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禅林衲子心:如何体达“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林衲子心:如何体达“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文/见据法师

  “无缘大慈”者,乃诸佛菩萨观众生迷而不觉,沉沦受苦,而生绝对、平等的慈悲心,不论有缘与否,均予平等救度;“同体大悲”者,乃了知众生本具佛性,与圣人圆证的真如体性,本质上无二无别,同在如来毗卢性海本体中,乃至于一切无情万物,亦不离此性体,即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成佛道,则一切心、一切有情及所依报的无情世界,统统摄入诸佛空性本体,故除有情众生外,对无情万物示生同体大悲。《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知,慈悲心为修行的根本,欲成就无上菩提者,应先发大慈悲心。

  众生与我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流浪生死。《慈悲三昧水忏》云:“若寻此众生,无始劫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又《父母恩重难报经》云:“尔时世尊……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佛告阿难……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由是之一切外在众生与吾因缘甚深;而吾人内心众生(生灭的念头)亦长相缠绕,如此吾人至亲至爱无量无边的内外众生,苦恼无间,若不思救拔,于心何忍?

  由思入解

  《楞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佛法是无上真理,诸佛之母,惟须具足闻思修三慧──谛闻、审思、如实修行,方能入宝山得宝而返。故在谛闻“慈悲”教理,具足“正见”后,必须进一步依苦、空、无常、无我、四圣谛、四念处……等三十七助道品、六波罗蜜乃至中道之理去“正思惟”,使意业清净,转识成智。以己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来思惟“慈悲”之理:

  一、忏悔往昔恼害众生罪过:一切众生既是我过去亲眷,当起慈悲心普度,并从戒杀吃素放生做起。然忖思今生未发心前,造诸恶业,或苦恼众生,或杀害食啖,难计其数,况无始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年过四十,始断肉食,招感一身病苦,罪有应得。思惟至此,对往昔贪婪愚痴加害一切众生,深感愧疚,除佛前至诚求哀忏悔外,誓愿尽未来际不恼众生、不食其肉,及时时慈悲护念其生命,度脱其苦难。

  二、把握难得之度众因缘: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善知识难遇。就“时间”而言,佛法住世,剩不到一万年,距弥勒佛出世,长达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两者比较,佛法住世时间微不足道,其余漫长时间,无“法”可依,娑婆世界众生轮回受苦,无有出期,甚为可怜可悲!佛法真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如不能把握此刹那般的机缘,成就道业,度化众生,更待何时?众生一日不能得度,吾人一日不得安心,如是思惟,慈悲心焉能不生起?

  三、度众难苦之道:众生虽有佛性,皆当成佛,可是目前还在沉迷,为三苦、八苦、种种诸苦所逼迫,苦恼无量。慈悲就是要拔苦予乐,不仅给予物质济助,尤其重要者,要从精神层面助令其得以自在解脱。不仅现在如此,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乃至生生世世都要起这样的慈悲心,而众生无量,故吾人之慈悲心也是无量。

  四、效法菩萨大悲愿:《维摩诘经》云:“菩萨如是,于众生爱之若子,众生有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思惟过去诵持《普门品》及观世音菩萨圣号,求子、求功名、求健康,事事感应如意,今既已出家,当念众生苦,发大悲心,进而体悟《普门品》“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如实究竟之理,效法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尽未来际广度一切。

  依解起行

  思惟了达慈悲之理后,当依解起行:

  一、修习七周缘慈:自发心每日修习“七周缘慈”观行迄今已逾半年,但为慈悲利乐上中下亲冤乃至一切非亲非冤之中间人而修观回向,念念在度化众生。修观以来,渐渐了达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即“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大悲心的真谛,如是慈悲心日渐增长。

  二、无间拜愿回向:每次早课后留在禅堂礼忏、拜愿,一切发愿完全为了众生,迄今行之有年。由此长养大愿心、慈悲心,并将之落实于日常细行中。如每日晨起默诵毗尼日用“足不伤虫”偈咒,一路俯视而行,见挡道可能被踩踏者,乃细心移开;又如近日台风入境,苍蝇大量避入建筑内,沾附食物或身体,非但未生嫌恶,且能慈悲容受;对于被风雨吹得东倒西歪的大树,亦期望在经风雨摧残后,能恢复生机。这些事上的护生已成生活的一部份,在理上,则觉察到慈悲心已生根于心田。

  三、愿代众生受苦:在 导师无尽悲愿感召及教授师用心教导下,经由不断的薰修福德、教理、禅定,修行心志愈加坚固。为行菩萨道,发心向五明处学习,在过程中遇到身心障碍或种种境界考验,心生烦恼时,“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之心志意念,就是超越困境最大的动力。不仅能包容他人的习气,还感恩对方给自己借境练心的机缘,来对治烦恼。这样发心发愿,承担众生苦,就是在吃苦了苦。

  修行一切都是为了众生,大慈大悲愍众生就是成佛作祖最根本、最重要的第一步。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初步──本具的清净心,能不迷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以无明障蔽真心,心志薄弱,大慈悲心难以生起,故应经常思惟慈悲之理,重虑缘真,契悟真心。同时广修慈悲法门,长养慈悲心,事上做到了,最后由事入理,回归自心,达到事理圆融,事理不二,就能彻底体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谛,踏实地朝“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之路迈进。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