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十)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6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校对)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修证菩提心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菩提心既然是如此殊胜,那么如何着手修证呢?如何才能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

  要想取得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必须先掌握方法和途径。我们生起菩提心也同样如此。如果仅仅把菩提心挂在嘴上,然后自称为大乘行者,却不知道生起菩提心的修证方法,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产生菩提心呢?除非有深厚的宿世善根,前世曾经修持过菩提心,并且达到纯熟的程度。因这种串习力所致,今生才能在听闻到大乘教法之后,就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但这样的善根深厚者,千百万人中能有几个?我们应当诚实地正视自己。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密法的每个修持仪轨都有发心的内容,诸如‘我以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等等。我这么念不就是在发菩提心吗?怎么能说没有菩提心呢?”是的,每个完整的密法仪轨之前,都会有这么一句话。但这是提醒我们修法的目的,提醒我们之所以要修法,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积攒成佛的资粮。你这样念一念也有功德,也能种下未来成佛的种子,却并不代表这就具备了合格的菩提心,顶多是对菩提心的一种希求而已。

  因为从通俗的角度来说,菩提心是一种心境,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许多人修了多年佛法,这句话也念了无数遍,但仅仅是作为一个口号来念,仍然执著自身的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修法也是为了自身而修,思想境界没有丝毫提高。这样的话,尽管认为自己有菩提心,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明白吗?

如何才能真正地生起菩提心呢?要按次第进行修心。不经过这样一个次第修心的过程,不要说生发菩提心,就连什么是菩提心,我们也难以了知,顶多知道一个名词概念而已。在阿底峡尊者到西藏之前,藏地的情况也和大家现在一样,只在修法时念一念“为利有情愿成佛”,就算是发了菩提心。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修心,和大家一样,通常都是直接受菩萨戒,受戒后就以为自己是菩萨了。对此,阿底峡尊者呵斥说:“不明白什么是菩提心,不知道修慈悲的菩萨,只有你们藏地才有!”一心想成为菩萨,却不知道菩提心的内涵,不去修慈悲心,这样的菩萨哪里有呢?有的话也肯定是冒牌货。对不对?后来,弟子们询问应该如何修持,阿底峡尊者教导说:“应当按次第修心。”要想成为真正的佛子菩萨,就必须掌握次第修发菩提心的教授。

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两种修心法门:一种是七重因果修心法;另一种是自他相换修心法。“七重因果修心法”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历经无著、世亲等历代广行派祖师传至阿底峡尊者。“自他相换修心法”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历经龙树、月称等深观派祖师传至阿底峡尊者。两种法门的区别是“自他相换修心法”较为深妙,要具足一定根器者才能修持。而“七重因果修心法”较适合一般行者。因此,阿底峡尊者公开传讲“七重因果修心法”,对心传弟子则秘密传授“自他相换修心法”。

“自他相换修心法”历经数代传至伽喀巴时,才开始被广为弘傅。伽喀巴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见到了“自他相换”的相关教授,“把自己的一切功德利益给别人,把他人的一切衰损痛苦由自己承担。”这句话使他感到震撼,于是辗转寻找拥有此法传承的上师。寻找到上师后,他问:“你知道这两行字的教法有多重要吗?”上师回答说:“对于不想成佛的人来说,这个教法并不很重要;但是如果你希望即生成佛,就必须要修持它。”于是他依止了上师十二年,修学“自他相换修心法”。经过多年的修持后,他也被这个教法转化成了慈悲的上师。  

  伽喀巴在开始的时候,只对少数净信弟子传授此法,认为只有具足信心的虔诚弟子才能信受。后来有一次,一个麻疯病患者求治病的法门,伽喀巴尝试着传授他自他相换的修法。麻疯病当时在西藏很普遍,一般都是难以医治的不治之症。但是,这个患者经过一天的修持后,他的麻疯病奇迹般不药而愈。其他麻疯病者闻讯后也都蜂拥而至,向伽喀巴求这个法门,他们修持后也都痊愈了。所以这个修心法有一个别名,叫“麻疯者的法门”。但伽喀巴还是没有广泛传授,直到有一天,这个法门对他兄弟产生影响之后,他才开始向人们公开传讲。他的兄弟是一位恶习非常深重的人,对修行的事常常不以为然,但是看到了这个法门的神奇效用,他也产生了兴趣,就在伽喀巴传讲时躲在门后偷听,然后悄悄地进行修持。修持一段时间后,他的品性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们都感到很惊讶,最后得知是这个修心法的作用。伽喀巴对此非常高兴,他想,既然这样一个恶习深重者都能从中受益,对其他人也肯定会发挥作用。于是就开始广泛传授这个法门。

