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五)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五)
陀罗尼有几种解释,在这里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释。这个咒,是中国原来就有这样
的字,也就是有这样的咒。你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用这样的咒去祝愿,它可能会有效。
中国原来有这种事情,也就是所谓巫术了。现在由印度翻译过来这样的法门,也类似
这种情形,所以也称之为咒,但是在印度的话,就是叫做陀罗尼。
大悲心陀罗尼,就是这种陀罗尼咒,是从大悲心发出来的。相对地说,也有不是
大悲心说出来的咒。能说出咒来的人,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不能说咒,就是要得四禅八
定的人,他可以说出咒来。他说出来的咒,当然也是有效力,不过是有限度的,也是
有条件的。有了禅定的人,他因为有定的关系,他心的力量强大。我们没有禅定的人,
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说过,譬如说这个墙壁,这个墙壁,我们从那里走到那里,他就有障碍,
便过不去了。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坐在这里,他的内心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作念:
这个墙壁是有若无的样子,就像虚空一样,那么他就可以过去了,他就能从那里走过
去,当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从这里走过去。他这个心,能有这样的力
量,我们不行,我们不可以。
这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大。当然这个并不是神通,还不是
神通。要是从这样的禅定里边,修如意通,修这个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
随时可以墙壁、高山,都可以过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随意自在的,心的
力量大。得了禅定的人,他就是说出一个咒来,然后他用禅定这个心的力量,赋予这
个咒功效,他说这个咒能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咒就是有力量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佛教徒,发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当然也可以说咒。如果是断
了烦恼,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了,他由初地、
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这个功德,到佛才逐渐地功德圆满。这个功力也就有
深浅的不同,也都能说咒,也是一样,他说出这个咒,他赋于它什么力量,什么力量,
这个咒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圣人,你虽然得了四禅八定,你还是凡夫,你所说的咒,
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萨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议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他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
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
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
慈哀听许”。观世音菩萨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说大悲心陀罗尼咒,目的是什么呢?一共
有十句,有十个目的。
第一句是:为诸众生得安乐故。这一句是总说,其余下面九句是别说。众生有什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7
么什么样的困难、苦恼,心里面不安乐,为诸众生得安乐故,所以要说这个大悲心陀
罗尼咒。什么事情不安乐呢?就是第一个是病痛,有各式各样难治的病。念这个大悲
咒,就能除病苦。得寿命故,有什么什么病,医生不能治疗,一般在有病的人来说,
就是没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这个在佛法里面来说,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转凡成圣这件事,主要是做这件
事的。佛法在世间,目的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生死的苦恼,得涅槃。但是众生在没得
涅槃之前,还有些现实生活上的问题,我有病,我很苦恼,佛菩萨怎么样怎么样照顾
我,所以佛菩萨就是也要有一个方便,是这个方便,就是说出这个咒,能除你的病。
得寿命故,我的寿命要死了,寿命短,我希望寿命长一点,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
你的寿命长。
得富饶故,这个富饶,说我生活困难,或者我没有工作,有一些问题,你念大悲
咒,能使令你的财富丰足,念大悲咒有这种作用。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能灭除一切
的恶业。对于他人有所伤害,就是恶业,这种事情是一切贤圣善人所诃斥的事情,这
个罪过是特别重的。这种罪过,就是要受极重的恶报。
说是我现在没有做这种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过。说我今生也没做过,前生有可
能会做过。当然这罪过,虽然造了罪,这个罪潜伏在那里,它不发生作用,也好像没
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时地愚蠢,做过一些严重的罪过,尤其是对父母有些不合道
理的事,罪过是特别重的。或者是自己的恶心特别强,所造的恶业也是特别重。这种
罪是不容易灭的。现在若是能念大悲咒,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
离障难故。这个障难,即是障碍、困难。就是我希望做什么事情,但是有障碍,
