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六章)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5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

  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差别。由禅定中得到智慧的力量、得到法身、得到佛法净土,此称法国土。比如净土宗阿弥陀佛的净土,即是法国土。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法师弘法的人,要想度一切众生,必须定力、慧力庄严。所谓庄严,不是现代建筑的装潢气派,那是假庄严;真庄严必须定慧成就,才有资格度一切众生。

  《华严经》颂云:‘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

  颂和中文的诗一样,有长短句。为什么祖师们作的经偈叫偈而不叫诗?因为以文学标准来说,偶不合音韵,不够诗的标准,但是格式又像诗,所以另创一名叫偈,白话、文言均可作偈。

  ‘众生惑见’,惑、见是两个名词。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悟道?因为有惑,被迷住了,不知道就是惑。惑有见惑、思惑。见惑就是现代所讲的主观的成见、意见或观点;被见惑所困就是所谓的‘我见’。思惑是贪嗔痴的妄念不能清净、被障碍住。见、思二种惑构成了习气,习气就是结使。人的主观成见和私欲用惯了便成‘结’,久而久之使意识思想形成一种形态,而且非常坚固。以心理行为做严格的分类,这种结使有九十八种之多。结使不能断,连小乘的果位都证不到,不要说大乘的菩萨道了!惑也叫惑业,这个业力永远把你捆绑住。学问越好的人,见惑越厉害,也越难成道。那学问不好的呢?是水泥一坨,头脑不空灵,思想没有智慧,属于思惑中的无明、愚痴重,因习气业力转生使脑子笨,也没有办法成道。

  ‘恒随缚’,一切众生永远被惑见捆绑住。所以说究竟成佛是一个观念问题,一念转变,万法唯心。

  ‘无始稠林未除翦’,无始以来的惑见像原始森林一样,浓浓密密、一重重地把你遮住,使你上不见天日。每一个人生来习气不同,观念不同。有些人爱笑、有些人爱哭,有些人爱骂人、有些人喜欢恭维人。 个性不同,各有习气,这都是无始以来惑见的稠林把你罩住了!所以修行要转识成智,此习气转不了,没有希望的。

  ‘与志共俱心并生’,无始以来,不只此生,多生累劫惑见的业力,配合意志共同与生命俱来。每个人的个性在末出娘胎时就已经有了。有些老妈妈生孩子的经验多,就知道每个孩子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在肚子里开运动会,拳打脚踢,有些个性很文静;有些哭爱闹的连母亲的的情绪也受影响。

  惑见的碉林与生命的意志俱来,和后天的心理作用并生,跟著生命而变化。所以学佛的人把现有的心理习气转变了还不算数,最难的是把无始以来习气的根转变过来,才算成功,这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把你关在这里打坐,坐二、三个月,一天到晚瞪起眼睛看著你,你蛮乖的,那是假的,无始以来习气的稠林去不掉的,遇缘进发,碰到外在环境一变又爆发了。

  ‘常相羁系不断绝’,无始以来这股习气、烦恼,永远把你羁绊住,断不了,使你跳不出生死。

  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

  同学经常问妄想怎么去?妄想不是一个东西,妄者虚妄也;虚者不实在,它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实在的、假的。我们思想本身就是空洞的,所以叫妄想。既然是妄想,你何必再费事想办法去除妄想?这叫吃饱饭没事做,你想另用一个方法去除妄想,也是一个大妄想。可是有些水泥做的脑子,他就是点不通。当法师的只好因材施教,告诉他先吃素七天。来问法时,洗澡洗干净,带些供养来,跪著,慢慢求。过三个钟头再传你一个法,法多得很,爱怎么传就怎么传,然后慢慢去妄想。其实是拿一个大妄想给你。你抓住大妄想,觉得小妄想清净,还以为有效、有进步!人不自欺就欺人,再不然被人欺,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华严经》告诉你,只是个妄想,妄想的本身非实物,它不是一个东西,这句话不在我这里哦!在经典上。

  妄想怎么来的?‘不离心无处所’,妄想唯心所生,妄想本身就是个妄念,你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个大妄念,已经被自己欺骗了!一个人好好地活著做什么功夫呢?打通任督二脉,眼睛看什么境界,那不是学神经吗!这些都是唯心所生,你自己被心所骗。所以佛经告诉你‘不离于自心’。那么,心在哪里呢?此心无处所。

