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大愿法师讲述
大愿语录:
人与人之间本无障碍,亦无任何等级差别,只有自然法则之生灭,因为认证不足故,而起障碍、烦恼。
自序
此律篇是属戒篇的后续,律是行为的轨则,既然生于世间共处群体生活,就必须履行共同的游戏规则,恪遵各己本份,尽该尽的责任、义务。而这共持的依准规范,主要是用来自律行为,继而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人间净土生活。
这共同的游戏规则,持续相传流布运行于社会,营造人们共同需求的和谐空间,这样的共业行为是必然的。反之,若无游戏之准则,那么社会就变成无律可依,将导致乱象横生、人心惶惶,所以必须仰赖共同规则来规范运行。甚且世间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不对,端由各人主观知见、业力造作不同而异,只要多数认同就算差强人意了,因为这并非佛法所指的解脱道。但藉由游戏规则的订定,大家共同的遵守,社会才不致脱序无章,有此约束范围亦不易造作出轨。
律篇所述全系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针,亦是修行解脱道的助缘资粮,于此谨供有缘人参考,祈令多少奏功生效,于各人建立和乐家庭,携手营建和谐共荣的社会,成就圆满清净、光明与慈悲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五月廿三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佛教的积极性常被误解
我们今天来讨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先来说律,规律的律篇。有人会问,戒律、规律两项不是应该要连在一起讲吗?其实是连在一起讲的,只是我将它们分开来解释,这样比较容易了解。戒就是戒止行为,表示不应该去做的;律就是应该去做的规律,尤其身为一个三宝弟子更应该去做的。有些人只了解佛教戒律的一小部分,那么他就断章取义的,认为佛教的持戒是消极的,认为佛教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太过拘束了,所以说佛教是消极的。会这样认为的人就是不了解佛教。若真了解佛教之后,观念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原来佛教完全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我们在律篇当中,就可以了解佛教是相当积极的。佛教所说的戒,即‘诸恶莫作’,就是说恶事不可做,坏事不可做。佛教所说的律,就是‘众善奉行’。戒是‘诸恶莫作’,律是‘众善奉行’,这两者都是相当具有积极性的。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因此他所制定的戒律都符合人生活的条件。
或许有人误以为觉者是高层次的神,也等于把他神格化,演变成佛教不能落实于生活的缘故,也因此怀疑是不是对自己本身有断恶的效果,同时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个‘众善奉行’是佛陀所制定,戒的本身确实可以适应我们生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加上‘自净其意’就成为完整的佛教。它们都不是消极的,是积极性的。所谓的消极,无非是对佛教了解不清楚,要不就是将佛教落入神格化,才产生误解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是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因为佛是人嘛!他是亲身体证,所以他所说的方法,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是完完全全人间佛教。佛教重视度人,而且是针对活著的人,这点一定要了解,佛教的戒律不只是一般人所讲消极的行为‘诸恶莫作’而已,这从佛教所制定的戒律中就可一窥究竟。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篇已经讲过了,若是不清楚,希望各位自己能再做研究,因为我所了解的还是有限,所以希望各位能够互相研究。
道德是规律规范的准绳