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说我想打禅七,已经计划好了,开始要打禅七了,中间有事情,
不能做。说是我计划,要把《华严经》背下来,计划好,要开始了,喔,忽然间有病
了,就不能念《华严经》。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碍,使令你不能做,你
有困难不能做。或者做到中间,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
过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么这些是障难。现在你可以念
大悲咒。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经论里面说
这个白,白是清净的意思。但是白对黑来说,黑就是恶法,就是罪过的事情;白法就
是有功德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就是五戒、十善。我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说十善,前三个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里面的不妄语,在十善里面
就把它分成四个,:不虚妄语、不离间语、不暴恶语、不杂秽语。不虚妄语就是不说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8
谎话。不离间语,就是不破坏彼此间的关系,你说出这个的话,对他们两个人的感情
有破坏,叫离间语,这种话不要说。不暴恶语、不杂秽语。不暴恶语就是不说暴恶的
语言,不要随便出口骂人,开口骂人就是暴恶的话。最后就是杂秽语,说出这种语言
很污秽,令人放逸的语言,你不要说。这些就是白法,你若说出这四种话,就是黑法
了。再就是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有正知正见,这也是白法。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清净的善法,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是有利益的,能得
安乐果报的,这些事情就叫白法的功德。
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这个诸善根,其实也是白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可以分别: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就是刚才说的五戒、十善的这些功德。诸善根就是在佛法里边,
修学无漏的功德,那么就叫做诸善根,这样子可以不重覆了。善根,譬如这个树,它
有根,由根生出来干、枝、叶、花、果。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善的根,由此根能生出
来一切善法,这个根是什么呢?经论上现成的说法,就是不贪、不瞋、不愚痴。无贪、
无瞋、无痴。无贪、瞋、痴,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当然这个无漏的善根,要有般若的智慧,去修学一切功德的时候,就都是无漏的
善根了。有般若智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取着,你做善法的时候,能够不执
着,那就是出世间的善根;你若有执着,那就是世间的善法。所以在佛法里面说这个
善法,一个世间的善法,一个出世间的善法。
世间的善法就是做这种事情很好,但是我的内心还有执着,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
了,你不如我,虽然嘴上没有说,但是心里面有这些分别,就在这种功德上面,生出
来一种执着心,生出来高慢心,也会引起种种的烦恼,也会引起一些烦恼的。
现在这个文上的意思,是说我们佛教徒,因为相信了有因果,有世间的善恶因果,
也有出世间无漏的因果。相信有因果的道理,就努力去修学善法。修学善法,我愿意
去做功德,但是这个心还是不勇猛,还不是这样做,不这样做,就知道,哎呀!我这
样不对,虽然不对,但是做不来,那怎么办呢?你多念大悲咒,你就能增长一切白法
的功德,你能成就一切诸善根的。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你都能成就了。大悲
咒能给你这样的力量。
远离一切诸布畏故,怖畏就是恐怖。我们一般说,我们看见毒蛇,心里有点怕,
看见老虎的时候,心里也怕。其实我们有恐怖,看见毒蛇怕的时候,还不多,看见老
鼠也有害怕的,看见老虎也害怕。其实这种害怕还是少,我们常常有忧愁、忧苦的时
候,日常生活里面,常常有忧苦的地方。譬如说我们没有财富,心里面就忧苦;有了
财富,又恐怕财富失掉了,这就是忧,这就是怖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种种的,你
有些顾虑的地方,这都是忧。所以这个怖畏,在语言上可能不常用,但是事实上,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9
我们人的生活里面,常常有这个怖畏的,很多很多的事。那么念大悲咒,就能远离诸
怖畏,能令你心得安乐、自在。
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其实除一切病,也是我们的希求,得寿命、得富饶、灭
除一切恶业重罪‥‥‥,这八句都是我们的希求。这里又说一句: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就是除了前面八句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希求,这些希求,在经文里面说了很多,譬
如说夫妻不和,夫妻不合,你希望合,这就是一个希求,但是在这里没有说。那么你
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满足你的愿望的。所以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观世音菩萨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有这十个理由,我想要说,唯愿世尊慈哀
听许,就是您慈悲哀悯众生的苦恼,同意我说此大悲咒。
前面这十个理由,当然我们从这十个理由上看,可能包括了我们所有的问题,都
可以包括在内了。所以这个大悲咒,的确是我们极需要的法门。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
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前面是观世音菩萨想要说大悲咒,先请求释迦牟尼佛的听许。释迦牟尼佛得到了
