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西方发愿文解讲记(三)
益西彭措堪布:西方发愿文解讲记(三)
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
这第二部分是祈愿得到往生西方的验相。包括:临终时正念分明;感得佛和圣众前来迎接;一刹那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初临终正念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念一句时要作意:愿我临欲命终的时候,预先知道自己往生的时间,在第八识即将离开身体的时候,身体没有一切病苦、厄难,心里没有一切贪恋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喜悦安乐,意根正念分明,在舍弃业报身时内心安详,如入禅定。
这一段祈愿非常重要。大家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对临终这样祈愿。能想清楚,每一次就会主动按这样祈愿。
临终是决定升沉的关键时刻,是往净土去,还是往六道里走,取决于当时的一念。这一念缘着佛就能往生,缘着世间法,就必然落入生死。所以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关键,这个正念就是心念着阿弥陀佛。
怎么才能在临终保持正念呢?能具足愿文里的这些条件,就可以保持正念。就是预先就知道什么时候往生,提前就把往生的准备做好,交代好后事,然后谢绝外缘一心求生,而且往生时身体没有病苦厄难,心里没有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那往生就绝对顺利。如果临终出现病魔缠身,或者犯业障起种种贪恋、生种种恶念,或者处于昏迷状态,这样都会失去正念不能念佛,一生的修行很可能功亏一篑。
以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是有居士临终要走时,女儿来了,叫了一声“妈呀!”,被这一声惊吓就死了。还有老太太贪恋儿孙,别人为他助念,劝她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她说:“我不去净土,我舍不得我的儿孙。”是这样愚痴颠倒。还有人说:“我到死前再念他一个月佛。”结果佛号提不起。这些都在警示净业行人,切切要在生前好好祈愿,好好用功。
再说平常这样祈愿对临终有什么帮助呢?这又要知道,平时没有祈愿,到临终往往就跟业力走了。但常常祈愿,愿力会引导自己往这样的方向上走。
再次提醒大家,平时一定要精进用功,平时多做一分功夫,临终就多一分保证。平常泛泛悠悠、散散乱乱,不精进修集往生资粮,不如救头燃地办道,临终时手忙脚乱,那就危险了!
【至于者.前修净因.故至临终.感斯净报也。平日散心杂念.临行挥霍慞惶。念佛若至一心.临终安得不定。】
(“挥霍”是速疾的意思。“慞惶”就是犹豫恐惧。)
“至于”是讲由于之前勤修净业,到了临终就感得如此的净报。平时散乱心杂念,临终要走时,就犹豫恐慌,做不得主。但平时念佛念到了一心,临终怎么会不定呢!
【然行人但贵已离贪恋迷惑.勿虑或遭病苦厄难。倘遭病厄.当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如出牢狱.得还故家.不亦乐乎。况古云还有不病者么.则亦有不厄者.复何虑哉。】
修行人只贵平时已经舍离贪恋迷惑,不必担心临终遇到病苦、厄难。假使临终遇到了,这时要晓得:我死了得往生,就像脱掉破衣服换上华贵的衣服一样,这是大好事!能这么想,受点病苦也不怕。你就想:这是最后一次受苦了,这次苦一受完,就换上净土莲花化身,永远超出苦海!一想到这里,虽然身上有苦痛,但心里很欢喜。又像人长年关在监狱里,现在到了刑满释放能回家的时候了,也就是自己在轮回里被囚禁了无数劫,现在就要回极乐世界的故乡!这是大欢喜的事,应当安下心来念佛求生净土。
况且古德说:还有不病者吗?身体疼痛,这是病者。但还有不病的自性,这是不坏灭的。想到这里,担心什么呢!遇到了厄难,也想虽然身体遭到厄难,但还有不厄难的自性!不必恐惧!
