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六)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六)
41
对身体有伤害,这就是无益苦行,没什么益处。有些事做,啊,我有功德,其实也没
有什么功德,也可能没有罪过。但是这样,你就是把时间空过了。所以知道这件事是
有功德,或是有罪过,也知道这件事做了,没有功德,也没有罪过,那么就白费时间
了。
也应该要知道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什么
是阿罗汉、辟支佛?什么是菩萨?什么是佛?什么是六波罗蜜?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那么这一切法一切法,你要通达。通达什么是惑业苦?什么是六道生死?这一切法要
明白。什么叫做我?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世俗谛?什么叫做第一义谛?什么叫做
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一切法要通达世间法,及通达一切的出世间法。
譬如说是我学习佛法多少年了,忽然间我对于《金刚经》有兴趣,我就把《金刚
经》努力认真地学习它一遍。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里边了。或者说我愿意把《大
智度论》学一学,或者我愿意把《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佛法里面重要
的经论,我不能完全学,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经论学一部。甚深的第一义谛,我还
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我要学一学,尝尝味道,染指知
味。这也是包括在“愿我速知一切法”。
在社会上生存,当然就是学习一点生存的技能,然后在社会上做事,然后就是这
样老病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其他事情你若不学,则完全不知道。但是你若学习佛
法,就像在屋子里面开着窗,啊,外面还有这样的世界!那时候就不同了,看法就不
一样了。所以是“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知一切法,因为我不知道,我只知
道在世间上五欲的境界生活。说我听闻了佛法,但是不知道这是不对的,那么就是我
没有智慧,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智慧眼,用眼作譬喻,人若没有眼睛,是什么的
境界呢?有了眼睛,你看得清清楚楚,走路的时候也很安全。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
眼睛看清楚了,你再采取行动比较好,没有眼睛是不得了。人若没有智慧,有很多很
多的问题。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就会速知一切法了。
在佛说里面,非常地重视智慧。通常说什么是智慧呢?就是要明白有因,就有果。
有善因,有善果;有恶因,则有恶果。你能够相信这件事,这就是智慧。你知道世间
的因果,知道出世间的因果。世间法都是无常的,荣华富贵虽然是人之所欲,但是这
个东西靠不住,靠不住就令人苦恼。这就是无智慧,若知道是无常的,你知道无常,
这就是智慧;知道是无我,这也是智慧。说无常、无我,说一切法空,在佛法来说,
这就是智慧。但是智慧究竟圆满了,唯有佛,唯有佛才是大智慧。我希望得到大智慧,
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他就是要由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逐渐地增长,逐渐地进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2
步,慢慢地就得大智慧,是这样子。
有的文上写,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则凡圣永隔,凡夫和圣人,中间就是隔
碍住了。凡夫,你若用功,就可以成为圣人,就可以通到圣人的境界,如果没有语言
文字的佛法,这个凡夫就障碍住了,你没有办法成为圣人了,有的地方有这个话的。
所以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去学习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就得大智慧了。
我们自己因为还在凡夫的时期,对于佛法学习得少,我希望开智慧,但是我怎么
办法我都不知道?我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你常祈求,观世音菩萨
慢慢地、慢慢地会有个安排,会给你个安排,慢慢地、慢慢地就会有进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前面是说自己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
这刚才说过,愿我得到大智慧境界。其次这个地方:早得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什么
呢?就是希望我“速度一切众”。因为一切众生在那里痛苦,有很多很多的苦恼困扰着
一切众生。那么我能够很迅速、很快的,我能有这种能力,有“早得善方便”的能力,
我能度化一切众生。
度是度化,就是转化的意思。转化,实在的情形,最初的转化,就是转恶为善。
众生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因为有贪瞋痴的关系,就多做恶,而少做
善。所以要度化一切众生,应转恶为善。转恶为善,虽然他为善,其实还是迷迷糊糊
的,所以应该转迷启悟。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还要叫他明白,虽然人天的境界也不
错,但是还是有问题,所以应该发慈悲心,发无上菩提心,要得涅槃。那么你若这样,
就是转迷启悟。转迷启悟,就是你开悟了。
这是两个阶段,一个是转恶为善,或者说改过迁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修行,
就是转凡成圣了。这是三转,也就是三种转化的境界。佛菩萨度化众生,也不是一定
要这样的次第。但通常地说,是这样的次第:转恶为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转凡成
圣。圣,也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也是有很长的阶段,所以圣人也有因,也有果,就是
转因向果,这是第四转了。
度化众生,佛菩萨有的时候是按照这个次第,有的时候佛菩萨也不按照这个次第,
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转迷启悟。
不是非要开始的时候,转恶为善。这是从凡夫到佛的境界,中间有这么多的转。
我们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愿我速度一切众”,这是大悲心的一个愿。“南无大悲
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度化众生,说是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转凡为圣。转因向
果,我们姑且不说,不是那么容易啊!就是你很亲爱的人,他不信佛,你叫他信佛,
不容易,他不听你的。度化众生不是容易,你要有度化众生的善方便,要有善巧的方
便。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3
方便,施为可则,叫方。就是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采取的行动,你有所作为,
你采取的这些办法,都是合乎法则,不是乱来的,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方,方叫做
法则。善逗机宜,曰便。你采取这个行动是合理,很合道理,但是不契机。善者,能
也;或者是善巧。逗,是契合的意思,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与他很合适的。这句话的
意思,就是真实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是发生作用了,他真实在佛法里面能投
入了。你要有这样的善方便,你才能够去度众生的。说是我没有这个方便,我度众生,
就是随我的意思,我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那样不能契机。契不契机不一定。所以
我们凡夫说度众生,明白一点说,就是说大话了,凡夫那里能度众生呢!