这申请,就招呼:“善男子”,称观世音为善男子。“汝大慈悲”。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
方,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很多地方画大悲观世音菩萨相,是女相画得多,但是你
看这个文上,“佛言:‘善男子’”。称观世音菩萨是善男子。汝大慈悲,你有广大的慈
悲心,能够“安乐”一切“众生”,“欲说”大悲“神咒”。“今正是时”,现在正是说大
悲咒的时候。“宜应速说”,你应该快一点把它说出来。“如来随许”,就是释迦牟尼佛
自称如来,我随顺你的意思,我非常欢喜你这样意思的。“诸佛亦然”,不但是释迦牟
尼佛,其余的十方一切佛,也都是欢喜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批准了。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
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
悲心陀罗尼”。
这底下,“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表示很长很长
的时间了。这个劫,印度叫劫波,这是时间的单位。譬如我们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
日、一月、一年,或者是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现在这里是劫,这是最长的时间。
经论上解释这个劫,有多少种解释法,一种解释是说,四十里,四十里方、四十
里宽、四十里深,那么大的城墙,里边装上芥菜子。在别的地方,一百年这个鸟飞来
一次,衔一芥子离去,一百年一次,衔了一粒芥子走了,几时把这个芥子完全都叨走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0
了,这时这个劫还没有尽,劫这么长,这么长的时间。现在这个劫也有种种的解释法,
我刚才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
说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无量亿劫,可见很长了。“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
在那个时代,有一位佛出现世间,他的名号叫做千光王静住如来。千光王,观世音菩
萨说是千手千眼,而这位佛也有个“千”字,但是不说千手眼,而是千光,他的光明
有一千。也可能那个时代,对这个“千”字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才都用这个
“千”字。
千光王,他这个光明,用“千”字来表示。光王,就是特别殊胜、最殊胜的意思,
大自在的意思。静住如来,这个静住,就是寂静住。寂静住,若按佛法修行人来说,
那当然是禅定了。千光王,从他的身体发出来的光明,当然眼可见的,但是内心上说,
就是智慧的光明。千光王就是佛的大智慧的境界,静住为佛的禅定的意思。佛的禅定
当然是出世间的禅定,不是世间禅定。佛这个大智慧,是甚深的禅定,定慧圆满了,
就是佛了。
这一位佛,“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可怜我,观世音菩萨自称。“及为一切诸众生
故”,也是怜念一切众生,“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
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以金色手”,以金颜色的手。“摩我顶上”,摩观世音菩萨的顶。“作如是言”,这
样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你应该受持这
个大悲心咒,受持这个咒做什么呢?普遍地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世界上的人类,
前面说是劫,这个劫,有增劫,有减劫。增劫的时候,人的福德大,寿命长,智慧也
高;世界是和平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纠纷。这个时候问题少,人的寿命长,像前面
的问题比较少。
减劫的时候,就是人的道德逐渐地减低下来了。前面说: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
就是白法渐渐地减少了,恶法渐渐地兴盛了,人病痛就多,寿命也短,富饶的事情不
是太多,只有少数人是富饶的。有很多的恶业重罪,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问题。
所以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念大悲咒,能利益那个时代的众生。
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
“我于是时”。观世音菩萨他自称我,说我在那个时代,“始住初地”,我只开始安
住在初地的境界。初地就是初欢喜地,这个初欢喜地,我以前也讲过,就是由凡夫初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1
入圣位的这个时候,初开始入圣人的境界,这时候不是凡夫了,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初开始圣人的阶位,这时候叫欢喜地。欢喜,怎么叫欢喜呢?就是你能够由凡夫入于
圣位,是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很不容易断烦恼的,忽然间,
这一天早晨起来,静坐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忽然间入了圣位了,心
里非常欢喜,所以叫欢喜地。
他初入圣位以后,得到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决定不再到三恶道去了,不会再到
地狱、饿鬼、畜生道去了。最低限度是在人间,或者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这是一
种。
其次,他得到圣人的智慧了,能够见到真理了。他这个时候有能力可以去教化众
生,可以去弘扬佛法了,有这个能力了。在凡夫的时代,修学佛法,虽然也去弘扬佛
法,但是勉勉强强去说。唯有入了圣位以后,那个时候,他是有能力了。有这样的悲
心,有大悲心了,能够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了,有这样的能力了,所以他欢喜。
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地是譬喻,是大地,这个大地能生长万物,万物从地