【病苦者.身所生。厄难者.身所遇。贪恋者.或贪眷属.或贪财产.不能舍故。迷惑者.心念颠倒.如不知地狱.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病苦”指身体所生的四大不调。“厄难”指身体遇到水火、毒药、战争、凶杀等厄难。“贪恋”就是贪著爱恋,或者贪恋妻子、儿孙,或者贪著财产,心里放不下。“迷惑”就是当时心已经糊涂,在迷乱中见到一些景象很适合自己的心,就说:“我要去那里!我要去那里!”这一过去就糟了,入地狱了!知道这些,平时就要做好准备!平时能把世间事舍开,临终走起来就心无牵挂。
这里有个很好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杭州有个叫“百不管”的老婆婆。有一次,她去问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一生决定脱离苦海?”和尚说:“没有超过念佛的,但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如果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念佛号,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就脱离苦海了。”
她听了很高兴,拜谢和尚回家,把家里的事全部托付给儿子、媳妇等。自己在一间干净屋子里供佛、修持。
过了一年,又去和尚那里问:“承蒙师父开示,弟子舍弃家务,专心念佛。自问可以说做到了持久不懈。但苦于难以做到一心,师父一定有什么方法能教我。”
和尚说:“你虽然把家务抛掉了,但对儿孙眷属不是心无挂念。这样爱根没有拔除,怎么能做到一心?你现在要用功,首先拔掉爱根,一切都放下,然后才能得一心。”
老婆婆说:“师父说得对,虽然我不管身体,但做不到不管心。从此真的要百不管了。”
从此她更加精进念佛,爱心偶尔萌动时,就口里默念“百不管”来驱除它。有时家人以家事问她,也用“百不管”推掉。
又过了一年多,她到庵里来致谢,说:“师父没有骗我。弟子往生西方已经预知时至。”几天后,没有任何病就往生了。
事例中的老人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要想临终走得自在,平时就要放下世间的万缘。要晓得,世间的缘都是生死因缘,牵扯得多,拉入轮回的绳索就多。百不管就是截断种种把自己拉向生死的因缘,一心专注在往生净土的修行上。这样就能使净业快速成熟,往生也会越来越有把握。大家要记住:对世间少一分贪恋,对净土多一分希求,净业就能多成熟一分;平时能放得下,临终就走得自在。
再举一个例子,是近代律航大师往生的事迹。书上是这样讲的:
1960年春天,律航大师把他在台湾住持的慈善寺交给广化法师接替。从此隐居静修,预备往生资粮。
农历五月二十八号早晨,在寮房里结跏趺坐,随众持诵早课。到念完十小咒,就寂然入定,看见一场大法会,非常庄严,人数之多,世间从未所见。又见到好多位已往生的莲友。大师由此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就要到了,随即谢绝外缘,一心念佛,每天由念一万声增加到五万声。
初七,他立好遗嘱,交代后事。十一号下午,沐浴完毕,到客堂面向西方坐着,向大众开示说:“你们有幸信佛,又能出家,是幸运中最幸运的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修行的法门很多,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最圆顿殊胜。你们看我念佛二十多年,现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求生西方,这是最好的证明。”又站起来,举起两袖说:“看我不是很好吗?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后来又说:“这一生多么幸运,老了能出家,又得到你们这些道友助念往生,如果不出家,这时候被妻子儿女啼哭纠缠,哪里能一心念佛?不能得一心,怎么能往生?”说完就独自回到寮房。
不久又叫来广化法师。广化法师问他是否往生的时间到了?大师点点头。随即鸣钟招集大众助念,大师也随众念佛。刚开始,声音紧凑而急促,渐渐小声而安定,随即安详往生。
律航大师临终的表现让我们相信上面的祈愿完全能实现。在他身上每一条都有:提前很多天就有往生的祥兆,所以他预先就谢绝外缘,做好一切往生的准备。不像一般人不知道走的日期,临走时手忙脚乱、惊慌恐惧,种种业障、干扰缠在身上。律航大师预知时至,事先一切都打点好了,走的时候身体没有病苦障难,心里没有贪恋迷惑,从容安详地得以往生。所以真修净土的人,平时信愿真切,精进用功,临终往生就非常顺利。
