人道或天道,然而要往生人天善道,必须要持守清净的戒律,在现今的社会上,很少人能持守戒律,一般人持守了几年的戒律,便无法再持守下去。此外,我们回想一下,不用说过去多生多劫,单单这一辈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就造了多少的恶业?地狱道那种无法比拟的痛苦和恐怖,是由嗔恨心所导致的,回想一下,你曾经发了多少次脾气?嗔是地狱之根,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所造下的恶业,你就能更发心来修持佛法了。
也有人会问:投生地狱道有什麽不好呢?
让我们来想像一下,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炎热的天气让人十分难受,然而地狱的热,就不光是热而已了,极热地狱的大地是由烧红的铁所形成的,此外,地狱众生还得被喂食铜液、岩浆。夏天的热就够难受了,又怎能忍受地狱之热呢?有人会说:「我们死後,离开肉身,如何能感受地狱的热呢?」感受地狱之热,就是现在感受天之热的,那就是「识」,承受地狱的热苦,就是我们的识。同样的,当冬天来的时候,冰风雪雨,也是冷的不得了,而在极冷地狱,寒冷之极,众生的身体会冻裂成无数小块,同样也是非常可怕的痛苦。
而且地狱的苦并不是一下子就结束的,地狱道的众生寿命都有千万亿年之久,这些都是投生地狱的可怕,导致众生投生地狱的,就是嗔恨的力量,在世上我们常常将嗔怒、生气当作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但结果就是投生于极冷或极热地狱。
再谈到「贪」,我们都有贪婪之心,以致无法广行布施,并堕入饿鬼道,受极度的饥渴之苦,平常我们一天没吃没喝,就已经饿得受不了、渴得受不了了,饿鬼道那种千万年的饥渴,根本无法想像。
导致众生投生畜生道的是愚痴的力量,畜生道也是极为痛苦的,投生畜生道得承受不断的恐惧和不安,甚至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此外畜生道的众生完全不能从事任何善业,甚至得不断地为生存而杀生、争斗。
接著谈到阿修罗道,导致投生阿修罗道的因素,是善业和嫉妒――一种好争好强的心态的混合,比如说你修持佛法,但却因为别人的修持比你更好,或是别人比较受上师注意,你就不高兴,虽然修行是一件好事,但你心存嫉妒、和别人比较心态,因此这种心态会导致投生阿修罗道的结果,终生将经历无数的争吵、打斗,而由于这些争斗,未来将堕入下三道。
然而如果一个人修持佛法,持戒清净,但却心存著骄傲的心态,这便将导致投生天道的结果,在天道的天人,暂时有种种享乐,毫无痛苦,但这些都是短暂的,在天人临终时,会有种种徵兆出现,如:身体发臭、亲友离去、装饰花朵消失……等等,而因为他们一生只知道享乐,从未想过修行这回事,因此他们通常会下堕三恶道。
然而要投生暇满的人道是很困难的,就算能投生人道,也得遭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痛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不断地为生活所需而忙碌奔波,亦是人道的痛苦之一。
身为人道众生是很有威力的,无论你造什麽业,都能累积很大的果报,因此如果你走错了路,例如掀起了一场战争,残杀了无数生灵,你就能造下无量的恶业,人道是极具威力的,我们应善加利用这力量,千万不要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
(三)慈心与悲心
轮回的苦是极为恐怖的,二乘人就是洞视了轮回是澈澈底底的苦,所以他们急于证阿罗汉果,解脱轮回,而虽然他们并未以救度众生为主,但并非就表示他们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他们可以说是因为恐惧轮回之苦,急于证取涅槃,而一时忘了其他众生,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妇家里失火,夫妇两人惊慌地连忙逃出屋外,却一时忘了房里还有孩子,声闻缘觉也是如此,然而二乘人在证阿罗汉果之後,要能继续向究竟的佛位迈进,就需要慈悲心了。
要培养慈悲心,必须有十分坚强的意志,一个懦弱缺乏毅力的人除了对一切都缩头缩脑的之外,甚至还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他也会背弃朋友,临阵脱逃,这完全不是慈悲的大乘菩萨所应有的行止,修慈悲心的人必需要十足的勇气和胆识,当然在一开始并没有办法生起广大的慈悲,大慈大悲是必须经过不断的修练才生起的。
要如何修慈悲心呢?
