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三论宗>>正文内容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5日
来源:   作者:刘常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三)

 

  丁三 排成实

  戊一 立宗

  己一 述宗义

  排成实第三。一立义,二破斥。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实论》者,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铠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慨其所释,近在名相,遂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澄汰五部,再卷邪雾,重舒慧日。于是道振罽宾,声流赤县。成是能成之文,实是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说既精巧,归众若林。

  《成实论》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内,诃梨跋摩所造。下文云是八百九十年造,仍是九百年内。其师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名鸠摩罗陀,此云童首。说一切有部是小乘中的有宗,多谈法相,少谈深理,多分别名相,所以诃梨跋摩嫌其师所解浅近,遂改学大众部。大众部接近大乘,谈理较深,故言“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是钻究仰慕,“九经”就是前文所引《法华经》中说的修多罗等九部经。去粗存精叫“澄汰”。又澄是澄清,汰是淘汰,即澄除浑浊,汰去沙石,故名“澄汰”。“五部”是前文所说的昙无德等五个小乘部派。“邪雾”,指外道邪见,“慧日”比喻圣教。这是说诃梨跋摩,钻研了九部佛经,淘汰了五部的偏执,破除了外道的邪见,使佛法慧日重显于晴朗的天空。于是《成实论》的法门就威振于罽宾,它的声教便流传到赤县。赤县就是中国。《中论序疏》说:“此区总名赤县,一曰神洲。”“罽宾”,古代国名,在北印度,即今之查谟、克什米尔一带。以上是叙述《成实论》的根源。

  “成是能成之文,实谓所成之理”,这是解释《成实论》的名题,解释名题,就是标明《成实》的宗旨,就是立宗的意思。“二百二品,十六卷文”,这是“能成之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便是所成之理,这说明《成实论》的教义,是以四谛为宗。“五聚”就是五类。全论的组织,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发聚,就是总论,第二是苦聚,专门说苦谛的,第三是集聚,第四是灭聚,第五是道聚。《成实》全论的要义是以苦集灭道四谛来总摄,前面贯以总论,故成为五聚。此论所说既然极其精巧,所以归投学习的人多如密林。《成实》是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翻释,沙门昙影笔受,僧睿是开讲《成实论》的第一人。

  己二 寻部源

  问:跋摩既排斥八犍,淘汰五部,成实之宗,正依何义?答:有人言:择善而从,有能必录。弃众师之短,取诸部之长。有人言:虽复斥排群异,正用昙无德部。有人言:偏斥毗昙,专同譬喻。真谛三藏云:用经部义也。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寻部源是说,《成实论》于小乘二十部中属于哪一部?即是寻求它的部派根源。因此设问:《成实论》既排斥《发智论》一系的阿毗昙,又淘汰了盛行的五部,它的宗本于二十部中,依何而立?设此一问,便有四种答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答案说:《成实论》于二十部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正确的理论就采用,弃舍众家的短处,采取各部的长处,是这样立宗的。第二种说法:《成实论》虽然排斥众家异说,它本身的宗旨正是采用的昙无德部。“昙无德”,此云法藏,从犊子部下,化地部分出,属上座部系统,此部教义,中国不传,只是以律藏著称,我国盛行的四分律戒,就是昙无德部律藏。第三种说法:《成实》偏破有部毗昙,只和譬喻师相同,譬喻师是经量部的远祖,其著名人物叫鸠摩罗多,是北印度人,著有《喻鬘论》,人称譬喻师,很有名望。西域相传,五天竺有五大论师最为出名,比如五日照世。中天竺是龙树,东天竺是马鸣,南天是提婆,西天是室利罗,北是鸠摩罗多,罗多是阿育王时代人,为阿育王所尊崇。此人与诃梨跋摩之师鸠摩罗陀,梵名相同而不是一人,前者是佛灭后一百多年时人,后者是佛灭后八百多年时人。第四种真谛三藏说:《成实》宗,用的是经量部义,经量部又名说转部,是佛灭后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分出,远承譬喻师义而为自宗。依后文又说《成实论》从多闻部出,多闻部属于大众部系统,接近大乘。“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这是章主附同真谛所说。真谛三藏翻《俱舍论》,亲自讲说,门弟子录其言成疏甚详。《俱舍论》是弘扬有部学说的,天亲论主在不同意有部主张处,往往是以经部义而为改正,所以《俱舍论》中有不少经量部的主张,真谛疏中可能有分别说明。此疏隋唐时尚在,故今文说:“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戊二 破斥

  己一 征前异说

  破斥第二。问:《成实》为是小乘之论?为是大乘?为含大小?答: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探大乘意以释小乘,具含大小。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况妙道真伪,言忘虑绝,岂易识哉!

