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精进文集:精进蠡测谈(顿远)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精进文集:精进蠡测谈(顿远)

 

  一、为何说精进

  佛法的修持,约而言之实不出三学,即戒、定、慧是也。也就是指无论大乘小乘的修学,都离不开三学之增上。欲得三学增上而不退,有一法自始至终贯摄其中,那就是——精进。

  佛陀在《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多品》中谈到六度时,就对观世音菩萨如是说:“当知初三(即布施、持戒、忍辱——作者注)但是增上戒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佛在此明确指出精进是遍摄三增上学的。因为修行者在进道的过程中,无论持戒、修定、习慧,都是需要大精进力予以鞭策的。

  行者需要以精进心来守持所受之戒法,就像牧牛人看住自己的牛群而不使侵犯别人的庄稼一样,时时注意提防,就不会出现问题,也就免除了不必要的烦恼。修行人防护戒体而不使缺漏,就能得到清凉自在——戒即有清凉之义,亦名之为精进了。

  修习禅定中更需要精进的勇猛用功,甚至达到不休不息的不间断勤勉,方能克证的。现在一些大丛林寺院中的念佛七、打禅七,亦名精进佛七、精进禅七(即以七天为期的念佛、参禅,少则一个七,多则十个七),无非是希望行人在这一段时间内,放下万缘,努力用功办道,念佛者求一心不乱乃至得念佛三昧;参禅者期参得桶底脱落而大彻大悟。像这样的克期取证,正是依精进而成就的,散乱心去念佛、参禅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在慧学中包括闻、思、修三慧,进趣三慧依然不能没有精进为动力。阅经闻法要持之以恒方能深入。近代的译经家法尊法师,在西藏求法听上师讲《菩提道次弟广论》时,最初去听的人很多,但到最后只有法尊法师一人坚持听完,并将此论译成汉文,可见缺乏坚毅的恒心是难得有作为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闻慧还是不够的,要继续进一步思维才不会迷茫,思慧是建立在听经闻法的基础上,只要对所学法作专一无杂的思考、简择,智慧就能开发显露出来;修慧则属更高层次的,乃是从正定中开显的本有智慧,散逸心中求定尚不可得,遑论根本智了。

  二、精进及其利益

  精进,梵语毗离耶,又称勤。在《俱舍论》七十五法中是大善地法,《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列为善心所,其义为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惟识论》卷六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此是明其体性及业用。

  而中国的则又有别释,将精进分别予以解释。如慈恩《上生经疏》下云:“精谓精纯无杂故,进为升进不懈怠故。”又《华严大疏》云:“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从这里可以看出,精就是专一,进就是不断修习,依着正法之道,专一而不断的修行,就称得上精进。

  对具体的修行者而言,精进不外有二:一是身精进,二是心精进。身精进又称为粗精进,因为明显可见故,如努力惰布施、持戒等善业,这是由身力而显出的,也是可见的;心精进则是内在的功夫,用心修忍辱、得禅定、开智慧,皆不为人所显知,依此故称之为细精进。括而言之,勤修外事是身精进,内心专精佛道为心精进,身精进是为集福德资粮,心精进则集智慧资粮。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惰菩萨行的人来说是应该也必然如此的。

  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天天都在求进步,如同儒家提倡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真正是与时俱进。无论世间出世间法,都是靠精进而得成就的。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一生中有许多的特殊发明与贡献,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最终取得成就。如经典力学巨匠牛顿,做起科学实验就心无旁骛,忘了吃饭睡觉,请客吃饭时忘了客人,甚至结婚那天忘了新娘,正是靠这种专注进取的精神,才有了他巨人般辉煌的成就。中国近代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明证。

  在佛法的实践中,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欲有所成,就必须遵循精进这一原则。

  因此,修精进的利益非常大,也非常多。《梵网经·诵菩萨戒仪式》中说:“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出世法的利益,世间法的利益成就是无法比拟的,其时效性是从初发心后而至成正觉的。在这个跨度中,对行者而言,现生中因精进可得到的利益也是很多的,现概括略说几点:

  他不折服。指精进的行者,因向道之心念坚固,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所折服。

  得佛所摄。行者勤修精进,则为诸佛所摄受而不舍弃。《僧祗律》中就说到有两个比丘想去见佛陀,在路途中因缺水而渴乏。后到一井,一比丘因焦渴难耐,汲起水就喝;而另一比丘见水有虫,为护戒而宁丧身,死生忉利天上,先到佛所闻法而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至见佛。佛对他说:“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这是佛陀对精进者的勉励与护持。

