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第二十四章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9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第二十四章

  往生兜率天

  第一义

  四正断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萨道的加行

  顿根菩萨

  四十六种魔

  六度菩萨行

  四种魔境

  有位同学在笔记中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听了课后,觉得学佛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他因为多看佛经,知道了一个方法,他自己成为“偷懒法”。怎么偷懒呢?他也不想往生西方,路太远了,也不想往生东方药师如来世界,那也是不容易,干脆上生兜率天,到弥勒菩萨的国土去。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一切准佛们,在下生成佛以前,即十地菩萨,等、妙二觉最后身,都是在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还属欲界,有饮食男女之欲,同人世间一样,只是境界不同。

  但兜率天有弥勒内院,弥勒内院里绝对清净的,我们刚听过的“瑜伽师地论”,就是弥勒菩萨在弥勒内院所讲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以定力上升到那里,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据说这部书是如此完成的。现代一般学者,尤其是欧美学者,都不相信这类事,认为这本书是无著菩萨的。这问题我们不去讨论。

  很多大菩萨们,都发愿往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等到下一劫开始时,再跟弥勒菩萨下生,到这个人世间度人。

  这位同学看到了这本经论,不错,是有这条捷路。往生西方净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生兜率天只要你信愿坚定,只要你做善事,发愿往生就行了。发愿往生,跟随弥勒菩萨,将来一块再下生到这个世界,就像阿难和舍利弗跟着释迦牟尼佛一样。古代如无著菩萨,近代如太虚法师,还有几年前在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乃至过去大陆上的许多在家、出家人,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天,下生跟着弥勒菩萨听课学道。

  这个方法很对,而且这位同学能发现大正藏里头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可见他蛮用功的。禅宗祖师有两名话:“蚂蝗叮上鹭鹚脚,你上天来我上天”。等弥勒菩萨下来度人的时候,跟着他下来,做他的弟子,这个办法很对。

  现在继续上次的现观庄严论,一切智品第四:

  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修礼拜等,虽是福德资粮之因,而能对治不信等,然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这就是说我们修持的人,对于佛境界不能执著,起一点微细的执著,就会障道了。

  拜佛很重要,尤其学密宗,第一个条件要先拜佛,先叩十万个大头再来。我当年学佛,说信就信,说拜就拜,地上什么也不铺,早晚必定叩一百个头,规规矩矩,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拜佛时,觉得佛就在前面一样,如果说还发不起这个心,连拜佛都怀疑,这是你罪业深重傲慢。学佛的人不能不拜佛,“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贤之言。”人要找一个怕的,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在心中令你起恭敬心,就是敬心生不起来,心也当然不会专一。

  尤其是学佛学道,自己检查自己,如果恭敬心没有发起,想上路是很难的。所以学大乘佛法,先要学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一一要去做,敬“他”就是敬自己,这些理由很深。不过修到最后,要一切放下,佛的境界也不能执著。

  说胜义谛难通达者,以唯是究竟内智所证,遮遣见色等之名言量所能知故。又胜义谛说为不可思议,以名言量不能了知从色等,乃至佛不共法,是世俗法性,其究竟实性唯是圣根本智所见故。

  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这个道很难了解,不是言语表达得出来的,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在智慧脱离了物理世界,更在名词学理的范围以外,将这些都破除以后,才是第一义谛,所以禅宗不立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佛说不可思议?这一句话是对那个见道的本体而讲,因为那个本身是无言语文字可以形容的,也不是从物质世界的知识可以了解的,这个是佛说的不共法,超过了一切事实的法性。如果你见到了这个本体实性,你就是圣人了,有成圣人的根本智。但对于凡夫来讲,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形而下的东西则是可以思议的。

  “谓诸有漏缘起,皆非实有,唯由执著习气所变现故,譬如梦事。”

  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有漏的因缘和合,有漏之因的缘起法都是假的,如梦如幻,都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所变现出来的。比如大家打坐,所有的境界,不管你感觉到空也好,光明也好,清净也好,乃至千奇百怪的现象也好,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相都要空完,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阿赖耶识执著的种子习气所变,都是假相,不是真实。

