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56菁华语录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56菁华语录

  处处无家处处家

  人有了家,心中有了事,

  有所住就有所不住,

  有所住就不自由。

  出了家,无所住而无所不住,

  实乃“处处无家处处家”。

  精华语录

  让孩子从小就有自食其力的观念,是为人师长、父母的责任。

  官职越高越要严以律己,才能取信于民。

  人与人相处,讲话实在是一大艺术,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口角皆因“说话”而起。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诳一切众生。

  希圣希贤希天,此等地位岂肯让他人占去;立功立德立言,这般事业还须属自己承担。

  有人住在人我是非里,有人住在荣华富贵里,有人住在名闻利养里,有人住在眷属情爱里。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有所住即为非住也。

  让佛法走入人间、社会,是现代佛弟子的使命。

  为人必须要求自我的健全,才能兼收自受用、他受用的效益。

  素食可以培养慈悲心、耐力和温驯的性格,又能健康、长寿。

  人生大事,生死问题各半。一般人朝诵《普门品》,暮念《阿弥陀经》,就是要解决生死的问题;念观音菩萨,意谓“了生”,念阿弥陀佛,意谓“脱死”。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六根作道场

  一个人要转烦恼为菩提,

  必须要好好处理自己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所谓“热闹场中好修行”。

  精华语录

  功名富贵皆人世浮荣,惟胸襟浩大是真受用。

  在修行的路上,八正道可以让我们人格完成、佛道完成、自我完成,让我们幸福快乐、美满生活、天下人我一如。

  眼的修行──

  一、要修慈眼,用慈眼关爱一切众生。

  二、要修慧眼,用慧眼辨别是非。

  三、要修法眼,用法眼观看事情。

  四、要修佛眼,用佛眼瞻仰人间。

  耳的修行──

  一、要善听,将不好的话听成好话。

  二、要谛听,注意听且不会听错。

  三、要兼听,听了这个还要听别人的看法。

  四、要全听,不断章取义,要把话听完。

  念念慈悲,是立德、立言、立功之本。

  在世间除了慈悲外,欢喜也很重要,跟活泼开朗的人在一起,自然会感染到信心和光明面;反之,与悲观者相处在一起,只会了无生气,看不到阳光。

  人生荣辱祸福皆业,该来的不必避,不该来的则不用去担心。

  寺庙对信众的功能:

  一、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

  二、听经闻法,可以增长信心。

  三、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

  四、道友聚会,能够以会会友。

  无为而治

  课徒是为人师者的责任。

  对徒众,

  我是采“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

  只要不违背常住的原则,

  都随大家的兴趣、特长去发挥。

  精华语录

  只要对人有益而无害者皆是善事,不仅要尽心去做,更要多多益善。

  对事情不要看一时,不要只看表面,要在生活中找出自我的一片空间,因一沙一石都有无限的世界。

  “圆满”并非易事,修行的层次每个阶段都不同,故其境界要自我突破,学无止境,道也是一样无止境。

  人的“歹命”要如何改?从身口意开始,这“因”与“果”间还需要靠“缘”来成就,故培缘首重结缘,结缘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及环境。

  修道者要有出家众的出离心(淡泊、耐烦)与在家众的人间性(热情、主动)。具备这两种性格,才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诸佛菩萨之所以成道,皆从“发愿”来。

  学佛首重欢喜,这种法喜是金银财宝所不及。

  保持内心清净之方,不外往好处想,往善事看。

  自我训练,随时精进,接受各种生活的考验,不要把自己定型。

  真正的修行非口说,非意念上想,非标榜给人家看,而是要切身力行的去实践。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要如何拥有人生?把自我融入大自然中,如花予人欣赏,如山水予人游玩,如桥梁予人通过,如树荫予人乘凉,如甘泉予人止渴……

  相由心生

  一个人是否有修行,

  看其相貌即可知道,

  因为“相由心生”。

  不管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确实,不要虚晃。

  一个有修有德者,

  皆从委屈、磨炼、吃苦中成长的。

  精华语录

  要让知识、学问、见解有所受益,必须要多看书,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对现代的僧青年,期望大家要常常在一起研习、沟通,自然就无门户之见。尽管各家宗风并不一样,但不妨彼此交流。

  经得起受教者,可以用棒喝;经不起的,只好用慈爱。慈严同尊,是佛门教育的特色。因此,藉宗教力量来辅导学生人格身心的塑造,是目前教育当务之急。

  虽不主张赶经忏,但并非不做功德佛事,因为佛事经忏其实就是在做了生脱死的事。对死者寄以无限祝福(脱死),对生者广结善缘(了生)。

  同样的佛事经忏,有人谈价钱,有人论佛法,心田不同,其功德也不会一样。

  身体上的病不算严重,最难治的是心理上的病。

  耐劳,更要耐怨;尊人,更要重己。

  要发挥稳定社会功能,如何建立共识?

  一、保有心外的财富,更要保有心内的财富。

  二、拥有都市的生活,更要拥有山林的生活。

  三、提倡慈善的事业,更要提倡文教的事业。

  四、掌握有形的资源,更要掌握无形的资源。

  “感动”的感觉,是最没有词汇可以形容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