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冯学成: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来源:   作者:冯学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冯学成: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三)

 

  (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

  如果说天台宗的一念三干和圆融三谛是以由点及面的方 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的话,那么华严宗所提出的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则是从面到点的方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成都文殊院有一幅对联,直接引用唐代华严宗著名大师李通玄居士的一段文: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

  李通玄是唐家宗室贵胄,少年时与那位既是隐士神仙,又是谋士宰相的邺侯李泌相好,后隐居五台方山,号“方山长者”,因其每日以柏叶枣泥为丸,日服十枚为食,世人又尊称他为“枣柏大士”。在他的著述中,把《易经》融入《华严经》而著成《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在华严宗内自成一系。上面这幅对联,饶有趣味,深寓禅机。你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过去未来这“十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或就是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个活泼泼的一念之中,我们的这一念,就包容过无限的时间,包容了一切的一切。这层意思再一展开,那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的宇宙,又是相互融摄的,无限遥远的东方与无限遥远的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左右、前后、过去未来的无限空间,彼此毫无间隔,不说近在咫尺,连秋毫之末这样无限小的距离都不存在。总之,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全都消融在人们现在当下的这一念之中。这似乎比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还要来得直截,来得了当,极乐的佛土与铁围山下的地狱竟无一丝一毫的隔离,诸佛菩萨和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一念之中,万法齐具,无缺无漏,不多不少。而说明这样宏大境界的,就是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及有关教义。

  天台宗的教义是从《法华经》中引伸发挥而来,华严宗的教义则是从《华严经》中引伸发挥而来,而且同样具有“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气概。《华严经》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证悟的“大圆镜智”的非常境界,在“大圆镜智”中,一切万有无不映现;山河大地、风土人情、日月星辰、地狱、人间、天堂、佛土,乃至十世古今,无边刹土,一切一切,无穷无尽的事物全都映现于其中。华严宗因此推论,人生宇宙,过去未来,善恶美丑等一切事物和现象既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但同时又相互融摄,既有个体的特殊性,又有彼此相互贯通的一体性。基于此,华严宗建立了独特的法界缘起这一学说。

  依唯识学而言,法谓轨持,有事物、本质、特性、规律等多层意义;界为分界、类别。如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的总合,为区分其性别和功能,故用“界”来区别。而一般佛教内泛指这个法界,则超出了唯识学所下的定义,而成了既是本体宇宙,又是现象宇宙,既是心,又是物的一种全新的范畴。说到底,法界就是真如、实相、宇宙、世界和人们都拥有的这个心。

  在佛教内,因经论或宗派的不同,对法界的开合分类也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多种表达方式。一法界就是缘起法界、真如法界、一真法界、清净法界。前面“一念三千”中天台宗曾讲了十法界。华严宗则既讲一法界,也讲三法界,还讲四法界、五法界和十法界。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大师在其《华严法界观》中建立了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观是止观的观,是在禅定的基础上对般若进行专修。天台宗的根本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摩诃是印度古梵音,意思是大,就是宏大的止观。华严宗的《华严法界观》也是一种宏大的止观,“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为体,方广为用,佛为果,华严为因。另外,华又被喻为万行,严被喻为大智。总的意思是以大智慧为主,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严大方广,成佛果也”。而法界则唯一真法界,总摄宇宙万有,就是人们的这个心、这个念。心与万境相融,于是就产生了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法界观》是华严宗重要的观法,又较为简要,下面作一些介绍。

  在《华严法界观》中,理法界就是真空观。所谓真空,就 是“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的这么一种观法,或因修观而达到这么一种精神状态。理是指世界万物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这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客观性与主观的同一性无别无异。理法界的真空观有四层,第一层是“会色归空观”,第二层是“明色即空观”,第三层是“空色无碍观”,第四层是“泯绝无寄观”。这四层空观,都是要使主观精神在“色空”的关系上步步深入和拔高,使自己在万事万物的现象中达到“自在无碍”和“泯绝无寄”的超然。

  在《华严法界观》中,理事无碍法界就是理事无碍观,理是心意识抽绎出来的,无形无相,全在事物之中,与万事万物互为存亡,互不相碍。无碍是华严宗的重要范畴,指心、事、物、理之间一体互摄,没有丝毫的隔障。万事万物不会因时间、空间或物体的隔障而丧失一体性的联系。如同爱因斯坦的那个“宇宙统一场”一样,使宇宙中的一切,从星系到尘埃,从宇宙的初始到终结,这个“宇宙统一场”总是无碍地作用于整个宇宙的任何角落。而这个理事无碍法界就是要说明理由事显,事中合理,宇宙万法因其“无自性”而能缘起。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因缘而生的一切俱无自必性,所以才能理事两俱无碍。从这里可以看到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可以看到运动的无限性和精神创造的自由性。理与事无碍,事物可以无穷地变化,精神可以无穷地创新。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在理事无碍观中对此建立了“十门”。