二感佛来迎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念这一句时要祈愿:愿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西方圣众,放光照在我身上,然后伸出手来把我接上莲花台,同时虚空里出现楼阁、幢幡,飘来奇异妙香、奇妙音乐,西方净土的宝池、莲台、楼阁、宝树等圣境明显现在眼前,使有缘众生都见到、听到,在见闻的同时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也。】
《阿弥陀经》讲:平时执持佛号,达到一心不乱,临终就自然有佛和圣众现在面前来作接引。
【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独己见之.或是魔事。】
为什么要祈愿临终现出往生的瑞相让大众见到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众人见到瑞相出现,会发起道心,这样就能自他兼利。第二、众人都见到,就证明是真的。如果只是自己见到,还有可能是魔事,因为魔也会变佛菩萨相等。
下面讲一则事例。唐朝贞观年间,永安县般龙村有位姓梁的老母,双眼失明。有师父劝她念阿弥陀佛,她善根深厚,一教就开始念佛,从无间断。三年后,双目复明。从此念佛更加精进。又过了四年,业报穷尽,安详往生。
往生的当天,全村的人都见到佛菩萨和幢幡、宝盖下来迎接她,老母随即往生。全村的人因为敬仰她,不许土葬,共同在村庄西边建塔供养。村里人往来经过塔时,都恭敬致礼。全村男女老少从此都开始念佛了。
公案中的老母就是榜样,她完全实现了愿文所说的自他兼利。她以临终的实际表现化导了全村的人,使人们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从此全体归向念佛,共同趣向极乐世界。
平时,大家常常说发愿利益众生,每次念《普贤行愿品》也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临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能在临终时出现愿文所说的这些瑞相,让众生现场见到,会使他内心发起念佛的心、求往生的心。古人说:“身教大于言教。”临终能把奇特殊胜的瑞相现出来,这比口头上说多少都更有力量。这是真正摄持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以念这一段愿文时,每次都要做这样自他兼利的祈愿。这是大乘行人应该有的发心。
三往生极乐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
这一句是祈愿:我在佛和圣众来迎接的这时候,就乘着金刚台跟在佛身后,弹指间就生到极乐国七宝池的殊胜莲花中。
“金刚台”就是莲花座。由金刚所成,所以叫“金刚台”。上品上生才有金刚台。“胜莲花”指金刚台上的莲花。
【上见佛来.今随佛去.无来去中而来去也。】
上面见到佛来,现在又随佛而去,这是无来去中而来去。
其实,佛是无来而来,我是无去而去。比如梦中从东走到西,似乎有来去,实际没有来去。所以是无来去中而来去。不是一尊实有的佛走下莲台,从极乐世界越过了十万亿佛土,一步步地走来。也不是一个实体的人飘飘而去,飘到了极乐世界!实际只是因缘和合,佛身就当下现在心前,自己就登上了莲台,一刹那间就在净土莲花中化生了!
【胜莲花者.上上品也。】
这里金刚台、胜莲花是指上上品事。
古来有很多修行人都得到上品上生。比如唐朝高僧怀玉,一生念佛誓取金台。平时日中一食、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功课念五万声佛,常修忏悔。
天宝元年的某一天,忽然听到空中说:“你头上已经有了光晕,请结跏趺坐、结手印,等候佛来。”过了三天,屋中遍满光明。怀玉说:“我闻到妙香,业报就要尽了。”此后香气充满虚空,有无数圣众显现在虚空中,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身体是紫金色,持着金刚台来迎接,怀玉就在此时含笑往生。当时的郡太守作偈赞颂:“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意思是:大师一念而登入初地,佛国的圣众两度奏天乐来迎接。门前的古槐树枝头低下,只为托住迎接大师往生的金台。)”
大家看到,怀玉大师平生立下誓取金台的大愿,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大愿而努力。他每天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心力贯注在净业上,一生所诵的《阿弥陀经》达到三十万遍,每天的功课五万声佛号。功夫不负有心人,临终如愿乘上了金刚台,含笑往生。他留下的偈颂上说:“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意思是:这一生的苦行非常值得,超出十劫的修行,由凡夫地顿证初地,从此就能分身十方、普度众生。所以是极快速地成就。