上生长的。菩萨这个时候,初欢喜地也叫做地,是什么呢?就是他这个大悲心,和他
这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和合起来就是地。从这个大悲心,和无我、无我所的智慧
里边,能生长出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也称之为地。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
咒故”,我一闻到大悲心陀罗尼咒。“超第八地”,就是超越了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六地、七地,到了第八地。
超第八地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从初地一直到第七地,虽然是圣人,但是这个时
候,还都是肉身菩萨。就是这个菩萨虽然是圣人,但是他这个身体,还是地水火风所
组成的身体。当然比起我们凡夫,是不同了。这个菩萨,他的病痛当然比我们凡夫少,
他是特别健康的,而且是特别庄严的。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有很多的智慧,有很多
的神通,这是肉身菩萨,到第八地就是法身菩萨了。
由初地到第八地这个时候,初地这个时候的菩萨,也断了很多的烦恼,但是还有
很多烦恼没有断,他还有烦恼的。到了第七地的时候,就是把三界:欲界、色界、无
色界以内的烦恼,全部灭除了。灭除了,他就没有力量能绑住他在三界里面受生死了。
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就是因为有业,有三界里面的力量把你绑在这里,你
超不出去的。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他是超出三界以外的了,他这个时候,
他不是三界以内的地水火风这个生命的身体了。他是那个无漏的功德,成就的身体,
那个清净的,或者说是法性生身,或者说意生身,是那样不可思议功德的身体了,是
法身菩萨。
不过这个位次,也有多少种的分法,我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超第八地,可见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2
们凡夫念大悲咒,你能得到什么样程度的功德,那也是看你自己。说这个圣人,初地
菩萨,他要念大悲咒,能有这样的力量,能到第八地。要是从时间上来说,来到佛法
里边来,你要修行十千劫,你才能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动摇了。再一大阿僧
祇劫,才能到初地,再一大阿僧祇劫,才到第八地。所以从初地到第八地,是一个大
阿僧祇劫。现在他一闻此咒,就等于是修行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是在赞叹大悲咒的
功德,这么样地伟大,这么样地微妙。
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
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
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使令我,就是现在,我的身体里能生出来千手千眼,具足这么
多的慈眼。
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就都具足了,发是愿已,这个愿就出
现了。我们拜大悲忏,千手千眼,当然就是照见法界,护持众生的意思。千眼是照见
法界,千手是护持一切众生。我解释这个经题目的时候,也有说到,经文里边也有解
释这个千手千眼。而这个实在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就是化现出来的,当然这也
是一种功德力。
十方大地,六种震动。
“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当时身上有千手千眼具足了,这是一个愿。另外又有一
个瑞相,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前面解释过。六种震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我解释完了,钟居士也说出来一个解释。这个六种震动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观
世音菩萨,他前面发愿: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就在这里,他能够受持
大悲咒,在恶世的时候,能利益一切众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众生,能接受这个大悲心
陀罗尼法门的人,他们的无明烦恼,十方大地,这个大地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无明烦
恼,这些烦恼,因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故,将会熄灭了,烦恼就灭除了。所以是用六
种震动来表示这个意思。六种震动,也表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
的无明烦恼活动的地方。你受持大悲心陀罗尼的关系,这个烦恼动摇了,他走了,他
要同你分离了。表示这个意思。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3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十方千佛”,千光王静住如来是千,观世音菩萨手眼也是千,十方也是千佛,其
实十方的佛也是很多的,当然不说那么多的千,都是以千字来表示。“悉放光明,照触
我身”,光明照触到观世音菩萨的身体。“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尼,复
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从是已来,常所诵持,
未曾废忘。
“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观世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住
如来那里,闻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就是初开始。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的法