  前破毗昙是破其偏执实有,不识正道,今破成实不是破它理论上的正确与否,而是破学《成实论》的人不认识成实的本质。《成实》本来是小乘论,而成实学者却认为是大乘论,怎能说是真正认识《成实论》呢!梁朝三大法师:光宅寺的法云法师、开善寺的智藏法师、庄严寺的僧旻法师,都是名高一代、德重当时的成实大师,为学者所推崇,他们都认为《成实论》是大乘,后来三大法师被称为成论大乘师。又有人认为《成实论》义兼大小。及至摄山三论诸师,始判《成实》为小乘。是故今文破《成实》是大乘论和义兼大小的说法。中国佛教历来素称信仰大乘佛教,《成实论》被认为是大乘时,风靡一时,盛极一时,及至被判为小乘后,便不再为人重视,虽自夸为大乘根机,对大小乘法本质的认识,却模糊不清。

  《成实论》翻译于晋末,盛行于宋齐梁陈,从陈代起,由于三论宗复兴和批判,便逐渐衰落,隋朝尚有余绪,入唐则不复有人专弘。今《玄义》举出三种见解:《成实论》是大乘、是小乘,或是兼含大小,这三种说法,在历史上都是有的。说《成实论》是大乘的是成实诸师,说是小乘的是摄山诸师,说具含大小的是骑墙派,如梁太子萧纲,《成实论序》中说:“马鸣龙树止诠大教,旃延法胜,萦缚小乘,兼而总之,无逾此说(指《成实论》)。”三论宗既破斥《成实》是大乘论,同时也破斥具含大小的主张,只判定《成实》为小乘。“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珉”是像玉的石头,而不是玉,玉细而石粗。认识不清叫“昏”,认识的清楚正确叫“明”,“殊”是不同,“镜”是明亮,这里作认识讲,意思是说:粗石和细玉是能看得见的东西,尚且有正确和不正确两种不同的认识,何况无上妙理,言忘虑绝,不可思议,非耳目所能及,没有明鉴,它的真伪哪能就那么容易辨别清楚呢!

  己二 今家判定

  庚一 总标十条

  今以十义证,则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旧序证、二依论证、三无大文、四有条例、五迷本宗、六分大小、七格优降、八无相即、九伤解行、十检世人。

  今以十条义理为证,说明《成实》是小乘论,不是大乘,是总标十条章目,后文分别解释十条的理由。

  庚二 别释十章

  辛一 旧序证

  昔罗什法师,翻《成实论》竟,命僧睿讲之。什师殁后,睿公录其遗言,制论序云:“《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精巧有余,明实不足,推而究之,小乘内之实耳,比于大乘,虽复龙烛之于萤耀,未足喻其悬矣。或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罗什闻而叹曰:‘秦人之无深识,何乃至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当知悟不由中,而迷可识矣’。”《成实》是罗什所翻,僧睿为讲论之始,后学不应辜负前哲。

  这段文的开头,应有“旧序证第一”五字,为省略故未有。《成实论》是罗什于弘始十三年应尚书令姚显之请,于长安翻译。当时听众三百,昙影笔受。翻毕命僧睿为大众讲说。罗什对道融说:此论中有七处破《阿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道融说:其人思力有分,未必咨禀。果不请教,遂剖析无遗。僧睿是罗什上首弟子,十哲八俊四圣皆有其人。言“论序云”者,即《成实论序》。序是僧睿所作,采取罗什的言意而作,故言“录其遗言,制论序云”。序文明言《成实论》是小乘学者所造,又云:“小乘内之实耳”,足见《成实》是小乘论,故言“旧序证”。

  “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是略叙《成实论》对于假法实法的主张。检查佛教大小乘各经论,都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色香味触四尘为所造,能造为元素,元素为实法;所造为集合体,集合体为假有。就是说,地水火风为实法,色声香味触是假法。毗昙、瑜伽,皆作此说,而成实的主张恰恰相反,它说:色香味触四尘是元素、是能造、是实法,地水火风四大是集合体、是所造、是假法。故言:“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种主张在佛教学派中是独树一帜的。