首先,我们知道世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是母亲,她生我们、养我们、照顾我们,供我们上学念书,她每天所做的事,几乎全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能有这宝贵的人身来修持佛法,也是母亲的恩赐,所以现在我们修行,决不要只为自己解脱就好,一定要让母亲也能够解脱成佛,这样的想法和发愿,便是发慈悲心的第一步。
接著我们想一想,在轮回中,我们已受生无数次了,因此,一切众生必都曾是我们的母亲,这些过去世中无数无量的母亲也都曾经细心地呵护过我们、照顾过我们,因此我们也要令这所有的母亲都能解脱生死轮回,但一切众生为了生活,得不停地忙碌工作以积聚财富,以致不能全力地来修持佛法,因此我们更要关爱这一切曾为慈母的众生,愿能即刻令他们都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由对母亲的慈爱开始,进而发展到一切众生的慈爱,便能减弱所有的烦恼。
慈悲心减弱了我们对自我的执著,因此贪欲也降低了,通常人对某事物很贪执的时候,完全是由于以自我为重心所引起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我们是贪执的,然而当自我不再那麽重要的时候,也没有什麽好贪的了。
同样的,慈悲亦减弱了嗔恨的心,因为现在我们已衷心要利益一切众生,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有慈爱心时,也不可能会有仇恨的心态了,这是十分肯定的,同时,嫉妒的心也消失了,平常我们会嫉妒别人,是因为看到别人比我们好,比我们有成就,故心中不服,而现在我们心中怀著希望别人好的愿望,所以当别人成功幸福的时候,正满足了我们的心愿,哪来的嫉妒呢?同时,吝啬心也没有了,因为吝啬是因为我执很强,不愿处于匮乏或不安的状态所引起,而当你感到别人比自己重要的时候,心因此放开了,所以能真诚地利益他人。
慈悲心的培养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当修行人愈能降低心中的五毒烦恼时,他也就愈有力量能跳出轮回,这就是最究竟的利益――开悟成佛,而就现世的利益来说,一个充满慈悲心的人是到处都受欢迎的,不管在任何社会,或与任何人相处,都能十分融洽和谐,不论在任何压力或逆境之下,都应保持慈悲的心,就如同母亲对他的孩子一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会改变的,而这样的慈悲是到处都受欢迎的,每个人都喜欢善良的人,没有人喜欢自私的人。
此外,慈悲心亦是最有威力的护身符,譬如有人对你十分仇视,甚至以暴力攻击你,但如果你一点都不发怒,而十分温和平顺,心存慈悲的话,他的嗔恨便可因此而被抚平了,故你保护了自身,你也保护了对方,使他免于再造业。
慈悲心是最有力量的防卫武器,人都害怕别人施予种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攻击和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在受攻击的那一刻保持慈悲的话,便能完全摧毁对于「自我」的执著,因此,任何想攻击或伤害我们的人,亦变得毫无目标可言了,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没有我执了,要打要杀,要咒要骂都没有关系,就像有人要射箭,但我们却把箭靶移开了,射箭的人也失去目的了,把我执去除,就像是将箭靶移开一样。
总而言之,慈悲的心不管是对自我还是他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防卫,否则如果你在意别人的攻击或咒骂,而总是想争回一口气,想报复的话,那只会导致彼此间不断地冤冤相报,结果只是招来更多更严重的伤害而已,因此,最安全的防卫,就是慈悲心。
人们在遇到一些障碍或生病的时候,有时会请喇嘛修「施身法」,来消除障碍或疾病,「施身法」就是修法的喇嘛,以慈悲心邀请所有作怪的妖魔鬼怪,以亲切和霭而非命令式的态度,告诉他们:无论他们要什麽,血、肉、骨头……等,都尽量不要客气,要什麽就拿什麽,直到满意为止,而施身法修完之後,障碍或疾病总能消除、痊愈,这不是用法术来击退这些妖魔,而是用慈悲的威力。
(四)发菩提心
能发大慈悲心的行者,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弟子在上师或善知识前,发愿要度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种戒,先前你只是生起慈悲心的心来对人而已,在此你的慈悲心已经十分广大,故你愿持守菩萨戒,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即是觉悟之心――菩提心。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人就算发愿要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也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因为慈悲心不够,譬如你有一个孩子,若你很爱你的孩子,那无论你是高兴、悲伤、快乐或失意,你都依然会爱他,这种坚持就是慈悲的力量,因此我们无法坚持菩萨行,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慈悲力。