  许多人问打坐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多余的,若把教理研究通了,晓得这些都是过程,哪怕成了大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发起了,也只是阿赖耶识习气种子的发现而已,不是究竟,也不是道。这个道理要搞通。若搞通了,有许多境界过程,用不着怀疑,并且晓得下一步又要变化了,都会变去的。

  上次有同学问,打坐一闭起眼睛来,前面有许多幻境,这些幻境哪里来?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发的。本来是眼神经疲劳所变化出来的,再配合下意识,就以为这个是鬼神,那个是魔。其实哪里有魔!魔也是你自己造的,都是自己习气所变化,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一:

  此中分三,随顺声闻弟子所有一切智相,随顺菩萨所有道相智相,一切相智不共相。初者谓以慧观察有漏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之别相,及观察无常苦空我皆真实空之共相,安住正念,即四念住,其自性谓缘身受心法四事,各修别共二相。念慧随一之入道现观,为入四谛之取舍而修也。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之四正断。

  这段告诉我们修行初步,第一要观空,观无常、苦、空、无我。先从小乘的四谛上修,但是任何修行皆离不开四念住(见三十七道品)。

  这里最重要的地方在这一段最后: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不善就是恶业,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习气里有坏的念头,必须自己能截得断,这是修行的初步,这也就是行愿。还没有生起的坏念头,要防止它生出来,这句话要注意,真是修行人,看到这句话都会发抖,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平常没有坏心眼,那是因为它还没有发出来。即使最善、最好的人,在好极了的时候,也会起很坏的坏心眼,自己都检查不出来,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事情。看过去宋、明理学家的资料,在做善事的时候,同时也做了很大的坏事,自己做了都不知道。所以行善培养功德,要最高的般若智慧,不是那么简单。有时你觉得自己很严肃、很端正,实际上天天在做坏事。行愿就有这样难!任何人一点主观的知识,一点点学问,自认为是对的,但以根本智一照,往往有最大的坏念。所以,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是最难的。

  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我们以心理学的立场检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个真正严格检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至善,多数不过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而已。不要说行为中有善事,连至善的念头都没有起来过。你说,我在念佛啊!那是无心念,一边念佛,一边六根还到处乱动。即使你能念佛念到专一,那只能说是修持法门而已,并没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资粮,有这样严格。所以大家随便讲禅宗,什么宗,一分功德没有升起,你想进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转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会跳进一步,这是很呆板的。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这么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进步,善根没有起来,善功德根本没有培养过,如何进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长,自己检查出来自己真有某一点善业,已经生根发芽了,要使它增长;至于还没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说的这些是四正断,三十七道品中称四正勤,也就是我们必须努力去修持的行为。

  这一段通通讲三十七道品,来不及多讲,自己要仔细研究。

  初聚立于资粮道,次四聚立于暖等四加行位,圣道支立为见道,菩提分立为修道。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要修行,显教所讲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这就是行门,自己要随时严格地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具备了,才是学佛的基本。初步聚立于资粮道,你的修行本钱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马马虎虎过去了,没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资粮道就不够。换句话说,你要修行,要证道,你的资本也就没有!这与做生意一样,没本钱谈什么?再说,你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没有建立,一来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认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参禅打坐,这样枉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起善心?资粮道有没有充沛?

  学大乘道要注意,这是讲菩萨道的四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同打坐功夫配合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

  “大乘加行道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名于胜义不住色等。于能缘心破实执,名于色等胜义不加行而于真实义加行,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

  学大乘道的四加行,功夫与见地配合起来更难。弥勒菩萨怎么说呢?大乘道的根本智——明心见性,见到空性是根本智。小乘的根本智偏空,中乘道的根本智偏空起一点幻有,大乘的根本智即空即有。所以心经上的四句话:色即是空——小乘罗汉法门,空即是色——缘觉法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萨法门,所以修持做功夫的程度不同,所达的程序就不同。因时间来不及详讲,只能大概提一下。

