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二、逐难证成大乘缘起正理(注解)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三·十二、逐难证成大乘缘起正理(注解)
注解
1 《异部宗轮论》云: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诸法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
又此前文云:
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2 《枢要》卷中云:
有四萨婆多﹝法救(梵文为“dharmatrata”)、妙音(梵文为“mabju ghosa”)、世友(梵文为“vasumitra”)、觉天(梵文为“buddhadeva”)﹞,有四种立世。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如《俱舍》第二十卷﹝如本论第三说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至位位中,作异异说;由位有别,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
3 灵泰《抄》云:
若西国婆罗门计,若日没时,即九黑山能障于日。
4 灵泰《抄》云:
今云“前生后灭”,泛明因果相续之义,非谓正释前文。
5 灵泰《抄》云:
古萨婆多师即许未来法亦有作用:谓光明、生相、苦法智忍。即应立量云:未来许光明等三法外,余无作用法皆应起作用。不离体故。犹如于体。
6 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云:
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是谓等无间缘自体。
又云:
阿毗达磨者说曰:能令各别自相法无间生义,是等无间缘相。“各别自相法”者,谓受、想心所及心自相各别、俱时而生,无容有二﹝毗婆沙师亦主二心不俱生﹞。
又云:
前已说能开辟义,是等无间缘相。开辟义中,无远近故。应作是说:前生心聚与后生心聚作等无间缘,无有差别,如豆等聚。
又云:
等无间缘依作用立。若法与彼法作等无间缘,无法、无有情、无咒术、无药物等,能为障碍令彼不生。
7 “半作用”,对与果说。
8 灵泰《抄》云:
光明若起,暗已除;若光明是现在,作用即是与暗俱故;故未来有用。若生相,在未来有用。若现在,则住、异、灭有用。若世第一法于现在世与异生性用俱起智,皆损异生性力弱。若苦法智忍,于未来世起,在生相时,则有力能断未来世中异生性不得起;若苦法智忍起,至现在时,以前世第一法及异生性先已灭讫;何以故?背必不得与向并。苦法智忍即背,世第一法即是向,又是加行也。《疏》中难云:此三既未来有用,应名现在!
9 《成业论》中云:
又汝所宗,过去诸法有与果用,何非现在?若谓现在,唯依诸法取果用说,理亦不然。用义同故,应俱现在!过去诸法无取果用,名过去者,有与果用,应名现在。此用尽时,应名谢灭!是则诸法灭而复灭,如是亦应生而复生!故彼宗义,理不成立﹝藏文缺此大段文﹞。
10 《成业论》续云:
又法如何名能引果?谓安立彼令当生故。诸漏尽者,最后刹那,应不引果!后不生故﹝藏文作“由非择灭,彼果不生,名灭”﹞。是则此念应非现在,不应更灭,入于过去﹝此十六字,藏文无﹞。初现在时,已无作用,如何后时说名谢灭?若虽无用而更灭者,是则过去复应须灭。若灭已复灭,应生已更生!便有自违前所说过﹝“若虽无用”等三十四字,藏文亦无﹞。
11 《成业论》续云:
若谓此念虽有能生后果作用,而缘缺故,后果不生,此亦非理。果必不生,如何知有能生作用?应言此念违顺二缘有非有故。虽从因生,而无作用能生后果﹝以上六十字藏文无﹞。
12 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云:
彼心、心所若是等无间缘者,彼后应有心、心所法生。若尔,便无究竟解脱!
13 如本论卷三云:
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谓智及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亦非离此有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所依。然假智、诠,必依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能诠、所诠,俱非自相,故知假说不依真事。
14 能酬因故,非定不果。
15 如前文云:
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离因果,谁离断常?