怀玉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也要以上品上生作为一生的目标。发愿应当往上发,不能往下发。往上发才会勇猛进取,愿力大、精进大,成就才大。志愿狭小,成就就很有限。
三已生净土大用四: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
这部分是对已生净土之后的祈愿。一是祈愿往生之后,见佛就得到成佛授记;二是祈愿得蒙授记之后,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三是祈愿成就功德后,立即化现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最后普皆回向。
初见佛得记
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
念这一句时要这样祈愿:我一生到净土莲花中时,莲花就开放;花一开放,就见到佛、见到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一见佛和菩萨,就闻到佛说妙法;一闻妙法,就当即证得无生法忍;一证得无生法忍,就在须臾间分身十方,承事诸佛,亲自得诸佛授记。也就是诸佛授我菩提记莂:当来在某国土成佛,名号如何,眷属如何等等。
【上言平日求生.临终得生.然岂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后.亲蒙佛记.具足功德.广度众生.有如是等大用也。】
上面讲了平时常常发愿求往生,临终就能如愿往生。但这哪里只是往生净土而已呢?生净土的好处太大,这里更进一层说,得生净土之后,亲自得到诸佛授记,然后具足功德、广度众生等,有不可思议的大用。
原来在娑婆世界说得可怜,只有三种东西,一是全分的烦恼,二是无数的业障,三是无穷的生死!但是往生西方后,就现前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就是自性本具的无量功德,经佛愿力加持,就像莲花开敷那样,整个性德会显发,那就是大富贵呀!无量功德庄严!所以往生哪里只是生到一个地方!而是一往生就得到弥陀愿海所赐予的无量利益。
【凡生西方者.花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后。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花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
生到西方的人,莲花开的有快有慢,见佛有早有晚,悟道有先有后(比如《观经》上讲,有一往生就花开见佛,有隔一昼夜花开见佛,有隔七天、四十九天,还有隔几个小劫,这是花开见佛有早晚。悟道也有先后,有直接证大果,有先闻四谛法证小果,再回小向大证大果。)。而这里是祈愿上上品成就,所以是:一举念,就到了净土;一生净土,莲花就开放;花一开,就见佛闻法;一闻法,就证无生法忍、蒙佛授记。中间不经阶级次第,都是上上品顿悟、顿证的事。一定要按这样来祈愿。
二蒙记具德
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这是进一层祈愿:得到诸佛授记之后,就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等一切功德。
【或疑.如是广大功德.累劫修习未必能得.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
也许有人怀疑:这样广大的功德,恐怕累劫修习也未必能获得,怎么一生西方就都成就了呢?
【不知万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称念佛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过阿难百千万亿倍。余可知矣。】
“万法唯心”就是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等的一切功德法都是心性本具。因此证得一心之后,无有一法不得。《文殊般若经》里称念佛为“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念佛这一行。得了一行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远超过阿难百千万亿倍!其他神通、陀罗尼等各种功德也是如此。所以修净土这一法能圆成一切功德。
【三身者.法报化身也。】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
法身好比月亮,报身好比月光,化身好比月影。月亮的功德相、它起的作用都是依于月亮的本体而来,这个本体好比法身。月亮的光明好比报身。随着河水清澈的因缘,就在水中现出月影,这个月影好比是化身。所以三身不出一念心性的体、相、用。