  “精巧有余,明实不足”,这是评论《成实》方便精巧足够有余,但是申明佛法真理是不够的。说它显示了实法,那只是小乘中的实耳,若比喻大乘就等于萤光对比龙烛,也不足以说明其相差的悬远。“龙烛”指巨雷同时闪电,古人认为巨雷闪电是龙的作为,故称闪电为龙烛。龙烛强电能照数十里,萤火虫的光耀照不盈尺,二者相差很远。又《山海经注》说:钟山有神,名曰龙烛,视则为昼,瞑则为夜。据此,则龙烛就是太阳。这把大乘比作太阳光,把《成实》比作萤火虫光,以此来说明大小乘的悬殊。可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这是有人说,《成实》讲涅槃灭谛与大乘的教理平等。《成实论》主张灭三心名为灭谛。三心是假心、实心和空心。灭者,以实灭假,以空灭实,最后入灭尽定时空心亦空,名为灭三心。灭此三心,名为灭谛,即是涅槃。有人认为,这与大乘般若所说的四谛平等即是涅槃的理论是一样的。罗什闻听此言,便叹息道:“秦人没有深远的认识,怎么就到这步田地!《成实》的灭三心,堕于偏空,大乘般若的法性平等,是中道实相,分不清大小乘理论的界限,岂不是“无深识”!岂不是“悟不由中”!“悟不由中”是说领悟大乘佛法的实质精神,要以中道实相为准绳,今所谓普信大乘的人,不以中道实相为准绳,就叫“悟不由中”,故为罗什所叹息。引旧序至此终了。最后章主提出不应辜负前人。罗什僧睿是翻译弘传《成实论》的关键人物,他们都说《成实》是小乘,后之学人,不应辜负前代贤哲。

  辛二 依论征

  依论征第二。《成实》文云:“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诃梨自云,正论三藏,故知《成实》理是小乘,若言斯论亦明大者,过在门人,非跋摩之咎。问:何以知三藏是小乘耶?答:《法华》云:“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恐大照未圆,小法容染,故智形宜隔,行止勿共,戒于大士,勿亲近小人。则知三藏非大乘矣。《智度论》云:迦叶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集大乘藏。外人问云:何故不于三藏内集大乘耶?论主答云:小乘不受大,不应小内而集大。以此推之,但是小乘耳。

  “征”是证明的意思。依《成实论》本身所说为据,证明《成实》是小乘论,故名“依论征”。《成实论》卷首,开宗便说:“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论中既有明文,故《成实》理应是小乘。大乘如《十二门论》,开头便说:“我今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十二门论》是大乘论。《成实论》标宗既明言正论三藏内实义,这就肯定它是小乘。若说《成实论》也讲大乘义者,这是《成实论》门徒的错误,并不是论主诃梨跋摩的错误。

  次一问答,辨明“三藏”的含意,为什么三藏专指小乘?这是有历史根源的。释尊二月十五日灭度,四月十五日开始,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于七叶窟结集《阿含》等经律论三藏典籍,纯属小乘。另外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邀请阿难结集大乘藏。这是龙树《大智度论》中说的。既另外别有大乘藏,所以迦叶等结集的三藏就专指小乘。后来大乘佛教发展了,照例也建立起大乘的经律论三藏,从而三藏之名,才通用于大小乘。但早期的佛教,即唐代以前,三藏一词是专指小乘而言的。例如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其中的三藏教就是指小乘而言。文中引《法华经》、《智度论》为证。“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出《法华经·安乐行品》,明言小乘是三藏学者。次引《智度论》百卷文。文皆易解,不释。

  辛三 无大文

  无大文第三。原夫作论,皆引佛言。如龙树释大,而还引大经,诃梨解小,唯将小证。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无方等,以此详之,即可知矣。

  “无大文”,是说《成实》一论,虽多引佛经,并是探取《四阿含》的经文教义,十六卷文竟没有引用过大乘经文。梵语“阿含”,此云法归,亦名教法,是一切小乘经的总合,有四部故称《四阿含》。《长阿含》二十二卷,《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杂阿含》五十卷。南传上座部有五《阿含》,于上述四《阿含》外,另有《屈陀伽阿含》。通常造论的目的,本为解释佛经,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必然要引用佛经的文义,例如龙树造《大智度论》,还引大乘经解释和赞助,诃梨造论弘扬小乘,还引小乘经典说明,这是一般规律,正常现象。《成实》所引既然只是《四阿含经》,由此可知此论是小乘论了。

  辛四 有条例

  有条例第四。问:若《成实》释小,不许兼明于大,亦应《三论》解大,不应兼明于小?答:义有条例,不应相滥。佛经有二:一者小乘,二者方等。若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兼明大。故大乘经初,有小乘众;小乘经首,无菩萨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在经既尔,在论例然。大乘之论,兼明小乘;小乘之论,不兼明大。若弟子之论,探大释小,如来之经,义亦应然。则巨细互兼,何名大小!