  此后,这两支传承辗转传至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接受了修菩提心法的所有传承,并以文殊之智加以融合,把这两种修法融为一座进行修持,使其更为殊胜,能更快捷地获得菩提心的证量。因此在格鲁派的传承里,通常是将因果七法和自他相换合修。但在讲解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需要分开来讲。

  “七重因果修心法”,一共分为七个环节进行观修:知母、知恩、报恩心、仁慈心、悲悯心、责任心、菩提心。观修时应先从知母做起,认识到所有众生都是自己往昔的慈母,从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从而产生报恩之心,在此基础上对众生建立真诚无私的慈爱,对众生的苦难处境产生深切的悲悯,因为悲悯而产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就会寻求救度众生的能力,于是立志成佛。这七个环节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至生起彻底利他无我的菩提心。

  “自他相换修心法”,则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给予众生,把众生的痛苦不幸交换过来自己承受。进行观修的时候,就像慈母愿意为爱子承受病痛苦难那样,把众生的苦痛观为黑雾,吸入自己体内代受,把自己的安乐观为白光,呼出去加持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交换彼此苦乐的观修,能迅速生起和增强大悲心,从而生发起无伪的菩提心。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观修,我们就可以产生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我们有了菩提心,是不是就可以坐等成佛了呢?不行,种子并不能代表果实,把菩提心修起来还只是因地上的菩萨,你还得在产生菩提愿心的基础上,按程序仪轨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才算正式进入了菩萨道。也就是要给这粒种子提供生长的空间,给它施肥、浇水、除草等等,这粒菩提的种子才能庄严地开花结果,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七重因果修心法

  我们重点讲一讲七重因果修心法。在修七重因果之前,需要先修平等心。我们一般人所谓的慈悲心,只有面对自己亲友时才慈悲。如果面对的是仇敌,你还能慈悲对待他吗?肯定是咬牙切齿!所以,这种不是广泛平等地施予一切众生的慈悲,并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它不足以培养出真正利他无我的菩提心。因此在修菩提心前,应当先修平等心,以消除自己的贪嗔之心。

  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喜爱的亲友;第二种,憎怨的敌人;第三种,非亲友也非敌人的中间者。对于前者,我们会生贪心;对于次者,我们会生嗔心;对于后者,则没有任何贪嗔,处于中间的状况。平等心就是要消除这三种心态,保持平等一味。那么如何进行修持呢?

首先观想一个陌生人在面前,再观照内心,发现对他是一种漠视的心态。然后我们思维:“为什么我对他漠不关心呢?在无始劫以来,他也曾多次做过我的母亲,对我有如母亲一样的大恩。而过去对我施恩与今生对我施恩是无分别的!”经过反复观修,从而培养对他的平等心。

其次观想一个最亲爱的人在面前。譬如,观想我们的母亲在面前,于是心中生起一种温馨的亲切感,进而产生贪爱。我们观想:“尽管在今生这短短的数十年,她对我有着养育的深恩,但在数不尽的过去生中,她也曾经做过我的仇敌,多次伤害过我,这是肯定的!那么我究竟应该对她贪爱呢,还是对她嗔恨?”经过反复的思维抉择,就会减低对亲友的贪爱。

再次观想一个仇敌在面前。再观照内心,发现只要这个形像一出现,我们便不期而然回忆起他对自己的伤害,不由自主地生出强烈的嗔心。怎么才能消除这种嗔恨呢?我们观想:“他只不过在今生对我有所伤害,但无始劫以来,他也曾多次做过我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无有区别,也是那样慈爱我,甚至为保护我而献出生命。那么她到底是我的仇人呢?还是我的恩人?”经过反复观修,消除对仇人的嗔恨心。