会里,重更得闻大悲心陀罗尼。“亲承受持是陀罗尼”,他亲从诸佛,来承受这个大悲
心陀罗尼咒。受了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咒,而还能受持,不是说我接受了以后,我放在
一边去,不是,而是常常受持。
“复生欢喜”。在无量佛所,亲承受持是陀罗尼,他又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踊
跃是欢喜的相貌。“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前面我说过,肉身菩萨和法身菩萨。
肉身菩萨,我们说叫做分段生死。我们人世间生死的情况,你得到这个生命体,这个
生命体他原来是没有的,没有,有因缘,他现在有了。以胎生说,处在母胎里面,出
胎了叫做生,而后渐渐长大了,就老、病、死,死掉了。
这个生命体有大小的形段,也有时间性的,或者活到一千岁,或者活到一万岁,
这个到时候就没有了,这样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我们人间的人也好,你作饿鬼、
作畜生也好,你生到非非想天也好,都叫分段生死。
到了第八地菩萨,他把这样的生死灭了,灭了,他得到的身体,就叫做法性生身。
得到的那个法性生身,那是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那个身体也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
就是由意去生,你随意自在。
我们这个身体,你长这么大,就是这么大,你想要变动是不行的。寿命也就那么
多,你想延长也不容易,就是有多少固定性。但是意生身,就是法性生身,不是,那
是随意自在的,有不可思议变化的。这个不但说菩萨,就说色界天上的人,欲界、色
界、无色界,色界天上的人,他的身体也可以称为意生身的,他那个身体也是随意变
化的,也可以不现,也可以现,种种的境界,但是他也是有寿命,到时候要死。到了
法身菩萨,得到意生身的时候,那个身体是无量寿,就是永久也不死了,也不老、也
不病、也不死,所以叫无量寿。
但是这样的身体,说是八地菩萨,他得到法性生身了,但是他,在天台宗的话,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4
就是还有无明烦恼,还有无明惑,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犹有所不净,也有很多
事。但是他这位菩萨,他不断地亲近十方诸佛,他又不断地在凡夫的世界去教化众生,
所以他的功德、智慧不断增长。他的功德智慧增长,那么他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
这个事情就随着变化,常常的变化。就是功德在增长,过失在减少。
这个地方就是这句话:“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这就叫做微细生死。微细
生死就是变易生死。你这个功德渐渐地增长,你这个法性生身里面就是有变异,到了
功德圆满的时候,无量无边微细生死完全除掉了,就是佛的金刚身,就是究竟圆满了,
就没有变易生死了,那就是佛的圆满报身了。
所以这个地方说观世音菩萨,第一次听闻了大悲咒,就是由初地到了第八地,就
是把分段生死除掉了。以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
尼。复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就把这个变易生死除掉了。
“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就是从千光王静住如来那里,开始听闻大悲咒以
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
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若有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着,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
当从我发如是愿。
“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常在佛前。“莲华化生”。观世音菩萨,
如果他到凡夫世界来。譬如说这位佛到凡夫世界来成佛,观世音菩萨他到这里来亲近
这位佛,到这个世界来度众生,他可能就重得一个身体,得一个身体之后,就莲华化
生。当然他若愿意有个父母,也是可以。这是他随意自在的事情。若按照他本身的功
德来说,那是莲华化生,他不需要受胎生。
若是在圣人的世界,这个法身佛的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
牟尼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不是释迦牟尼佛他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不是那个。
若是观世音菩萨,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当然也不需要莲华化生,那也
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的法身去见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见阿弥陀佛,或者见药师佛。
若是到凡夫的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法性生身不可以,法性生身到了凡夫世界,你
见不到的,他不能和你发生关系。所以他一定化现一个身体,他现一个身体,他也可
以有父母,也可以莲华化生的。
现在说这个: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不受这个胎藏之身。若是
佛菩萨,他愿意受胎生,那是也是他的大悲心的一种作用。若是我们凡夫来说,我们
受胎藏的身体,就是因为有欲的关系。若是我没有欲了,我到了色界天上去,也是化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5
生,就不叫胎生。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
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上面是我们拜大悲忏的那一段文。前面“不受胎藏之身”,
这以前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以前得到大悲心陀罗尼咒的经过,得到的功德。以下是
说我们人间的人,想要受持大悲咒的时候,要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受持大悲咒。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