  现在要讲大乘道的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我们所缘的境界。乃至你打起坐来,观想有菩萨出现,或光明出现,乃至身上三脉七轮通了,都是所缘境。要破除实执,不住色法的境界,离开物理的世界,乃至于心理的境界,要空掉一切。

  这段中间一句要注意: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世界本来是空的,但它是即空即有。所以色等实空之真如本体,与心物一元这个本体的道理,是非常深的。你证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够转这个“物”啊!所以心能转物,谈起来容易,功夫真正证到,是很难的。所谓诸道之法性难测度,是说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用思想来揣度的。

  诸行相之法性无量,注意,一切菩萨行,心里头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无量无边,有各种法门。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对人起恭敬心,所以对于任何人不要轻易下断语。很多高深的菩萨化身,他有“秘密行”,外表看起来是这样,他内心不是这样,你搞不清楚,随便下断语,早就犯下口过,那个口过犯得很重啊!有时候招来地狱果报,你不要以为自己看清楚了,看清楚,谈何容易!任何一点小过都是有因果的。

  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

  通达上面这五种加行,还是依加行做功夫本体来分别的。

  又资粮道钝根菩萨智,于真空性多起惊恐。

  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功夫到了,真的空境界来时,反而害怕了,这就是钝根菩萨,也是因位上的菩萨,还没有证到果位。我们没有真正修行经验的人不知道,有人用功真正达到空的境界,真会害怕。武侠小说中所谓的走火入魔,就是钝根菩萨。

  由是初业菩萨之加行故,须大劬劳,要经长时乃能成佛,名劬劳长久之加行。

  这一类钝根的菩萨,只好不走顿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渐修的路子,慢慢来,一下给他来个空,他会害怕,如果福德资粮又不够,有时候就发疯了。一发疯了以后,马上就走入阿修罗道、鬼道里去了。将来诸位在座的菩萨接引人时,虽有本事使人证入空性,但都不能随便做。接引人是很难的,你要观察他的福德资粮,前生业报功德,想办法使他妄念澄清一下就行了。如果很快让他见空性,马上出问题。等于穷小子不能一下使他发财,一有了钱,他的烦恼、痛苦就来了一样。所以接引人要观察根器。这种初级的菩萨,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就,这种菩萨的加行,就叫劬劳长久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暖位,由于空性成就无畏,名得授记之加行。

  到了大菩萨的暖位,什么气脉、明点,这些都不必谈了,因为这些只是达到暖位的初步而已,真到了暖位,这些已经不在话下了。菩萨道的暖位,已经超越了这些。这个时候,由于证到空性成就,得无畏智。所以这种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记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暖,听闻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转加行。

  由于般若证空性,般若包括五个范围,第一个“实相般若”,实相就是本体、真如、见道。第二个“境界般若”,般若有般若的境界,得了般若智的人,悟了道能够通达一切境界。第三个“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达,高明了。第四个“眷属般若”,真正大智慧成就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行都会起来。第五个“方便般若”,一切教化的方法都懂了,而且自利利他,都有他的方便,这就叫作般若。心经与金刚经的重点,是讲实相般若,弥勒菩萨说的道相智及根本智,都包括在实相般若中。

  大乘菩萨的顶位,超过了暖位,已经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转加行。

  大乘加行道忍位,由远离二乘作意等障碍法,故名出离加行。

  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经跳过了小乘声闻缘觉境界,所以这个阶段的加行,叫出离加行。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为见道正因常修法,故名无间加行。”

  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常修这个法,所以叫无间加行。不断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过了不退转地。

  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萨提加行。从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办法身果,故名速疾证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于三种种性转法轮之净地智,故名利他加行。

  八地菩萨以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以后,才能包括利他之行,还没有到成佛之果。如此等等,弥勒菩萨把修行的次序功夫,统统告诉我们了。自己要多作研究。

  修定的时候,楞严经中谈到五十种魔的境界。现观庄严论中告诉我们,有四十六种魔境界。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

  修行有时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就叫魔境界。比如你打坐坐得好,突然家里有事,或者感冒生病了,障碍多得很。不修行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越修行,事情越多。因为福德资粮不圆满,所以障碍重重。在四十六种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种是依自违缘而来,要特别注意检点。