  道家有些修法说是传你一个道,或者守窍、守肚肠、守丹田。女人守丹田是大危险,容易月经错乱,严重且有血崩之虞,不要乱搞!据我所知,有一些地方乱传!这里是个什么道(指肚肠)?这里是白骨一砣;是肠子,最脏的地方。如果道在这里,我的肚皮算便宜一点卖给你!不要自己欺骗自己!道也不在身体上,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在哪里?无处所,没有—个固定的位置。说道应该从某个地方开始修已经错误,那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儿。所以劝各位要看佛经,看了自然懂,自然知道方法:不离于心。

  定功有进退,智慧无生灭

  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

  佛告诉你真话!其实妄念几时去得了?我们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见、思惑去不掉。不要著急,要慢慢做功夫,定力深了,才能排除这些妄想。不过,别以为定力深了,心境绝对清净时就成道了!注意佛经告诉你的话:‘仍退转’,靠不住的,仍然会退转的,非到达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所以说,即使到达禅定的境界,一念清净,还会有退转时,况且你还有心呢!守著这个身体这里搞那里通,那是道吗?那是在打大妄想,把有限的时间、精神耗在修身体上,爬来爬去,你是变蚂蚁还是变什么?又想转河车引导,没有用的,非出毛病不可的。

  真正成佛,心念绝对纯净、纯空,明心见性,要到金刚道灭才行。菩萨从初地、二地……到十地还不算数,十地以后要得金刚喻定。什么叫金刚喻定?如金刚之颠扑不破,到六道打滚度众生还在定中,永远不破、不变。金刚道灭除一切烦恼时,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无修无证,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证,自然无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后无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无功行道还不算数,到达了金刚喻定以后,得了大定、大智慧,到达无修无证,灭一切苦,度一切烦恼,才算登彼岸,才是‘金刚道灭方缘起竟’。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华严经》的一段话,接著又引用《大涅槃经》。

  不迎佛骨却参禅的韩愈

  《大涅槃经》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又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要想明心见性成佛,除了修定修慧,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是佛在《大涅槃经》告诉我们的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学佛为什么要先修定?好比修定为什么要先打坐,打坐并不是修定,也不是真正修道,只是开始练习修定。定并不一定打坐,你看阿弥陀佛是站著的,站著也能定;跳舞姿势一摆也可以定;讲话、走路也可以定,无往而不定。不要以为打坐闭眼才叫定,如果只有打坐才叫定,我劝你别修了,拿一块泥巴捏一个泥人坐著,几千年也不会动。大家要把定的道理搞清楚。

  ‘先以定动’,为什么定要用个‘动’字?动者,动摇习气的根本。在思想领域中,烦恼、妄想污浊龌龊,先用定把它净化,转化习气,使习气动摇,所以叫‘定动’。那么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靠智慧,定到极点,智慧成就,业根拔掉。此乃‘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八个字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有一段有名的公案。唐宪宗信佛,但是不懂佛法,只是宗教情绪的迷信,耗费无以数计的人力、财力,从印度迎佛舍利供养。韩愈站在儒家立场批驳,为了一个死了的老和尚的一块骨头而动员国力浪费公帑,如果把那些钱用来替国家作社会福利,可以办多少事啊!韩愈反对得并没有错!然而唐宪宗听不进去,把韩愈贬到边疆,其实他规规矩矩并不反对佛,只是反对当时的佛教与和尚。韩愈到了潮州,与悟了道的大和尚来往,并且供养和尚三件衣服。两人为友,不谈佛法。一日韩愈向大和尚求道,大和尚默而不语。韩愈不明其意,小沙弥三平看韩愈年纪大蛮可怜,为他解惑,在禅床敲三下,韩愈仍不懂,三平便告诉他:‘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感谢不止,说在小和尚处得了一点好处。师父一听,拿起棍子要打徒弟,骂他多嘴,怪他讲得不好,因为这个是理,到底韩愈未悟入,讲理没有用。

  业力与定力拔河

  《大智度论》云:‘禅定为父,智慧为母,能生一切导师。’

  很多人问准提佛母是不是女的?佛菩萨没有男女相,那为什么称佛为妈妈?佛母者,智慧为母,大智慧成就。所以学佛修道最后的成就不是功夫,是智慧;智慧不到,不会成就。功夫是修出来的,靠不住的,凡修得成功的东西就坏得了!只有一个东西不会坏:不生不灭的大智慧,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讲不生不灭的大智慧。修行要先由禅定开始修,‘禅定为父,智慧为母’,只有禅定与智慧能生一切导师,导师就是佛,众生之所以能够成佛,非修定得慧不可。