现在我们来讲律——我有表明过:要将戒律两项分开讲。以下我要讲的就是律的方面。律是规律,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规律。不但每一位佛教弟子必须要遵循处事的规范,就算不是佛教的弟子,也应该要如此去做。怎么说呢?这种规律和规范,来自道德,我们每个人对道德的修养,间接对人间其他人也都有影响。譬如我本身做一件违反规律的事情,起因只是自己的无明,起贪嗔痴所造成,然而结果不是我自己受害而已,还包括我周围的人也会波及,重点就是在这里了。也就是说我本身犯了戒律,除了我自己以外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比如说:我破口骂人,别人有心听进去,他就起了烦恼。其他如偷盗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呼吁不必加上任何的宗教色彩,也不管有没有学佛,同时也撇开佛教的招牌,我们只是以法来说,希望各位应该要行持规范、规律,唯有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可以得到和乐,将这个世界改变成人间净土,使得人人过得快乐与轻安,有如是天上天人的生活。假使我们不建立现有的天人生活,却妄想死后才到天人的地方,这样未免太过遥远了,也太危险了。当下的东西我们不会取用是很不利的,有如口渴时,发现前面有一杯水,却不拿来喝,不把握这无常的现象,只是舍不得喝,弄倒了就没有了。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能即时行持这种规律,是每一位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必须要去做的规范。
戒杀与护生的行持
譬如说:五戒之一的戒杀就是禁止我们不杀众生的生命,这就是规范。但是在佛陀的戒律方面,只持戒不故杀之外,必须还要去做利他的规律,也就是说除了不去杀众生的生命之外,还必须去行持放生、护生和救生。对一切众生应该秉持慈悲平等关爱的心,更要积极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譬如说放生,我们不明究理看到放生物就买回来,卖主就会想:‘这种东西,有人买去放生,我就再去捕捉。’我们在后头买放生物,生意人在前头捉来卖给你,这样到底是放生还是杀生呢?你可以仔细想想看:首先,他捉很多来,在捉的过程中难免会死去损失一些,然后从你买来放生前的这一段过程中,又将死去损失一些,这到底是放生还是杀生呢。肯定的说:这是间接的杀生,根本谈不上放生。其理由很简单,它们没被捕捉之前原本都没死,何必等你捉来再放生呢?真正的放生一定要做好护生,就是保护众生的生命,像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保护的要尽力保护,这才是真正的放生。所以说戒不是指不去做的规范而已,还必须将消极的一面扩展到积极的一面,这是一定要做到的,所以才区分戒就是不要去做,律就是应该要去持的,否则就永远被人家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片面而已。
盗戒与布施齐头并进
那么对不偷盗的盗戒之外,还须积极做到什么呢?还要负奉行规律的责任,就是说不偷盗之外,还要去行布施。不只禁止偷盗而已,还要去行两种布施,一种布施是假若你智慧比较好,就用你的智慧去教导别人,让别人也跟你一样有智慧。不过,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求生的能力;另一种是出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假如对方傻,而你比较聪明,你就将聪明的世间法去教傻的人,假如别人不懂得佛法,你就将你懂的佛法教导别人,施予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两种,都是不只持守自己不偷盗而已,还持守布施。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经济很好,生活过得去,看别人没得吃,看别人可怜,我们可以施舍财物帮忙别人。不管是施予智慧,或是施予财物,只要心中不求偿还,这种行为就叫做布施。所以我们持守自己不偷盗之外,还要奉行布施,这是佛陀的戒律并行。
不邪淫与有礼貌的行持
如何受持不邪淫:不要说我们在家居士只受持性行为不邪淫就好了,当我们对别人说话时,每开口都讲一些会使人想到邪念的话,这样我们就不对了。我们对别人,行为必须要清净,对男女之间说话要有相当的礼貌。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义是广泛的,在律方面,要做到自己身心清净,还要使人身心清净,对别人彬彬有礼,恪守男女有别的礼貌。
不妄语与正语的行持
持守不妄语:除了不说谎之外,还须讲些真实的正语。什么才算真实的正语?就是说你对佛法深入闻、思、修之后,所了解的真相,用它来教导别人,这才算正语。我们不能再用一些邪知邪见来教导别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这地方重点在介绍律,所以在戒方面我就不再重覆了,唯一要提醒的是持戒之外,不要忘了还有律要去行持。