  “有条例”是有制度例证的意思。有佛经的制度例证可循,不应当相滥。假使成实学者发难问道:若不许《成实》以小乘兼明大乘义,你《三论》大乘也不得兼明小乘教!三论宗人回答说:小乘不能兼明大乘,大乘可以兼明小乘,这是有佛经条例可以遵循的。试看,大乘经初有声闻众,小乘经初无菩萨僧,这就是佛经的制度。这表示大能包小,小不能容大。佛经既是这样,在论也应当如此。大乘论能兼明小乘教义,小乘论不兼明大乘教法。假若弟子造论,可以探大乘义解释小乘教,如来说经也应当这样,可是佛经并不如此,所以弟子造论也不能这样。再说,若大乘经论兼说小乘,小乘经论也兼说大教,则大小互相兼备,彼此通同,哪里还分什么大乘小乘,正因为大能兼小,小不能容大,才分辨出哪是大乘,哪是小乘。

  辛五 迷本宗

  问:《成实论》文,盛辨我法二空,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故知应是探大释小?答:四《阿含》教内有二空,论明二空,则还释三藏,云何乃言探大解小!又《身子毗昙》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诃梨之论义亦应同。问:《身子毗昙》亦探大释小,与《成实》例同?彼既探大则此非专小。答:身子所造,还释佛毗昙,佛说既是小乘,彼论宁言探大。

  “迷本宗”是说成实学者,迷失自己的本宗。《阿含经》中本有我法二空,他们不见不闻,看见《成实论》讲二空,便认为就是大乘,因此叫“迷本宗”。所以有这一问题,正因为诸大乘经多明我法二空,小乘经论只讲我空,很少讲到法空,乃至看到《成实》双谈我法二空,便谓大小兼备,与大乘同等,或是采取大乘教义解释小乘。然而,《成实》虽高谈我法二空,但空的意义和大乘并不尽同,后文自有说明。

  “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者,《大品般若·四谛品》说:“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又说:“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相。”这既是说法空,又是说四圣谛平等即涅槃相。《成实论·假名品》说:“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灭假名心者,一切法皆是假名。如“我”是假名,是在五阴上安立的假名,但是五阴,实无有我,所以“我”是假名,即是我空。此是以五阴为实法,以我为假名,是以实破假,名灭假名心。二灭法心,缘五阴实法之心为法心,于暖法位中修习空智,灭此法心,此空智即是观灭谛的空心智,以缘真的空智灭此法心。最后灭空心,空也不留,名灭空心。灭空心在灭尽定中,或入无余涅槃时。入灭尽定灭,是暂时灭,入无余涅槃,断相续时,是毕竟灭。灭三心明我法二空为《成实论》的最高理论,在小乘宗内最为突出,所以彼宗学者认为《成实》是大乘即据此而言。《中论疏》卷二十四评云:“成实论者云:‘四谛平等即是涅槃!,《大品》盛有此说,故上明四谛空,即谓空是涅槃,是故今明四句非涅槃,何得以空为涅槃耶?”由此可见《成实》以空为宗极,即堕于偏空,中观大乘以离四句为终极,以无所得中道为涅槃,岂是成实偏空之义所能比拟!此十条中有八条是破斥主张成实是大乘的,有两条是破成实是采大释小的,即是第四第五两条。“《身子毗昙》”,就是《舍利弗毗昙》。余文均易解。

  辛六 分大小

  分大小第六。问: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别,既同其二空,大小何异?答:虽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种: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虽明二空,空义有异,故分大小。

  分辨小乘和大乘的空义不同名分大小。小乘有二类:一是只谈我空,不谈法空,如一切有部等;二是既讲我空也讲法空,如《成实论》等。大乘经并讲我法二空。但大乘《瑜伽》唯识诸论皆说小乘,但有我空,不说法空;《般若》中观诸论都说小乘,不但我空,也讲法空。这是大乘两家对小乘的说法不同,各有所据。《智论》卷十八,引《阿含·大空经》谈法空义,文云:“是经中佛说法空,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如是。”又引小乘《梵纲经》破六十二见文,“若有人言:神常、世间无常,是为邪见;若言神无常、世间无常,是亦邪见;神及世间常亦无常、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见;以是故知诸法皆空。”《中阿含》卷二说“无我,无我所”,也是我法二空。这是小乘说我法二空的明文。