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前面的文,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开始学习大悲心陀罗尼的
经过。这以下是说念诵大悲咒的方法,这个大悲咒我们应该怎么样诵持,应该怎么样
受持。
若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假设这两种人,一个是比丘,一个是比丘尼。这两种人
就是出家人,比丘尼这个尼字,中国话就是“女”的意思。若有比丘那个地方没有说
这个尼字,就是男的,男的出家人受了大戒了,称之比丘。
比丘,是多含不翻,其中含有乞士的意思,就是乞求的人。就是他自己不生产,
向人家乞求来维持生活,所以翻作乞士。也翻作破恶,就是修学佛法,破除自己的烦
恼的人,破除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身体能不杀、不盗、不淫;语言上不说谎话,
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内心不贪、瞋、痴。烦恼,有活动的烦恼,有不
活动的烦恼。不活动的烦恼就是种子。破恶,是破除去活动的烦恼,也要破除烦恼的
种子。他做什么事情呢?就是破烦恼的事情,就是修行的事情。
也说是怖魔,因为你修学圣道,魔王恐怖了。女人出家,就称之为比丘尼,就是
女比丘。他的行为和思想,和比丘是一样的,同样地修学圣道,也可以得阿罗汉果,
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这两种人是出家人。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居士,相信佛法的人,翻作清信士。翻作清信,就是他不
断地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了,是这样的人。也翻作近事,近事男、近事
女。近事这个“近”,就是他亲近三宝,常和佛法僧接近。也是做一些护持三宝的事情,
他自己也时时地做栽培善根的事情,那么就叫做近事。这里边当然是说他皈依三宝了,
也受了五戒,所以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童男、童女,或者说是小孩子,或者是没有结婚的人。当然他要是皈依三宝,受
持五戒,也同样地可以称之为优婆塞、优婆夷的。
“欲诵持者”,说这六种人,他若愿意诵持大悲心陀罗尼的话。诵就是能背下来;
持,一直地不忘,摄持在心里面不失掉,就是要常常的诵,他就不失掉,就不会忘了。
你虽然能诵,但是你不天天的诵,他就会忘,就不能持了。若想要诵持这个大悲心陀
罗尼咒,想要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功德,应该怎么样诵持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6
要有什么条件呢?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就是个条件。你若想念大悲咒,你要对
于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要有这种心。
众生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就是有情。就是有情识的,有了别性的动物。一般地
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风,但是它没有了别的识,没有识,就是无情物。这一切的动
物,我们欲界的众生也好,色界天的众生也好,他的生命体,也是有地水火风的,但
是在地水火风里面,他有识,那么就变成了有情。
这些有情识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同类的说是人,我们不同类的,我们能看见得见
的,就是这些飞禽走兽,或者是一只蚂蚁,或者是一只蚊虫这些动物。但是人与人,
我们人和人是同类,人和人,中间的关系应该是更重要。我们对一只猫,或者对一只
狗,我们对它有爱心,我们见到人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应该更慈悲,更爱护,于
他有慈悲心。
于他有慈悲心,这是原则上说,内心里面没有伤害他的的意思,有爱护他的意思,
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说是五戒,我们同他的关系不杀,这就是慈悲。
我们中国儒家的思想:“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就是有好生之德,应该是这样子。不杀,
这就是慈悲的行动。他若有困难了,我救护他。我能不能救护,这是一回事,我要有
救护的心情,这就是慈悲了。
不盗,我不偷盗,不偷盗也是慈悲。如果你偷盗,把他所爱护的所有财物,你若
盗去了,他会很苦恼,那么你就是伤害他了。伤害的行为,与慈悲心就是有冲突了。
所以若有慈悲心就不会盗。不妄语也是慈悲的行动,不饮酒能保护你的慈悲心。所以
说五戒,也就是慈悲,所以有慈悲心,可以用五戒来表达你的慈悲心,这也是“于诸
众生起慈悲心”。
若是读《梵网经》,或者是读《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就是比五戒更详细地说
明了菩萨慈悲的行动。当然我们不须说这么多。我们若能把五戒守得很清净,我认为
就是了不起了。
这六种人想要受持、读诵大悲咒,或是你有种种的希求,希望持大悲咒来满足我,
但是你要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我刚才说是,用五戒来表达这个慈悲心。这底下是
观世音菩萨,更深刻地表示这个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就是发慈悲心。先
当从我发如是愿,你受持大悲咒,你先要随顺我的意思,发这样的愿力,你要建立这
样的志愿才可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7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为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南无大悲观世音”,这底下是十愿,(十个愿)底下又有六个愿。“南无”是印度
话,翻到中国话有几个翻译,也翻个救护的意思。我有困难,我希望你救护我,希望
观世音菩萨,你慈悲救护我。也翻作顶礼,就是恭敬地向观世音菩萨叩头。也翻作皈
命,这个皈命有很多解释,我看都是讲一种意思。命就是,譬如念大悲观世音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教导,叫做命。皈就是皈依,就是随顺的意思,说个白话就是我听