不饮酒与智慧的解脱
我们受持不饮酒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产生饮酒乱性,头脑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这是戒。在律方面,我们应该还要为社会服务,并精进修道。佛教所重视的,跟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重视智慧的解脱。有智慧才能究竟离苦,若是用祈求别人赐予的迷信信仰,一味的跟著别人拜和贿赂,祈求赐东西给你,如果别人真能赐给我们东西,这也只是暂时性的,无法久远,何况求别人是难,处处求人,想依靠别人也是不自由,更痛苦,所以最好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我们不要奢求别人能给我们什么,别人唯一能给的,只能教导我们方法而已。佛陀说:‘我只能教你方法而已。’为什么别人只能教你方法,却无法给你实际的东西呢?我打个比方:现在有人肚子饿,他说:‘师父!我肚子饿死了!’我可没法子替你止饿,但我会教你方法:‘现在你去大寮。那里有东西可以吃。’方法给了,实际的饥饿却并未消除,他必须走到大寮,取到食物,还得把食物吃进肚子里面,才可以止饿,原理就是如此。所以,你真的要相信:没有什么人可以赐给你什么,他只能教你方法,告诉你要如何去止饿,告诉你要如何止掉你的烦恼、痛苦等方法而已。我也不能送什么给各位,你饿了,我也没办法立刻帮你止饿;你病了,我也没办法立刻让你痊愈,我只能将我了解的布施给各位,各位听完以后,认为值得学,认为对自己有帮助,那么你就使用,使用后得到个中滋味,‘嘿!真的!’到那时候你再教给别人,教给别人我们叫做回向,也叫做如实的回向。这不同于诵经的回向,诵经回向是很好,可以引导我们起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还没达到如实的慈悲。真正如实慈悲的回向布施是要将你亲身听来的佛法了解体证之后,将方法再教导别人,这才叫真真正正的回向,真正的慈悲,这样对自己有帮助,对别人也才有帮助。
佛教是重视智慧的,要启发智慧是不可以喝酒和吸毒的,因为你喝酒、吸毒,你会乱性,精神不能集中,精神无法集中要如何悟道呢?我在回归自然有说过,所以一定要了解,除了自己不喝酒之外,还应该集中你的精神,以清楚的头脑,来服务社会人群,来精进修行佛道,这才是真真正正持不饮酒戒。不只是佛教弟子,应该包括非佛教弟子,只要你有这种慈悲心念,只要你想对这个社会有所帮助,就应该去力行,去实践这种的规律。你可知道社会越文明,大家的烦恼就越多。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不欠缺什么物质享受,但最欠缺的却是内心的安宁。物质在我们已经太过于享受,是不欠缺的,最欠缺的是内心的安宁,因为内心缺少一份寄托,所以才有很多人乱找信仰,怪力乱神等很多骗人的社会问题因而演变出来。有的人身不由己,自己不想骗人,环境逼他去骗人,这种实在对社会、对本身、对整个团体都没有帮助,反而危害了社会。所以才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但社会生病应该归咎于我们不肯开发自己的智慧所致。真正要帮助社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使这个社会重新得到安乐,这是社会上每一份子都要做到的。
戒与律圆融不可偏失
所以修持五戒,并不只是佛教徒的事情,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持五戒以外共同行五戒的礼仪,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假使人人都实践这种规律,那么我们社会就会安和乐利,人间就是净土了,我们不用再向外去追求什么,个个家中和乐,从左右邻居扩展到整个社会,大家一团和气。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有如活在天上一样,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在真实的天人生活当中。那么我们不只是不犯五戒而已,一定要去力行这种律仪,我一再提醒大众,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我们一同做这种利益自己、利益社会的事情,因为这叫做人天乘,也是根本的教义。既然是人,又是慈悲、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都应该奉行五戒戒律,奉行五戒戒律的同时也必须要守规律。
