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狮吼音·开示集:米觉多杰教言(第十五天)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狮吼音·开示集:米觉多杰教言(第十五天)

 

  课程:《无死甘露妙树》又称《百段引导文》

  时间:2012年12月10日

  藏译中:伦多祖古

  《百段引导文》将在明天作一个暂时的收尾。在这次辩经法会中,大家都非常的精进,也看到了很多的成效,所以我非常欢喜。但是,大家除了重视辩经法会,接下来对律仪的研讨,希望大家也能同等重视。虽然很多佛学院还没有律仪的学习课程,但希望透过这次的研讨,大家也能开始去了解律仪。我原本打算要针对密乘作研讨,但想到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次第,所以此次就先讨论《律仪三事》,并希望往后各寺院能统一有《律仪三事》的学习课程。这里说的[统一],并非像是颁布法令一样的强制性,主要是以研讨的方式,去看看我们现今的行为是否与佛所说的律典相符合,然后,再作出一个更明确的律仪轨范。

  平时我们讲说皈依时,都会说大自在天是外道,说到[外道]总觉得这好像是一个贬义词,好像把它排除在一切之外;要不,取个好听的名字,就叫它[外道仁波切]吧,这也有点怪怪的。总之,在佛教之中,也有分内的外道及外的外道,如果以各种根器来区分,对上等根器而言,下等根器和下乘已变成佛教内的外道。所以,外道一词有多种涵义。另外,有经文说,大自在天亦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虽然说我们皈依大自在天,就变成皈依世间神祇,但若将祂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去皈依,如此就不会违背皈依的学处。

  现在很多人都说:被烦恼压得揣不过气,因此,别说是要去修法,就连自己的心都不能自主。不论众生的烦恼有多重,以佛陀的慈悲会特别去关注这些烦恼深重之人,因此,他们有时也会成为佛陀首要摄受的弟子。比方说,杀父杀母造作五无间罪之人,他们会成为佛陀主要摄受与调伏的化机。

  一位具德的上师,如果他有一个具器的弟子,而这个弟子他有想要脱离轮回的出离心,并且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一旦别人对他的上师生起邪见,或者有人毁谤他的上师,这位弟子对自己的上师,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及邪见。如果,弟子因为听到别人毁谤上师,而对上师生起疑惑心,那就证明他对上师的信心还不够坚定。因为,当你生起想要脱离轮回的信念时,自然就会将烦恼障及所知障视为敌人。反之,如果你接受烦恼及罪障,就永远会流转于轮回之中。总之,即便有人来指正自己的上师,身为一位具器的弟子决不会对上师生起邪见。

  而且,想要解脱的弟子,究竟应如何才能认清并依止具德的上师呢?辨别一位具德上师的区分点在哪呢?上师的身口意必须是恭敬及皈依处。一般而言,上师一定要是善知识,亦即善的朋友,一个可以令自己相信及依靠的善友,可以将自己内、外、密的所有秘密及心事,都可以讲给他听,对他没有任何的隐瞒,彼此有清净的联系。

  有的人会把上师弄得很复杂,令自己很迷惑,结果就不知道上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上师。关于上师,最初你应该把他看成是一个[好朋友];然后,再慢慢转变为[行善的朋友];最后,再将他视为[上师]。否则,有的人一想到[具德的上师],就在那里妄加揣测,还不知上师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迷迷糊糊地去依止了,最后又开始生邪见,去诽谤,一大堆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

  比方说,如果你刻意要去跟一个人争吵和打架,只是小小地争吵,你可能还不会满意。如果你直接往死里打,彻底地打个痛快,最后就算自己输了,此时,你也会输的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怨言,承认自己确实打不过他,自己在他面前什么都不是。像这样以黑白比喻的方式,最初我们要去看上师是否具足功德,应先这样的去观察及辨明。然后,如果你发觉他具足功德,而且功德比自己大很多,你才会对他百分之百的信服,也自然会放低自己身口意的身段,将傲慢心压下去,心服口服的去信任他,五体投地去依止他。 反之,如果是把对方视为一般的凡夫来看待,那么上师再怎么殊胜,你也不会有任何的受益。总之,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去看上师身口意的功德,真真切切的顶礼于上师的足前。

  我们现在大都随随便便,毫无感觉的大礼拜,心中生不起任何的感触。严格来说,[南无]之意,即是以身口意恭敬的去行大礼拜,是一种恭敬虔诚之礼仪。如果我们不这么去思维行礼,就会变成不得不去礼拜的一种勉强行为。

  能把我们从轮回及涅槃中救度出来的是佛法僧三宝。然而,真实的佛宝──佛的法身,真实的法宝──胜义谛,真实的僧宝──登地的菩萨,我们无此因缘,也无此福报得以现见。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佛的色身,教证法教,人身相的僧众。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说,虽然有很多的上师及善知识,但是对我们而言,以人身相示现的善知识才是恩德最大的,因为,只有他愿意且毫无怨言地随时陪伴与指导着你。

  总之,相较于那些与佛教没有任何联系之人,僧众和上师至少也会俱足一种功德。我们都应该以功德面去看待并去恭敬。虽然现在并没有像佛菩萨、阿罗汉这样的上师,但还是有功德非常大之人,如果你不对他们生起信心,到最后,你还这样太过挑剔的话,你可能连一个善的好朋友都找不到。因此,对待善友,我们要看他的善处及好处,如果总是认为他的一切都是过失的话,就像一只乌鸦去嫌弃猪太黑的谚语一样,你老是去嫌弃他人,那么到最后你也会和乌鸦一样只会呱呱乱叫了。现今这个时代,修持佛法的人比白昼的星辰还要稀少,因此,对于僧众,要视为非常难得而去敬重他,对于上师,要把他视为非常珍贵而去依止他。

  比方说,如果你听说藏王松赞干布曾建造了一座极大的地下宝库,里面放很多的金银珠宝、珍贵史书等等,可能就会有很多人想要去找,想去研究,然而,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宝库究竟藏在何处,该怎样进入。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宝库的钥匙,而且全世界只有他知道这座宝库的地点及出入路线,因此,你一定会想尽办法去找他。当你找到他后,发现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人,即使他打你骂你,为了找到宝藏,你会忍辱负重地去奉承他,为了你的寻宝大愿,你只能去依靠他,别无它法。因为他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知道路线,知道进入宝藏库的门。同理,在末法五浊恶世,即使一个人只有半点或一点的功德,你也要把他视为殊胜与稀有,毕竟现在已经到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了!