  所以佛法是要我们随时检查自己,随时提高自己的警觉,差一点都不行。所谓正与邪,佛与魔,有时候连一线都不隔。弥勒菩萨在这里,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四十六种魔道的境界,主要是就见解而言,并不是像一般所讲的有个魔,或有个鬼的那种魔的观念。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祝

  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学佛的人有一个重大的测验,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转了多少,自己有数。如果色身的业力还在粗重的范围,轻安没有发起,纵然你的境界再好、见地再高,你的什么无念清净啦,见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祝而且大家的功夫多半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如隔日发寒热病一样。今天发寒,明天发热;今天好一点,明天又掉了;过两天又捡一点回来,忽然又不对了。像打摆子一样,一阵冷一阵热。都靠不住,因为色身的业力没有转。但是,由于色身转化的原故,没有了疑惑,这个时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为人师。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祝

  修行人要自我测验,自利利他。一切善行,都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做起。其实这当中,任何一点都很难做到,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有十块钱,布施两块钱容易;你只有一块钱,布施一块半才难。佛经说: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不过真布施的人多半是穷人,因为世界上只有穷人比较同情穷人,自己不穷就不了解穷人的痛苦,所以真正的菩萨心肠,是在这种地方。

  行、施等都是很难的,这些道理很深,不是一般随便说说而已。见义就要勇为,毫不犹豫地做去,要修最慈悲的行为。学佛基本要学慈悲,可是没有人真发起慈悲行。不要说行为,心理转变都很难,这个功德不圆满,空性不会见得透彻,这也是呆板的道理。

  不共五盖住,贪瞋痴慢疑为大五盖,真修行的人,决不能与五盖并存。你是佛,就不是魔;你是魔,就不是佛。两者不能通融的。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

  随眠烦恼跟着你,缠着你,使你一天到晚昏昏沉沉,好像在睡眠中一样。要把这一切心理烦恼摧伏,五十一位心所发出来的作用还很多,都要一一摧伏。

  食、衣、注行等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像菩萨们,都打扮得很漂亮,除了头陀以外,在家菩萨都是庄严其身。

  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心里无邪曲,要行头陀行。并且要有利他之心,同地藏王菩萨一样,牺牲自己,专门利益他人,敢向地狱去度众生,地狱众生不度完,宁可不成佛。要有这个精神才可以学佛。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瑜伽师地论讲四十六种魔境界。实际上魔对我们哪有办法!魔绝对魔不了人,是我们自己把魔骗了来。我最近作了一首诗:

  一灯丈室念初平梦里江山倍有情

  八万龙天齐问讯大千世界步虚声

  欲坚道力凭魔力自笑逃名翻近名

  去住无由归不得举头朗月又三更

  真想考验自己的道力,要凭魔力。所以弥勒菩萨也说,魔开显似道。真正的魔道很厉害,几乎完全同佛法正道一模一样,有时候假的往往比真的还真,所以往往魔道与佛道很难分别,这个要靠智慧。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把这二十种不同的路子搞清楚了,你才可以开始打坐修行,才能做到安住于暖、顶、忍、世第一法里。再进一步,四加行修成了,才能够到达不退转,大彻大悟的境界,证得大菩提。

  下面这一节,仍在尽量的简别魔境,魔智与道智的差别:

  此处之四魔体性,五蕴魔谓五取蕴。烦恼魔谓三界一切烦恼。死魔谓不自在而命断。天魔谓障碍修善之他化自在天众。

  魔境的性质有四种。

  第一种自己本身的魔最厉害,就是我们生命带来的“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今天感冒,明天发烧,这里痛,那里痒,这就是色蕴魔随时在障碍你。色蕴不转,感觉上的不舒服,都是魔境界。这五蕴魔是五取蕴。

  什么是五取?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取,是你在执著自己,我们有这个生命,把这个身体执著得很厉害,原因是由我见、身见来的,都是要自己活得长久,五取蕴就是魔。