你的招呼,听从你的教导,叫做皈命。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之前,加个“南无”,就有
这样的意思,有救护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有顶礼的意思。
“大悲”,大悲是赞叹的意思,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我以前
讲过。譬如说是我没有饭吃,观世音菩萨给我一碗饭吃,好,观世音菩萨慈悲我。但
是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讲,这可以说是慈悲,但是不能称为大悲。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
能够为你讲说佛法,使令你得涅槃,这是大悲。
悲和大悲有什么不同呢?就是我没有饭吃,你给我饭吃;我没有衣服穿,你给我
衣服;我有病,到医院里看病。说我吃饭,我吃饱了;但是过几天,可能我又没有饭
吃了,过几天我又有病了,我又没有衣服穿了。你给我衣服穿,你给我治病,都是暂
时的,没能够究竟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来还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虽然是同情
了你,救护了你,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要是你听观世音菩萨佛法的开示,你修学戒
定慧,你得了涅槃,这件事解决了,从这么以后,永久没有问题了。所以这样的行动,
是大悲。
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满我所愿,
满我们的希求。观世音菩萨是有大悲心的,能为你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称之为大悲。
我们一般人做功德,也是有这个分别的。
譬如说是我去造一间医院,我造个学校,这是很有功德,是的。但是你若造观世
音菩萨像,那就不同,这个功德就不同。要是你造一间庙,也不同,和在社会上做一
般的事情不一样。譬如说我建一所学校,出了很多人才,但是这个人是国家的一个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8
是一个大贼,他可以危害国家几十年,使令这个国家本来是很兴盛的,一下子搞垮了。
那么你这个学校出了这么一个人,你办了一所学校,学校里出了这么一个人,你感觉
怎么样!若是你造观世音菩萨像,大家去磕一个头,这个人将来可以转凡成圣,将来
一定得无上菩提。他磕头的时候,这个造像的人,就有一份功德,他磕一个头,你有
一份功德,他磕两个头,你有两份功德。假设这一天有一百个人磕头,你这个造像的
人,你在那里什么事也没有做,你有一百份功德。所以世间的功德和出世间的功德不
一样。这就是悲和大悲的不同。
南无大悲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有慈悲心,慈眼视众生。这个“观”,是观察。我们
说用耳朵闻,用耳去闻声音。用耳去闻声音,但是这里不说是闻,不是“大悲闻世音”,
不是说“闻”,是说“观”。这个闻和观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我们人,说用耳闻,当然
也对,可是从识的作用来说,我们能听声音,当然这个耳根是正常的,没有病。没有
病,耳根发出来耳识,能听到声音,但是这个耳识一刹那间就灭了,他不能听声音。
但是他听到以后,第六意识由耳识同他转过来,第六意识才听到声音。
第六意识他不能够离开了耳识,不假藉耳识直接去听声音,不行,第六意识不能,
要有耳识、耳根,同声音接触,然后这个第六意识才能听到声音。第六意识听到声音,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心闻,心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心里面这个耳识,他同声音一接触,
他不会分别,就是没有智慧,这个耳识没有智慧,没有分别的智慧。第六意识是有智
慧的,所以观,第六意识一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就观察这个声音,喔,这个“戒
定真香”唱得好,第六意识会分别,实在这是观。
现在观世音菩萨,当然是他的天耳通,世间上众生的苦恼,求观世音菩萨救护,
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出来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天耳通,听闻到了。听到了,
观世音菩萨他也是有第六意识,他就是大智慧,观察这个声音。观察这个声音,观世
音菩萨当然就是救护他,所以叫观世音。说观世音,是观世音这个大悲心,他观察世
间众生求救护的音声,而去救护一切众生。这就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救护众生
的这种慈悲的行动,所以先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你这样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发
出声音来了,向观世音菩萨有所陈述。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一共是十条。我的意思是这样,“愿我速
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四个愿,前两个
愿,就是愿得大智慧的意思。“速知一切法”,是大智慧的所知;“早得智慧”,就是能
知。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愿得大智慧。“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就是
愿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
我们凡夫,我们有烦恼。平平常常的,有我执,有我、我所执着的凡夫,要发出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39
来行动的话,是怎么样发出来这种行为呢?就是思。能发出来这个行动,最初这个动
机,就是私,按佛法的话来,就是我。这件事对我有利益,我就采取这样的行动;或
者对我所爱的人有利益,对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哥哥,
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对于我有利益,对我的国家,对于我的民族有利益,我就做