佛教里有两种法,一种叫做共法,另一种叫做不共法。共法是指大家必须应该来做的,不共法就是说有的人智慧还无法开显,所以还没悟到缘起性空的真理。有一点应该要注意的,它就是‘不管智慧开否?和能不能看到玄玄妙妙的事,是两回事,不相干的。’后者跟了脱生死没有关系,佛教重视破除迷信,不谈玄玄妙妙的事情。所以只管开显你的智慧,悟缘起性空真正的道理,也就了解法了。法就是自然。既然我们了解法是自然,那么我们对每一件事、每一样东西的来龙去脉都已经清楚了,当然就不会产生顾虑和烦恼,没有顾虑和烦恼我们就活得快乐自在了!因为重点在这里,所以佛陀教导在家弟子不只对外有个戒律,对内在家弟子也得遵循生活的规范。我们必须要重视道德的戒和大慈大悲精神的律。戒就是道德,律就是大慈大悲的精神。
佛陀的法律与涅槃的真相
我时常在说:我们学佛,要学会两件事,一种是佛陀的法,另一种则是佛陀的戒律,也就是学佛陀的法和律。若只学法,不学戒律,就不算一个具足佛陀法律的行者。法就是了解佛陀不共法,‘缘起甚深法’,这样的正知见,加上行持,可以舍去我执,一旦舍弃‘我’的执著,那么你行一切事,就不再沾粘执著,可从减少痛苦,到达究竟没有烦恼痛苦。把一切痛苦我执舍掉,当下就是出世间,这也是佛教所指的涅槃境界。涅槃就是活在世间对世间任何事物都清楚了解,内心明白世间一切事物本身并没有对和错、是与非、善与恶,因此不受整个世间的外境物质引诱而产生烦恼痛苦。这情形就是佛教里最高的境界,叫做‘涅槃’。涅槃是活著的事,不是死后的事。或许,有人以为人死后才可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学道德的戒,也要学大慈大悲精神的律。但大慈大悲必须从关爱自己家庭做起,然后扩展到不相识的人……。
内外如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他嘴里说慈悲,但不关爱家庭,弃家庭不顾,出了家门,对待别人实在好的不得了,人家称赞他:‘哦!这个大菩萨’。可是,一回到家中,却变成一个很没有理性的人,像这种对家中的关爱和外面的关爱有厚此薄彼的不同待遇,显然不是佛陀所说的法,因为佛陀向来并不这样说。只要我们听了佛陀的教义之后,我们即知道佛陀他大慈大悲,做事是圆满的。这个大慈大悲心,必须要由内心建立,也须从对自己的家庭付出关爱开始,然后推展至其他人。也像我时常所呼吁的,我们佛教徒要修行,应以身作则,循序渐进引导我们家族一起修行。假若你要修行,而你旁边的人却不会跟你修行,反而阻止你修行,毁谤你修行,这时候,我们就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义?我敢说一句话,我们以佛陀说的教义修行,我们周围子女眷属都会跟著修行。我不敢说自己修行得很好,但是在我刚走进佛教之前,曾受到我的亲族及朋友们很大的阻拦,我开始检讨自己,修改自己的行为,慢慢的影响就近的人。现在我的眷属,不知道有多少人主动要来学佛了。我们不可以用贪嗔痴勉强别人一定要跟我们学佛,因为牵强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何况俗语说得好:‘有心度众非度众,无心度众才是真度众’。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贪嗔痴下功夫除掉它,其次再对我们应该做的职务及义务尽本分做好,那就行了。佛教重视因缘但决不是硬拉人家来参与,是以我们本身所做的行为,来感召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而自愿参与。所以我们必须从关爱自己,关爱自己家庭开始。不可以口说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而对自己不慈悲。如果说慈悲,对我们家庭、亲族子女眷属却不慈悲,只对别人慈悲,这是不圆满的慈悲。简单小家庭无法下手做到,我们要向外怎么有可能呢?所以我们从家庭下手,就是要对父母、对子女、对夫妻、对兄弟等之间建立互相关爱。假使我们无法从家庭建立关爱,那我们如何培养大慈大悲呢?单向外面慈悲会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应付而已,它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真正的慈悲。如果出自内心的慈悲,那么连我们周围的眷属都应该是我们慈悲的物件。
健全经济道德处处乐融融