  又云:‘以业力故入生死;以定力故出生死。’

  注意哦!想了生脱死,或者死时干脆俐落一点,除了修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说打坐算不算修定?不算,如果打坐还要听腿指挥,那不要学打坐,两腿一麻就唉哟下坐,那不是听腿指挥吗?那不叫修定,那叫修腿。打坐只是练习修定的方法之一而已!与定不相干。打坐腿痛是四大业力牵制之故,四大一身都是业力,因业力而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因为心不能了,所以说‘以业力故入生死’。

  ‘以定力故出生死’,要跳出生死,或临死潇洒一点,就要具有定力。先不管悟不悟,说某某人破参,破个什么参?再参也没有用,那不叫参,叫‘跛参’,实在太差了!定力都不到,还被生老病死所困。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被生死所转,那是什么力量呢?非上帝的力量,也非菩萨的力量,更不是阎王的力量,是自心的业力所支使。接著永明寿禅师引用禅宗的著作:

  散男子、散女人对善男子、善女人

  故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发其照。’

  ‘故云’不是佛经上的,读书要注意,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中国禅宗祖师的著作,分析得很清楚。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修禅定功夫时,如果没有大智慧的定,就不能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什么是涅槃寂灭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解脱。那么,智慧如何成就呢?

  ‘智非禅无以发其照’,智慧的妙用如果没有经过禅定功夫的锻炼,就不能如太阳般照亮天下。智慧是大照明的明灯,非经禅定修持,就无以发其照。

  何者?谓禅无智,但是事定;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

  ‘谓禅无智,但是事定’,光作功夫,打起坐来迷迷糊糊、舒舒服服地在那里享受,这叫凡夫禅,充其量只是静的境界,还不算禅定。因此,禅若没有智慧的发照作用,只能算是一点静坐功夫而已!与定不相干,这点千万注意!

  ‘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在禅定功夫中,由佛法的智慧达到明心见性,才是上等的定。但上等的定并不一定是禅宗,不要把禅定和禅宗混为一谈,不过,禅宗离不开禅定。此话我已再三申明。

  若智不得禅,乃为散善分别慧,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照,离动分别成实慧故。

  ‘若智不得禅,乃为散善分别慧’,你先研究经教的理,佛理搞通了,很有智慧,但是功夫不到、定力不够,妄念一动,或生理一起作用,你就把握不住,纵使把《华严经》全部背得,也抵不住事,此即‘智不得禅’,禅定功夫不够。‘乃为散善’,如此不能说你不善,算是好了;也不能说你不在学佛,是在学佛,然而走‘散善’,不是知止为善。有时善心发了,就阿弥陀佛;有时毛病来了,就‘阿弥陀佛’,这叫散善,不是真善。所以佛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是不容易的,我们年轻时调皮,把善男子、善女人,谐音成‘散男子、散女人’。因此有智慧学问好,没有真定禅定的功夫,只能算是散善而已!仍属人道中的事,这个散善叫做分别智慧、妄想智慧,不是真智慧;不是能得解脱、证涅槃的智慧。

  ‘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照’,智慧若有了定力,如密室中的灯不晃动,永远在清净境界中,照见万法万象。禅定的心镜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样。

  ‘离动分别成实慧故’,这个时候,真得定力的智慧,没有分别心,都照见。照见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而无分别杂念。换句话说,杂乱的念头不跳动,此心寂照,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法门。

  起念现定境,心寂智无边

  若定慧双运,动寂融通,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运无涯之照。

  又是一副好对子!再进一步更高明的人,‘若定慧双运’,定慧如车之双轮,同时连转滚动,有定即有慧,有慧即有定。

  ‘动寂融通’,这种人是大菩萨的境界,不一定出世,就在入世、做事的动中永远清净,动寂融会,贯通为一,走的是上乘佛法的大菩萨道,不能拿普通定慧来规范他。

  ‘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已无法用怎么修定,修哪一步功夫这些标准来范围他了,他的起心动念无一而不合于佛法的三昧。

  ‘寂寂运无涯之照’,他虽在凡夫界中与凡夫—样在动,但此心永远在涅槃寂灭中,有无量无边的智慧。

  禅宗所走的路子就是‘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通无涯之照’。

  信受奉行正当时

  如上种种开示,种种证明,如是调停,如是剖析,削繁简要,去伪存真,以无数万亿诸方便门,皆令一切含生尽入此宗镜。

  以上所言种种开示,全是《华严经》、《大涅槃经》、《大智度论》等经论的要旨,我用这种方法将其中修持要点抽出,并有调停组成另一系统,同时为你们解剖分析;削去繁复之言,力求简化扼要;舍去假的,保留真的。为什么说那么多话?无非要使一切含生入此宗镜,明心见性!

