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五、十善是世间善业道也是出世间无漏道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5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菩萨戒指要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五、十善是世间善业道也是出世间无漏道

 

  五、十善是世间善业道也是出世间无漏道

  十善法在佛教圣典中的重要性,是跟业感缘起的思想信仰有关,业分黑与白两类,也是恶与善两种。恶有苦报,善有乐报(注一),是业感缘起的因果论。依一般说法,造十恶业,即堕地狱、畜生、饿鬼的三恶道。又如《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五〈不善品〉第一之一则说,起十恶业,堕十恶处:

  「佛经说,修行广布杀生之业,生地狱、畜生、饿鬼中,乃至邪见,亦如是。」

  「修行广布增上杀生之业,生阿毘地狱;小轻者生大热地狱;转轻者生热地狱;转轻者生大叫唤地狱;转轻者生叫唤地狱;转轻者生众合地狱;转轻者生黑绳地狱;转轻者生活地狱;转轻者生畜生;转轻者生饿鬼。乃至邪见,说亦如是,是名行十恶业生十恶处。」(注二)

  这段论文告诉我们,凡行十恶业中的任何一项,都会招致下堕三恶道的果报之苦。三类恶道的地狱道,又依所造恶业之轻重,而有八等,最重的罪报,是生阿毘地狱,又名无间地狱,最轻的罪报是生饿鬼。依据业果思想,果报分有三类:1.异熟果,即是造恶业堕地狱;2.等流果,即是从地狱还生人间,若杀生报,则为寿命短促多病;3.增上果,生而为人中,不仅寿命短促,而且身相丑陋无光。

  十善法即是鼓励人们舍恶业行善业,便可转黑业为白业,便可转堕恶趣而生善趣,由感受罪报及苦报而转为感受福报及乐报。一般人修行十善法,便得人天福报,例如:

  《别译杂阿含经》卷一四第二九七经有偈云:

  「如斯众善法,白净十业道,悉能修行者,必得生天上。」(注三)

  《杂阿含经》卷二○第五四八经有云:

  「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当生何所?……当生善趣。」(注四)

  《杂阿含经》卷三七第一○四八经有云:

  「若离杀生,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长寿,……不贪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爱欲;不恚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见修习多修习,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痴。」(注五)

  这些经文,虽然多是佛为比丘弟子所说,但仅示知,修十善得生人间及天上的福报,类此的教说,另在《杂阿含经》卷三七的第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等诸经,也都曾说:「自行十善、教人令行十善、赞叹行十善功德者,身坏命终上生天上。」(注六)《长阿含经》卷七第七《弊宿经》也说:有十恶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行十善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注七)。

  可见,佛陀教化的目的,首重不失人身,同时鼓励生天。因为再世为人是一般人的愿望,上生天上,是一般宗教的信仰。然在确保不失人天福报之后,佛陀便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那便是通过人天福报的十善修行,进入出世间道的声闻四果。例如《中阿含经》卷三第十五的《思经》,有如下的说明:

  「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心解脱,……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与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注八)

  这段经文是说,舍离身口意的十不善业,并且精勤修行正智正念和慈心解脱,便是成就无量的善法戒德,便能获得声闻三果乃至四果。此在《中阿含经》卷四第二○的《波罗牢经》,也说多闻圣弟子,离断十恶业,而念十善业道,便得「一心」的禅定,「心与慈俱」,「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乃至「远尘离垢,诸法净眼生」,并「住果证」(注九)。以此可知,修十善法,对于一般人士的非佛教徒而言,虽属人天果报的善行,对于三宝弟子而言,不论在家出家,不论是男是女,其目的应当是在家众最上要得三果阿那含,出家众最高要得四果阿罗汉。可见,十善既是有漏的善业道,也是无漏的正道与圣道。

  批注

  《中阿含经》卷四五第一七五《受法经》说,行十不善,当来受苦报,行十善,当来受乐报。(《大正藏》一.七一二页下-七一三页上)《大正藏》二八.一八八页中。

  《大正藏》二.四七六页上。《大正藏》二.一四二页下。《大正藏》二.二七四页中。《大正藏》二.二七三页上-中;二七五页中-下。《大正藏》一.四三页下有云:迦叶语婆罗门言:「汝亲族知识,十善具足,然必生天。」又于同页中云:「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妬,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此十善之中,插入「不欺」,成为十一项,其实不欺即是不妄言,故系重复,而非增加。《大正藏》一.四三八页上。《大正藏》一.四四七页中-四四八页下。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