这三者都曾经做过我的亲人,也曾经做过我的仇敌。即使在今生中,现在的仇敌有不少还是几年前的好友;亲友中有的在不久之前,也不过是陌生人而已,现在却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眷属。如果以后他们伤害了我,又会变成仇敌。亲友、仇敌和陌生人的观念,到底是不是坚固不变的呢?今天的挚友,明天可能成为死敌;曾经的敌人,现在又成为好友。由此可见,这种冤亲关系是变幻不定的。我们贪恋亲人,嗔恨仇敌,对陌生人漠不关心,这三种心态都没有什么意义。从而舍弃这三种心,安住于平等舍。

通过这样的如理思维和抉择,我们就会生起平等心。我们以前都把这种冤亲关系看得很牢固,进而执著,产生种种的爱与恨,阻碍了我们光明心的透发。现在修平等心刚好破除这种错误观念,认识到所谓的冤亲关系:冤,不是真正的冤;亲,也不是真正的亲,两者时刻都会相互转变。从而放下那颗执著和劳累的心,从爱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由分别敌友进而产生打击仇敌、保护亲友等种种世俗恶行,也将永远得到止息。

  这种平等心是培养平等慈悲的基础,是产生无缘慈悲的基础。我们有了平等心后,才能通过“七重因果修心法”,经过七个环节的观修,真正生起遍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这种修心法为什么称为“七重因果”呢?因为这七个环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没有前者的基础,后者也就无从生起。修持前面的知母、念恩和报恩是生起慈心的原因,慈心是修持这三者的必然结果。同时慈心也是生起大悲心之因,因为慈爱众生而对其苦境产生悲悯同情。大悲心又是产生责任心的因,只有生起了难忍的悲心,才会主动承担起救度的重任。有了救度众生的责任感,就会去追求救度众生的能力,发愿成佛而生起菩提心。

我们依次观修知母、念恩和报恩,就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证悟,我们再修大悲心和责任心,就能实证真实的菩提心。我们现在就按次第先修知母。

一、知母

二、

按照“七重因果”的修心次第,首先要修的是“知母”,要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具有和今世母亲一样的恩德。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慈悲就不会周遍一切众生,就会障碍生发彻底利他无我的菩提心。你也许会这样想:“我为什么要承担这一切众生的痛苦呢?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彼此毫无关系,这样做不是很傻吗?”或者你会推卸责任:“有这么多的佛菩萨,他们自然会去救度众生,我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果认识到众生是慈母,而你是他们唯一的爱子,彼此的感情曾经是那么深厚,而他们现在正受着无穷的痛苦,在眼巴巴地盼望着你去救拔,你还能无动于衷吗?救拔父母是为人子者必尽的孝道,你还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吗?所以为了生发菩提心,首先要修“知母”!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次见到路边一堆白骨,就向这堆白骨恭恭敬敬地礼拜,弟子们不明白佛为什么要礼拜。佛说:这具白骨的主人,她在生前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无量劫以来,她做我的母亲时的白骨如果堆积起来,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须弥山还要高大,我喝过母亲的奶水如果盛起来,比四大海洋的海水累积起来还要深广。

我们作为追随佛陀的大乘行者,应当把天下一切有情都视为自己的母亲,而且他们不只一次地做过我们的母亲。

“既然一切众生都是父母,那我怎么不认识呢?”你不能说因为不认识,她就不是你的母亲。比如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别家乡浪迹天涯,到年老时方才返回,这时你还能认识自己的母亲吗?我们当初离开家乡,母亲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外流浪了这几十年的时间,母亲已经白发苍苍,老迈不堪了,我们还能认识吗?肯定是不认识了。所以,面对这么多众生,不能因为不认识,就说他们不是自己的母亲。

因为我们的心识自无始以来就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现在的心识是由上一刻的心识变化而来的,是上一刻心识的延续。而上一刻的心识又是再上一刻心识的延续,这样一直往前推……我们在入胎之前的心识,是入胎前那一刻心识的延续,是从中阴身变化而来的。而中阴身的心识,又是前世心识的延续……再从前世的心识往前推,我们前世的前世,有多少个前世?你能计算出来吗?这是无法计算的。

  时间的流逝是无始无终的,我们的前世也是无量无数。而每一个前世,只要受生为胎生或卵生,就会有一个母亲。即使前世是个蚂蚁小虫之类的,也是有母亲的吧?所以我们的母亲之多,也是无法计算的。 