  第二个是“烦恼魔”,就是一切心理状况,一切心理、思想都是魔。

  第三个是最可怕的“死魔”,随时威胁你,他要你的命,你就随时会死。学佛的人能脱离了生老病死的有几个?这是什么道理?这里头是个大问题。要跳出生死,来去自如,自己绝对可以做主,除非有道有功夫的人才可以做到。比如曹山祖师,徒弟要他多留几天,他就多留几天。再如儒者罗近溪也是一样,都有破除死魔的本事。所以说死魔不自在而命断,你自己做不了主,它几时来,那个功能就几时到,你立刻就要走。当你能做得了主时,始知我命不由天。这不是吹牛的,要定力,要功夫才办得到,自己这条命,才的确可以不由死魔所支配。

  第四个是“天魔”,这是外来的,障碍你修善行,今天这个世界都是魔境界的世界。换句话说,被物质文明迷惑的,也是魔境界,这些都是他化自在天天魔的变化。

  这些魔境,如果以禅宗的一句话来表达,更简单明了:“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做不了主,就是天魔。整天脑子昏昏沉沉的,则是阴魔。

  由彼等能障不死涅槃故名曰魔。佛法所说的魔,就是一切能障碍你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

  小乘证见道位,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注意,修行打坐,做四加行功夫,只要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念空,念头真正到达空的人,就是于三宝所获得证信,的确见到真空了。以这小乘偏空之果,也能降伏了粗分的天魔,不一定要证到罗汉境界才降伏天魔。只要念头一空、一定,证到这一点,就可以降伏天魔。

  得有余依涅槃时,永断一切烦恼,故降伏烦恼魔。

  达到有余依涅槃时,身心皆空,完全清净,虽然是有余依涅槃,阿赖耶识根本也没有断,但是,已经可以降伏一切的烦恼魔。一切妄念不起作用,就是烦恼魔断了。

  若证俱解脱阿罗汉,能加持寿行,得自在故降伏死魔。

  道家经常讲长生不老,有没有这回事?学佛的人一听就斥为外道。乱批评!佛经上也告诉你有这回事。证到大阿罗汉果,寿命可以自己做主。比如佛经里头有句留形住世,佛吩咐四大弟子,迦叶尊者、罗睺罗尊者、宾头卢尊者、君屠钵叹尊者等,受佛授记留形住世,等待下一劫弥勒佛到来。

  有一种方法可以请宾头卢尊者来。从前在普陀山、九华山、峨嵋山的丛林下常会有这种事,有钱的施主们来打千僧斋,供养一千个和尚吃一餐素斋,再送每人一块银洋。和尚一听打千僧斋,老远都赶了来,吃一餐好的素斋,又可拿红包。这时候,我们这位大师兄宾头卢尊者会来,他来时没人知道,不过他走后会告诉你,证明佛法是真的,只是过后才让你知道。

  你只要好好修行,证到了解脱阿罗汉果,能加持自己的寿命,可以得自在,你爱走就走,不走就留下,降伏了死魔。这个魔最难降伏,真不容易,要得到阿罗汉果才行。

  所以大家问我:怎么样叫报身成就?做到能降伏死魔,当然报身就成就了,做到这样才能祛病延年,任何疾病都能去得了。

  证得无余依涅槃时,尽灭惑业所感有漏取蕴,降伏粗分五蕴魔。

  达到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粗分的五蕴魔降伏了。

  方才我们介绍的是小乘的修证次第,现在让我们看看大乘的情况。

  大乘证得不退转相,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达到不退转地,就是得到真空生妙有不退转智时,那些粗分的天魔境界,可以降伏了。

  得八地,已于无分别智得自在故,降余粗分三魔。一直修到了八地,得到了无分别智,才能降伏粗分的另外三种魔境。

  微细四魔者,谓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即微细蕴魔。到了大乘境界,除了降伏那些粗分的四种魔境之外,还要注意检查、降伏那些细微的魔境。

  什么是微细的魔境呢?无始以来,我们思想生命的无明习气的根,得了道以后,配合生起了意生身,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如果这些阴神、阳神不是大彻大悟后生起的,而只是夹带了一种欲望,由一种希求心而生的,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蕴魔。