  记得以前,我的家乡在杀家畜的时候,他们会捆住牲畜的嘴,让牠们窒息而亡。当时我看见了,就会在一旁又哭又跳,心情非常的沮丧,这可以说是一种悲悯心吧!我就有这样的心态,那时候还小,没有人会去理睬一个三、四岁小孩的哭闹和感受,对别人来说,那只是一个小孩的心理,不值得去采信。到后来,我慢慢地长大,值遇了很多上师,也求到了很多的佛法,遇到很多的朋友,对佛法的领悟也比以前更多了,一直到现在我也都在修持佛法。然而,如果把从前到现在的一切所学和学习后的心态,和小时候的心境,两者一比较,心中产生的悲心,我觉得都还比不上小时候的悲心,因为当时的悲心是无造作的,而现在我觉得却多了很多的造作。因此,那个[无造作]的一个功德,和[有造作]的很多很多个功德,我觉得,可谓是天壤之别。

  人人都有如来藏,而且,大家都有俱生的智慧及功德,我们虽然也有很多以造作之心所作的各种善业,然而,此无造作之心的功德,比甚么都更珍贵!对于别人,即便他只有一个功德,我们也要恭敬和珍惜,如此,我们才会值遇到具德上师,才会值遇到自己的根本上师。否则,你不管去到哪里也找不到一位上师,纵使你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找不到一位具德的上师。最主要还是自己啊!

  说到大乘的修持,是对痛苦所逼的可怜众生,生起悲心,生起慈爱心,即使他们曾造下大的罪业,我们也要无任何的分别心,将他们安置到解脱道上。我们曾发愿希望普天下所有的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不论是大恶人或大善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却要去区分:这是一个大罪人!即便他有着很大的痛苦,我们也要把他扔在一边,不去管他,总是说他是一个大罪人。如果我们要利益众生,不论他有没有烦恼和罪过,我们更应该特别的对他们生起慈悲心,以一种慈爱心对他们行六度,帮助和利益他们。

  对一个具器的弟子而言,依止上师的方式是:将上师的过失划分掉,但凭上师的功德面而去依止他。这才是依止的方式。因此,去吸取他们的功德,不被他们的过失所熏染,这样才是真正的依止方式。推而广之,我们将普天下一切众生的过失排除掉,而去敬重他们的功德,这才是真实的依止,才是真实的慈悲心。

  上师对弟子的恩德,师徒间的三昧耶戒,以及自己是否承认这个上师,主要在于:上师对弟子传授如法的取舍之道,而弟子也以坚定的信心,如理如法的去修持上师传授的法教;果能如此的话,弟子依止上师的意义才俱足,弟子也才会受到上师的加持,上师与弟子之间的三昧耶戒才会清净,师徒的心意才会相应。而并非只是去供养很多财物,或者去求授很多的灌顶,然后你就会成为上师的弟子了。

  重点是:外在的善知识,亦即现在我们所依止的这位人身相的上师。外在的善知识、老师,有很多的涵义:善的老师,他对行持善业很有经验,因而称之为善师;对于恶知识、恶的老师,由于他对恶业非常有经验,所以称为恶师。当善知识将自己修持所得到的觉受传授给弟子时,弟子如法地去修持,如此,上师对弟子才有利益,弟子对上师也才有意义。否则,弟子若不去修持上师所传的教法,即使上师有再大的功德,对弟子也不会有任何的作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之,一定要将上师所授之法实践到自己的修持上,让法融入到自相续中,让自己产生觉受,这才是真实的修持。并不是说,闭上眼,坐在那里摇铃摇鼓,在那里摆个架势,加持和觉受就会突然从天降临。

  对上师上等的供养是修持的供养(法供养)。中等的供养,是身语意的供养。下等的供养,是财物供养。修持,一定要随顺上师的心愿,满上师的意愿,要随顺[上师]的意愿,去作修持,而非随顺[自己]的心意。所谓和上师心意相融、和上师相应,并非说将自己的心变成别人的心,而是,自己圆满上师的心愿,随行上师身口意三门的功德,自己如理如法的去行持,有朝一日,当自己烦恼及所知障生起时,自然而然可以对治烦恼,果真如此,自心中才会产生上师的功德和加持,也才会和上师相应。

  刚才说到财物供养,有一个故事要说给大家听,以前噶mb的一个侍者,对噶mb说,你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供养,而我却甚么也没得到,你可否把一整天的供养都给我吗?噶mb说:可以啊,不论是什么东西,今天所有的供养都给你。侍者想:平常噶mb都有很多的供养,若把其中一天的供养给了我,那我就发大财了。然后他就在那里等,从早等到晚,一直等......,却没有人来供养。到最后,终于有一个牧人供养了一片牦牛皮。所以他只拿到了一片牦牛皮。噶mb就对他说,因为你前世是一个很吝啚之人,你没有布施,但你有一世曾布施过一片牦牛皮,所以你就只有拿到牛皮的福报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