  一是“理遍于事门”。人生字宙,不论自然的,社会的、宏观的,微观的,事物总是无穷无尽,所以其中的“理”也是无穷无尽的,并存在于无穷无尽的事物中。事物又在发中,总有新事物产生,新事物也是无穷无尽的,新道理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事无止境,理也没有止境。

  二是“遍于理门”。既有其理,必有其事,精神同样以产生物质。理与事无碍,事也与理无碍,理既然遍于事,同样事也遍于理。好道理生好事,恶道理生恶事。

  三是“依理成事门”。现代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大工业生产似乎证明着这个古老的命题,有了一个“理”、图纸制作出来,产品也会制造出来。另一方面,如孔子所说的“必以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事能显理门”。中国人爱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成则理成,要证明一个道理是否正确,最好是把能说明这个道理的事做出来。

  五是“以理夺事门”。世间上以理夺事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些新理论、新科技不是不断地对旧事物进行淘汰吗?佛教般若的精神就是空,空是大破大立、不停息的否定精神,不让人们世俗的主观精神在任何事上有歇泊之处。这样才能达到彻底的自由和解脱。

  六是“事能隐理门”。理能夺事,往往是理强于事。事能隐理.则是事强于理。这里的意思与黑格尔的“异化”相接近。正因为事能隐理,所以就应加强理的力量,使理不为事所夺。其实理事原本相即无碍,夺与不夺,隐与不隐全在主观精神自身的慧力。华严宗的这些观法,就是精神的层层突破和迈进。

  七是“真理即事门”。中国历史上就知与行的关系有过深入的探讨,有知难行易之说,有行难知易之说,还有知行合一之说。这些都是因人因事因缘的不同而有种种立论的差别。华严宗在这里是扬弃了时间、空间和人事上的外在性,就理就事而言,真正的理必然有事与之相应。如太空飞行古来就有其理,人类也能够在太空中飞行,在古代不能成其事,在今天就得到了证明。再如共产主义是真理,人类的发展必将进入共产主义,在今天虽然没有达到,那么明天、后天总会达到。真理即事,这是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有各种各样的理驱动着人们去干各种各样的事。

  第八是“事法即理门”。第九是“真理非事门”,第十是“事法非理门”,这三门都是对前面七门的扬弃和升华,第九门又扬弃第八门,第十门又扬弃第九门。总之是用般若缘起性空之理对理对事进行反复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观照,以达到这种理事无碍的境界。要知道,理事无碍是“中道”,因为这种处于“无碍”状态中的理和事,即非空,也非不空,无碍,你能说出其中的意味吗?

  在《华严法界观》中,事事无碍法界就是周遍含容观。指万事万物各有自性自相,各有各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以区别于其它事物,所以组成了纷纷芸芸的现象世界。但因“理”行于其中,为“理”所包容,如虚空一样互摄无碍。“以理容事,全事如理,所以无碍”。事物与事物之间“事事相望,多缘互应,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所以无碍。在事事无碍的这个周遍含容观中也开了“十门”让人一层一层地深入。

  一是“理如事门”。万事万物莫不有其自性,这个自性就是该事物的”理”,这个“理”与该事物丝丝入扣,不离不舍。 如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盐就不可能是甜的,糖也不可能是咸的,因为理必如事,与事相应。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是理如于事,现代社会讲责权利,讲岗位职责也是理如于事。社会生活如此,科学技术和生产部门更是如此。

  二是“事如理门”。理大事也大,事大理也大;理深事也深,事深理也深。在人们主观精神中,在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中,往往是事跟随着理而行走,人们总是把理想转变为现实。那些不能转变为现实的理想,当然事不如理或理不如事了,这些理和事就是虚假不实的妄见。

  三是“事含理事门”。在华严宗看来,不论理与事或事与理,总是处在一与多,或一与万有的关系中。哪怕一粒无限小的“微尘”,都可以“容摄无边法界”,所以宇宙万法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别的、特殊的现象中得到全部的显现。既然“微尘”有这样无边的性能,那么“一切法”同样有这样的性能。如一张小木桌,必是某株树木被人砍伐后加工做成的,这株树有其漫长的种类发展演变史,其光合作用可以与太阳乃至宇宙群星搭上关系。而木匠则是社会的人,有着全部的社会关系的信息,如木匠的斧锯刀尺可以联系到无穷的关系,木匠的衣食住行也可以联系到无穷的关系。而从购买使用这张小木桌的人也可以联系到无穷的关系,等等。

