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儒道诸家>>正文内容

全球化语境下的孔子智慧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7日
来源:大洋网_edu.dayoo.com 2005年2月6日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面对“地球村”的现实,人类究竟如何共处?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与自然如何共处?
  ■面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的阴影,人类如何构建新理性精神?

  获得新生的儒学正在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东西方文明相互并存、相互影响,即便是鼓吹“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也承认世界“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然而“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发生之后,又有人认为,这恰好证实了亨廷顿的构想。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文明的冲突是有的,但如果背后没有利益的冲突,它是可以和平解决的。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最近在上海回答“伊拉克战争是否是文明冲突的表现”提问时所说,“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军方和工业巨头的共同联盟发动的”。

  面对“地球村”的现实,人类究竟如何共处?牟钟鉴认为,阐发儒学的精义,推动整个世界的文明对话,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和平相处的道路。牟钟鉴说,儒学在历史上所以能够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是由于它有以下特质:其一,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文主义,它为社会提供了普世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仁者爱人,人皆有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包含着人道主义和平等宽容精神。其二,儒学具有贵和的传统———“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逐渐成为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和多样性文化的普遍原则。其三,儒学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的价值追求。

  毫无疑问,产生于农耕文明土壤的儒学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当西方文明挟其现代优势席卷全球之后,儒学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退到边缘,然而为何它却没有消亡?牟钟鉴认为,经历了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反思,清除了自身的陈腐和僵化,20世纪后期,儒学获得了新生,儒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正回归中国,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资源正在走向世界———儒学的现代转型是和应对世界性危机连在一起的。

  “天人合一”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路

  西方文化在几百年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今天我们却看到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量开发和无情掠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可怕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在发言中以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一句名言概括之:“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汤一介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不能不说与西方哲学“天人二分”的思想没有关系。

  汤一介援引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笛卡尔精神、物质二元论哲学的论述后指出,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上强调的“天人合一”———研究“天”(天道,自然界的规律)不能不牵涉“人”(“人道”,人类社会的规律);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天”。汤一介说,“天人合一”这一由《周易》阐发的命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人”和“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关系,对人类今天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

  人类应构建新理性精神

  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所有的人类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如何才能解决所有的人类的问题呢?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在其题为《21世纪儒学的发展:理解人性与重建伦理》的论文中指出:“最重要的是,中国不可能径自到西方取经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也绝不可能径自到中国取经就可以解决西方的问题。我们应迫其源头并要找到一个中西文化与思想的契合点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成中英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西方理性主义的成就带来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主和法制,从而为西方世界创造了财富和强盛。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西方强权为世界带来了两次全面性的浩劫,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不感受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与未来科技战争阴影的威胁。如果18世纪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能够接受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精神以及孔子的“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胸怀,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可能早已成天下大势。

  然而,为什么西方理性主义有如此大的威力而孔子思想却不能导致科技和经济成果?成中英认为,“答案应该是:理性的精致系统将人潜在的知识能力发挥出来,所以能达到一个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人们却往往忘记,这个理性的精致系统也只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和文明建设的手段而已,而并非人类终极的生活价值目标”。成中英说,在这个意义上,我更能掌握孔子的智慧———孔子要求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并要求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并为“不器”。这些言论显然旨在提醒人不可忘怀人的生活及人本身的存在,因为人性实体的开放和生命的智慧就是德性之源。

  成中英强调,今天我们不仅要把孔子的智慧与卓见理性地重建和释放出来,而且还要进一步将这种活生生的生命智慧用来创造时代所需要的新理性精神———将人类德性与人类知识充分结合,使人类全体都能认识到人类生活与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的内在性、发展的相互性、多元的差异性、学习的开放性与基本行为规范的普及性,实现“人的再自觉”———实现“全球伦理的进化”。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标签:儒家|孔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