所以一定是菩萨才可以,所以“愿我早得善方便”。我要能得到善方便,才去度众
生的。凡夫不行。这四个愿,合起来说也就是两个愿,一个是愿得大智慧,一个是愿
得大悲心。先发这四个愿,而后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然后能得到涅槃果,得到法
性身,得到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
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前面的四愿上一次讲过了,这
底下的六愿,第一是:“愿我速乘般若船”。上一次说这十愿大意的时候,“速乘般若船”,
和“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是属于行,属于修行的事情。
前面的四愿是属于愿,其余的“越苦海”、“涅槃山”那四愿,是属于果。愿、行、
果。
“愿我速乘般若船”,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诚恳地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
请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帮助我,愿我速乘般若船,我希望我能很快的、很迅速的能够
坐般若的船,能够超越苦恼的大海。
所有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初开始来到佛法里边来,当然是
对于佛法有多少信心。可是真实地能迈步向前走,是很不容易的,就是第一步能迈出
去,很不容易。第一步能迈出去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般若船,再明白一点说,就是
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这一步,很不容易成就的,所以这些初发心的佛教徒,应该
是有共同的愿望。所有的佛教徒,大家都愿意迈这一步。迈这一步,这里面怎么回事
情呢?就是我们没有迈这一步的时候,想要迈这一步,就感觉到:好像佛法讲的很容
易,很有道理。我们深深地生起了欢喜心,但是总感觉到,在我们的思想上,在行为
上,不能与佛法相应。我对于佛法有欢喜心,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总是不能够融
合,就是我讲,我是能讲,但要你叫我那样做,就不容易做得来。
譬如说是,大家可能会读《金刚经》,《金刚经》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4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也不是太难懂,但是你叫我
那样做,就感觉到好像搞不好。
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之前,有两种:内凡与外凡。得无生法忍之后就是圣人,在圣
位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分两种,一个是外凡,一个是内凡。这两种人,虽然都是凡
夫,但是有内外之别。
对于学习佛法,感觉到总是,不是那么顺,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这个外凡,你
叫我磕头可以,你叫我照本读经也可以,或者是唱个炉香赞,我也能唱。但是要“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点困难,这就不行,这是外凡位的境界。外凡的境界,就是我
们通说: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样讲。当然也有道理,可是我们若读《中观论》,读《大
智度论》,他很少这样讲法,那么你说《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这不
是佛法吗?你能这样讲吗?所以这句话,只是可以说我们佛法的一部份。
这个外字怎么讲呢?外,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譬如说是我空、法空、诸法实相
这个道理,这种道理可以讲,你嘴巴里讲,好像也可以讲,但是叫我们实际上,我们
的思想,我们的内心,同它融合起来,就不行。这个心有里外,我们这个心,各式各
样的活动很多很多的,妄想纷飞,都是与理不相应,所以叫做心有里外。这样的用功
叫做外凡。我们就是磕头,这样可以。我们心里观想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在这里,
这种诚心可能发出来。但是若用诸法实相的尺去量,我们还是心有里外,这就是叫做
外凡。
这个外凡的人,就是不能够与理相应,你想与理相应很难。难,当然是要佛法的
标准的修行的步骤来说,我们要尊重圣言量。“圣言”,就是佛的语言,佛说的话,佛
说的法语。佛说的法语,叫做圣言。或者我们再放宽一点,就是菩萨说的话,或者大
阿罗汉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包含在圣言里面。这是个“量”,这个量就是标准。譬
如有一个尺,或者是秤。你这一包米,放在磅上一称,喔,这有一百磅。用它那个量
(ㄌㄧㄤˋ),你量(ㄌㄧㄤˊ)出来。你这块布有多少尺,他用尺一量,喔,这是二
十尺。
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圣言为量。不是因为这个话是我师父说的,就是对
的。这句话不对,你应该以佛菩萨为量。以佛菩萨为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我们外凡这种学习佛法的人,应多读佛菩萨的经论,要多闻薰习。多闻,就是读。闻,
说是我听你讲,那也是闻,但是也包括读,阅读,你要阅读佛菩萨的法语,佛菩萨的
圣言,就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中国历代大德的法语也是好,那么要多读,
多闻薰习,多闻薰习,我们就慢慢的、慢慢的对于佛法的理解,渐渐的、渐渐的
就深刻了,逐渐地也会正确。初开始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会偏了,但是你不断地读,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5
不断地读,逐渐地你对佛法的认识,就会好一点,理解就会精确一点,不是那么浮泛。
只是你的理解渐渐的好一点,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时候当然就会有这种情形,
我几时能够得无生法忍?自然的就会有这个愿望。“愿我速乘般若船”,这句话换白话
来说,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无生法忍,就是这么一句话。在得无生法忍之前,我
们就是应多闻薰习。多闻薰习就是闻思修。这个闻思修,不论《大智度论》也好,《瑜