  ‘众生’是包括了有生而无命,无知觉、无思想的;‘含生’是含有尘性的生命,有知觉、有感情。唯有含生的生命才能成佛;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众生不能成佛,只能成为佛的附属,谓之眷属佛,是附属国土而已!

  ‘入此宗镜’,此宗即成佛之宗;此镜能照见一切,所以本书也叫‘宗镜’。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之,唯有智者,犹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发掘。

  许多庙子上都收藏了《大藏经》,出钱买书的出家众、在家居士确实做了功德,值得欢喜赞叹!不过,都供养了众生——书虫。佛经开示的法门无数,一般人哪有功夫去看?永明寿禅师搜集了佛法的精华,把佛经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编辑成《宗镜录》。好比口袋中的宝贝。不是智人不给他看;你是智者就传给你。如房间里的金矿宝库,没有碰到识宝的人挖不出来。

  若珠蔽内衣里,弗因亲友所示,争致富饶;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承绍?设或明了,信入无疑,更在当人,克己成办。炼磨余习,直取相应。一切时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时。

  这一段古文看起来有点啰嗦,如果用长声慢念的方法念,不但不觉得啰嗦,反觉得很清楚。

  他说,《宗镜录》为我们引出佛法的法宝。‘珠蔽内衣里’是《法华经》内的典故。众生的肉体本来就有不生不灭的长生之宝,是我们自己找不出来。等于佛菩萨把一颗无价的宝珠缝在我们的衣服里,结 果我们不知道,还在外面讨饭,很可怜!如果找到自那衣服里的珠宝,你本来是个大富人。

  ‘弗因亲友所示’,亲友等于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已富裕?一旦悟道了,回转来找到自己的宝贝,你就知道自己是个富有之人。

  ‘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承绍’,这也是《法华经》上的故事。佛菩萨就是家长,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儿女。我们离家出走,菩萨们只好用诱导式教育把我们找回来,不然不能成佛。

  ‘设或明了,信入无疑’,‘设’字古人常用,即假设之意。假定明心见性、悟道了,真正信进去,没有怀疑了。那么,怎么悟道呢?你以为有个老师可以传你一个秘诀帮助你成道?没有这回事!连佛都帮不了你,佛只能教化人,没有办法代你修代你悟。佛的弟弟阿难,跟他几十年都走了错误的路子,以为佛是他哥哥,在他头上一指就可以成道!所以他不肯修,最后被佛骂一顿。修行要靠自己,不要搞错了!

  ‘更在当人,克己成办’,在世间做任何事业,不能信赖任何一个人,朋友、社会互助则有之,信赖则不行,要靠自己站起来。修行更是不能信赖他人,佛菩萨、善知识、老师……哪里能够帮助你成道!‘更在当人,克己成办’,要发狠自己站起来,限定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到悟了道,悟道以后还要不要修持呢?问题来了。

  ‘炼磨余习,直取相应’,道是悟了,习气则是要靠自己修行作功夫,慢慢磨转过来,然后直下承当。

  ‘一切时中,不得忘照’,任何时候,随时随地,不要忘记照顾自己的心念。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把自己过去所走的老路、恶业的熟路疏远隔离,转变为生路。把不习惯的修道之路慢慢熟练。修道是证自量境界,唯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没有办法帮低估,所以是‘自量生熟,各逐便宜’。用什么方法呢?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参禅也好,任何方法都可以用。

  ‘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时’,什么时间该修慧?什川时间该修定?有些同学写日记问我:‘老师给我安排一个修持的时间表。’我一看,唉呀!又是水泥的脑筋,你怎么不叫我替你安排几时吃饭、几时喝水!肚子饿了就吃饭,口干就喝水,你自己要‘自量生熟,各逐便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或者什么时候该换一个方法,要懂得变通。视自己情况而变,该静时,不随境物转动;不需要静时,做别的或看经也可以。知时知量,调正身心,这才叫修行。

  永明寿禅师什么话都吩咐完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要有自己的心得。

返回目录

-----------------------------------------------------------------------------------------------------------------

更多南怀瑾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