一个家庭甚至社会,若是要和乐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和道德。若家庭经济不健全,这个家庭绝对无法和乐,每天都会为了吃,疲于奔命,争相抢食。我用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来说明:在我们地藏殿边有一个水池,水池里养了一些锦鲤,我有空时,就去看锦鲤的生活,锦鲤生活在水中,大伙儿游来游去,每只锦鲤当然都有它的欲望,都在那里找吃的。我就抓了一把饲料,把饲料丢入水池中,结果这些鱼冲出水面争相抢食,它们为了吃,争斗得很厉害。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在饥荒之时,也会抢食。健全的经济就是要让我们现实的生活安定,现实生活不安定,家庭必定会起纠纷,是不是这样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看现在经济不好,所惹出的纠纷就很多,若经济好,百姓就安和,大家都不用为了吃而互相争斗。最近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很穷的国家,为了吃的问题惹出很大的问题。所以佛陀跟我们说,一个家庭要和乐,第一要件是经济和道德要健全。若是经济和道德两项不健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也是一样,想要安和乐利是绝对办不到的。现在很多政治人物,都要使这个社会安和乐利,他们的出发心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要使这社会安和乐利,必须要具足两项条件,第一条件经济平稳,第二条件道德健全。这样不管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就能安和乐利,世界也就和平了。
佛陀对在家弟子,有很清楚的开示,经济及社会道德。如何来持守?如何来建立?和如何来负责?所以依这原理。我感恩很多在家居士,努力维持家庭,还可以护持佛教,使我们出家人能专心研究佛法,我更应该布施佛法给所有的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恩,为了感恩,我想到了佛陀所说的戒律和在家居士修行的方法,于是将我了解的和佛法结合起来。我又发个心:我应该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我发现现在很多在家居士要修行却找不到门路。像我说的回归自然比较深,初入门的人很多向我建议:希望我能说初入门的人能听得懂的修行方法。几经斟酌,我才开始针对‘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来下手写稿。我把它分成一系列、一系列,依次第来说,让初入门的都看得懂。其实,佛陀他当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将佛陀所说的,及我所了解的,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方便布施给各位而已。各位有办法按照这样做,我们这家庭、社会必将和乐,再进一步修行追求解脱才有希望。如果自己本身吃饭就有困难,那你要怎样去修行呢?没有照顾肚子,怎么顾佛祖呢?我二十几年前就这样想过了:‘没有照顾肚子,怎样去顾佛祖呢?’这是现实的一件事,佛教没有否认现实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佛教只是在说道理而已,佛教重视道理和实践并行。这种道理若不能实践的就不说,说那些也没有用。不能用的,说了也等于白说。所以佛陀开示我们对经济和道德,都要相当的圆融。
现在我来说在家居士对家庭经济方面的态度,任何一个家庭若经济很差又没有道德,这个家庭就不能圆满,我曾经说过,一个家庭要维持它的健全,一定不可以没有打好自己的经济基础,你没有经济基础,你的家庭要如何维系健全?再说小孩肚子饿了,一直硬吵,吵得哇哇叫!爸爸妈妈听得也会没精神。是不是这样呢?不要说小孩,成人肚子饿了,让它饿,饿昏了,还是没有得吃,我们心慌、心乱气狂也有。经济不好,为了经济问题家庭时常起纠纷,所以家中经济基础一定要打好,若没有打好,家庭一定不会健全的。佛陀还有说哦!说家庭由个人负责,尤其是身为家庭之主者,就要对家庭经济负起特别的责任。佛陀说家庭经济不是一个人负责而已,它必须分层负责,简单说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将家庭经济建立好,不单是现在社会需要经济,过去印度及世界各国同样需要经济,经济若不好我们什么都不用说,所以过去经济很重要,现在经济仍然很重要。每一个在家居士的经济很重要,包括出家人的经济也是非常重要。今天假使说我没有东西吃、没有得穿,肚子饿得没有体力,我怎样能在各位面前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的戒律?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假使我现在经济有问题啦!徒弟叫了:‘师父!我们肚子饿了!’那么我没有好的经济让徒弟安心吃饭,请问我怎么有心能在谛观园这地方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呢?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经济问题的,也无法否认经济问题的重要,不管在家、出家皆如此。
