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衲子心:守本真心 体达自在
禅林衲子心:守本真心 体达自在
文/见办法师
人生有种种的不如意,佛法将之归纳为三苦、八苦、百千万种苦。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及五阴炽盛,各种苦的相状虽然不同,但都束缚身心不得自在。所以,要先认清这些束缚的本质,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
束缚来自何处?唯识言:“真如不守自性”,指的是一念无明妄动,则种种烦恼由此造作而生。真如,是我们本具的心性,当心性受到外界引诱而动荡混浊时,就失去了本具的清净安乐。当心失去觉察,六根攀缘外境的六尘,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触,意根更是遍一切处贪爱。只要心一动摇即是染污,就失去本有的清净光明,无始来的烦恼习气继之而出,牵引我们的身口意贪着爱染,不能作主。
世间人所谓的自在,只是不断地满足六根所发出的欲望要求:饿了吃,吃了还要要求精致……如此不断地让心接收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刺激,日久成习,一旦缺少强烈的刺激,便觉得无聊、无趣。然而“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众生的欲望岂有满足的一天?服种种错误的药,其实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无明大病,将心攀缘在外境,将不断地让心处于动荡之中,更是产生烦恼的渊源。
过去曾有白云守端禅师不远千里至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
方会禅师问他师事何人?守端禅师回答:“是茶陵郁和尚。”
方会禅师又问:“听说他在桥上摔一跤而开悟,作了一首诗,你可知?”守端禅师恭敬地回答:“是的,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方会禅师听完不表意见,哈哈大笑便走。
守端看到禅师的反应,辗转一夜不能安眠,挨到天亮迫不及待追问禅师,师答:“你有没有看过杂耍团的小丑?你比他们还差一点。”
守端禅师更纳闷:“为什么?请和尚慈悲开示!”方会禅师于是说:“他们喜欢人们笑;你!却怕人笑!”想想,我们的一生有多少时候,同样也是被无关的外境所束缚,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以令我们朝思暮想,烦恼不已,时刻不自在。
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外在美丽的容颜会衰老朽颓,悦耳的声音会沙哑变化,而内在种种的心理感受,更是随着因缘不断改变。想想我们喜欢的人所说的话,字字悦耳动听,相处时更恨光阴似箭;然而,等其色相衰弛,喜爱的感觉消逝后,再去听其声音则悦耳不再,若遇怨憎会则光阴更是难度,如典故中“亡斧臆邻”、“杯弓蛇影”,也在在说明了感觉的虚妄而不可信任。因此,儒家以遵守礼法来守住真心,向内令心不生妄动,向外则对治种种物欲、违顺之境,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四个方便来成就礼的实践,故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为实现仁德之理想,而能甘忍困厄和非难不得志之苦,能欢喜忍受违逆之境,如饮甘露,故能为人尊,举手投足都符合正道、正理,终达到儒家圣者的自在之境。
佛法中的守本真心,则是进一步契合“中道”之行,如实了达五欲世界的实相,而能随时随地守住本心,六根不再贪染外面的六尘。庄子说,凡有所待,就不能真正自在。世间人的自在,在于沉溺声色犬马,纵意妄为,而佛法中的自在,则是理将俗反,安心无为。不再以放纵、满足自己的欲望为自在,用清明的智慧认清世界真实运转的道理,不为外境所迷惑,才能在顺境或逆境都能恒常如一,用不迷惑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境界,如观世音菩萨一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正成就人生最大的自在。
时时守护六根,“藏六如龟”、“防意如城”,不为外境所转,从事相上“守口摄意身莫犯”,时时断恶修善,才能发起真正的清净行愿,以无所求之心广行六度,利益众生。日久功深转识成智,亦能大作梦中佛事,行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真正体达理上的无住生心,让本具清净的佛性时刻现前,方能利人利己,找到人生不生不灭的涅槃自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