  而成实学者无深识,见到《成实论》谈我法二空,便谓成实是大乘,故今假设问答,辨别大小乘的空义。既然大小乘都谈我法二空,空义有什么不同?回答:略明四种不同:

  一者小乘是拆法明空。譬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或钢筋水泥等众缘建造而成,若将房屋拆散,砖瓦木石等各置一处,这房屋便没有了,这叫“拆法空”,天台家称为析法空,大意相同。《成实论》引经云:“汝破散裂坏众生,令不现在,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是名法空。”又说:“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都尽,树想乃灭。”由此可知《成实》虽说法空,是把事物拆散消灭而后说空。大乘法空,则不如此。大乘法空,名本性空。本性空是说,诸法没有绝对的本体自性,不必把事物毁坏而后说空,事物当前知其没有自性,故说为空。《维摩经》言:“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摩诃般若·幻学品》说:“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些大乘经论皆说诸法本性是空,与小乘所说的拆法明空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小乘只谈三界内的事,所以只谈三界内人法空,三界以外的事,声闻人的智慧达不到故不谈,所以小乘的空义短浅。大乘菩萨,出三界外,受变易生死,具六神通,供养亲近十万诸佛,教化此界他方一切众生,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为三界外事。虽遍至十方世界亲近诸佛,教化众生,菩萨悉知,皆如幻化,本性是空。《维摩经》说:“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般若经》说:“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这就是大乘明三界外人法皆空,空义即长。

  第三“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者,佛法有真俗二谛,空有二门,不可偏废,双照空有,即是中道。《成实》但明于空,未说不空,故其空义,即是偏空。大乘谈空,空不离有,有不离空,故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无碍,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二谛。今所引文,在《师子吼品》。《涅槃》又说:“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这是说,声闻人但见于空,落于偏空,大乘见空又见不空,双照空有,不偏二边,名见中道。中道名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名为佛性,所以大小明空,空义迥异。

  第四小乘名为但空,即但住于空。《智度论》卷三十七说:“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堕处。复有二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菩提。”《大乘玄论》卷四说:“二乘不知空亦复空,以空为妙极,所以证空,菩萨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故不证空,即能涉有,故名方便。”由此可知,大小乘教虽都讲人法二空,而空的意义却显然不同。

  辛七 格优降

  格优降第七。龙树释《般若·累教品》云:善吉观生法二空,欲比菩萨二空,譬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即小空为浅,大空为深。成实所明,但是声闻空,非大士所得耳。

  “格优降”是比较优劣深浅的意思。这是引《智度论》七十九卷的文。经云:“须菩提一切法离行,一切法无所得行,一切法空行……,欲比菩萨摩诃般若波罗蜜行,百分不及一,千分、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龙树解释说:“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故,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可见大小乘的空义不同,相差极远,很难形容。

  辛八 无相即

  无相即第八。《法华·信解品》云:四大声闻自述所得空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无生无灭,无小无大,无漏无为,于佛智慧,不生贪著。《成实》所辨,与此全同,故知非大也。问:何以知然?答:《法华》之文,不能即空观有,即有观空,故无相即。《成实》所说,亦无相即。若明相即,应空有并观,若空有并观,与大乘何别?问:何以知小乘无相即耶?答:《释论》云:小乘内不明生死即毕竟空,唯大乘乃说,故知尔也。

  “相即”是真俗不二,空有无碍义,如《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相即,声闻人不能空有无碍,不能真俗齐观,故云无相即。《法华·信解品》是这样说的:“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自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这是迦叶等四大声闻,自述他们所证空的理解。略有二义:一是也谈法空,二者入空则便失有,出有则便失空不能空有并观;大乘菩萨虽观诸法皆空,同时不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实》所说的空义,与《法华》四大声闻自述的空义相同,没有空有相即的意义,所以“于佛智慧,无贪无著”。引《智度论》作证,《智度论》明言:小乘没有相即无碍的法义,唯大乘才有,既没有大乘空有无碍的教义,所以《成实》所说的空,只是声闻法的偏空。

  辛九 伤解行

  伤解行第九。《涅槃经》云,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是即名为破戒邪见,小乘人入于空观:不见布施,破大乘行,故云破戒,破大乘解,故云邪见。而成实明不见布施,是实法空,以为宗极,欲为大乘,勿起小心也。