众生就是再多也还有一定的数量,一切有情终究都会成佛,众生总有穷尽的一天。而我们自己的轮回却是无有上限的,无始以来,我们有过无数次的生命,也就有过无量无数的母亲,母亲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众生的数量。由此得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我曾经的母亲!而且她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即使眼前爬过的一只小虫,如果我们有神通力,就能观察到,它也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

过去世的母亲和这一世的母亲,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比如二十年前的母亲和五十年前的母亲,尽管形象不一样了,当年充满青春活力的母亲,如今已变得苍老憔悴,但同样都是我们的母亲。如果因为她是过去世的母亲而不予承认,那么昨天的母亲也不应该承认为今天的母亲,因为已经成为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昨天的母亲,我们今天仍然称呼为母亲。所以过去世的母亲,也仍然还是我们的母亲。

诸佛就是因为认识到众生是母亲,感念母亲的恩德,立志为利乐如母众生而修行,所以成就了无上菩提,安住于自在的涅槃大乐境中。而我们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就有了种种自私自利的思想。为了追求自利而不惜造业作恶,甚至于互相仇恨、残杀……种种的爱恨交织,造下种种的业力,进而感受到种种苦报,在生死海中苦乐升沉,到现在还是凡夫一个。

我们为什么有疾病?为什么有灾难?这一切的祸根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众生是父母。不认识众生是父母,就会产生种种自利的思想。这种贪求自利的我爱执,正是我们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生命的致命杀手。我们现在修菩提心,认识到众生是父母,就能扭转这种颠倒行为。

当“知母”修到合格的证量时,我们见到任何有情,哪怕面前的一只小虫,心中都会涌起一种见到慈母般的感觉。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它往昔作为自己的母亲时,是如何地慈爱自己。而现在母子重逢,却见到母亲沦落到这般形象,我们倍感心酸而落泪。

三、念恩

可是有的人对今生的父母都不孝顺,即使能认识到众生是父母,也难以对他们生起爱心,对修菩提心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因为没有感知到父母的恩德,要是知道了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种种恩情,你还会这么做吗?所以“知母”观修合格后,下一步就要修“念恩”。

父母对我们有什么恩德呢?以今生的母亲为例,自从我们住胎开始,母亲就放下了自身的一切安乐,像病人那样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我们产生的伤害,为了腹中胎儿的成长,她想吃的东西强忍住不吃,不想吃的东西只要对胎儿有利,她也强迫自己咽下。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在母腹中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母亲带来痛苦,但母亲也毫不在意。经过了十月怀胎的孕育,最后母亲要遭受剧烈的疼痛,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能把我们生下来。许多母亲就是在生子女时,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们平安生下来后,虽然刚出生时的样子无比难看,母亲也如获至宝般地欣喜万分。在往后我们成长的日子里,母亲不眠不休地抚育我们,悉心照顾。人的排泄物是肮脏不堪的,但母亲却毫不在乎,常常用手为我们抹净。自从我们出生以后,母亲就再也不能安心地睡觉,为了守护我们成长,甚至完全失去自由的空间。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自从生育我们以来,我们的痛苦就变成了母亲的痛苦,我们的快乐成为了母亲的快乐。甚至在睡梦中,她还呼唤着儿女们的名字,希望他们幸福快乐。如果听闻到儿女有一点点的不适和劳累,母亲都会心酸流泪,从而发心代受。在佛菩萨面前祈祷,希望这种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这只有母爱才能做得到。有多少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而心甘情愿献出了宝贵的性命?又有多少母亲为了养育儿女,甘愿去做最低贱的工作?父母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女幸福快乐。只要儿女健康成长,就胜过自己享受一切快乐,他们吃再多的苦也无怨无悔。母亲的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母亲并没有对我这么好,谈不上有什么恩德!”即使母亲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善待你,她也冒着生命危险把你生下来,赐给宝贵的人身。否则,我们现在怎么能在这里听闻佛法?能够得闻法音,以致有解脱成佛的可能,这不都是母亲生下我们的恩德所赐吗?