16 本论卷七云: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17 《瑜伽》卷五十一云:
过去行云何?谓相已灭没,自性已舍。现在行云何?谓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未来行云何?谓因现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
18 “六十六”,原作“六十九”,今改。《瑜伽》卷六十九云:
复次,云何过去法?谓因已受尽,自性已灭,无间为缘为生余法--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熏习相续﹝藏文作“心相续”﹞。虽复已灭经百千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如所领受诸过去事,或一唯能生起忆念,或复有一不生忆念,唯灭所显,无诸作用;是名过去诸法差别。此过去法,略有五相当知建立其事差别。
何等为五?谓或有法刹那过去:谓于刹那一切行中,刹那以后所有诸行。又或有法死没过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藏文作“rigs mthun pa”﹞没,广说乃至死及作时﹝藏文作“dus byed”;汉译卷十作“时运尽”﹞。又或有法坏劫过去﹝藏文作“坏灭过去”﹞,谓器世界所摄,由火等灾之所败坏。又或有法退失过去,谓如有一于先所得诸善、功德、安乐住中,随类退失。又或有法尽灭﹝藏文作“'gags pa”﹞过去,谓有余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所有尽灭。
复次,云何未来法?谓因未受,自性未受,待缘当生、将起现前,或近当生,或远当生。亦由五相建立差别:谓刹那未来、一生未来、成劫未来、现行未来、最后未来﹝藏文作“证得未来”﹞。复次,云何现在法?谓因已受用,自性受用未尽,刹那已没,决定坏灭,一切杂染所显,一分清净所显。亦由五相建立差别,谓刹那现在、一生现在、成劫现在、现行现在、最后现在——谓阿罗汉最后心、心所等。
19 “九”字,原作“十”,今改。
如《显扬》卷九云:
又虽说言有过去色、有未来色、有现在色,如是乃至识亦尔者;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谓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是故无过。
又复不应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何以故?应知未来有十二种相故:一、因所显相,二、体未生相,三、待缘相,四、已﹝疑为“未”﹞生种类相,五、应生法相,六、不应生法相,七、未生杂染相,八、未生清净相,九、应可求相,十、不应求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应知现在亦有十二种相:一、果所显相,二、体已生相,三、缘会相,四、已生种类相,五、刹那相,六、不复生法相,七、现杂染相,八、现清净相,九、可喜乐相,十、不可喜乐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应知过去亦有十二种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缘相,三、已度果相,四、体已坏相,五、已灭种类相,六、不生法相,七、静息杂染相,八、静息清净相,九、应顾恋处相,十、不应顾恋处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20 《对法》卷三云: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谓自相已生已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因果已受用”者,谓已生故、已灭故,如其次第。“染净功用已谢”者,谓如现在贪等、信等,令心染净功能无故。“摄因已坏”者,置习气已,方灭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谓于今时所引习气有故,能引实事无故。“忆念分别相”者,谓唯有彼所缘境相故,一切一分,是过去,除未来、现在及无为故。为舍执著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果﹝应作“及”﹞自相有非有故,希﹝藏文作“mvon par dga' ba”﹞,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有因非已生”者,为简无为,彼虽非已生,而无因故。“未得自相”者,自体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谓彼种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一切一分,是未来,为执著舍流转我故,观察未来。
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染净﹝藏文作“染净作用”﹞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谓因已灭故,果犹有故。“能显过去未来相”者,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相。所以者何?依止现在,假立去来故;约当得位,假立未来;约曾得位,假立过去。“作用现前”者,谓眼等法正为识等所依等事故,一切一分、是现在,为舍执著流转我故,观察现在。
问:何故过去、未来、现在,说名言事,非涅槃等耶?答: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处故﹝藏文为“名言事”与“涅槃”分别问答,非总问总答﹞。所以者何?因说过去等事,遂显经中三种言事﹝藏文无“显经中”等意﹞。谓依三世建立,非涅槃等。由彼内自所证,离名言故,不可宣说。又唯去来今是见、闻、觉、知言说所依处故。
21 《辩中边论》卷二〈辩真实品〉第二云:
应知因果已、未受用,随其所应,三世义别。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
22 《瑜伽》卷六十六云:
若于过去生自体差别,明了记忆,名宿住随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于念,与念相应,此方得转,是故说名宿住随念智。余如前说﹝“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宿住随念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宿住随念智作证通”﹞。若诸有情好、恶色等种种差别,从彼别别有情众﹝藏文作“ris”﹞没,于此别别有情众﹝中﹞生,说名死生。若修果,眼所摄清净色,以为依止,缘死生境识相应智,名死生智,余如前说。若一切结无余永断,名为漏尽。即于此中世间尽智,及无生智,名漏尽智。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23 “三”字,原作“四”,今改。
如《对法》卷三云:
以他心通了有贪等种种心行,故名入行﹝藏文作“spyod pa la 'jug pa”﹞。以宿住通了过去生展转来世,故名“来”。以天眼了达未来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尽通了知解脱三界方便,故名“出离”。如是一切,皆是所通达,后以三通遍缘一切境界故,为舍执著有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24 《对法》卷十四云:
“心差别通”者,谓依止静虑,于入﹝藏文作“'jug pa”﹞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及彼相应诸心、心法”﹞。
“入他有情心行差别”者,谓如实知有贪等心行差别。
“宿住随念通”者,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随念前际所行”者,谓随念过去生名字、种、族﹝藏文作“rigs dav ris”﹞等展转差别事。
“死生通”者,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观诸有情死生差别”者,谓以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当往善趣、当往恶趣,后际差别。
“漏尽通”者,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漏尽智”者,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及诸漏尽。
“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满故。
25 《萨遮尼乾子经》卷七末云:
沙门瞿昙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众生、众生所摄、如其心念:所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顺烦恼心、背烦恼心、声闻心、辟支佛心、菩萨心、佛心、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梵文为“gandharva”﹞心、阿修罗﹝梵文为“asura”﹞心、迦楼罗﹝梵文为“garuda”﹞心、紧那罗﹝梵文为“kijnara”﹞心、摩亩罗伽﹝梵文为“mahoraga”﹞心、人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饿鬼心、阎罗处众生心、过去心、未来心,悉分别知。何以故?沙门瞿昙安住大悲,能知他心无碍无障。无诸烦恼故,断诸习气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坏、无量世界成、无量世界坏、无量成坏世界、无量成坏劫,知诸众生于是中生、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寿命、如是受苦、如是受乐、如是住处、如是衣服饮食。于是中死、还是中生,于彼中死、还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尽过去际,悉知无余。又知过去尽过去际所有诸佛,如是眷属、父母、妻子、兄弟、姊妹,从初发心出家求道、修集愿行、供养诸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如是名号、如是住处、如是胜坐、如是声闻、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众、如是外道、如是说法、如是度众生、如是寿命、如是灭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业故;是智无恼,安住禅定故;是智无畏,善摄智慧故;是智自然,不从他求现得善知故;是智正忆,毕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从波罗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26 “由”字,原作“而”。
27 “澄”字,灵泰《抄》、《秘蕴》误作“证”。
28 本论卷二云:
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
29 智周《演秘》云:
又《瑜伽论》三十七﹝中﹞、《大般若经》第九﹝初﹞、《萨遮尼乾子经》第七﹝末﹞、《璎珞经》第六、《清净毗尼方广经》、《寂调音天子问经十地论》第五、《对法》第十四、无性《摄论》第九,皆悉明之,具如〈章〉引。当别有〈六神通章〉、或〈三世章〉,今已不见。
30 灵泰《抄》云:
此胜军论师因果等法用,即与上座部因果相似。谓胜军言:即此一个种子而有二时:谓生时酬因,灭时引果。即后法为前果,即此现在法至灭相时,与后法生;即灭为因,生为果。
31 “彼”,谓胜军。
32 如本论卷三云:
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
33 《枢要》卷中云:
别显﹝即“出法体”﹞中有三:一、举极速以明时,二、举一体而成二﹝即“于一法辨”﹞,三、举二体而彰有﹝即“于二法辨”﹞。
34 应有“是”字。
35 “等”,包括胜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