放下、看开 不否认事实
有些人对佛法不了解,自认为学佛的人就必须要看开。‘唉呀!学佛要看开!’‘赚那么多钱是带不去的,辛辛苦苦有什么用呢?’这种见解是不合乎佛陀意思的。佛陀没有跟我们这样说,这叫做消极,不符合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教法,也不符合佛陀的意思。这是对佛法的‘空’不了解,对‘放下’不了解,对‘看开’不了解的缘故。佛教所谓的看开,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对世间一切物质及一切亲情不可以把它否认掉,但是叫你不可以‘执著’,因为这是因缘生,因缘总归也会消灭。
法是自然的。什么叫做法?法就是自然。‘缘起’就是‘自然的’,东西有生就有灭,这生灭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去左右,也无法去控制,假使我有个很好的徒弟,你叫他不要死,或是我徒弟希望师父不要死,都是不可能的。妻儿,夫妻等等都是一样,有因缘生起就有因缘消灭,但是不能消极,认为这是假的,不需要亲情,不需要现在物质的生活。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不了解佛陀‘中道’义的人犯这种错误是难免的。因缘和合相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是事实的真相。但是现有的情形,我们就必须要惜缘、惜福,感恩,积极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也不管是经济或感情,都要尽职,并尽力去争取培养互相关爱,它不是消极的一面。这样的做法是真正的看开,真正的放下,绝不是旁人所说的消极。
下面所说的这一类就不同了,那就是自认为学佛的人,有能力去赚的钱,却不去赚,自己家中子女眷属无法建立和乐关爱,而认为自己就是在修行,这种就是对于看开已经没有尽责了,也已经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对佛陀中道义不了解,也等于产生一种消极。看开是认清缘起缘灭的真相,终有一天必会分开,必会分离,不能永远不变的存在,对这真理,对这自然,自己要清楚,一定要了解。到了那一天,心爱的人分开了,而我的心还是很自在,我的命失去,我还是很自在,确实了解这是无常。现实的东西目前在一起,说不定下一秒钟就分离了。现实的人、事、物就是这样,有聚合的一天,就有分散的一天,这叫做真正看开了。身心自在,了解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因缘的生灭,所以不会再去沾粘,对现实自然生灭,你已经彻底了解‘放下’,简单说就是放下贪、放下嗔。能放下贪、放下嗔(嗔恨的嗔),那么你就没有愚痴了,对一切愚痴,对一切执‘我’的执著舍掉。那么这叫做放下。不要应该做的事情放下不做,那么这种并不是放下,它叫做愚痴。家中经济我们要负责,子女眷属的情爱我们要建立,夫妻感情要建立,对社会关爱要建立,你都放弃叫做断灭,这种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我们的贪嗔痴,放下我的执著。并不是放下当下的因缘,这一点要明察,并请记详细!不是放下我们当下因缘及亲情和事业,弃家庭不顾,这种是消极的态度,是误解佛教所说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他对一切诸恶以及消极行为都放下,反过来积极去尽自己本份利己、利人的事。所以真正看开的人他的生活是有规律的,他的生活是有责任的。责任和执著我们要认清楚,在‘慈莲月刊’中,我曾说过一个法语:责任和执著两项,看起来虽然是一样,但是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要误解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放下’当作消极,将‘积极有责任’当作是执著,这不一样,各位要分清楚的。
对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透视它认识的相当清楚,做事不违背道德,以及违反大自然的法则,处处积极把握当下,但对一切,内心没有生起沾粘执著,积极面对一切,负起责任,而没有将宝贵时间以及空间,浪费在消极的行为上。也可以说做事不对,我们可以重来,事情做错了我们可以重来一次,但是呼吸、生命是不能重来的。因为我做不对的事,可以改过重新做;但你的生命死后,时间过去之后,你就不能重来了。要不我死去,明日再重来,这怎么可能呢?了解无常必须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放下。看开一切都是假的,这是一种没有责任的断灭说。