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元音老人>>正文内容

现在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04日
来源:《佛学文摘》总第39期   作者:元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基,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人善,为学佛之极致,不知究竟了义。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份,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连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弄明白,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再经过除习的锻炼,就是保养圣胎,让它发扬光大,即能圆证菩提,倘若对境心有粘着,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要下地狱、遭恶报的!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开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摘自《妙智》总2001年冬

标签:学佛|元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