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本性法师:禅思录 生生死死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本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本性法师:禅思录 生生死死为哪般

 

  文/释本性

  有人幽了保安一默,说他是世界上最认真最勤奋的哲学家。因为,每天,没有离开他的问题就是:哪来?去哪?是谁?找谁?干嘛?为啥?

  这些问题,对保安而言,看似幽默,实则不然。即使,征对包括保安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是个严肃的话题。

  大家知道,人的一期生命,是很短暂的。在古代,七十古来稀。即便今天,相对而言,也延不了多长的寿。因为,生老病死的本质,已决定了这点。为此,佛陀说,生死之长,只在呼吸之瞬。

  人生是个舞台,人生是场梦,圣者与凡夫多这么说。短暂的生命,在这舞台与梦中,无论表演的多么精彩,无论梦的多么缤纷,那也都只是电光萤火,一闪即过,水月镜花,不可捉摸。

  有时,夜深人静,一袭长衫,一蒲团,一本《坛经》,一炷香。我想,生死之长都只是呼吸之瞬,那么,爱恨之长,岂不只是日夜之瞬;权谋之长,岂不只是哭笑之瞬;古今之长,岂不只是一梦之瞬。尽管,荣枯,还有一季之长;历史与现实,还有一书之厚。

  既然,生命,是一瞬的生命,人生,是一瞬的人生。那么,我们确实理应想想,问问:我是谁?谁是我?从哪来?到哪去?生死为哪般?否则,一瞬之过,便错失了天机,可能就是一生,甚至多生,乃至多少劫的悔恨。

  《坛经》告诉我们,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说,凡圣之长,只在一念之瞬。我们,生生死死为哪般?为什么活?为什么死?生之目的是什么?死之目的是什么?

  我坚信,性善论,佛性本具论,是符合人的实际的。基于此,人的生死目的,就是为了趋于至善。为何活?为何死?眼耳鼻舌身意应为何而活动?答案是——为了趋于至善。至善,不是过程,不是方便,就是目的,就是本身。

  佛教讲因果报应。我常想,什么是最好的因果报应,那就是成了个善人,做着善事,有着善念。都已——有着善念做着善事成了善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可求的?

  中国古人早就强调:止于至善。这是很有见地的。止于至善,那么,世界的本源,便会得到彰显,真的纯的美的,便会得到展现。因为,他们之间,是日与光、水与波的关系。因为止于至善,假的染的丑的,便无处可遁,从而遁于无形。

  我总认为,至善,是一种天然的生命力,是一种天然的意志力,是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凝聚力、向上力,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强大力量,是世界的本源以及真理自身。这至善,是世俗伦理与道德向上抵近的方向,因之,世俗的真纯美也有了判断的基本标准。

  人类,毕竟是世俗的。趋向善,抵近善,需要过程,形式,方法。佛家给我们的路很多,但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闻思修,戒定慧;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此中,慈悲为先。而儒家,给出的道,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间,以仁孝为先。而基督教给的径,则为——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么待你,你们也要怎么待人。此际,以博爱为先。

  佛教认为,心为工画师,心为主使。而心由性生,性为本源,此性即善,那么,心就具有善性,无论由何因缘而生。为此,我们启发善念,践行善法,就是修炼洁净此心的过程。这心,无始以来,染污了太多的贪嗔痴慢疑等无明烦恼,就如明镜蒙尘了。由此,亦可知,善本无所修,善因本具,修的是心,如逐光至日,息波现水。

  有人说,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这一点都没错。因为,快乐、幸福,源自修心的过程,是修心的一种禅悦产生,是趋向至善的一种自然散发力:亦可谓之正能量。心趣丑恶,至善隐没,快乐与幸福,便无法孕成。

  宗教人士多关注且追求一种境界:圆满。什么是圆满?就是修心达于至善,见性回归至善。居于至善,便是至圣。至善之镜,回归光明,便是成佛作祖。修学佛法,除了为了至善的目的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本性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