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62
寂感【原文】
慈湖。儒者也。不观仲尼之言。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则进于精神矣。复进于良知矣。然则是佛说之真知乎。曰。亦未也。真无存亡。真无出入也。莫知其乡则庶几矣。而犹未举其全也。仲尼又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泯思为而入寂。是莫知其乡也。无最后句。则成断灭。断灭。则无知矣。通天下之故。无上三句则成乱想。乱想则妄知矣。寂而通。是之谓真知也。然斯言也。论易也。非论心也。人以属之蓍卦而已。盖时未至。机未熟。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使人自得之也。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信矣。仲尼之为儒童菩萨也。然则读儒书足了生死。何以佛为。曰。佛谈如是妙理。遍于三藏。其在儒书。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仲尼非不知也。仲尼主世间法。释迦主出世间法也。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也。
寂感【译文】
有人问:“宋朝哲学家杨慈湖先生是研究儒家学术的人,难道他会没有看到《孟子》一书中引孔子言:‘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段话。也许他就是从这几句话进而推演为精神,又进而推演为良知的。这大概便是佛所说的真知吧?”我答道:这也未必。因为真知既无存亡,也没有出入。只有“莫知其乡”这一句与“真知”的意思略微有些接近,但仍不能说与真知完全相同。
其实,孔子还说过另外一段话:“任运自然,不关心虑之无思;任运自然,不须营造之无为。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渐渐的就可以体会、感悟到天下间的许多道理出来”能把“思”、“为”消灭干净而入于“寂”的状态,这是“莫知其乡”的意思。但如果没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则又成了佛教所说的断灭。断灭,就等于是无知。“通天下之故”,如果没有前面“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三句,又成了胡思乱想。乱想,便是虚假、不正确的知识、简介了。能够由‘寂’而入‘通’,这才可以称为真知。然而这样的言语,孔子也只是在论述《易经》时流露出来,并不是在论述心法妙用。人们总以为这些话只是和易经中的占卜算卦有关而已。因为当时接受佛陀教化的时节尚未到,众生得度的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孔子只是稍微露出一点消息寄托在《易经》中,使有心人自己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
太了不起了!孔子真的是非常善于解说心法的呀!因此我更加相信。孔子确实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儒童菩萨啊!那么既然读儒书也就足以了生死,为何还要学佛呢?我告诉大家:佛谈论好像真知这样的妙理遍于三藏十二部经中,而在儒书当中,千百句语言当中只是偶然才会提及一二句。孔夫子并非不知道妙理啊,只是因为孔夫子是以世间法教化为主,释迦牟尼佛却是以出世间法教化为主。心虽没有区别,但是门面招牌悬挂的却各有不同,求学的人不得不随因缘而各走各的门路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