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山林寺庙>>正文内容

敦煌美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简评《敦煌壁画风景研究》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6日
来源:网络   作者:张元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编辑部主任赵声良先生所著《敦煌壁画风景研究》一书于2005年1月由日本东京比较文化研究所出版,这是作者于2000~2002年间在日本成城大学攻读美学美术史专业博士课程期间完成的学位论文(作者已于2003年3月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也是敦煌研究院学者首部在国外直接以外文写作并出版的学术著作。

  赵声良先生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山水画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成果。敦煌石窟壁画本来是表现佛教内容的,其内容是以佛像、经变、佛经故事等为中心的,但在从隋唐洞窟开始,壁画里出现了不少描绘了山水风景的画面,这些风景因素虽然还不能算是单纯的山水画,却反映出中国传统美术对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由于唐代和唐代以前画家们的山水画作品大多已经失传,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山水风景正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一阶段的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在本书中,把研究的主题概括为“风景”,这实际上比“山水”这一概念的范畴要大,也更客观。

  本书的〈序论〉中,作者阐述了古代美术中的风景表现,指出山水审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孔子时代以来中国文献中对山水的描绘,阐述古代文人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来品藻人物品格的这一思想,并说明由于文人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了山水画和山水诗。敦煌壁画中出现大量的风景因素,正反映出这样一种传统的影响。书中还对敦煌壁画是如何接受了山水画的影响、以及这些风景表现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作了总结。在介绍前人对敦煌壁画风景画所作过的研究的同时,作者还发前人之未发,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显示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早期敦煌石窟中风景表现的诸因素〉主要分析了敦煌北朝到唐代壁画中的一些风景因素。作者认为,它们虽然是作为风景来表现的,但并不是纯粹的风景,都包含着宗教的意义,可是当这些风景的因素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由国外传入中国以后,就产生了十分有趣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种宗教艺术走向世俗化的演变,而且可以看出在敦煌这个地方绘画艺术所特有的中国和外国风格并存的状况。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都是对敦煌壁画中说法图中的圣树进行的类型分析以及对其表现形式的源流的研究。作者以细腻的图像比较手法,通过比较印度、中亚和中国内地的圣树形式,说明敦煌壁画中流行的圣树形式来自中国内地,是接受了外来影响之后在中国形成的独特树木形式。作者进而指出在圣树这一独特的美术形式中,体现出了宗教需要与艺术表现,外来形式与传统审美思想等冲突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章〈空间表现的成熟〉主要围绕风景的空间表现进行研究。虽然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山水画就流行起来了,但中国的画家们并没有一套严密的空间表现理论(比如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透视法”那样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过去的研究者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中国唐代以来的绘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在本章第一节〈唐代经变画的空间构成〉中全面分析了敦煌石窟唐代经变画的空间构成的方法,指出经变中通过人物的群体表现、建筑的构成以及山水的表现,在平面的壁画中创造出了宏大的富有深度的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精神。特别是建筑表现中,采用“鱼骨式构成”的方法表现远近关系,这在科学的“线透视法”产生之前,是十分成功的远近表现手法。第二节〈敦煌壁画中山水的空间表现〉以及第三节〈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山水构成〉中,作者结合敦煌壁画的山水作例,具体分析了唐人对空间关系的表现手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唐代后期开始的山水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这不仅仅是绘画的变迁,而且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深刻变化,它标志着文人这一特别的阶层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第三章〈水墨山水表现及文人意识〉中,作者认为,在佛教石窟中也出现了水墨山水,说明了文人精神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宋元以后更为强烈和深入。本章第一节〈唐代壁画中水墨山水〉以敦煌唐代壁画为中心,同时比较了西安地区唐墓壁画,探讨了水墨山水在壁画中流行的情况,并对照唐代文献的记载,分析了当时水墨山水的技法特征,包括笔法(皴法)和墨法的特点。通过对水墨画流行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作者认为水墨画代表着文人意识对绘画的渗透,对水墨画的爱好在唐代后期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倾向。第二节〈榆林窟第3窟山水画研究〉和第三节〈关于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的亭、草堂、园石〉主要分析了榆林窟的山水表现情况。第三节更从唐以来文学、园林建筑及绘画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山水画中的亭、草堂、园石等形象,指出文人意识对山水画的渗透。从而说明了敦煌壁画虽然是佛教艺术却充满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

  综观全书,体现着一种全新的美术史研究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二点:第一,作者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大背景中来看敦煌艺术的。敦煌艺术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所谓传统思想是一个十分大的概念,研究者从何处切入,才能使人真正体会到传统的意义?本书作者紧紧抓住“文人意识”与“山水审美”这一思想特征,以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的文献来说明文人思想的浓厚的山水审美意识,认为这些意识甚至影响到了本来是外国传来的佛教艺术中。第二,在文献探讨的同时,作者还通过细腻的图像比较探寻敦煌佛教美术发展的源流,通过对比印度、中亚、敦煌以及中原的大量图像例证,找出不同形象的各自来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书中大量的图例、颇有见地的分析还体现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