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顶果钦哲法王:你可以更慈悲 附录三 关于禅定波罗密的增补论释<偈颂二十九>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1日
来源:   作者:顶果钦哲法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顶果钦哲法王:你可以更慈悲 附录三 关于禅定波罗密的增补论释<偈颂二十九>

  A.止与观

  摘录自札楚•阿旺•丹增之《甘露宝瓶》第二函

  如何修止

  (A)修止的预备条件

  你要深深地厌倦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感。你或许身处偏僻的闭关所,远离所有令人分心的事物,但除非心也进入闭关,远离所有的念头和感受,不再受到俗务的扰动,否则你无异于一头在山腰上的老犛牛。不论哪一种烦恼占了上风,你都要施以正确的对治解药:强烈的贪欲生起时,你要思量贪欲对境可恶的面向;强烈的嗔恨生起时,试着去感受更多的慈爱;迷惑愚痴生起时,你要思量轮回的缘起;忌妒生起时,你要观修自我和他人的平等;骄慢生起时,你要在心理上设身处地。

  (B)如何修止

  首先,怀着要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致证悟的愿望来生起菩提心。接着从事大礼拜、供养、忏悔等七支供养,并正确地采取大日如来的七支坐姿:

  1)双腿采取金刚跏趺座,右腿盘在左腿之上。

  2)双手握拳,拇指碰触无名指的根部,置于大腿靠近鼠蹊部之处,手肘应该紧靠身体两侧。(另外两种做法是:双手掌心朝上,右手放在左手之上置于大腿,手肘朝外。或双手掌心向下,放松地置于膝上。)

  3)肩膀抬起,微微向前。

  4)脊柱保持挺直,“如同一堆叠在一起的金币”。

  5)下巴微微向喉咙的方向内收。

  6)舌尖轻触上颚。

  7)眼睛定定注视鼻尖前方十二指宽之处,且不眨眼。

  如此坐着,不落入昏沉或掉举。如果能够稳定你的心,使它足够灵活,能够专注于任何对境,那么你行善的能力将更巨大。

  (C)修止的三种类型:

  a)专注于特定的对境

  观修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专注于他的功德。最后,看清那个专注于释迦牟尼佛身相的心是无处可寻或无法指认的;它的本质是空虚。

  b)专注于对治解药

  为了对治在禅修期间,因为不同的心之状态生起而引发的烦恼骚乱,你必须去认识五种主要的过失:

  (1)懈怠;(2)忘了教法(失念);(3)昏沉掉举;(4)不作行(不采取对治),以及(5)作行(采取不必要的对治)。

  用以下的八种对治解药来治疗这五种过失:用(1)希求(欲),(2)精进(勤),(3)信心(信),以及(4)轻安(安)来对治懈怠。用(5)观照和记忆教法的文字和意义(正念,念)来对治失念。(6)对这些心的状态保持警觉(正知,知)来对治昏沉掉举。

  在禅修期间,当任何这些过失出现时,用(7)努力应用正确的对治解药来对治不作行。当这些过失消失,不再需要对治解药时,你应该(8)让心安住在没有对治解药的自然状态之中,来对治作行。

  c)专注于让心安顿的九种方法

  有九种方法可以使心安顿下来,获得稳定力。

  (1)内住,运用已经领受教法的力量,把心住于专注的对境之上。

  (2)续住,透过思考教法、记忆教法意义的力量,持续地把心住于专注的对境之上。

  (3)安住,透过观照的力量― 每当心偏离专注的对境,转移到外在事物上的时候,迅速地加以认请——再度把心住于专注的对境之上。

  (4)近住,心因为过度观照而扩张的时候,藉由一再地收心,把心密切地住于专注的对境之上。

  (5)调伏,心陷入昏沉时,透过源自思考修止之利益的警觉力来调伏心。

  (6)寂静,心产生掉举,失去禅修的喜悦时,思考掉举的过患来使心平静下来。

  (7)最极寂静,透过精进的力量,放弃所有对禅修状态、愉悦的觉受的执着,以及放弃昏沉。

  (8)专注一境,再次透过精进的力量来消除昏沉掉举,尽可能专注一境而达一座修法的时间。

  (9)平等住,透过熟悉于专注一境的力量,让心自然而然、毫不造作地住于平等舍之中。

  修止时,你将体验到你的心逐渐地平静。这个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可以用五种比喻来说明:

  (1)禅修如同一道从悬崖倾泄而下的瀑布。念头一个接一个出现。刚开始,生起的念头甚至比往常还要多,因为你觉察到心的活动。

  (2)禅修如同通过峡谷的湍急河流。你的心时而平静,时而骚动。

  (3)禅修如同一条流动轻缓的宽广河流。受到干扰时,它产生波动,否则平静无波。

  (4)禅修如同一个被涟漪微微吹皱的湖面。心的表面微微受到扰动,但心的深处却保持平静,处于当下。

  (5)禅修如同一个静止的海洋。一种坚定不移、毫不造作的专注;在这种专注之中,对治散漫念头的解药是多余的。

  如何修观:

  修止可以暂时局限负面情绪,却无法根除负面情绪。要根除负面情绪,唯有透过修观才能达成。所谓修观是指在座上修法期间,认清一切现象之真实本质,并在座下修法期间,明瞭万事万物乃是虚幻。因此,“止”是禅修的专注面向,“观”则是禅修的智慧面向。修止让心为修观做好准备,让修行者从修观中,看清一切现象原本就缺乏实质的存在。止与观都应该浸润了慈悲。止与观双运最后将达到平等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所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都消失了。

  由于慈悲总是和智慧双运,因此止观双运既不偏向轮回,也不偏向涅槃。在禅修期间,修行者透过经验觉受来了悟智慧;而慈悲则是智慧的自然展现,并在座下修法期间发展形成。最后,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融合为一,证得不具造作、概念的究竟本质。如此,修行者不再需要修观,而修观与所观之对境都自行消失——如同两条木棍互相摩擦而生火,最后木棍被所生之火燃尽。

  B.禅定

  摘录自雪谦•嘉察•贝玛•南贾(Shechen Gyaltsab Pema Namgyal)之《遍知者口传》(The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All-Knowing Onces)

  三种禅定

  1)寻常人修持的禅定

  这种禅定包括在僻静处采取正确的坐姿,皈依,生起菩提心,平静地安住在离于念头、离于任何执着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通往三摩地的境界;在三摩地之中,修行者持续觉知现象,却不执着于现象。你的心安住在专注于一境的禅定之中,离于昏沉掉举。这种“止”的状态无法超越无色界深妙的禅定状态,因为它缺乏明察和认清现象之究竟本质的“观”。

  2)明辨禅定(clearly discerning concentration)

  在这种禅定之中,修行者检视现象之所有面向的空性本质。透过修观,你毫无疑虑地确信任何种类的自我缺乏本俱之存在,并且离于任何概念。在这种禅修状态之中,你成就了止观双运之道。此对应了资粮道和前行道的层次。这个种类的禅定赋予修行者更高深的觉知和利益众生的能力。

  3)佛之殊胜禅定(excell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tathagatas)

  如果你持续修持明辨禅定很长一段时间,所有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见解都会消失。你进入了见道,达到初地的层次。如此一来,明辨禅定转化成为第三种禅定——佛之殊胜禅定。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你达到“七地”的层次,座上禅修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你没有散漫的念头)和座下禅修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主体和客体的见解仍然存在)之间仍然有所区别。从八地以上,虽然仍使用座上禅修和座下禅修的辞汇,但两个状态之间不再有所区别,不再分离。

  最后,在达到成佛层次的过程中,你安住在本初智慧的平等舍之中,甚至连一刹那都不离这种状态。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