这种事情,一定是要有我。
圣人,由佛法的道理来说,佛法说无我,这样子,你采取行动这个动机没有了。
没有动机,怎么能够发出来行为呢?就是大悲心,要有大悲心,才能做这种事情,若
没有大悲心,他就不动。
昨天有居士他说出一个道理,他说是:一个人的心空了,观一切法空,心里面没有
分别了,他就会有慈悲心吗?这句话不决定,这个道理不决定。因为什么呢?譬如说
有定性的阿罗汉,阿罗汉如果是听《阿含经》,得阿罗汉果,或者是听《般若经》,得
阿罗汉果,这就不一样了。譬如说听《阿含经》,佛说四念处,你修行成功得阿罗汉果,
他主要是破除我、我所执,就是破除我执,得到了我空。他也不会去执着一切法,但
是对于一切法空,就和听《般若经》观一切法空会有一点距离。
若是听《般若经》,得阿罗汉果的时候,我空、法空。他那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
无我、无我所,他这个定性阿罗汉,他就不发大悲心。你若从《阿含经》上看,得阿
罗汉以后,你在阿罗汉的这些传记上看,有的阿罗汉果也很积极地去度众生;有的阿
罗汉就是乞食,然后就入定,那么就听佛说法也有可能,但是他不去度众生的,不去
弘扬佛法的。
有位薄拘罗,或是那一位阿罗汉,连一句佛法也不讲。阿育王去拜见阿罗汉的塔,
说是你这个阿罗汉一句佛法也不讲,我只供养你一个钱,供养阿难尊者就供养很多很
多。就供养一个钱在薄拘罗那里,这个钱就飞出去了,这个钱我不受。
从《阿含经》上看,从《瑜伽师地论》上看,有的阿罗汉,他入无余涅槃以后,
就是休息了,永久不再和众生的世界有关系。他也是“照见五蕴皆空”了,“无智亦无
得”,离一切分别相了,但是他没有大悲心,他不去度众生,弘扬佛法。
可见他怎么样才能发出来行动呢?要有大悲心才行。所以唯有菩萨发了无上菩提
心,观一切法空,无众生可度,但是还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他就是有大悲心。
所以一个人,发出来行动,有两个动机:一个为我。这件事于我有利益,我才做
这件事,不然我不做;第二个动机就是要有大悲心,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才做这件事,
不是为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
现在这个地方: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大
悲心。有大悲心,只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童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40
男、童女,这几种人。我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可也不能说一点
也没有,但是不是很强,不是很强,那怎么办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
众”,就是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教我这个大悲心增长,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大悲心
逐渐,逐渐地栽培,才有大悲心的。
所以前面这四个愿,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其次的两个愿,是愿得大悲心,
这是愿。这个大智慧、大悲心圆满了,就是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
菩提。所以前四个愿,等于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先说这个大意。以下
“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愿我速乘般若船,愿
我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就是行。
前四个愿是属于愿,戒定慧属于行。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早登涅槃山,愿我速
会无为舍,愿我早同法性身,这是果。愿、行、果。这十个愿就是这三个字:愿、行、
果。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愿,然后去学习戒定慧。学就是修行,我们佛教
里面的用词,有的时候说“学”,有的时候说“修”。说修,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但
是有的时候也说学,学就是修行,有这个意思的。
有了愿,又有了行,然后就得果了。得果,这底下说:登涅槃山、无为舍、法性
身,这是果。越苦海应该也是说果。下面的,我们暂时不讲,先说这个大意。这十个
愿,就是愿、行、果,就是这三个意思。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这个文也明白了,因
为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个方法。你先要发这样慈悲心的愿。
“愿我速知一切法”,先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意思就是
我这个人没有智慧,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希望菩萨能够帮助我,我能够开智
慧,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知道一切法怎么回事,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
法?什么是恶法。我做这种事情,是有功德的;我做这种事情,是有罪过的。是道德?
是不道德?我们做人,佛法的意思,就是一开始应该有这样的智慧。这也就叫做是非,
什么叫做是?什么叫做非?是,就是我应该去做;非,就是我不应该去做。什么是道
德?什么是不道德?什么事情是劳而无功,徒劳无益,你做这个事情没有用。
譬如说不吃饭,不吃饭,在《南海寄归传》上说,说出家人有病,最初先饿三天,
饿了三天不吃饭,这个病也许就可能会好了,要是没有好,你要去看医生。不可以超
过七天不吃饭,你若超过七天不吃饭,因为我们这个身体,一切众生都要以饮食来维
持生命,说不吃饭,不吃饭,这个身体就是要死掉了。说是有的人他说他没有吃饭,
他还能生存,这句话有问题。或者说是我没有吃白米饭,我吃面条了,这当然是说笑
话了,那不算数。
或说我打饿七,有的人身体健康,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饭,他也能生存,但是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