  为非人所护。精进修行的人因为解脱有望、成功在即,鬼神亦生敬仰而不来恼害,而反甘来护法。

  闻法不忘。由于精进的缘故,行者所闻的正法,能时常忆持而不会忘失。

  未闻能闻。精进的行者乐法之心无有厌足,一心勤求正法,所以能得闻未闻之法。

  增长辩才。行者因精进闻思修而通达诸法奥义,辩才增长,随问随答而无疑碍。

  得三昧性。行者由精进修定达到身心寂静,定相观前,不为世相所变迁。

  少病少恼。精进行者能深得诸法要义,善能调治身心,常得轻安,身心愉悦而少诸病恼。

  如优钵罗花。优钵罗花意即青莲花,喻精进的行者虽处于世间生死之境,但能不为烦恼所染,久而久之当得成就,正心之士见了自会生起仰慕之心。

  又《善生经》云:“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这里也列出二点,一是成就事业。懂得牺牲奉献,勤恳努力的人,就像滴水常流而可穿石,必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开创远大的事业;二是主至无忧。行者勤于修道,坚持其心,于五欲不贪不拒,于生死不惧不恼,必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而无忧无患。

  三、如何修精进

  我们应该如何去精进修持?就如前面偈中所言“不计寒暑,朝夕勤修”,这指的是首先要有坚定的决心,不因环境的动荡而动摇己志,不因气候的变化而影响工作,不因情绪的低落而忘记初心,不因身体的倦怠而借口休息。其次要有耐久的恒心,必须用心观照,念兹在兹,二六时中专注于所修的法门。

  另外单从字面的释义中,我们也可以体察到如何去修的。精是专一无杂,所以在实修中先就是要专一。象在佛学院的几年中,共开设包括社会学科在内的几十门课程,我们应该是重在佛学的,即专于内道上。当然佛法中有广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略说也有八大二小十个宗派,每一宗都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架构,不可能每宗都学得深入。教理上固可以广学多闻,在术业上却讲究专精的,用到具体的修持上更是如此,参禅、念佛或持咒,依一门而深人才是进步最快的方便。今天修这样,明天又改修那样,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了,好比烧几壶水,要一壶一壶烧开才是,如果这壶烧一会儿,又换一壶来烧,轮来换去的结果自然是哪一壶也烧不开。所以行者应该是依某一宗的修法体系去践履而不要妄自夹杂,才称得上专一而精。

  进就是不断进取,修学中固是专一门为目标,而在专一上还须加以不间断,才能迅速成就。如同古人钻木取火,须不停地钻,到一定时候才会生起火来,钻钻停停是不可能钻出火种来的。

  四、精进统摄大小二乘

  前面说过,精进统贯三学,而大小乘皆不出三学,所以精进自然是统摄大小二乘了。

  佛陀在最初声闻乘法中说自利内修的解脱道法,是三十七道品,分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类。此中的四念处,能勤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是中有精进如意足;五根中名精进根;五力中由精进根增长的精进力;七菩提分中的精进菩提分,是以心能开悟,能到佛道涅架城;八正道中名正精进。

  发心上求佛果下化群萌的大乘菩萨,修习六度万行,更是不离精进波罗密方能成办道业的。《大智度论》卷十六云:“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密,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密。”又说:“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精进波罗密。”可见大乘的精进要求就严格的多,一是一心求佛道,二是不休不息,恒而不断的修行。

  五、诸经论中精进差别

  通常来说,一般都说三种精进,《解深密经》之精进三品分为:(一)披甲精进,古代军队作战时要穿铠甲,防护身体,以比喻发心修学的菩萨为完成无上佛道的证悟,先修习六波罗密,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以助成精进;(二)转生善法加行精进。菩萨开始向菩提大道行进时,更积极更精进的修诸加行,以成办波罗密多,所以是加行精进;(三)饶益众生精进,菩萨勤于教化众生,永不会觉得疲倦,就是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了。

  《摄大乘论》也说三种精进,其第一第二种与上同,第三是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不因成佛日遥、烦恼障重而自轻,叫无怯弱;菩萨遇魔军而与战,决不中道退转,叫无退转;菩萨修行中不会因为得到一点境界、利益就生喜足心,是名无喜足。

  另外《大乘庄严论》卷八中列出六种精进,即增减精进、增上精进、舍障精进、人真精进、转依精进和大利精进。此中前五种包括了三十七道品中的精进法,第六大利精进是大乘菩萨道的自利利他六波罗密。

  在晋译六十《华严经》卷廿四中明十种精进:不转精进、不舍精进、不染精进、不坏精进、不厌倦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猛利精进、无等等精进和救一切众生精进。

  《瑜伽师地论·精进晶》卷四十二中说九种精进:自性精进、一切精进、难行精进、一切门精进、善士精进、一切种精进、遂求精进、此世他世乐精进和清净精进。

  其他诸经论中尚有精进分类差别,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六、结 语

  精进在诸经中分类虽多,实不出自他二利的身精进和心精进。为利乐增上而发心,如此世他世乐精进,就告诉我们,即使是只追求现世和来生的人天快乐,也是需要精进修善法的,持五戒、行十善,这是人天福乐的基础;欲求无上菩提,就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以信心、决心、恒心而不间断的自利利他,才称得上是精进波罗密了。

返回目录

标签:精进文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