我们要了解缘起甚深法,要不你就误解什么都是假的,你就变成消极了,你会抹杀掉现有的事实,佛教没有否认现有的事实,假若它否认现有的事实。那么这佛教对自己没有帮助,对别人没有帮助,对社会也没有帮助,等于变成是一种消极。真有如此的消极做法,如何成就缘起甚深的佛道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每一位在家的佛教徒,都必须要去承担接受的;包括非佛教徒,也应该去承担接受。何况经济发展,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但是发展经济必须要取财有道。也就是说你要发展经济,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去取得,不能为了要建立经济,而违背你的道德,不择手段去取得你所要的物质经济,这样是不可以的。佛陀曾教示我们在家居士:我们要谋职业,稳定我们经济基础,但很容易生出想获得财物的欲望,取到不正当之财,反过来等于你去犯罪。也就是说佛陀认为你为了稳定经济基础,你有这欲望,可是你却没有用正当的手段去取得金钱或财物,反而却做出犯罪的事。所以佛陀就在善生经说:‘先有的生“善”之技术,后求财物。’重点就是说一定要以正当的手段换取别人的金钱。不骗人、不拐人,这都是可以的。如果用骗的、用拐的,这就不可以了。佛陀开示在家弟子谋求经济的职业很多,包括有士、农、工、商,包括书写、算画,一切的技术等都算正当的职业。综合起来,除非你所做的是违背道德行为的职业,否则,你都可以去做。不可做的,包括为了自己享受,为了自已经济稳定,反而让别人承受痛苦,这种行业我们都不可以去做。
财物的运用与收支平衡
我们以正当职业取得财物之后,还得注意运用,并不是用正当力量及智慧取得财物之后就算了,佛陀教我们不是这样而已。我们更加必须要注意它的运用,不能毫无节制的浪费呀!因为钱可害人,也可以帮助人,是不是这样呢?佛陀向我们交代、叮咛的很清楚,不要没有节制而浪费。佛陀对经济财物的运用,他的说法,我们必须要注意,佛陀说:对我们的经济、对我们财物使用,必须注意收支一定要平衡。预算我一个月收多少钱?计算支出什么款项?以我们一个月收入多少,就支出多少为标准,不要没有节制乱开支。没有节制乱开支你就会‘寅吃卯粮’(透支),就像社会上所看到的骗人啦!偷啦!拐啦!绑架啦!一大堆,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这种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呢?归纳起来,就是他的开支没有节制。比如说:嗜赌的人,他开支很大,又不努力去赚钱,使得支出和收入不相符,所以才冒险走歪路。佛陀知道会这样,因此解释得很清楚,说支出、收入两项都必须要有计划,不要收入三块钱,却花五块钱,这样,会使得我们永远负债累累。
佛陀的经济四分法
佛陀将开支说得很清楚,以正当职业所赚来的经济,将它分做四份。所谓的‘四分法’:一分为饮食;一分为田业;一分为贮藏,以应用所需要;一分给予耕作旁而生,其他放著,作我们的利息。若是以现在生活来说,一分做家庭费用,也就是说必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开销。一分为经营事业费用,也就是生意事业的费用。一分储蓄起来,贮藏就是储蓄起来,放在家里或在银行。佛陀这样说,过去印度不晓得有没有银行?那时代有没有?我们不晓得。现在存在家里和银行,那一种比较安全?如放在家里可能被人偷去!我们这里的小偷很多,就是没有守五戒的原因啊!守五戒,小偷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急需要时可以用得到。最后一分以现在社会生活来说,就是投资。选择在正当的事业中,做一个投资。例如:买公债,或是银行存款生利息,或是正当事业可以照顾得到的,那么可以来投资。佛陀教我们经济四分法的用法,如此的清楚明白,也跟我们说综合的开支。我们必须要有相当的预算,如果没有相当预算,我们时常会为经济烦恼。以上所说的是经济四分法,我以汉文解释,它出自善生经所说的。另外在杂阿含经第四十八有说,说什么?以一分为生计(和生活费用一样嘛!);二分为营业费(事业的需要);一分为储蓄(储蓄就是存起来)。杂阿含经是这样说嘛!意思也相差不多啦!这就是佛陀他时常开示在家弟子,对家庭经济的根本原则,我们对根本原则无法建立,对收入和支出无法掌握好,小孩子要注册就开始烦恼啦!是不是这样呢?缴互助会钱日期一到就烦恼了,福报比较不好的跟别人租房子,交房租费日期一到就烦恼了,一下子感冒或是意外的开支,你就开始烦恼了……,是不是这样呢?一产生烦恼,就想打坐。坐禅可以坐得住?思惟佛法,一边思惟钱就‘跑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呢?想佛法哦!怎么想,脑子里还是跑出钱来!一天到晚烦恼钱,那有精神思惟佛法?所以佛陀为建立在家居士修行根本基础,对关于家庭经济量入而出的适当运用,就是以上所说的四分法,佛陀已经说得很清楚啦!