身为一个菩萨,必须行十波罗蜜多,以实践菩萨行。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这是指在物质上,施与别人种种财物,在行为上,则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在言语上,给别人鼓励、忠告和建议,而在精神上,则怀著慈悲乐于助人的心情;只要能抱著一个喜悦的心,要做到这些是可能的,而我们若是感到很难做到这些善行,就代表我们自私的心态并未去除,自私会使布施之行变得很困难,但如果我们能以更开阔的心胸去品尝布施所带来的喜悦时,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在布施波罗蜜多中,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作了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布施,心都应该安住于空性之中,不对所施之物、接受布施的人以及行布施的自己起任何念头,这即布施波罗蜜多。
第二是「持戒波罗蜜多」,意指行者以戒律的持守,来远离恶业的造作,当然你也会期望别人也能持戒,但一切都以自律为最重要,此外,要成就持戒波罗蜜多,必须先净除烦恼毒,再加以智慧和方便的修持。就像要洗碗,必需先把手洗乾净一样。
一个人无法恒久地持守戒律,就是因为没有以空性的观念来持戒,修行人若没有空性的观念,就算他已持守了很久的戒律,积了很多的功德,一切仍很容易被烦恼毒所摧毁,因此空性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多」,如果你已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後,则忍辱就变得很简单了,以对一切众生慈悲的心,处处为别人著想,那麽过去难以忍受的事,难以咽下的那口气,现在都变得没什麽了,而如果你能以空性、无所住的心来修忍辱,那就没有「谁」在忍辱,也没有「谁」让你得去忍,更没有什麽「辱」好忍了,你能将心安住于空性之中,即是忍辱波罗蜜多。
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之後,心中还充满了仇恨、怒气,这完全违背了菩萨的誓愿。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能发出真正的菩提心,并完全了解菩提心的种种利益,便能实践各种利他的善行,过去一切为了保卫「自我」所做的一切损人的恶行,便毫无意义了,现在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非常有意义、有益处的,并有极大的喜悦,因此我们自然能十分精进了,因为既然你已发愿持守菩萨戒,便应利益无量的众生,但如果你只说不做的话,那事实上便破戒了,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必须以大精进为之。
同样的,精进波罗蜜多亦必须以空性来修持,对于一切所作所为,一切辛劳努力,都不起执著之念,这即是精进波罗蜜多。
总之,一切修持都应依智慧和方便,智慧即是空性,而方便即是慈悲。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多」,在此我们谈到止的修持。
止可分世俗的止和胜义的止两种。
世俗的止是指你在修止的时候,非常执著那种宁静的感觉,你修止也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平静而已,而胜义的止则指对这平静毫无染执,而不断超越,直向「观」的境界。
以大精进来修胜义的止,亦能成就至第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则能圆满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修持。
第七是「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前面六种波罗蜜多都巳具足後,则无论你做什麽,因为你十分精通于善巧方便,对于各种法门十分精通,因此你决不会犯错,你的一切作为都能十分有效、有益,这即是善巧方便波罗蜜多。
第八是「力波罗蜜多」,这是指你利益众生的能力变得更强大了,并因此能完全净除所有的烦恼毒,烦恼对你来说已毫无影响了,你的菩萨行因此而更广大了。
第九是「愿波罗蜜多」,在成就愿波罗蜜多的境界,你能完全实现这样的心愿,因为你已具有利益众生的能力,能确实地令众生离苦得乐,举例来说,若一个圆满愿波罗蜜多的菩萨祈求一切大地皆成珍宝庄严,那麽大地便立即成为珍宝庄严之地,如果他祈求天降诸珍宝雨,珍宝便立刻如雨地由天而降,这即是愿波罗蜜多的成就。
