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禅林衲子心:谈广学多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林衲子心:谈广学多闻

 

  文/见沩法师

  谚云:“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亦有句名言:“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可见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学习,而至圣先师孔子正是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模范。历史记载,孔子自幼丧父而随母受教,十几岁时就以勤奋好学著称,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术,只要有不熟悉的事物,都会不耻下问,向有关人士请教。

  由此可知,古圣先贤的行履,在在说明学习的重要。相较于古代,生处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每日都有新知识产生,学习的重要更加被突显出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正是当代人的生活写照。所以纵观现今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甚至可以利用网路系统来学习,目的就是不要与社会脱节。

  世间人面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学习态度是如此,那么出世间的观念又是如何?《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是以,若要解脱种种烦恼、广度众生,广学多闻是必要的条件。佛法告诉我们,因为有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才会受苦于五浊恶世,所以想要远离桎梏,就得依正确的法门来修行。再者,对于行菩萨道的大乘行者而言,若不学习无量无边的法门,又如何能度无量无边、不同根基的众生呢?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正是这个道理。

  唐朝有位优秀僧人,俗姓陈,名袆,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玄奘大师。大师十三岁时便跟随兄长于净土寺出家,为道基法师之弟子。玄奘大师聪颖异常,不仅读了很多佛经,也到处参学,寻访善知识。一心想研究大乘佛学的玄奘大师,因当时经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且各宗说法不一,莫知所从,于是发愿效仿法显法师之举,西游求法;途中经历无数险阻,费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印度。之后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语言文字,并于那烂陀寺跟随当时最负声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研习大乘经论。玄奘大师名闻遐迩,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接连折服当时著名的顺世外道、狮子光论师等。后来,大师升任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道俗无不仰慕。

  玄奘大师留在印度前后达十几年,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当代名师,获多部梵本。后来回国谒见当时皇帝太宗,太宗敕住弘福寺,从事翻译的工作,共译经论七十五部,达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因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之故,从此佛学昌盛于中国。此外,他更弘扬唯识教义,成为唯识宗的初祖。其一生的成就正如后人梁启超先生对大师所称赞:“中国佛教第一功臣”。

  《四十二章经》中说人有二十难,其一便是“广学博究难”。然而既为佛子,岂可因艰难而有所畏惧?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开示大众,菩萨应向五明处学习。所谓五明:一、声明,即文辞学、语言学等。二、工巧明,如工艺、技术等。三、医方明,即医学、药物学等。四、因明,即逻辑理论学。五、内明,即三藏十二部经典。为了利益众生,精博广学,学了以后经过多番思惟,销归自性,一旦因缘成熟,能想的这念心与所想的道理一刹那相应,就能开显智慧、成道证果。所以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效法菩萨精神,以广学为一生之职志。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