  伤害大乘的见解和戒行,名“伤解行”。关于《成实》,既然有人说是大乘,所以这里要分大小,明是非。引《涅槃经》言:若以二乘心言无布施,名为破戒邪见者,二乘人认为诸法有,是真实有;说诸法空也是真实空,空有皆是实在性的,不能虚通无碍,不能即有为空。这对大乘来说,即是破戒邪见。佛陀教导菩萨,学菩萨行必需首先修学布施,即名为戒,是摄善法戒,虽修布施同时要观布施三轮体空,即布施的人、布施的财物和接受布施的人,皆如幻如化,本性是空;虽观此三法如幻性空,还要继续修学布施。如《金刚般若经》说:“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要空有齐观,才是大乘的中道观行。二乘人入空不能布施,故言破戒;若在见解上说,没有布施,即为邪见。而《成实》的教义,观空时不见布施,为实法空,实法空即是偏空,便以此为终极,故违反大乘缘起性空的无碍法则。大乘说空是相对的假空,而不是实法空,《成实》明不见布施是实法空,故为《涅槃》所呵,名为破戒邪见,伤大乘解行。

  辛十 检世人

  壬一 用天竺人的言论证明

  检世人第十。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浮海至长安。闻罗什作大乘学,以《正观论》等咨而难之,什公为其敷折,为顶受绝叹,不能已已,白什公曰:“当以此明,震晖天竺,何由蕴此摩尼,乃在边地?我在天竺,闻诸论师,深怪罽宾小乘学者,鸠摩罗陀,自称朗月之照,偏智小才,非此喻也。而诃梨惜其师以才自伤,以智自病,故作此论,以辩有法之实,明其依实之假,故以成实为名。”用天竺刹利之言验之,跋摩师资,皆小乘学也。

  检验历代名人作证明《成实》是小乘论。文有两节:一是用印度人的述说证明,二是用中国人的言行作为证明,今是初文。“秦弘始七年”者,东晋末年,我国北方有所谓五胡十六国的变乱经过,当时长安有前秦后秦两个秦国,前秦符坚为后秦所灭,后秦由姚苌建国,传子姚兴,年号弘始。弘始七年即公元405年。“刹利”具称“刹帝利”,古印度四种族之一,意为王族,此言刹利,即是一王族人。其人于弘始七年泛海来到中国,后到长安,听说罗什在此弘传大乘,即以《中观论》等要义寻问考验,罗什便为他分析讲说,其人听后,顶戴受持,赞美不已。白罗什说:“应以此明学震声印度,晖照天竺,为何怀揣珍宝乃在边僻之地?我在天竺,闻诸论师,深怪罽宾小乘学者,鸠摩罗陀,自比朗月,普照大地,他是偏智小才,不配这个比喻,而其弟子诃梨跋摩,叹惜其师所解近在名相遂以自伤,以智自病,故造《成实论》,以辨明有的法是真实,有的是依实的假法,为成立实法,故名《成实论》。”这是天竺人对鸠摩罗陀和诃梨跋摩的评议,文中指明跋摩师徒皆是小乘学者,用刹利的话证明可知《成实》的确是小乘论。

  壬二 用中国人的言论证明

  爰至齐司徒文宣王,诚信三宝,每感嘉瑞,以齐永明十年十月,延请名德五百余人,于普弘寺敷讲。文宣王每以大乘经论,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枢键,而后生弃本崇末,即请诸法师抄此《成实》以为九卷,命周顒作序,恐专弘小论,废大乘业。自尔已后,爰至梁武,盛弘大乘,排斥《成实》众师不可具记。

  “爰至齐司徒文宣王”等者,“齐”是南北朝的南朝齐国,由萧道成建国。齐朝萧子良是皇室宗亲,在世时封为竟陵王,死后谥为文宣王。“司徒”是官名,“永明”是齐武帝萧颐的年号,永明十年即公元493年。“津涯”是渡河岸边停船的地方。“枢键”是中枢、关键的意思。这段文意是说:齐朝萧子良诚信三宝,每感灵瑞,常以大乘经论为修道之津要,以大乘佛法为关键为中心,可是当时的学者,舍大乘之本,崇小乘之末,专弘《成实》,所以才邀请名德法师,五百余人节要抄录《成实论》以为九卷,命周顒作序,说明用意,序文说:“顷《泥洹》、《法华》,虽或时讲,《维摩》、《胜鬘》颇参余席,至于《大品》精义,师匠盖疏,《十住》渊弘,世学将殄,皆由寝处于论家,求均于弱丧,是使大典榛芜,义种行辍。”这是正恐专弘《成实》,使大乘义种荒废。宗主《维摩义疏》卷一,古代单行称为《维摩游意》,其中也说明此意,文云:“又齐司徒竟陵文宣王,博涉内外,经律兼通,常虑慧日沉晖,每欲纲维正法,为时人专弘《成实》,遂翳障大乘,乃删略《成实》凡有九卷,以助通经文。”这都说明,专弘《成实》,障蔽大乘,删削节要,以示限制,可见《成实》是小乘论。