第十是「智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不是指知识,而是能遍知三世的智慧,这种智慧十分敏锐、明朗,正如同一面镜子,任何物体在镜前能立刻反映出来一样。
谈到「五道」的次第,当我们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时,属于五道之中的「资粮道」;而後持守菩萨戒,修各种禅定法门时,则是「加行道」;而藉著修行的功夫,你能在定中亲见空性,即是「见道」,但此时对空性的体验只有在定中才有,出了定便消失了,接下来便是要将此体悟更明朗化,使它更纯熟,这就需经由「修道」之阶段来达成,在修道的阶段中,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皆已净除。
何谓烦恼障呢?现在我们所感受的嗔怒、贪爱、傲慢、嫉妒……等等,都是烦恼障,而为何称之为烦恼障呢?因为只要我们有这些杂乱迷妄的精神作用,便会在生活中带来烦恼、紧张、困扰和不顺,这些心态决不会给我们带来祥和、快乐和松弛,故称为烦恼障。而所知障则是指推理、判断和分别的意识作用,对于事物我们总是分别这个那个,这些推理和分别对空性的了悟是非常有害的。
若以「十地」来说,在第七地以前,行者能将烦恼障和粗略的所知障净除,而在第八、九、十地,行者则能将细微的所知障和习气净除,习气是什麽呢?譬如将一瓶香水放在衣服里,当香水拿掉之後,仍有香味,这就是习气。
当一切该清除的都清净时,便进入了「无学道」,此时已没有什麽要修或要学的了,行者此刻已完全开悟,能依他们的菩萨大愿,化身千百亿到轮回中救度众生,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亦同样有生有死,但他们却一点也不感觉苦,他们乘愿再来,完全是为利益一切众生。
五、圆满佛果
成佛是一切法门之波罗蜜多,是波罗蜜多之波罗蜜多,是究竟圆满的果位,一切烦恼业障净除,一切智慧慈悲亦圆满无碍。
佛位可分为法身、报身和化身,佛之三身是对众生来说的,对佛本身而言,是没有分别的。
法身是佛之「意」的圆满觉悟,藉著智慧的发展,行者了悟空性,这对空性了悟的智慧到达圆满即是法身。
而大乘法中,行者修持诸慈悲法门,因为不断修习慈悲的结果,便有报身和化身的显现,为了依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们,所以圆满的觉悟不但在智慧方面发展,了悟空性,并且从善巧方便方面,发展慈悲,化现无边来救度有情。
法身境界(佛智)有二方面: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全知的境界,能了解一切万象万物的究竟本质,而尽所有智则意谓了悟一切世俗谛、众生无明迷惑的状况。法身亦可因善巧方便不同,而分为五智:
法界体性智--遍布一切法界。
大圆镜智--能立即觉知、反映一切现象。
平等性智--能视一切现象皆平等无分别。
妙观察智--十分精准,肯定的智慧,不是模糊概略的。
成所作智--能圆满一切作为、一切事业。
报身是佛为了具有相当证量的菩萨而化现的,这些菩萨都是登地以上的果位,能够依止报身佛领受教法。
报身佛有五种圆满:
一、上师圆满--说法的上师是由完全证悟的法身佛所化现的圆满报身佛。
二、报土圆满--其道场必是清净的净土,是一切境土之最上。
三、时间圆满--报身佛说法是不间断的,毫无时间的限制。
四、说法圆满--报身佛所传之教法皆为大乘教法。
五、眷属圆满--报身佛的弟子都是菩萨,没有辟支佛或阿罗汉。
平凡的众生因根性未足,无法依止报身佛,而为了能利益这些未具相当证量,但积聚许多功德的众生,于是便有了化身佛的化现,化身佛有许多种型态:
一、人身的化身佛--这是指以人身化现世间,现十二相成道的佛,如释迦牟尼佛。
二、佛像的化身佛--虽然许多众生无法遇佛出世,直接从佛陀那儿领受教法,但经由佛的画像、塑像、雕像……等,众生亦能从佛那里得到加持,譬如有许多修行人十分虔诚地对一尊佛像祈求、礼拜,突然间佛像开口说话,并给他许多开示,虽然佛像并非真正的佛,因为弟子发出坚强的大信心,佛智慧圆满,遍布法界,所以如来经由弟子经常礼拜的塑像,向弟子作一种示现或感应。
化身佛并不一定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陀,化身佛的化现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有时佛会化现为畜生,此畜生亦就是化身佛,故只要是对众生有益处的,佛便能化现,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三、各种物品的化身佛--这是指医药、财物、珠宝……等,能够去除众生的痛苦,为众生带来益处的物品。
在经典中曾提到,在佛灭度後五百年,佛会化现为普通众生的善知识,而在佛灭度五百年後更久,佛会化现为文字经典,众生将能从这些文字中获得觉悟。
为能利益一般无法见得报身佛的众生,故有各种形式的化身佛,如佛像、舍利塔、画像……等,供修行人作礼拜、祈祷,若一个人能在佛像前作祈祷或礼拜,便能感受到佛的加持,好像真正的佛在前面一样,即使没有佛像,而只是观想一尊佛,亦足够使我们和佛相应,佛陀曾开示道:只要能对佛具足大信心,佛便随时随地护卫此人,佛的智慧是遍满十方法界的,因此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不管是不是在佛堂里,或是否在佛像前,佛亦都在身旁加持我们,保护我们,在经典上甚至提到,就算你对佛没有什麽信心,但只要能欢喜地供养一朵花,亦必定能够开悟成佛。