伽师地论》也好,《解深密经》也好,《华严经》、《大般若经》、《涅槃经》这些经论,
都是一致地这样讲:闻思修。就是你要多闻薰习,内心里面要思惟,然后你要修一心
不乱,学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句话也不是难懂,但是也可以另外一个解释,就
是你在这里静坐也好,你在经行也好,你内心里面,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内心,明明
了了的。你知道你的内心,一直地明明了了的。你几时不知道自己内心明明了了的时
候,你就是乱了。
这种话,假设常有静坐经验的人,这句话应该容易明白。譬如说是我现在心里面
的境界是这样,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知道你现在心里明明了了,喔,又打妄想了,
喔,又没有忘想了,心里又明明了了,又有正念了。这样子,有时候乱,有时候不乱。
佛菩萨知道你的情形。现在不说佛菩萨,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内心是有正念,是没有
正念。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明明了了。喔,糊涂了;有时候不糊涂了。自己常
知道自己。
你在知的时候,那就叫做一心不乱,这就叫做修,闻思修,这就叫做修。你不断
地长时期努力这样修,你就得禅定了,你的定就成功了。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四个禅是最好。欲界定是难得而易失,你想得到它,
很不容易,但是忽然间你夜间起来,一静坐,喔,欲界定出来了,但是很容易失掉。
你出门买东西,和人说几句话,再回来静坐,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欲界定还有,
但是你出定以后,与人通个电话,你再静坐,就没有了。或者是你骂人几句,你心一
动,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赞叹你一句,你再静坐的时候,你欲界定没有了。或
者你忽然间头疼、肚子疼,病了几天,你的欲界定没有了。难得而易失,这就是修行
的确是不容易,你费了很大的辛苦,有一点成就,喔,忽然间一点事,就失掉了,就
没有了。
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但是进一步到未到地定,好一点,不是那么容易失
掉,但是还不坚固,要到初禅就好了,到初禅就坚固了,不是容易破坏的,还是可以
破坏,但是不容易。说破坏,说是容易破坏,或者是难破坏,但是我们也不必失望,
你已经成就过,又失掉了,你再努力,它还会再回来的。
这是说修。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得到禅定的时候,再继续地思惟佛法的真义,那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6
么有一天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就是乘般若船了。
般若,在《大智度论》上的用语,他用的词句,就是你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叫做
观,或者叫做空,叫做思惟。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他就不用这个,用“般若”了。
这个般若表示什么呢?就是圣人清净的智慧,就是已经断烦恼了,但是烦恼还没有完
全除掉。可是这个时候,你心里面是光明的,有了光明的智慧了,就是金刚般若。
我们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是语言文字的金刚般若,现在得无生法忍,不是
语言文字,是你内心里面的光明成就了。成就了,这个时候用般若船,你的正念一提
起来,这个般若就现前了,无论什么境界,在你心里面对你没有影响,那时候修行就
容易了,就是容易,不是太困难了。所以是“愿我速乘般若船”,希望我赶快的,我不
要这样苦恼,不要做个苦恼人。
到了光明的、无漏的、清净的智慧现前了,这时候我们中国禅宗的大禅师会说出
来一种很妙的话,叫做“无事人”。这个无事人,我们现在讲,他也不去士农工商,什
么事也不做,他就在那里入定;或者在深山里面,或者在一个大寺院里面的禅堂里,
做个无事人。这样讲,我不同意。无事人是什么?就是在一切事上,他心里面无事。
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光明一现前,所有的黑暗都没有了,有事就是没有事。
乘般若船,得无生法忍以后的,这个正念一现前,就叫做无事人。“愿我速乘般若
船”,般若船的这个船的意思,是要继续向前进的,你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成功,你继续
坐这个船要向前进,还有很多的烦恼还会出现。
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这个般若智慧并不是昼夜六时常现前的,他也要睡觉,也
要吃饭,和我们一般人表面上一样,也是老病死的。他有这个身体,他也会有很多事。
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事,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有事的时候,他这个般若有
时候也不现前,但是想要现前就能现前。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
我们呢,假设我们学习了一部《法华经》,或者我能背下来,我也能讲,感觉我成
就了很多功德。其实,得无生法忍的那个人,他会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没成就,
他会有这个感觉。我们若学一部经论,或者有多少成就,喔,已经很多了。但是若得
无生法忍的人,他的心情,他不像那个人那么快乐,他就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还没
有成就。
因为什么呢?因为初得无生法忍这个人,他可能一入定,和很多更高的圣人会接
触,会接触,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没有成就。说
是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法,他只是看这个人,他没有天眼通,没有天耳通,他也没有
他心通,也没有神足通,也没有宿命通,他也是凭自己的智慧说法,当然比凡夫不同,
可是究竟他还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哎呀!我太惭愧了,我不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7
向他说法的。所以他要继续精进地修行。他很愿意到佛世界去亲近佛,要向佛学习。
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这个船有向前进的意思,不是停在那里,我已经成功了,