  “爰至梁武,盛弘大乘”者。《维摩游意》云:“梁武初学《成实》、《毗昙》,闻摄山栖霞寺高丽朗法师从北土来,善解三论,妙达大乘,遣智寂等十人,就山学之,而传授梁武,因此遂改小学大。”《大乘玄论》卷一说:“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等往山就学,梁武天子得师意,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梁武帝弘宣大乘,批判成实,曾请名僧集解《涅槃》,自注《大品》,躬身讲说,《续僧传·义解篇论》说:帝注《涅槃》情用末惬,重申《大品》发明奥义。”这就是《大玄》所说的“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其批判成实家的五时教,见萧衍所作《大品经》发题序。“排斥成实众师不可具记”者,摄论师、地论师、摄山诸师以及天台,无不批破成实师,兹恐文繁不能一一具说。

  戊三 分优劣

  己一 总明诸部平等

  庚一 引跋摩偈释

  问:若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者,与毗昙优劣云何?答:求那跋摩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分优劣就是在小乘宗中分辨浅深不同,先总论诸部平等。小乘各派,虽主张不同,却都是谈论修学佛法的。若能如说修行,皆能断惑证真,约此义说小乘诸部悉皆平等,大乘各宗也是这样,引跋摩遗偈为证。求那跋摩汉语翻为功德铠,是罽宾王族,年二十出家具戒,深达三藏妙义。三十岁时,国王去世,群臣请还,继承王位,跋摩固辞不肯,乃遁迹山林,游化人间,后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弘传佛法。我国刘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请来建业(今南京),翻译经论十多部,颇具神异,能冒雨不湿,涉泥不淤,深受当时崇敬,年六十五逝世,临终前遗作三十六偈,自言证得二果,今所引者即其遗偈之一,此偈意旨是说:大小乘诸论,所说虽不相同,但断惑证真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若偏执一隅,就有是非,若通达总的宗旨,是不相违背,是没有什么争论的,成实、毗昙就是这样。

  庚二 引龙树诠释

  又释论云:有四种门,一者阿毗昙门,二者空门,三者毗勒门,此云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门。不得般若方便,学毗昙门则堕有见,学于空门则堕空见,学昆勒门则堕亦空亦有见,学非空非有门则堕愚痴论。若得般若,心无染著,随机适化,通道利人,无相违背,而成实、毗昙各执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见,皆失佛旨也。

  引释论证明,释论即是《大智度论》,大意在般若门中,方便无高下,空有本平等。《智度论》卷十八说三种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论云: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若入阿毗昙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今《玄义》约龙树整体思想,故说有非空非有门以成四句。若得般若方便,四门皆是正法,不相矛盾,若不识般若方便,四门皆成偏见,要须破斥。般若法者是无依无著之意,今所以折毗昙,排成实者,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己见,相互排斥,障正法眼,增偏邪见,失佛圆意,故须破斥。《昆勒论》是佛在世时大迦旃延所造,有三百二十万言,广摄一切法门故名箧藏。《百论疏》卷十三说:《昆勒论》此云假名论,此义,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故是亦有亦无。

  庚三 明空有皆能证道

  问:会空断结,鉴有之心,何能隔凡?故知毗昙乖宗,成实得理。答:若言见空成圣,有不隔凡,三藏教门,应无得道,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待《成实》后兴,方有大利,岂可然乎?

