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业障文集:忏悔的种类与方法(圣严法师)
忏悔业障文集:忏悔的种类与方法(圣严法师)
在佛七期间的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唱诵忏悔偈,边拜边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同时也勉励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课之外,每天最少自动礼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忏除无始以来的种种恶业,消除无尽的障碍,得以顺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为诸位开示「忏悔业障」。
「忏悔」一词,在大小乘经律中,常常见到,也极受重视。因为忏悔的作用,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及漱口一样。由于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净,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净。原则上修到六根清净位,才不致有心作恶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学佛大众,必须每天忏悔,方能日新又新,日进又进。
「忏悔」本属于戒律範围的必修课目,三宝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萨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至于犯了戒怎么办,就用忏悔的方法来纠正。
忏悔的功能有两种:1.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做一次自我检讨及自我的更生;2.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全部负责及全部承当。因为罪分两类:未受戒者做了恶业,仅得「性罪」,不论是否受过佛戒,犯罪当受果报;已受戒者,做了恶业,除了性罪,尚增一类「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忏悔,轻者经过忏悔,即还得清净。
忏悔的方式也有两类:1.事忏,又名作法忏。犯了戒罪,大者于僧团集会做「羯磨」时忏悔,中者对一人忏,小者自我责心忏。戒罪便用事忏。2.理忏,又名实相忏或无相忏。是以实证无我的空性,亲证一切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论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实相无相,真性无性,便顿时消灭。此种理忏,似乎违背世间因果,其实不然,灭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惧恶报,因其已将善恶苦乐,平等看待,不是逃债躲债赖债,然其仍对所造恶业负起全责。未悟实相者,被动受苦报,故有畏惧心;已证无相者,乘着愿力,主动深入众生群中,广结善缘,普施救济,虽亦受苦受难,确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难为苦难了。此名为消灭罪业。
忏悔又有两类:1.违背戒律之罪,用「制教忏」,唯局限现世现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众僧团使用。2.违背道业之罪,用「化教忏」,通用于道俗七众,也通用于大小乘,并通用于三世十恶业道。
在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忏」或「制教忏」来分别以「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举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忏」及「化教忏」,来忏除种种罪业。不过禅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忏」时,必须明心见性,亲证本性无性,才达忏悔的目的。所以可有忏法仪轨,也可没有一定的作法仪式。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是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之一,是用事忏为方法,以达成理忏的目的。禅宗的无相忏,便无仪轨了。至于「化教忏」,则为中国佛教僧俗七众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均属「化教忏」的一型。
「忏悔」这个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印度梵文的忏摩(Ksama)及汉语的悔过,音义合译而组成的新词。它有悔罪灭罪、还得清净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经》卷一九云:「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忏悔有无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又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由此可知,忏悔法门也是佛法的总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门。
大乘各种修行忏法的仪轨,犹如密宗的坛城,要求庄严、供养、清净、威仪整齐。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华严五祖宗密禅师的《圆觉经修证仪》,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四明知礼的《金光明最胜忏仪》,以及当今流行的各种如前所举的忏仪,均有设坛、请圣、供养、礼诵等的仪轨。
如何测知忏悔之后的功德成效,可举两例如下:
(一)《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云,如法忏悔之后,若得清净,可能发生各种善相:「或有众生得(身口意)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中见佛色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歎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若有人受了菩萨戒而犯十条重戒中的任何一条,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即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本),苦到(极诚恳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这两种忏悔法,都比较困难,若没有适当的环境,及充裕的时间,不容易获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门,轻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见异相,才算灭罪,例如《观无量寿经》云:「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提倡阿弥陀佛净土念佛法门的原因了,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节的弥陀佛七期中,向诸位介绍忏悔法门的用意了。
- 相关文章
- 忏悔业障文集: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