不是,他没有这种想法。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是这样意思。但是“愿我速乘般若
船”这句话,就表示他还没有乘般若船,就是在闻思修阶段的时候。闻思修也是智慧,
但是这是在凡夫初开始用功的时候,愿我速乘般若船。
我为什么要速乘般若船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原来是这么回
事,就是感觉到人生太苦了,所以我要赶快地超越、解脱,解脱这个苦海。这个海是
譬喻,譬喻这个苦恼太多了,广大无边。苦海表示苦恼很多,我们一般说:生老病死
苦很多。昼夜六时,如果不对劲,睡觉睡不好,也是苦;吃饭的时候,味口不对劲,
也是苦。很多很多的问题,身体不对劲,也是苦;六道轮回也是苦。但是如果把它缩
小的话,把这苦海缩小,简单地说一句这个苦海是什么呢?就是执着,就是我们这一
念执着心,就是苦海。
如果我们没有执着心,所有的苦都不苦了。不过是得了阿罗汉果的人,他是不执
着了,但是初得阿罗汉的人,这个身体当然还是凡夫有漏的身体。这样的阿罗汉,他
也是有老病死。所以用六识来说明他的分际的话,前五识和前五尘接触的时候,当然
也有苦受,也有乐受。我们说这个苦,他也有苦受。譬如说他若在猛火里面烧一下子,
他也是感觉苦;或者用刀杀害他,前一刹那他也是苦。但是到第六识的时候,他这个
正念一现前,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所以这句话,在《阿含经》上说:“身苦心不苦”。阿罗汉能做到这个境界。身苦
心不苦怎么讲呢?就是前五识的接触,如果接触苦恼的境界是苦的,到第六识就不苦
了。第六识不苦,就是他这个正念般若的智慧,他有禅定是更好了,就到无为舍里面
去了。下面说:“愿我速会无为舍”,他的心到了无为舍去了。这些杂乱的生住异灭苦
恼的境界,与他不相干了,所以他不苦。如果第六识没有那样的般若智慧的时候,那
就不行。那就是我们凡夫,苦恼的境界来苦恼你,你没有办法躲避,你这个心就被苦
恼的境界困住了,你不能作主,你躲避不了。
所以“愿我早得越苦海”,这就是要无著的境界才可以。若是解脱了,阿罗汉弃舍
了这个身体,他到了无漏的佛世界去,那当然没有苦了。到了阿弥陀佛国去,“无有众
苦,但受诸乐”,也是好。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人,那就不同,不是那么地安乐。所以现
在观世音菩萨,劝我们先发愿,“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能无著,无著
就能越苦海。什么是无著,就是般若。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他就是要执着的,不能
不着。这等于是告诉我们学习佛法的步骤,你要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
是乘般若船了。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8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刚才说闻思修的时候,已经说
了定,但是他没有说戒。戒和闻思修是同时的,但是用语言文字去讲说的时候,他就
有先后了。有先后,而这个地方先说般若,先说般若,就包含闻思修。如果要分别这
个次第来说呢,就是学习佛法的人,我们出家人也是在内的。这个正知、正见很重要,
正知、正见属于智慧。说我能持戒,这很重要,但是智慧也特别重要,就是要有正知
正见,你先要学习正知、正见。
所以那个是“愿我速乘般若船”。能乘般若船的,就是闻思修,由闻思修前进到般
若船。不但是正知正见,你还要有戒,就是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这些戒法。
“戒”简单说,实在就是所有于人有损的事情,都不要做;其实也是对自己有伤
害的事情,也不应该做。前面说:“愿我速知一切法”,速知一切法,就知道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这个恶法不可以做,这就是戒了。
要能够受戒,守戒,也要修定,就是刚才说了,你能修习正念,使令自己念念分
明,明明白白的。假设你能够修数息观,数息观正好是这么一个境界,念念分明,他
没有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你常常知道:知息出、知息入,知
息长、知息短。你这个正知常能保持得住,就是念念分明,从这里就可以得定。有定
的时候,这个定在佛法里面来说,和外道又不同。
外道的意思,认为有几种事情。一个是贪着定的快乐,这是一件事;第二认为定
就是涅槃了,譬如说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认为是得涅槃了。或者得空无
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处定,就认为是得涅槃了,这就是邪知
邪见。而佛法所谓修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定,佛法是重视它的堪能性。这个定如
果修成功了,它有很强大的力量。定若成就了...,说是定,有的时候也说心。戒
增上学、心增上学、慧增上学,这三增上学。三增上学,这个定,不说定,而说心。
定是什么?就是心,就是心有殊胜的能力。
你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你心的力量非常大。心的力量大,有
什么好处呢?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这个般若能成就;你也可以成就种种的神通,
那么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能力强。没有神通,行菩萨道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做不到,
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的条件不够。所以“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和般若是同
时的,同时之中,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个条件,所以先说般若。可是只是般若也
不行,一定也要有戒、有定,所以这个地方也说戒定。有了戒,又有了定,又有了般
若的时候,你才能越苦海。
越苦海,那个“船”,其实就是“道”,这条道路可以向前进,这就是愿我速得戒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9
定道的船,就可以越苦海了。没有苦海了,就得大解脱,得大安乐了。我们应该这样
发愿,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这样子发愿。这也等于是学习佛法的一个过程,你一定是要
