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衲子心:以苦为师
禅林衲子心:以苦为师
文/见寅法师
《论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如果缺乏善知识的引导,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正确的存在价值与方向;在人类历史的洪流中,如果缺乏善知识的传承,那穷劫积累的无价知识瑰宝,将无法进一步泽润后代,人们更无法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为生命的升华而勇敢进取;而在无常的幻化舞台中,如果缺乏善知识的针砭与拨云见月,人们恐将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尘劳当中,载浮载沉,失去觉照,不知归处。
师者,就是善知识。良师如镜,忠言直谏,不仅照出我们内心的烦恼真相,照出我们的迷惑与无知,也提醒了我们还可以成长的高度;以师为镜,可以明得失,知进退,是故人生不可无良师。师者又如园丁,剪除我们的烦恼枝,供输我们成长的养份,也唯有良师能鉴赏我们辛劳中的甜美果实。
万物为灵,是因为众生有觉性,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能够作主、作用,如此生命的价值方得以彰显,生命的归处才值得我们期待。师者虽不是我们的觉性,不能替代我们成就一切,却能砥砺我们的觉性,彰显我们的心念,这是因为良师是正确的知见来源,有了正确的知见,觉性才能得其所用,正如佛法“八正道”的道理,是以正知见为基础,才能在择法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中道,不迷惑于二元对立的纷扰,最后如实地达到正确的解脱。佛经有云,“遇善知识难,听闻佛法难,生值佛世难”,这是末法众生的悲哀。所谓善知识难求,假使一盲引众盲,闇闇长夜诸有,流浪生死大海,皆因无明无知,是以要珍惜良师,因为正知见难遭难闻。
所谓人生导师,要能教导我们正确的知见,以指标月,善明人心,故善为人师者,能从无常当中体悟其中不变的真常,利用一切生灭法的方便教化,指出不生灭处的常住真心。故如来号为天人师,是成就十方众生的人天导师,而佛法的知见,就是要阐明无常的道理。佛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皆有生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人们不解这个道理,执着一切生灭法相,却始终留不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失落的情绪,常能障蔽我们的觉性,令我们不能作主,这就是苦。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些从尘境中幻起的种种觉受,都是因我们的好恶心分别取舍而成,却不离生灭的本质,感受的无常与幻变常令我们无所适从,所以从中衍生出的种种苦,所谓“苦上加苦、乐的衰坏之苦、心念迁流不停的苦”,这三种苦是所有一切苦的本质与根源,来自心中的烦恼与无明,却障蔽了我们这念真心的觉照作主能力。
修行路上,佛法“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更是以苦谛为基础,以觉苦为修行度众的动力,只有从苦受来生出对境界的厌离心,才能对治我们受欲望的等流牵引,这就是截断生死流,也是修行上“转念、放下”的法门。再者,遇事能够反求诸己,检讨反省,惭愧忏悔,则是放下妄想的开始,这是因为在觉苦的过程当中,能够思惟苦的本质,是肇因于偏执的心念与错误的知见,进而返照所执境界的生灭无常与虚幻不实,故能有分辨一切法的知见与智慧,而不致迷失在六根、六尘、六识的尘劳阴境当中。是以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常提示我们“觉照、觉察、觉悟”的用功方式,透过“惭愧忏悔,检讨反省”来放下执着,这就是藉假修真,返迷归家的道路,最后安住在觉性当中。
从教理来看,如天台宗圆教所言“苦即法身”,知苦境不作苦想,没有妄想成见的心就是真如,明白“苦”的感受是知见的偏执误认,是相对假的错觉,正如同“苦”或“乐”是我们分别比较后的结论。所谓苦的内涵,谁又能如实定义呢?是故境界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自己的解读与认定:因为我们无法洞悉苦境的虚幻无常,不知苦境的感受是贪、瞋、痴种子的现行变化所假托,更找不到“谁在苦”的心念起处。所以我们藉苦修真,须从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进一步体会三轮体空“无苦境、无受苦者,也无让我们苦的对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于“苦境”这个讯息的解读方向,就可以转识成智;进而若能知苦境而返照能知的这念心,进而安住保任,则苦更成为标月之指、破暗明灯,也是《圆觉经》所言“随顺觉性”、《楞严经》所云“反闻闻自性”,契入顿悟自性之钥。
因此,修行要能“以苦为师”,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识达就是修行的正知见,能从苦因当中体悟生灭中的不生灭,不生灭就是觉性,找到不生灭处就有安住的立足点;这就是修行的正知见,也是保任自心、真正用功的开始。也唯有以正知见为师,才能在善恶境界当中,“判知无求”,而不致逐流两边,认贼为父,流转生死而不自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