  此文从理论上论证了般若空有的平等。这一提问,是代表成实学者的意见,《成实论》主张见空才能得道。大乘人也有,中观学者也多主张见空得道,今《玄义》批评了这种偏见。空有二门皆是佛说,既然会悟空理能断惑,为什么见有就不能得道?故持平等态度。《大乘空论·断惑章》中说:有所得空有二慧,俱不能断惑得道,无所得空有二慧,俱能断惑得道,无所得即是无依无著,即是般若正观。“会空”即是证到空理,“断结”就是断烦恼,“隔凡”是转凡成圣,“大利”指得出世道果的大利益。余文易知。

  己二 明小乘优劣有三品

  庚一 正明三品

  问:《毗昙》但明人空,《成实》具明二空,云何两论无有优劣?答:于小乘内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萨卫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诃梨之流,具得二空,为上根人也。约空义浅深,则毗昙为小乘之劣,成实为小内之胜也。

  此文约对空理的认识不同,分小乘为三品三根。犊子部主张有我,不解人空法空,故为小乘中的下根下品;毗昙萨婆多部,只说我空,不谈法空,故是中根中品;譬喻、成实,双谈我法二空,故是小乘中的上根上品。有人问:大乘明我法二空,成实小乘也谈我法二空,既同明二空,有何不同?答:前面已经说过,有四种不同,今只略谈一种,成实辨拆法空,拆法空则非有,大乘明本性空,缘起有法其性本空。

  “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这是犊子部主张有我的说法,出《智度论》卷一。《中观·然可然品》末云:“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论疏释云:犊子部明五法藏,所言五法藏者,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名不可说藏,不可说者,不可说有为无为也。《净名玄论》卷一说:“犊子部计我与外道何异?答:犊子明假我,外道执实我,是故为异。广如《俱舍论》辨犊子三假之宗。又如龙树说:“犊子计五阴和合故有人法,四大和合故有眼法,既称和合即是假也,故知是假我。”

  庚二 会通二三

  问:释论云:佛灭度后分为二分,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二俱信人法二空,但应有二,何得分三?答:犊子入真观故,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其入观义边,故但分二也。

  第二问答,会通与《智度论》的二种说法不同。《中论疏》云:“犊子既计有我,云何作十六谛无我观耶?答:《俱舍论》云:‘出观见有我,入观则无我。’”“十六谛无我观”者,约苦集灭道四谛有十六观行,四谛开广就叫十六谛,又叫四谛十六行相,依此修观,名为十六观行。四谛,一谛有四种行相。苦谛四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集谛四相:集相、因相、缘相、生相。灭谛四相:闭相、灭相、妙相、出相。道谛四相:道相、正相、迹相、离相。无我观是十六观谛观行之一,犊子部人依四谛教也修无我观,犊子部人入真观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入真观义边,故但分为二,今章主约其出观义边,主张有我故分为三。

  己三 明应破不应破

  庚一 有迷执就应破

  问:三论斥外道、毗昙,斯事可尔,而龙树前兴,诃梨后出,时节遥隔,何由相破?答: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扁鹊之术,后世无益矣。

  成实师以三论在前,成实在后,二者前后不同,三论怎应破成实。这就要解释批破成实的理由。有三问答,即为三意。第一解答说:“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菩萨造论,本为破迷,只要有迷执,即便破斥,不论先后。扁鹊是古代的名医,古代的药方既能治今人的疾病,为何前人的明论不能破后人的迷情?

  庚二 依佛经故应破

  问:若法胜、诃梨,著小论以通三藏,马鸣、龙树作大教以弘方等,巨细分流,何俟相破?答:佛说小乘,本为诠大,保冥之徒,守指忘月,经自斥之,故论主依佛。

  第二问意:大小两乘,分别流行,何得相破?此意:谓大乘不应批破小乘。回答说:佛说小乘,本为大乘作方便作阶梯。如《法华经》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虽说三乘,但为菩萨。而保守之徒,固执小宗,不求大道,守权丧实,大乘经中,处处斥之。龙树学佛,所以得破。《维摩经义疏》卷一说:“若成实为小,三论是大,二教分流,何俟相破?答:原佛兴世,本为大乘,但根性未堪,权示小教,虽复说小,意在诠大,而保守之徒,遂守指忘月,保小拒大,如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是以龙树,破彼小乘,令趣大道。

  庚三 立言不当故应破

  问:有人言:《成实论》探大释小,此有何过?答:上已明之,必有此迷,当今更述,探大释小,则大小不收。进不驰于白牛,退失驾于羊鹿,骡论之言,验之久矣。

  第三重破探大释小,此言不当。探大释小的说法,前面已经批破,定是执迷不悟,今当更为论说。若言《成实论》是采取大乘义,解释小乘教,究竟他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教?可能大小两宗,都不承认,都不收录。这样,进一步说,不算大白牛车,退而言之,又不属羊鹿小教,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探大释小,何以立宗?《法华经》中,说三种车比喻三乘,谓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喻一佛乘,羊车鹿车比喻二乘,今引来明探大释小,进不是白牛大车,退不是羊鹿小乘,将如何立宗!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