经过这里,由这里渐渐地进步,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为我早同法性身”。这段
文一共是十愿,前四个愿是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戒定慧是属于修行,愿、行。刚才
念的这三愿,加上前面的“愿我早得越苦海”,这是属于果。愿、行、果。
愿我早得越苦海,苦海能够解脱了,能出离苦海。当然这是所有众生的愿望,这
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由于修行戒定慧,有了成就以后,就能够越苦海。昨天这一个
意思讲过了,这底下说到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也就是越苦海的时候,你为什么
能够越苦海呢?就是登了涅槃山,会无为舍,同法性身了,你才能够越苦海。
在我们初开始,有诚意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人生是苦,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无为舍?什么是法性?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还不能意会到那里是怎么回事。名
字是能知道,涅槃、无为、法性这样的名字,当然从书本上也能读到,也可能会听人
讲解,但是那里面真实的情况,在我们的意识上,是还没能接触。这个越苦海,是我
们的要求,这是比较明显的。现在这里说到愿、行、果,就不是这样了,就是你已经
到达了那个地方,到达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了。所以是果,这个果是有成就了。
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有这样的文,我们跪在那里:“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
涅槃山”,这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发愿。“愿我早”,不要太晚,早一点能够登上涅槃
山。涅槃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翻作圆寂。圆寂是玄奘法师翻译,把这个“涅槃”
翻作圆寂两个字。圆寂两个字怎么解释呢?古德解释说:“德无不备,曰圆”。所有的
功德都具足了,叫做圆;“累无不灭,曰寂”。这个“累”就是累赘,系缚你、苦恼你
这一些的事情都息灭了,都没有了。前面说是越苦海,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苦的原因就是烦恼,没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苦了。所以这个“累无不灭”,也就
等于说: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那么叫做寂。可是我们在这里面应该说,有一个问题,
就是这个业,惑、业、苦三件事。惑是迷惑,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对于事情的真相,
迷惑不明白,那么我自己虚妄分别,所以有了烦恼,这叫做惑。业,是由我们的虚妄
分别,发出来的行动。动身发语,你内心里面思想,也是业;你发出来种种的语言或
行动,也都是业。这些业,有了业以后,就会有果报,有果报,叫做苦,有果报就是
苦。
现在这个佛教徒修学佛法,有了成就的时候,就是得涅槃,得涅槃的时候,累无
不灭,应该说是惑业苦,这三种都清除了。可是在事实上,他并不是同时的这三种都
清除了,这三种的息灭不是同时的。譬如阿罗汉,他息灭了很多的烦恼,但是他这个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0
身体,他这个生命体,就是果报,这个生命还在,还没有灭。他也有很多的业,不要
说阿罗汉果,就说初果。这个修行人初入圣道的时候,叫初果须陀洹。初入圣道的时
候,他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业,很多的罪业。
这个罪业又分多少种。譬如在人间,会受到很多的苦恼,这是一种业;又有一种
的罪业,不是在人间,要到地狱、饿鬼、畜生去受果报,这叫做三恶道的罪业。
这个初果须陀洹的人,也是有的(三恶道的罪业),也是有,但是他因为经过长时
期的修行,成就了无我的智慧,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个智慧成就了,三恶道的业力
就不活动。三恶道的业力,不能使令这个初果圣人,到三恶道去受苦,这就不能活动。
这个业力不活动,但是这个业力还是有。人间的果报,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他
还有些罪业,应该在人间受苦,在人间受苦还是有的,还是有苦的。
譬如说频婆娑罗王,就是阿阇世王的父亲──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是得初果
了,得了初果,他是圣人了,但是他在最后的时候,阿阇世是个太子,他同大臣联络
好了,就作了王,就把他父亲关在牢狱里。关在牢狱里,这时候频婆娑罗王就念佛。
我们念佛,是念佛的名号,也是对,但是其中有个想念的意思。我想念我的父亲,想
念我的母亲,想念。当然口可能会念名字,但是心里面想念。
频婆娑罗王这时候关在牢狱里面,原来是国王,忽然间关在牢狱里面,也无可奈
何!这时候,他就念佛。佛就派目犍连尊者来,给他受八关斋戒,同时目犍连尊者把
佛的话转告他。我们明白一点,就是要求佛来帮助他。说:“佛所能帮助你的,已经完
全做好了,你剩余的还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恼,你要忍耐”。佛把这句话,叫目犍连尊者
转告他。这也就是说初果圣人,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子,就是初果圣人灭了烦恼,但
是在人间的苦,有人的苦不能灭,还是要受的,但是三恶道的业力是可以灭了,不会
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圣人,这个惑业苦,得涅槃的时候,应该说惑、业、苦都应该灭
了,但不是同时的。有的也是不用去受,但是有的还是要受的。
当然这时候,初果圣人他也见到涅槃的道理了,但是还没有圆满,要继续修行,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的智慧也好,他的道力当然是高过初果,可
是也不能够把人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清除,也不能。尽管道力很高了,但是人间的苦,
有的时候有的情形还是要受一点。这个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说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换一句话就是大国王,就是他能统治全世界的,
