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论语禅解 为学之道
达观法师:论语禅解 为学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好学,故有学问;因学成,故有辩才;因不愠,故有道德。温故知新而为人师,若无君子之德岂能为人师表,故学习以德为贵。此言谈为学之方法、乐趣及态度。
生:为何此章列论语之首?
师:《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何以能知进德修业之理,待人处事之道,齐家安邦之法;不学何以能效孔孟圣人、释迦佛祖;不学何以能生大智,广演妙法,像文殊菩萨;不学何以能大行,六度万行,像普贤菩萨;不学何以能发大愿,度尽众生,像地藏菩萨;不学何以能生大悲,闻声救苦,像观音菩萨。因此「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
生:何谓学?
师:学者,觉悟、效法也。愚者应效法智者,凡夫应效法圣贤,众生应效法诸佛,故后觉应效法先觉,未觉时当求觉者教导,故六祖云:「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学何事?从事上来说:术德要兼修,解行要并进。从理上来说:于世间法,学自利利他;于出世法,学自觉觉他,故《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怎样学?佛家为学次第,从「闻、思、修」,三慧入手;儒家为学顺序,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步入门。
学当戒?礼记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多则不精,学少则不博,易学则不深,难学则不进,故学者戒之。
学应问?然学不尽能懂,则须请问,故后人谓之「学问」。对于学问可分四种人:一者不学不问,此人不求长进。二者不学爱问,此人不求专精。三者只学不问,此人不求通达。四者好学必问,此人精益求精。
生:何谓时习?
师:此言为学之方法。习者,反复温习。时者,时时刻刻。于理论上,要时时温故知新;于实践上,要处处身体力行。故《礼记》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禅家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故行者应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且大乘经典常教人受持、读诵、书写即是「时习」之义。
生:为何学而时习之,会不亦说乎?
师:说者,同悦。因好学,故从无知至已知,由不觉至觉悟;因时习,故由生疏至纯熟,从不会至会也。此皆因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故学有所成,心有感悟,岂有不法喜之理?
生:朋来则乐,其理为何?
师:此言为学之乐趣。朋者,平辈为友,晚辈为徒。因学有所专,故志同道合之人慕名学者,自他方来请益,彼此有切磋琢磨之乐;因学有所成,故好学之士景仰师者,从远方来求教,彼此有教学相长之乐。若能学以致用,且「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岂不是至乐之事吗?
若无往昔一番寒澈骨,哪得今日梅花扑鼻香。过去为学子,现在当人师;来者若可教,夫子岂不乐。礼记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者,此言为何?
师:此言为学之态度。愠者,愤怒。君子者,有道德修养之人。荀子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学习是为了涵养身心,进德修业,并非为了显耀于人,获取名闻利养,故他人若不知,无损于己,岂有愤怒之心呢?若有所不甘,即生怒意,此人为学之心态则偏矣!
若能遇顺境而不贪,处逆境而不瞋,于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以平常心待之,此学者必是君子乎!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