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素食文化文集: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过午不食与素食?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素食文化文集: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过午不食与素食?

 

  在中国,佛教虽然只是少数人信仰,但佛教里的有关饮食上的学问倒值得人们学习和探讨。例如“过午不食”与“素食”。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少不了进餐(吃饭),而进餐次数通常以一日三餐为标准。可在东南亚地区,佛教的信徒们却每日只食两餐:早上起床后的一餐和中午十二点钟的一餐,过了中午一点他们就不再进食了。

  因为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共鬼神所要了。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即少食)。

  实质上,所谓的一日三餐,只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人们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人们也就习已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诚然,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重在不‘过’。”再说,在人体的大;小肠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如果我们在十几个小时内不吃食物,肠中的污物细菌就容易排掉,人体就不会生病。相反,一旦我们食量过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脏、肝胆等都得不到休息,这又怎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呢?!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人的健康而言,想必不会有坏的结果。在佛教中,“吃素”也是修行者们大力提倡的规范。在他们看来,“吃素”既能起到五戒中的“不杀生”,又可以培养信徒们的恒求善事、大慈大悲、功德无量。然而,佛教以外的人提倡吃素,对身体的健康显然也是有益的。吃素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生。常吃荤者其胆固醇含量平均为180毫克,常吃素者则平均只有158毫克。

  另外,吃素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各部位不易疲劳,头脑也很清醒。记得几年前,我地有一位老者,他平生长年不动鱼肉,唯独天天食青菜、豆腐,92岁时耳不聋、眼不花、齿不摇、背不驼,还能推车背米,后来活到102岁方才去世。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素食与保健》一书中写道,动物在宰杀时因为疼痛会产生怒恨和怨气,通过生理反应,这些气往往会变成某毒素随血液进入肌肤。

  因此,一旦我们吃了这些肉,当然对健康会带来不利。他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人在生气发怒时,将他所呼出的气体搜集在一起注入水中,足以毒死一只老鼠。相比之下,素食对人就没有那些不利的环节了。为了证明该论点,马斯洛还对两组鸽子作了有趣的对比试验:一组喂肉食,另一组喂五谷。一个月后,喂肉食者变得凶猛、易怒。喂五谷的却十分温顺,体态也显得完美。他进而指出:“在动物界中,为什么豺、狼、虎、豹之类的性格如此凶猛,而牛、羊、鹿、兔之类的性格却又是那样的温顺可亲,原因就是:前者为肉食动物,而后者是草食动物。”由此可见,如果人类也是常食肉类,长此下去,想必对身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看来,“过午不食”与“素食”虽为佛教的清规戒律,但它毕竟还是对身体有益,对延年有益。既然如此,作为我们这些佛教以外的人来说,为什么不去学一学呢?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