不是说一个小国王。这是可以称之为大福德人了,他从生至死,都是如意自在的,没
有任何人能苦恼他,没有这回事。但是这个转轮圣王是个凡夫,并不是圣人。所以我
们不能够用这个人这一生,有的时候,运气好;有的时候,运气坏。不能用这个来衡
量这个人的道力是高是低,不能这样子。这也是福报的问题,也是福德的问题;也是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1
宿世的业力。
(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是你享福,说
享福,我们会说这个人走运发财了,他的近况很满意,但是这里面有待缘的意思,待
缘,所以要等待因缘。等待因缘,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时候,不是你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多少人,大家的智慧去造这个福。你做人的时候这样子,你去得
果报的时候,也要大家在一起,这个福报才能来的,你单独去享福,不可以,这个福
报不来,要带那个福才可以。
我看见报纸上,大概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在中国有个南天王,姓陈。他有个太太,
他有时候不满意这个太太的行为,就把太太退回去,一退回去,他就倒霉;然后把这
个太太请回来,立刻又走运。他尽管不高兴她,但非要在一起才行,在一起才能走运,
不在一起不行,所以只好在一起。
这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待缘。最初你造福的时候,或者是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
或者多数人,共同的智慧做这个功德。那么你在享福的时候,也要在一起。造罪也是,
也要待缘。
说你宿世,前多少生,你造了罪,造了罪,现在你遇见三宝,修行有成就了,但
是宿世那个罪,现在来了,这个缘也来了,虽然你是圣人,但是这个时候,你也还是
要受一点,这就是缘的问题。所以若说转轮圣王,或者不是说转轮圣王,他父亲也是
国王,他儿子也是国王,那么当然他这一生不会太坏。所以得涅槃了,惑业苦完全清
除了,但是还是有次第的。原则上说,就是惑业苦都寂灭了,完全清除了,你这时候
就是越苦海了。
前面说是“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慧,在我们修学佛法的
人,也可能有次第,也可能这个人没有次第。他在持戒的时候,他就学习般若波罗蜜,
他也是修定;也有的人受了戒,也欢喜静坐,不欢喜般若波罗蜜,不学;有的人受了
戒,受了三皈五戒,也不修定,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不高兴去读经,也不听经。
听经这句话,应该说就是自己也不看经。那么就是只有一个戒,如果没有定,也没有
慧,这个戒也不会坚固,你也很难得到正见。所以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过多少日子,
我不信佛了,也可能是这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不够,随时就可能会变。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学习佛法的情况,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他的因缘好,他戒
定慧都能具足,而后能够登上涅槃山了,从初果须陀洹开始,大乘佛法说是初得无生
法忍开始,那么就像《金刚经》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登涅槃山
了。当然由初果到阿罗汉,由初得无生法忍,一直到佛,这个涅槃山,你才能够“德
无不备,曰圆;累无不灭,曰寂”,这才是圆满。那个时候,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2
不像在人间的圣人,人间的圣人,有的时候表面上还有些不如意。这个是“愿我早登
涅槃山”,这句话也就是前面“越苦海”的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这句话是对“有为”说的。无为
这个词,不只是佛教有,其他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也有这种话。但是佛法用这个
词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可以用两个意思解释,一个解释,是凡是
因缘生法,是凡是因缘条件组成的事情,他都是有生,有灭,有变化的,就叫做有为;
没有这样的生灭变化,就叫做无为。这是佛法的意思,这个也很简单。
第二个解释,这个有为怎么讲呢?就是烦恼所为。有为就是烦恼所做的事情,叫
做有为。无为就是不是烦恼做的事情。说涅槃,假设说不生不灭的理性,这一定是清
净的无分别智才能够达到的境界,不是烦恼能为的,不是烦恼能接触的,所以叫做无
为,也有这样解释的。
这个地方,无为这个话,其实也就是涅槃,也就是《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诸法空性,它就叫做无为。无为这个地方放个
“舍”字,什么意思呢?这个舍,就是房舍。这个地方用个舍字,等于是个譬喻,譬
喻我们居住的房舍。我们在房舍里边住,我们感觉到很安稳,这里没有毒蛇,没有恶
兽。尤其是现在先进的国家,进步的国家,冷的时候,房子里不太冷,空气可以调节;
特别热的时候,这个房子里也不太热,那儿有调节的设备,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热的苦
恼,使令你很安乐自在地在这里面住,这是“舍”的意思。
现在这个地方用这个“舍”,来譬喻,来形容无为的事情。就是无为这个地方,是
个安乐的住处,我们住在这里就是最好的,是最安稳,最自在的地方,表示这个意思。
本来我们人,譬如说我们是住最好的房子,我们在里边住,我们为什么要到无为那里
去住呢?我们现在住这个地方不是很好吗?这个地方不太好。
普通说这个识,有一个词,叫做四识住。四识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识所依止
的地方。我们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意识在什么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
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识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住。受、想、行也是识所居住的地方。我
们这个识在这个地方住,我们自己感觉怎么样?我们这个身体,若是随时有病的时候,
这个识就感觉到苦恼。不管你是牙疼、头庝、肚子疼,各式各样的病痛,这个识就感
觉到苦恼。感觉到苦恼,这也就是受想行。