【四智者.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也。】
四智都是本性的智慧,不过为了好介绍说成四个,你要懂了都融归一心。
首先,大圆镜智是以比喻得名,就像一面大圆镜子。“大”指彻照法界,“镜”是能照的意思。在照见法界万相的同时,没有是此是彼的分别功用而自然遍照,这就是大圆镜智。这又是后三者——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所依。也就是,依于大圆镜智而说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三种智,这里面有照见法性的平等性智、照见法相的妙观察智、任运利生的成所作智。
“平等性”指轮涅本来平等的自性,从性体上看,它不偏在任何边上,不偏在轮回也不偏在涅槃,它周遍一切染净诸法,如果在性体上说是此是彼,那就偏在一端。但这是平等性,在性体上没有任何差别。了达平等性的智慧,就叫平等性智。同时从法相上看,万象森罗,林林总总,在一心智慧之中,遍照这一切,这叫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是现种种身语意,作种种利生的事业。这都是一心本具、天然本成的。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眼是能见的意思。肉眼是欲界凡夫的眼睛,只能见障碍内见不到障碍外。譬如在屋子里,被墙壁障住,只能见屋子里的东西,见不到屋子外,这叫肉眼;天眼能见障外,就是能见到墙壁之外或者山那边的事,更广阔的能见到十方世界的粗细色法;慧眼是见真,就是见到一切法的真如法性或空性;法眼是见俗,就是见到世俗一切缘起事相;佛眼是彻见一切。
这五眼也唯一是心性本具的能见作用。
【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也。】
通是无碍的意思。天眼通普见十方一切粗细色法;天耳通普闻十方一切粗细音声;他心通普见一切众生心念;宿命通普见众生无量劫来的因缘、果报、事相等等;神足通无障碍遍入十方一切世界,一刹那间就遍游十方,供养诸佛利益众生;漏尽通无碍了知从轮回出离的方法,了知怎样修道获得解脱。
这六通也唯一是心性无障碍的作用。
【陀罗尼者.此云总持。】
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不是一种,而是无量百千。大致分为法、义、咒、忍四类。
“法陀罗尼”,就是对于一切佛的教法能记忆不忘。佛说的种种教法,都是名词句积聚而成的篇章,听完能一字不忘地记在心里,就叫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就是对于教法所诠的义理总持不忘。就是教法所诠的义理是什么,心里明记一点不忘,这叫义陀罗尼。“咒陀罗尼”,是指诸佛在光明之中化现的密语,也叫密咒、明咒、真言。“忍陀罗尼”,是指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实相之中无有动摇。这四种陀罗尼广展开来,就是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都是一念心性的妙力。
总而言之,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陀罗尼门乃至一切道果功德,都是唯心本具,无一法出于心性之外。因此在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就自然会无余显发。因此应当按愿文作如理的作意。
三成德利生
成就了功德干什么?就是遍入十方世界利益众生。往生法门分入、出两步,先入净土,后出净土。为什么要入净土?因为虽然发了普度众生的愿,但目前功行不够,不具智慧、方便,没有无生忍力、神通变化等,所以度不了几个人。
《大乘庄严经论》上说,安住胜解行地的凡夫菩萨以四摄法摄受而成熟有情,除了少数成熟之外,绝大多数不能受益,因为还没有证得法性真如以及不能了知有情的意乐等。一到七地的菩萨以四摄法成熟有情,绝大多数能成熟。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四摄法摄受有情,一切都成熟,没有一个空过。所以,一心先求往生就是想在极乐世界成就无生法忍,然后再遍入十方普度众生,是为这个目的而求往生。
省庵大师注解里有这样两对问答。首先问:直接在此土化导众生有何不可,何必舍此土而去彼方,然后再回来?
回答:如果不舍此方秽土,就堕落有分,凭什么能化导众生?如果不去西方净土,连利益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利益到他人?就像穷人没有见帝王而得授官职,连自身的温饱都顾不过来,怎么能周济邻里和亲戚呢?因此,不愿度生则已,发愿度生就一定要求生西方;不生西方则已,一生西方就必须回入娑婆。
又问:刚想去又想回来,不是进退踌躇,志愿不决定吗?