不论我们曾经转生为人还是动物,母亲的恩德都是无与伦比的。曾经有一位叫周豫的大学士,在烹调鳝鱼时,其中一条总是向上弯曲着身体,他觉得很奇怪,就把鳝鱼剖开,结果发现它的腹中有籽,曲身避汤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女。被此情此景感动的他,从此再也不吃鳝鱼了。

海里有一种鱼,产完卵后,它把鱼卵含在嘴里进行孵化。幼鱼孵出来后,它仍然一直张着嘴,用来作为子女们遇到危险时的避难所,当幼鱼长大能自立的时候,它们的母亲已经由于无法进食而饿死了。

树上有一种鸟,会用嘴叼住巢上方的树枝,把自己悬挂在上面而死去。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担心幼鸟孵出后,没有食物可吃,它就把自己作为食物,等儿女破卵出生后,能够啄食自己的肉而生存下去。

每一位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恩情如同今生的慈母一样无有分别。即使是目前的仇敌、亲友或陌生人,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对我们有着慈母一样的深恩。只不过因为生死的变迁,无法忆念过去生中的情况,导致现在彼此互不相识而已。

四、报恩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的关爱,我们为人子者,怎能不感恩报答?佛陀告诉世人说,父母是三界内的无上福田,对父母的报恩是最大的善业。中国人也说“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切世间善业之首。为什么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因为这个身体是母亲所赐予的,而母亲在生养我们的时候,不知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生养我们的时候,那种辛酸劳瘁的情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为儿女者,若能真切思念父母的深恩重德,心灵深处必然会激起阵阵哀伤。

母亲总是竭尽全部的生命、青春和心血,来抚养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母亲,原本是那么的美丽而健康,充满着青春活力,可是却因为生育我们而失去了昔日风采,一双玉手也因洗涤过多的不净物而弯得粗糙不堪。母亲原本也是一个非常爱打扮的青春少女,可是自从生育了我们,她把所有的妆饰收藏起来,一心一意地抚育儿女。她把所有的积蓄都奉献给儿女,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甚至会为没有过多的财富给儿女而难过,乃至于多方求助和奔走。世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别人给一点小小的恩惠,我们尚且感激涕零,可是母亲的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又回报了多少?长期以来都是在为自己的名利奔波,却把父母撇在一边而毫不顾及。我们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这是多么惭愧的事啊!连今生今世父母的恩德都没有报答,又怎么去报答天下如母众生之恩呢?

不仅是我们人类懂得报答母恩,就是动物也知道报恩。比如绵羊吃奶的时候,它要给母亲跪下。当小乌鸦和老乌鸦一起寻找到食物时,小乌鸦会飞到一旁去站岗,让老乌鸦先吃。动物尚且知道报恩,更何况我们身为人类?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不知报答父母的恩德,只是为了自己的吃穿而活在这世上,我们甚至连畜生都不如!

  “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世尊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持菩萨行,直至最后成佛传法,都是为了报答如母众生的深恩。我们作为追随世尊的行者,身为大乘修行人,又怎能不效仿世尊而感恩报恩呢?

五、慈心

通过观修前面的知母、念恩和报恩,我们心中自然会产生“愿一切如母众生能获得快乐”的真切心愿,犹如慈母爱子那样去爱护众生。这时就生起了慈心。龙树菩萨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慈心,即使没有别的成就,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甚至人、天、毒药及任何武器都不能伤他分毫!”有了慈心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修悲心。如果没有慈心,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悲心。

六、悲心

大悲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仅仅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这一点连小乘的声闻、独觉也有。只有不忍众生痛苦而欲亲自救拔的悲心,才是大乘的不共悲心,才是我们大乘行者必须培养的悲心。譬如当自己的孩子掉入火中时,父母会奋不顾身地跳入火中把他救出,其亲属却未必有如此舍身的行动。这是因为悲心有强有弱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我们生发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其力量的强弱视大悲心而定。修道速度的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而定,有人修密法能快速成就,也是源于大悲心的力量。

那么如何修习大悲心呢?有人说:“父母众生并不苦呀,譬如我的母亲她有吃有穿,整天都很幸福快乐,我如何能对她生起悲心?”这是没有用智慧来观察和抉择。我们前面讲出离心的时候,讲了轮回种种的苦,哪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可言?所以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加行,它们共同的基础都是认识到了苦,只是受苦的对象丕同而已。自己不想受苦而求解脱,就是出离心;不忍众生受苦而欲解救他们,就生发了菩提心。