可见我们这个识,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快乐,这不是一个好的居住的地方,不
是安全的地方。说我们现代的建筑师、工程师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这也靠不住,
这房子也不太好,因为很容易破坏。地、水、火、风都能把这个房子破坏,地震能破
坏它,水也能破坏它,火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风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说是我们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3
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们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这些
有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无为这个地方,是不可破坏的,是最安全的了。
这一段文是观世音说的,在其他的经论也有这个话。佛菩萨告诉我们,最安全的
地方就是无为,就是诸法实相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个最好的房子,我们可以到那个
地方去住,所以叫做无为舍。那个地方,其实也就是涅槃。
到了天上去,天上虽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坏了,死能把这些事情
破坏了。所以到了无为的地方住,就没有这个问题,永久地安乐自在了。所以就是“愿
我速会无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无为舍,我到那个地方去住,就是这么个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个譬喻,表示这个涅槃是很
高的。初果圣人还没圆满,要继续修行;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也没圆满,要继续
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圆满,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这个无为舍,用舍来表示无为是
安稳处。现在说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说是我们人间的人,这个四大,这
个生理的组织:地、水、火、风,由业力假藉父母的液体。
我们自己前生造的业力,用父母的液体,把他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后,
也还要依赖空气、营养,继续地支持他,这个生命逐渐逐渐地成熟了,就成为一个大
人,这是这样的身体。这个身体当然为老病死破坏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
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恼的事情很多,这个不如意事,特别多。可见人间的好事不是
太多。这是人间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不对劲;天上的身体也不行,刚才说了,他
也要死亡的。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才是最坚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毕竟空
性。它是不可破坏的,永久没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会老,
也不会病,也不会死亡的。
我以前讲过,我们从头说。譬如说有的人静坐的功夫稍好一点,他能够出神。出
神是什么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东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后,就
听年纪大的老和尚说。这个人和我还算是师兄弟吧!他说在东北的时候,有些老和尚,
老和尚有几种情形,就是夜间,东北的长春以北,是很冷的,长春以南,像沈阳、郢
口天气稍为好一点。年纪大了,那么这些老人在夜间要出来小便。东北那个地方,是
个农村,是个落后的社会,不像这个地方,房子里面还有车,有卫生间。所以那些老
和尚,他们要到外边去洗,夜间也要到外边去小解。但是这些老和尚就是有点功夫,
他就是坐下来,一出神。换一句话说,就是出来一个小孩,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
有这种事情,这是一样。另外一样事情,说是老和尚什么时候有事情,到另外一个地
方去,走到中途,喔,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办,那么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里,他坐在
那里,就出来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这个事情办好了。这就是出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4
神,有这个事情。
这个境界,当然是要有功夫,没有功夫,这个事情做不来。不过有个解释,这种
出神,有阴阳的不同。有阴阳的不同怎么讲呢?就是他出了这个小孩,别人不能看见。
好像没现出形像,那叫做阴;能现出形像,别人能看见的,叫做阳。有这种事情。头
几年在柏克莱住的陈健民上师,我从他的文章,从别人的介绍上看,他有这个能力。
当然这个事情,这也要有点修行才可以,这是一种。
其次,《楞伽经》说到意生身的事情。说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有意生身,那就是
圣人了。圣人当然一定要有禅定,他就要比刚才说的,那个力量,那个作用是更大了,
那么叫做意生身。刚才说出小人,实在就是意生身。我们说俗话,叫出小人,实在用
佛法的意义来形容他,这样的称呼好一点──意生身,就是他心里面要有禅定,在禅
定里边,他心里面一作意,一想就出来了。
不过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境界,我在香港的时候,那位老法师告诉我这件事,我猜
这还是凡夫境界,还不是圣人。刚才像《楞伽经》里面说的十地菩萨,那是圣人的境
界了。圣人的境界,那么他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也随着他的道力,逐渐地进步,
逐渐地进步,那么到八地菩萨以上,那就不可思议了,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当然