  四是“通局无碍门”。通局是万有的联系,这种联系,如同宇宙中群星辉映,在虚空中没有半点障碍。每一个星球的光辉都照耀着宇宙,同时又接受其它星球光辉的照耀,于是形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光网”,互交互融,并成为一体。

  五是“广狭无碍门”。事理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既然“通局无碍”,“事理互融”,那么形态上的大小、广狭、深浅、远近、是非、善恶、一切差别就没有绝对性。何况以相对论而言,如庄子所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大有大的有限性,小有小的无限性;大小、有限无限的统一就是这个广狭无碍门。

  六是“遍容无碍门”。一可以进入无穷之多,无穷之多可以归摄于一。无穷多的每一个单一个体又同时含摄了无穷之多,所以称之为遍容无碍。

  七是“摄入无碍门”。遍容无碍偏重于多与多之间的“遍容”与“无碍”,这个摄入无碍则专指一与多的那种“摄入”和“无碍”。

  八是“交涉无碍门”。前面均就性能而言.这里专就动态而言。有“无碍”的那种互摄互融的性能,当然必有能够互融互摄的“交涉”关系,这种“交涉”同样是“无碍”的。正因为有“交涉无碍”,那种种“事事无碍”才能得以成为事实和真理。

  九是“相互无碍门”。我中有他,他中有我,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我他彼此互融互在。一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相互无碍。

  十是“溥融无碍门”。溥者普也,包括一和一切,同时互融无碍,无须在时间和空间中加以论证,融会了前面那九门。

  以上是对《华严法界观》所作的极为粗浅的介绍,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华严教观。严格意义上的华严教观要严密和深入得多,而且与专门的修行有关。《华严法界观》也是一种心法,是华严宗人禅修时所作的一种系统性的、以华严教义为宗旨的思维修,而且是落实在具体的意念或念头之上。如圭峰宗密大师在对《华严法界观》所作的注解后面,有一段有趣的偈颂,叫“漩澓颂”:

  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

  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只用一念观一境,一切诸境同时会。

  于一境中一切智,一切智中诸法界。

  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

  时处帝网现重重,一切智通无挂碍。

  帝网就是印度神话中的帝释天王的宝网;这张宝网的线如激光束,网线是钻石珠宝结成。网线与网珠光辉映,每个珠宝都映现出宝网的全体。华严宗和佛教其它宗派都爱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宇宙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念头与念头的关系。华严宗的法藏大师在讲这个“事事无碍”、“圆融无碍”和“缘起无尽”时,曾用了十面镜子分十方安立,在这十面镜子中间放了一尊佛像,并点了一支蜡烛。于是这十面镜子“互影交光”,佛像和烛光重重迭迭,使那些学者们立即领悟到了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的道理。

  法藏在为武则天讲“十玄门”时,武则天不懂,他以殿前金狮子作为譬喻,从心念、金和狮子的关系上反复喻说,百余句话,就使武则天“开悟其旨”。

  杜顺大师的三法界后来又被扩充为四法界,就是在前面加了一个事法界。后来还有十法界之说,就是事法界、理法界、境法界、行法界、体法界、用法界、顺法界、达法界、教法界、义法界这十种,不外是四法界的引伸。

  华严宗的“圆融周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把人们狭隘的眼界引向了总体宇宙的这个“华藏世界海”之中,把个体的认识活动纳入了星光辉映的群体智慧的海洋中。以往佛教讲智慧,大多是着重于当事者个人——离开了当事者个人,一切就无法谈起。但佛法毕竟是面向众生的。有无穷无尽的众生,又有无穷无尽的佛菩萨,如何使这种种差别的精神世界得到统一,华严宗的这个“圆融无碍”、“法界缘起”的学说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宇宙现象的差别性和统一性,人们主观精神和认识的差别性和统一性在华严宗的教义中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而且归摄在人们的那一念的心中,统一在无穷的精神网络中。

  再如法藏大师的十玄门,仅就题目就十分有趣,稍有哲学常识的人也不难理解,这十玄门分别为;一、同时俱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即帝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无不与心理和思维认识有关,并可使认识和思维开窍。

  不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和禅宗;其理性成份都相当重。从上面唯识学、《大乘起信论》、天台和华严的教旨中看不到什么神异和荒诞,里面唯有纯精神的力量在其中运行。 它们都是充分运用理智之光,来观照我们这个世界,观照我 们这个心灵。特别是中国佛教,如天台宗和华严宗所设立的各种止观,已经没有印度文化中的那层神秘色彩,给人以现 实的、智慧的精神力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