如果你连自己的苦都没有体认到,又怎么能认识到众生的苦呢?认识不到众生的苦,怎么能产生对众生的悲悯同情?没有这种悲悯同情心,怎么能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又怎么会激发成佛的大愿而生起菩提心?你就不会那么真切地想去解脱他们。即使整天念叨“为利有情愿成佛”,也不过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而已,实际上还是为利“己”而愿成佛。对不对?甚至你会我慢膨胀,觉得“这些众生还要我去救拔,一群可怜虫!”感到自己十分高大,视众生如同脚下的蚂蚁一样渺小。这不就成自大狂了吗?其实,你哪里有菩提心可言呢!造成这样的过失,就是因为缺少悲心这一环节。

悲心源于对众生苦难处境的认识。众生的苦难处境究竟如何呢?宗喀巴大师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这是宗喀巴大师对整个三界众生真实处境的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在四条瀑流形成的漩涡中,漂流着一个人,她不仅被这四条激流所冲击,而且手脚象棕子一样被绳索牢牢地绑住。这种捆缚的绳索不同于普通的皮绳、毛绳,它好似铁索一样难断难解,然后被投入到一个坚固的铁笼里。并且这是在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是在夜幕笼罩下的激流中沉浮,此时此地,根本就不会有人路过,不管她怎样地呼喊求救,也不会有人听到,而存一丝获救的希望。而且她已经身患重病,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呼救和挣扎。这是谁呀?这就是我们的母亲。这种种的不幸都发生在她身上,你说她怎么能获得一丝安乐自在?

怎么理解激流、绳索、铁笼之类的东西呢?四大瀑流比喻生老病死,哪一个众生的生命没有被这四大瀑流所侵害?绳索比喻业力,有谁不受业力的支配而得自在?疾病比喻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铁笼比喻我执,夜色比喻无明。如母有情就是这样被无明的黑暗所蒙蔽,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不断地遭受着苦苦、行苦、坏苦的残酷折磨。

慈母众生沦落到如此情境,难道不值得我们怜悯同情吗?地狱、饿鬼道的如母有情,他们受苦的情状,我们难以目睹。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经常见到受苦的众生,那些被送去屠宰的牛羊,当它被送往刑场时,内心充满恐惧与绝望,却因为无法反抗而被残忍屠杀,在还有知觉的时候,内脏就已经被取出,甚至生剥皮毛,在无比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逢年过节是我们人类喜庆欢乐的时候,但对畜生道的众生来说,却是生命的劫难。它们在屠刀下惊恐挣扎,被活活地剥皮刮鳞,非常痛苦地死去。还有那些吃活虾活鱼,甚至生食猴脑的残酷情景,我们都可以用来观修悲心。细想它们的痛苦,同时知道它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没有区别,这样就可以生出初步的悲心。然后,再观想众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地狱道、饿鬼道等等。如此修习,直至生起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的真切悲心。

我们的悲心生起来,就像慈母一心系念患重病的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祈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

七、责任心

我们通过修持大悲心,就会生起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感。这和“报恩”并不相同,“报恩”是仅仅有利乐众生的愿望,“责任心”则是决定承担起救度众生的事业。

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都和今生的母亲一样,慈爱我们,对我们有着无比的深恩重德。如今,母亲于轮回中遭受苦难,我们为人子女者,不去亲自救拔自己的母亲,报答母亲的恩德,难道还要指望别人去救拔吗?救拔母亲出离轮回苦痛,这是作为儿女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不能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不能指望让他人来救拔如母有情,而应当独自承担起让她们离苦得乐的重任。

八、菩提心

  如何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呢?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不要说救度一切众生,就是仅仅引导一个有情走向解脱都无法做到。必须要具足遍知一切的智慧,才有能力来救度一切如母众生。因此别无选择,我必须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把我们的慈悲、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才有救度如母众生的能力。

  慈悲的诸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苦乐,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对诸佛的顶礼膜拜,同时更要学习效仿他们的高洁圣行。神圣的无上佛果来源于对凡夫的千锤百炼,诸佛在无量劫以前,也是和我一样的凡庸众生。既然他们现在能成为众生的依怙,为什么我就不能呢?为了利乐一切如母有情,我当依教证二量,誓证无上菩提!如此,就能生发起菩提心。一旦发起菩提心,我们就有资格称为佛子了,人格也变得高尚起来。这个世间也因为有佛子的产生,而获得净化和充满希望。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大家要敢于成佛,勇于成佛,要树立成佛的远大目标。不要认为成佛是很遥远渺茫的事,而不敢想更不敢当。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连大乘道的资粮都不具备,却自翔为金刚乘行者,这不是笑话吗?还有比这更自欺欺人的吗?救度如母众生出离轮回苦海,这是我们身为大乘行者的使命。要立志成为大雄大勇的菩萨,像往昔诸佛一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将众生的苦难一肩挑。为了完成这个神圣的目标,如普贤愿王所说,纵是修行历经劫海也在所不惜。