  大乘菩萨道的魔境,微细得让你分辨不出来。当然大家修持还不到这个境界,不懂得真正的意生身,那是菩提道的成果,法报化三身成就。重点在: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五蕴魔,换句话说,也是由我见我执来的。人舍不得自己,空了不干,总要抓住一个幻化之身。

  无明习气地,即微细烦恼魔。

  人的根本无明,连自己都不知道,只要最后一品无明习气还在,就有“微细烦恼”。随便讲顿悟,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拿教理来讲,这正是无明习气的烦恼魔。注意,所以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别说你做不到,即使你做到了,你还见不见?说不见,你在昏沉中——烦恼魔;说见,你早有一个见了;你说我两样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向上一路请你道来,道不来,按下水去,这是船子德诚禅师的教育法。

  所以古代的大禅师们,通宗的,一定是通教理,自己对自己检查得非常深入。既然你通宗,悟了,悟了你就懂,佛境界无所不知,你还有不知的,那就不算悟。儒家都讲了,“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出世法学佛呢!

  不可思议变化生死,即微细死魔。

  刚才讲大阿罗汉才能了脱生死,破了死魔。什么是死魔?即使你活上五百年或一千年,还没有破了死魔,还在变易生死中,只是把分段生死拉长,仍要受变易生死所左右,属于微细死魔之中。

  微细两字要注意,你自己都不知道,检查不出来,假定这个检查得出来,你的般若智慧就成功了。佛者觉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自觉很不容易,自己的心理烦恼等等,起了一点点都要能够知道。

  欲超彼三魔凡能作障之法,即微细天魔。

  在修行的过程里,凡是使我们不能跳出前面这三种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所有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比方说时代的变化障碍了你,不能修了,这些就属于天魔引起的。乃至自己造作出的环境,障碍了自己修道,也是天魔的关系。这些境况,无形中把你拉到另外一面去。

  降伏微细四魔,是法身功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这里要特别注意,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说到这里,我要问大家一句,禅宗的破三关、大彻大悟又是什么情形呢?对这些经典没有研究,不要随便讲悟,真正的悟与这里所讲的情形是相同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

  大乘修定的方法: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三摩地为加行。顺行,由凡夫而到达声闻、缘觉。由人道而修天道,天道而修声闻道,由修声闻道而修缘觉道、菩萨道,节节向上。

  什么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要吃动物时,两腿一蹦,出了最大的力量,最快速的动作,形容成道顿悟。狮子奋迅三昧,是大乘顿悟的路子。

  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顿悟了,见道以后才开始修道,修道是超越等持定慧的力量。

  其修根本时,先从初静虑直往灭尽定。

  修根本的时候,先从初禅开始,连贯的四禅八定都不能缺少,都要修到,直至灭尽定。

  全无超越修一返,在这当中,修大乘道的,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理是顿悟,功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不超越等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走。说自己悟了,结果功夫没有到,你骗谁?欺天乎!

  次于八定间杂灭尽定而修一返。谓从灭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仍入灭定。

  其次,修成功以后的人,见道以后修道,功夫也到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功夫随便你玩耍,或者两腿一盘,马上进入灭尽定,等一下境界又进入初禅去了。下面就告诉我们随便玩耍。

  楞伽经也说,大乘菩萨悟道以后修道,到家了以后,十地菩萨有时也到初地菩萨境界随便玩玩。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件事,经典上讲,佛入定无所不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时,一切色,一切音声,如掌中观庵摩罗果,看得很清楚,佛都知道。但是有一回,佛在恒河边打坐,一大队马车经过,声音吵得弟子们都坐不住了,结果他老人家还在那里打坐入定,等他出定的时候,张开眼睛一看,咦?怎么旁边路上都是泥巴、马蹄印?佛是不是入昏沉定去了?当人入初禅定的时候,蚂蚁叫都听得见,怎么佛听不见呢?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在佛就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在凡夫绝对是昏沉,绝对是无明。悟了道的人,由初禅到九次第定随便挑,一切得自在;没有见道,没有修道成就的时候,纵然入定,全是自己不能做主,都叫做打妄想、造业。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