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衲子心:立身处世重细行
禅林衲子心:立身处世重细行
文/见渐法师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人们对礼节的重视却不如往常,因此下列场景随处可见:电梯中一片静默,唯有一人正旁若无人地讲着手机,大众只好被动地聆听;在须穿着正式服装的场合,却有不修边幅的年轻人穿着运动凉鞋……。眼见世风日下,礼仪逐渐被大众忽视,社会上开始有一股声音,提倡礼仪养成及品格教育,成为近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处成立,曾被认为“过时”的儒家文化再度受到重视。对儒家而言,“品格教育”即是成为“君子”的教育;而从佛法来看,品格教育更加微细,包含了生活中的细行及威仪。具足威仪,讲求细行,不仅能为他人所尊,更是成贤成圣的初门。
我们不妨反向思考:若不具礼仪,有什么害处呢?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若不知进退,不但事情无法圆满,也会让他人心生烦恼。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举止不能庄重、得体,自然无法赢得他人的敬重;若能具足礼节,不仅能增进自身的修养及人格,也能在待人处世上左右逢源。了解礼仪及细行的重要性后,便能向上提升。
孔子一生提倡恢复周礼,认为周礼乃富强国家、安定人民之要道。治国的大方向是如此,在个人的生活细节上,孔子更是毫不随便。《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孔子生活的相关记载:“席不正不坐”,表示座位要端正、合礼。“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在朝廷上与职位不同的官员交谈时有其节度:与职位较低的官员谈话时,态度和气愉快,不使人感到压迫;与职位较高的官员谈话,则庄重适度,但不刻意附和;至于对国君,则表现出十分恭敬而略为不安之貌,但又具足威仪、合于礼节。由此可见,礼仪与细行除了显现自身的人格,更是智慧与慈悲的表征。唯有善观因缘,才能以合宜得体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佛法中,“威仪”乃是入道之方便,藉由观照身口威仪,使心念日渐清明微细。因此,不论是初入佛门的新学,或是已用功一段时间的老参,注重威仪皆是重要的修道方法。“内心有德无邪,曰‘威’;外身言行端正,曰‘仪’。”真正的威仪,是由内在之德行显发而表现于外的行为,故可摄受人心。
佛陀慈悲提示我们入手之处,即是“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行住坐卧,行走时安详徐步,如轻风吹拂;站立时不偏不倚,如苍松挺立;端坐时摄心专注,沉稳如钟;睡眠时面向右侧吉祥而卧,能安稳入睡而无恶梦。以四威仪来收摄身心,可使道业有所增益,亦令大众心生恭敬、欢喜。
更进一步来说,如“三摩顶偈”所云:“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扰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能度世。”修行人除了身、口不恼害他人之外,心中更应具足慈悲,从心念上来护念别人,不扰乱大众,则自身也能得到安详、自在,自利利他,摄受众生,因而圆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
由此可见,不论是儒家或是佛法,都十分重视威仪礼节。那么,该如何具体落实呢?可从两个方向来努力:四威仪与“敬、慈、和、真”四箴行。首先可以四威仪观照自身,己身之修养与内涵必能有所提升;进一步实践四箴行,在事业、人际,乃至于道业上,发自内心地实践恭敬、慈悲、和睦、真诚的态度,如此必能令他人心生欢喜,且能早日成就道业。
一生守礼的孔子,年至七十时,已能随心所欲,行不逾矩。佛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言:“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尊者由于持戒清净、微细,而能证得阿罗汉果。由此可知,威仪、规矩及礼节的养成,并不是束缚,而是通向自在解脱的大道。放纵自己的行为不但毫无利益,反而须承担不良后果;知所进退,身心有节,才能通达真正的自在。因此,不论做人、做事、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皆可以礼节及细行为努力的方向,如此必能圆满人格,乃至成贤成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