然而佛如果遍满一切法界,那麽为什麽众生仍然有许多的痛苦、灾难呢?这是因为众生的各种妄想执著,恶行恶业所致,众生由于业障深重,不但无法感觉到佛的存在,还招致了不断的障碍和痛苦,这正像瞎子看不到太阳一样,佛就好比太阳,能照遍一切万物,但如果你眼睛失明的话,那也就感受不到太阳的光亮了,你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虽然看不到太阳,你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如果有一位医师,能够医治你的眼疾,你的视力渐渐地恢复,起初虽然仍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看东西,但已能见到一些光亮,这就如同我们一开始接触佛书、佛像一样,而当你视力康复的更完全,能看到更多的事物时,则便如同我们经由信心的增长,而能依止善知识一样,接著由于善知识的教导,使我们业障净除,智慧功德增长,使我们能见得诸佛如来,便是视力完全康复的时候了。
佛的觉悟是法身之境,而由此觉悟佛化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众生。除了「三身」的说法之外,亦有「四身」的说法,此第四身「自性身」即代表了法报化三身不可分的意义,为什麽说三身是不可分的呢?举个例子,太阳的光是照遍十方的,当阳光照到我们屋外的时候,经由各种反射、折射,屋内也比较明亮了,事实上屋内的光并不直接来自太阳的直射,但若没有太阳,那屋内也不会亮起来,以分别的心识来说,这些是有别的,但究竟地说,它们都是阳光。
六、佛事业
佛行是任运自然的,也是无终止、无分别的,佛的身语意事业是毫无意念,毫无分别的,不需要特别地专心或观想,完全任运自然的,当然以我们这种虚幻的心识,是很难明了佛那种毫无造作、 不生不灭之佛行的。让我们利用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先第一个例子说明佛的身事业;帝释天王所住的宫殿,名为尊胜宫殿,是由晶亮的珍宝所成,以蓝色的宝石为地基,帝释天王住在宫里,而其形貌却可从各种晶莹的宝石反射出来,虽然天人们无法亲见天王,但亦可从这些香石上显现的影像,见到天王那庄严殊胜的相貌,当他们看到天王的相貌时,都会想:「为什麽天王能有如此殊胜的相貌呢?必定是过去世中持守净戒,广行布施所致吧!」,由此,天人们就会断除恶行,奉行诸善,虽然帝释天王亦没有执意要教化天众,但经由他的威力,天众们便自然地受到感化,同样的,佛的身事业亦是毫不费力,毫无造作任运自然的。
第二个例子说明佛的语事业:在帝释天上有一个法鼓,能够自然地奏出法音,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苦空,涅槃寂静,有想是苦……等等各种道理,而诸天众都具有大功德,能自然地听到此法音,同样的,佛的语事业亦是如此自然无造作,佛的法音深远,充满十方法界,就像法鼓自然出音一样。
第三个例子说明佛的意事业:云在天上凝结,没有什麽意念可言,而云能降雨,滋润大地,使各种植物生长,同样的佛亦没有执著任何的念头或想法,但能自然地利益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再深入谈几个例子:
梵天王都居住在宫殿里面,但他具有很大的神通力,能化现于一切天界中,同样佛的法身亦是如如不动的,而经由法身,佛能现出报化身,来利益有情。
佛行亦如同太阳一样,太阳自然照射大地,使万物生长,同样的佛的事业亦是如阳光一样放射到每一个众生身上,成熟每一个众生,令其业障清净。
再举一个例子:佛如如不动的法身,就如同「如意宝」一样。在天道,有一种蓝色的如意宝,天人将它供在供坛上,虽然如意宝没有什麽思想意念,但只要向它祈求,皆能立刻如愿,同样的,佛的法身无念,但只要向佛祈请,亦皆能如愿。
我们要知道,各种功德之源,就是佛法,能够生人天善道,能健康长寿,能富足丰饶,皆是由于过去世的佛法善业所致。佛提供了各种不同法门,如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佛并未有意地分别这种法门给这个人,那个法门给那个人,但佛行自然任运,就像如意宝一样,圆满了每个众生的愿望,虽然佛陀已灭度很久了,但其善巧方便却从未间断,这亦像如意宝一样,是毫无造作不费力地、永远利益一切众生。
佛的无分别无间断之佛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亦存在,佛从未费心去计划要怎样来救度众生,在什麽地方,什麽时间,以什麽方式……等等,一切都是自然不造作的,就像大地一样,大地负载了一切生命万物,无论贫富、贵贱、善恶,大地都给予支持,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费力地,广及一切众生,能对佛具有信心和虔诚的人,必能感受出这一份加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