回答:先求自利,所以发愿往生。后求利他,所以需要回入。虽然发心时是一次性发下往生和回入两种愿,但做起来有先后次序。如果不预先发起回入娑婆的愿,生到净土再要回入就难了,那时四恩三有怎么办呢?因此就知道:在没有获得往生之前,绝对没有再入胞胎的想法;而已经生到净土,绝对没有不回入的心。可见志愿是决定的,没有不决定。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这是整部愿文到达究竟处的祈愿。也就是祈愿:当我成就一切功德之后,就在不违安养净土的同时,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分身无数周遍在十方刹土,以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使众生都远离垢染,得到自性清净心,共同往生西方,登入不退地。像这样的大愿,以世界无有穷尽、众生无有穷尽,众生的业及烦恼无有穷尽,我的愿力永无穷尽。
“不违安养”,就是法身不动。“回入娑婆”指化身应现。“分身无数,遍十方刹”,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以众生的善缘所感,自然在它心前化现身相,都是法身妙体任运起用。“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就是不必作意,任运变化。“种种方便”就是以布施饶益众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而成为闻法的法器;以爱语让众生对于菩提道生起信解;以利行把众生安置在菩提道的实修当中;以同事让众生坚持不断地行菩提道,而得解脱。总而言之,四摄法所包含的种种就是摄持众生的方便。这样使得众生不起烦恼业障,就叫“离染”。使得他的自性清净心得以显发,就叫“还得净心”。“咸令离染,还得净心”是现世利益;“同生西方,入不退地”是后世利益。
【然后者.古所谓既生西方.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也。】
“然后”两字就是古德所说:“生到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后,再来这个世界救度众生。”
我们现在说普度众生只是初步的发愿,实际上做不到。往生之后再来就真正能做到了,那时候智慧广大、神通无碍,有极大的能力普度众生。
【不违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
“堪忍”是梵语“娑婆”的涵义。“不违而入”指常住净土,又常在十方。时时在娑婆度众生,又刻刻在西方入正定。总之就是安住法身不动的同时,在十方世界里应化,度脱众生。
【还得净心者.上言迷本净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净心.非新得也。】
“还得净心”:就像穷人衣服里本有宝珠,自己不晓得,到处去讨饭。后来人家说你讨饭干什么,你衣服里有宝珠!他知道自己本有如意宝,就得到了尊贵。所以,这不是凭打工几十年能赚来宝珠,那是赚不来的,连一套房子都打不出来。假使衣里没有宝珠,修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到!但这事是本具就好说了。所以这只是“还得净心”,而不是以前没有最新得到。
上面说迷失了自性清净心,就是一念不觉,不认识自己,反而往外面寻求,这样就轮回无穷了。
这里说:从前在迷中,今天终于醒悟!就像宝贝丢了很久,现在又回到手中,所以只是恢复自性清净心。
【愿无尽者.前来发起无上大心.故今成满无尽大愿也。】
上面发起无上大心,为普报四恩、普度三有誓成佛果而求生净土,因此在成就功德之后,就要圆满所发的无尽大愿。也就是从此之后永无休息地做普度众生的事。
四无尽句是描述愿力无尽。世界有穷尽,我的愿力才有穷尽,世界没有穷尽,我的愿力就没有穷尽。其它众生、业和烦恼也是如此!总之,这些都无有穷尽,因此我的愿力永无穷尽。
到这里你就明白,求生西方跟完成普贤行愿是一件事。比如真正按《普贤行愿品》能发广大行愿,那就不可思议。愿文明确讲到:临终时,身体的诸根都散坏,象马车乘、国城妻子、什么东西都跟不去,只有愿王摄持自心,一刹那顷就生到极乐世界,然后到极乐世界立即花开见佛、立即得蒙授记、立即圆满功德,这叫顿速成就的法门。它的原因不在别处,就是愿力极为广大。这篇愿文和《普贤行愿品》完全是一味。
四普皆回向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最后要这样回向功德:愿我这一天的修法,从顶礼阿弥陀佛开始一层一层的发愿,乃至于修持念佛等的功德,都布施给一切有情。总的报答一切有恩,包括父母、众生、国家、师长、三宝等等。而且这一份功德回向让一切众生享用。就好像自己赚了钱,全部布施给众生用一样。用在哪里?用在法界众生跟我一同圆满一切种智而成佛。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不要只回向自己;二是要回向自他成就佛果,不要回向成就人天福报和阿罗汉果。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本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故。今回向亦如是。】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的本愿是为了报答四恩、利益三有法界众生。现在修完了所得功德也按这样回向。最初的发心和最终的回向完全一致。
所以这篇《西方发愿文》很好!考虑得非常周到,义理很完备。一整套发愿把你现在如何发心、忏悔、修行、与佛相应,乃至到了临终怎么往生,往生之后又怎么成就,整个一套都设计好了。你遵照这样来发愿,又能由愿起行,由行而满愿,就会完成从凡夫地到往生净土成就圣果、普度众生的完整佛道。
末后盼望大家能把这张修持净业往生成佛的大愿蓝图铭刻心间,时时用它来引导自心,直趋果地。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