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来源:   作者:吴若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关于自我的开发,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探索,是个关键。
  在《枯木开花》这本书中,记录了圣严法师从小到大,经历很多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正巧都有不同的名号:出生时叫“张保康”、上学后唤“张志德”、狼山出家为“常进”、从军迁到台湾改名“张采薇”、现在大家都称“圣严法师”……每个阶段的“自我”,可能都有些变化。但我很好奇,十三岁就离开
  父母到狼山出家的圣严法师,在那个时候对“我”有什么想法? 个性朴实的圣严法师,聊到这个话题时,真挚诚恳得令人完全不意外。他非但没有刻意编造神迹,反而谦虚率真地娓娓道来,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弱智的孩子,到了别人家孩子已经读中学时,自己才刚要进小学,而且只读了四年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跟着父亲、哥哥,帮人家做工,还是个体弱多病的童工。
  在那样的情况下,对“我”的概念非常模糊,对“人生”知道的也很有限,要想多么有智慧、有理想是不可能的。那时,生命就只是过日子而已。出家,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不能说完全出自个人主动的意愿,只能说是因缘。小时候他常听妈妈讲神话故事,产生对佛教及修行的兴趣,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很贫困,戴姓邻居介绍到狼山出家,母子觉得可以入寺学习,继续读书识字,也是好事,于是就开始接触佛法。
  山上请了两位老师来教授,其中一位专门教佛法,另一位传授四书五经。每天早、晚要做功课。他在没有真正接触佛法、了解佛法之前,也跟一般人同样,以为佛教只是专门叫人家烧香拜拜,专门替人家诵经超渡亡魂。直到开始有了老师的启蒙,才知道佛法是可以用到实际的生活里面,从“戒、定、慧”“贪、瞋、痴”这些修行里去增长智能。不过,十三岁的孩子可能连什么叫做“烦恼”的体会都不深切,更遑论是智慧了。但因为入了佛寺,有了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他的师父要求他勤于拜佛,每天早上五百拜,三个多月以后,突然之间开窍,觉得这个世间跟小时候看的不一样了。
  眼前,我似乎重回各自的生命现场,看到两个不同的男孩,一个是每天放学之后就往荒郊野外走去,默默地独自漫漫而行,心中对于人生的千百个问号,浮起又沉落。另一个是每天清晨跪在佛前五百拜,不问不说,却在迷雾见花开,看出人生的另一种风貌。
  独自步行和佛前参拜,看起来都是机械化、没有太多趣味的动作,但都是可以帮助自己沉淀心情,进行自我对话。相对于时下的青少年一旦感觉彷徨,把自己暴露在影音光电的环境之下,是截然不同的自处之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孤独有助于专注,而专注有助于开悟。
  所以,圣严法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知道自己大概要往哪里去。如果,没有这些积极往内在去探索自己的过程,只是不断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彷徨少年的迷惑,将永远得不到清楚的答案。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