自他相换修心法

除了通过七重因果的观修之外,修持自他相换,也能生起和拓展利他无我的菩提心。首先要对自己的母亲生起爱心,再推广到一切众生,认识到他们对自己都有着和母亲一样的深恩,从而使心灵向他们开放,把他们所有的苦及苦因都取来由自己代受。把自己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给他们,让他们健康,让他们安乐。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

曾经有一位成就者在讲经时,突然从法座上跌倒,弟子们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在代众生受苦。”弟子们都不明白,于是他解释道:“经堂外有人在打狗,我承担了这只狗所受的苦,所以就跌了下来!”弟子们出去一看,果然,外面有个藏民在扔石头打狗,而那只狗却毫无痛苦。原来是他把狗被打的这种痛苦取了过来,自己代受。揭开他的衣服一看,背上留下了深深的石头印痕。

那些修行有成的喇嘛、仁波切,他们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修慈悲,修一切法门都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菩提心。他们所有的祈祷都不是祈求个人的安乐,而是祈求一切众生都能究竟离苦得乐。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刹那,他们想的不是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代众生受苦,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至尊扎巴坚赞的传记中记载,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佛国多次迎请他前往净土,他却屡次推辞说:“我不去,我不能舍弃这儿的众生。”要是换成我们,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早就跑得快快的了。是不是这样?我们许多人整天念弥陀圣号,只想自己往生极乐净土,却把恩重如山的慈母众生扔在一边,弃之不顾。与那些圣者相比,我们简直无地自容。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许会有种种的疾病,也有种种的痛苦,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他们坦然承受所有的痛苦,并用来作为解除别人痛苦的媒介,不管它有多么的可怕。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刹那,身体的四大已经分离了,他们仍然把自身的安乐置之一边,还在修菩提心。在他们的每一呼吸之间,还在为众生拔苦施乐。吸气的时候观想,让天下如母众生的苦都化为黑烟吸进来让自己代受;呼气的时候,把所有的功德、安乐回向给天下如母众生。正是这种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伴随着那些慈悲的上师们。终其一生不厌不倦,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

作为大乘的圣者菩萨们,他们死是为众生而死,生也是为众生而生。如果众生不需要,他们完全可以不用来。因为对于修行有成的圣者来说,他们的生死不像我们凡夫,凡夫是受业力的逼迫,不由自主地死亡和受生,而他们已脱离业力的支配,获得了生死自在,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完全是由自己来掌握。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完全是因为菩提心的推动,乘愿再来,倒驾慈航。他们发愿要生生世世不离世间,度化一切如母众生,于是转世再转世,重新来到这个世间利乐众生。

  在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之后,我们才能正式进入大乘道,成为一个“佛子”或“菩萨”,同时也进入了大乘五道中的资粮道。佛经常说成佛需要三大劫的修持,这三大劫正是从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计算的。菩提心也是一切密法的命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再来修持金刚乘的甚深密法,才能快速获得成就。

菩提心生起的证量

菩提心修持合格的证量是什么呢?如果你时时刻刻都迫切地希望消除一切众生之苦,心中再也没有对自身欲乐的希求,只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成佛救度众生。面对苦难的众生,犹如慈母见到自己唯一的爱子掉入火坑一样,连一刹那都感到无法忍受。乃至于梦中乍醒,所想的也是如何让众生能离苦得乐。为利益众生而念念不忘成佛,当这种心无造作地生起时,这个菩提心就算合格了。

也就是说,如果能把这颗菩提心的种子种到潜意识的深处,乃至在梦中都能念念不忘,在梦中都能牺牲自我,成全他人,那么即身成就已经有把握了。即使今生不成就,在未来世也会因为菩提心的推动,我们将继续修行,追求无上佛果,最终获得究竟圆满的安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