就是他已经完全把三界内的烦恼,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净、无漏的境界,那就是可
以称之为法性身了。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与法性统一了。
我们说是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说这个法性是这样子,我们听见这种话,看见这样
的文句,我们心里面想、思惟,当然我们初学佛法,只有这样开始,但是真实的境界
不是这样。真实的境界是没有能、所的分别,不是有个能分别、所分别的境界,不是
这样子。那么与法性统一了的境界,那个时候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意生身,那叫做法
性身。
这样说法性身,可以分成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这位菩萨,他从开始得无生法忍,
就是开始入了圣道以后,他由大悲心的推动,他常能去弘扬佛法,去普度众生的。那
么他有这样的行为,也就是所谓功德了。这个功德逐渐地增多,那么由这样的清净功
德招感的一种果报,所谓意生身,就是这个果报。这样的果报,还是有形相的,当然
不是凡夫能见到的,不是凡夫这个肉眼能见到;也不是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的。大菩
萨的境界,连阿罗汉的天眼都不能见到。那要是弃舍了这个生死的身体,生到佛世界
去的阿罗汉,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样的人才能见到那个境界的。
那么这样说,那样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种种不可思议作用的。我们通常说是
无量寿,那个法性身就是无量寿了。寿命是永久的了,不会再死亡的了,没有这个问
题了。这是一种法性身。其次就是离一切相,不可思议的,就是法性理。你和这个法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55
性理统一了以后,那个如如智、如如境统一了,那个离一切相的境界,那个是法性身。
这样讲,就是两种法性身。
这个离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说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离一切相的那个,就
可以称之为法身;有形相的那个法性身,就是报身。这两种身,都是不可破坏的。
说是“愿我早同法性身”,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凡夫的时代,感觉到我们现在这个老
病死的身体,我们不满意,所以愿意成就一个最满意的法性身,这是这个意思。前面
说最迫切的问题,我愿意离苦海,早得越苦海。那么愿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
乐的地方。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舍就是没有这些老病死了,没有这些有为的苦恼境
界。愿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坏了。其实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
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这是告诉我们,要念大悲
咒的时候,前面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
众生”,要“起慈悲心”。
起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怎么样叫慈悲心呢?就是发这十个愿,这是一个最清
净、圆满的大悲心,不是我们一般的慈悲心。我们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广大圆满。
由前四愿的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愿:乘般若船、戒定道是愿,越苦海、涅槃山、
无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发了这样的愿,再念大悲咒,是这样意思。你若发了这
样的愿了的话,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萨的慧眼来看,这个人就是未来佛
了,这个人将来一定要成佛的。你若发了这样的大愿,你是将来的佛了,那么你要念
大悲咒的时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
譬如说是我们拜大悲忏,我们(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有缺录)...就是不同了。
如果你发了这十个愿,然后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么情形?说我没有发愿,我不要那
么啰嗦,我就是随随便便自由,然后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愿望成功,我希求的
事情,佛菩萨帮我的忙。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萨是慈悲,会帮助我们,但是按佛法
的理论上说,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没有果。这个果,说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萨
给你一个果报,不行!这个事情办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萨可以帮你一下。所
以我们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议的灵验,但是我们读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
才知道,你要有这样的愿,才可以,它才有灵验。你说大悲咒很灵验,我念了很多遍,
我也没有满愿!是的,是没有满愿,但是你还是条件没准备好,还不行。
这十个愿,里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广的。我很笨,我只能讲到这里。这个意思我
说完全了,现在我说第二样,说忏悔这件事。我是从香港来的,所以说话,有的时候
就会想起来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终的时候,要供天。供天做
什么呢?就是这一年很顺利,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谢谢天的保护,所以要供天。新的一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