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后性格古怪不合群,是真的吗?
■ 合群 要看合的什么群 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样的状态算是“不合群”。有酒必喝、有局必应,对所有人都嘻嘻哈哈、主动攀谈,这就是合群吗?当然不是! 虽然在现代社会,人脉是一种资源,但依靠饭局酒桌、牌局K歌混来的脸熟和圈子,又能留下几个真正的朋友,遇到大事也未必值得托付。把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大量消耗在不必要的吃喝应酬中,确实是本末倒置,这样的“群”不合也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志趣相投、观念相近之人,即使不刻意结交,也会彼此吸引。所以,想要让自己的朋友圈变得更好,要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专心做好自己的事,自然会有更好的因缘被你吸引而来。
■ 被佛陀痛斥的五种“不合群”
还有一种“合群”,指的是适应集体的生活和工作,也就是基本的为人处世了。住在同住一个屋檐下,工作在同一个公司里,眼里要有他人,心中要有原则。 在《增一阿含经》里,佛陀曾指出有五种人简直就是“非人”,虽然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佛陀说的这五种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而且一针见血,非常适用。 应笑而不笑 在大众场合里,大家的气氛都很融洽、欢喜时,虽然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可以不参与,但不必绷着脸,显示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这样的人,不能合群处众,不是做人之道。 应喜而不喜 大家都欢欢喜喜的情况下,却还是摆出一张冷酷脸,以显示自己的趣味“高级”。这不仅不得人缘,甚至还会招人厌烦,不懂得随缘、随喜,这也是古怪不合群。 应慈而不慈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该发起慈悲心,给人一些救济和帮助时,却认为对方或许是因果自受。缺乏同情心、怜悯心,自然也不是为人处事之道,更不是佛弟子应有的态度。 闻恶而不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当自己做错了某事,却碍于面子找理由辩解,真不如承认错误、真心改过。当然,虚心接受,若还是屡教不改,也是没办法在集体里好好生活的。 闻善而不乐 听到别人做了好事,不但不随喜,还要说一些风凉话。比如,别人帮助出了主意,还说人家水平太差;别人出钱做慈善,还要说人家捐得不够多、方法不够好。这样泼冷水,凉的最终是自己。 两千五百前年,佛陀就痛斥了这些行为,并开出了相应的“佛法药方”。正信的学佛之人,自然要懂得随喜、称赞他人功德,也要发慈悲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而不邀功,日子长了,大家都会了解你的原则和人品。即使不去参加那些下班后的饭局应酬,也绝对不会被视为“不合群”。
■ 苏东坡 天下无一不好人
的确,学佛要有所成就,就得发起“出离心”,对世间的繁华美好不再贪执和留恋,也要看清因人性中“贪瞋痴”所引发的种种爱欲烦恼,对很多事情是会看得比较淡。但这只是自己的修行,而不要拿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别人、当照妖镜照别人,要求别人也得达到这种境界。否则,那就会看谁都不顺眼了,最终难受的是自己,学佛也学偏了。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说这话时的苏东坡已数次遭贬,到了气候炎热、毒虫出没的海南,就连庇护帮助他的当地官员也受牵连而被罢免。他却坐在草棚前,和当地的老百姓谈天说地,不论是樵夫猎人、不识字老头小儿,并不会因对方身份或见识短浅而看轻他们、疏离他们。 苏东坡是一个佛教徒,也常与高僧谈禅论道,当然知道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也经历了大起大落、阅尽沧桑,但他更懂佛法所说的平等、慈悲,所以他既不离群,也不愤世,对于打击迫害他的政敌,他也没有那种苦大仇深、痛骂诅咒。
民国高僧弘一大师在圆寂前曾留下一封书信给弟子刘质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人与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把利益看淡,把相聚看淡,只要内心的方向一致,彼此的关系定能维系得长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