滥用、浪费造成经济萧条
家庭经济最需注意的就是慎防滥用和浪费,佛陀也有说家庭经济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滥用和浪费。不该花费却去花费,不该浪费却去浪费,佛陀说都不可。没有计划的开支,就算国库也会倒。因此,规划预算是必须的。像我们慈莲寺都要预算呀!师父的道场是新的道场嘛!要开发一个道场,要建设一个地方,那么我去问会计,问我们副寺(会计),我们里面剩多少钱?她说剩多少钱,我就去做多少工程的花费。要不,会引起常住的人心不安,他们会说:师父呀!你把钱都花到建设,那我们吃饭从哪里来呢?他们就不会安心,所以必须要做计划。我们慈莲护法功德会里也是一样,一年有一年经济编列,今年编列明年,都有预算啦!如果没有预算开支,时常都在负债;这就是佛陀时常开示,我们财产消失的原因啦!也就是对经济没有计划的不良效应。所以我们人人必须要注意,尤其是因为懈怠、放逸、浪费,没有计划,而将金钱浪费掉了。不该花的你把它浪费了,这是佛陀深深戒止过的。他叫所有的人一定不可以滥用和浪费金钱,不需要花的必须要存起来,不可以把它浪费了。
穷的六因
浪费、滥用经费,那么你以后会穷。滥用经费有六种原因,佛陀说得很清楚。
第一、就是说沉迷于饮酒,工作不好好做,拿到钱就去喝酒,喝得每天都烂醉,认为喝酒可以解忧愁,他越喝越忧愁呀!因为你喝酒,只暂时将你的神经意志迷惑而已,可是你的经济越来越不好,喝酒乱了性,往往还发生事情,事情越多,叫做雪上加霜,愁上加愁。所以喝酒只让你暂时麻醉,不可能解决事情。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事情,如实面对去把它解决,不是逃避也不是消极的,逃避不能解决,一定要用智慧,如实面对现实去解决。所以每天都在喝酒的人,既浪费时间,精神又无法集中,对事业更无法专心,有时也因为喝酒而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来。这样不是烦恼更多吗?而且又浪费你的金钱呀!
第二、有人像无业游民每天都没有事情做,不利用时间去努力赚钱,不管什么时候,都可看到他徘徊在街上,闲逛百货公司,无缘无故的把时间浪费掉。
第三、又有人沉迷伎乐、娼伎,伎乐就是说花一些钱换取快乐,像打电动玩具、看表演、看职棒、磨脚底、看赛马,以及时下最流行的KTV、MTV等等!你要调剂你的身心一下,还无可厚非,但千万要选择有防火安全,有政府立案正当的地方才可以去。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压力,或工作疲劳的压力,那么为了纾缓你内心的压力,去正当的KTV唱歌,这没有关系啦!这没有什么的,但是有的人,工作放弃啦!拿了钱,就去KTV唱歌,时间浪费,耽误自己,往往之间引起喝酒还造业,因而浪费了很多的岁月,甚至在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实在很可惜。
第四、沉醉赌博,这赌博可以迷人,也最容易增长人的贪心,还包括会放弃他正当的职业,因为赌博我有感触,我今天若赢了,就会贪心,我若输了,就认为还要赢回来,因为我还没有学佛之前会赌博,也会打麻将,所以我才有体会到赌博的滋味。若今天赢了!喔!比做生意还好赚,若输了就不甘愿,若做生意的钱输了,还会再去赌,很想把输掉的讨回来,于是就越陷越深了,这佛陀说得很对。所以赌博会迷人,还会耽误人的时间呀!在赌博方面往往最会引起什么?你知道吗?就是惹出事端,引起是非呀!这些恐怖的事情,我深深体会过。
第五、结交恶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友会引导你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不归路。起先你做坏事情,你不知道,等到你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第六、怠惰,怠惰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每天都迷迷糊糊啦,每天都不晓得做什么,都没有计划,就是说一天过一天,事业没有计划,经济没有计划,不专心也不尽责去做事情。世间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若不付出相当代价,你就无法成就。不要说社会事业,就依我修行的经验好了,你若没有真心下功夫,内观用功的话,不会有佛陀自动赐给你智慧,更不会有什么人赐努力给你的,智慧是由自己努力内观开显的,并不是别人从外表给你的。我如果认为别人会赐给我什么,我就会懈怠,我就会想依靠别人。依靠之后会失望,我敢说绝对会失望。如果不想失望,一定得靠自己努力,脚踏实地,精进用功。
时间到了,我们下集再见,感恩各位,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修行人能作世间事,但心莫存世间意,修行虽曰放下,是要放下一切妄想执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