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星云法师>>正文内容

“成佛”即自我成就与成就他人

       

——读星云大师《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6日
来源:普门学报_文章阅读   作者:张玉安(北京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近日有幸读到星云大师的〈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 (见《普门学报》二○○一年第三期)一文,加之自己平日亦与佛学有些缘分,将之与素日个人的体会相较,颇有一些感触。佛教讲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可谓是真正的以民为主;不仅如此,佛教的精神更是一种宇宙情怀,是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人人皆可以成佛,而成佛便是成就一种悲天悯人的宇宙情怀。成佛既是成就自我、使个人摆脱生老病死之苦,更是要以一颗大慈悲心救度世人,即成就他人。佛陀的事业虽志在度人于彼岸,但功德却遍撒世间,所以佛教实应是人间的宗教。净土世界远在天边,但其实也就在我们的心里。

一、“众生平等”的宇宙情怀

  星云大师认为,现代社会强调民权,但佛教却由“民权”进一步而强调“生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许轻易受到伤害”(见星云大师〈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普门学报》第三期第十三页。凡本文所引,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该文。)由“民权”到众生的“生权”确实是一种境界上的提升,因为“民权”指的只是人的权利,而众生的“生权”则除了人的权利,还有更广泛的内容。佛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众生”不仅指人,还包括人之外的其它生物乃至非生物(“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一切有生命的和一切无生命的都在佛陀的慈悲关怀之中。《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平等。”既然众生都是平等的,人和其它生物乃至非生物也就没有等级上的差别,不能因为我们是人而对其它的“众生”肆意妄为,而应善加珍惜护持。正如星云大师所言:“大自然中,即使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宇宙万有的力量所成,任意伤害,减少寿命,也是杀生的行为。因为一切生命都和自然息息相关,生命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均应善加珍惜。”“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张纸、一支笔、一辆汽车、一栋房子,如果你不好好爱惜,减短了它的使用年限,也是杀生,这就是对生权没有给予尊重。”(第十五页)而这正是佛教普度众生的宇宙情怀。在当今世界,我们从保护自身的目的出发,提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栖息的家园,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念。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出于人类自身的目的才如此,那我们仍然是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手段来利用,而不是把它们自身也当作目的来看待,我们的视野就仍然是狭隘的,出发点也是自私的。只有当我们把自然界看作与人是一体的,和我们人类是平等的,像爱惜我们自己一样爱惜自然界时,人类才无愧于“万物之灵”的称谓。在此,佛教中“一切众生平等”的观念,无疑对我们具有深刻宽广的启迪意义。

  爱惜众生,善加护持,在佛陀而言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慈悲精神,即消除了物我、人我之间差别的“无我”境界。“无我”也就是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有了这种宇宙情怀,我们便不会因一己之私去害物,而应视物如己,爱物如己;有了这种情怀,我们便不会拘于“我执”,以己裁人,而应宽大包容,共生共存。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举凡一切纷争对立,莫不由于‘我执’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无我’,人人能够相互尊重,世间才有民主、自由,也才有和平可言。”(第八页)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祉,但同时也创造了相互杀戮的工具,甚至足以毁灭我们人类的生化及核武器。经济发展了,但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及文明之间的冲突没有消灭,反而在某些时候还会激化,从而上演人间惨剧。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给我们的震撼还不够大吗?当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激进者之间的相互复仇使众多无辜者血撒尘土时,和平的希望在哪里呢?唯有仁爱与宽容才能消除仇恨,而复仇却只能增添新的仇恨。佛教“众生平等”、自我牺牲、宽大包容的精神,不正是一副醒脑剂吗?种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应该引起我们当代人的足够重视,而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共生共存,而这只有以一种“众生平等”的宇宙情怀去面对,才会有希望。这让我想起星云大师的一句话:“佛教徒说佛教最伟大,基督教徒说基督教最伟大,都是对的;但是,如果能够尊重对方,佛教徒说基督教也很伟大,基督教徒说佛教也很伟大,这样会更圆满。”(见星云大师著《迷悟之间》第一辑,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二??一年三月初版,第十七-十八页。)果能如此,则真是世人的福音了。

二、成佛在己不在人

  佛陀拥有这样悲天悯人的宇宙情怀和宽大胸襟,是因为他透悟了天地万法之真相,从而生出对众生的珍惜与爱怜。但佛陀并没有自以为是佛而看不起众生,因为“佛”无非是觉悟者,是已觉悟的众生,而众生是未觉悟的诸佛。众生平等,人人皆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藉助自己已具有的智能度于彼岸,往生佛国。成佛在己不在人,正如星云大师所说:“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佛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藏,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藏。”(第四页)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自具三宝(自性三宝),所以“成佛”其实也就是成就自我,即太虚法师所谓“人成即佛成”。六祖大师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五祖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对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坛经》)可见佛性人人自足,只是因为我们被日常习气所薰染,如同明镜蒙尘,明镜虽在,却不能洞鉴万法。若心下彻悟,则灰飞尘散,光明自生。

  如何能见自性佛呢?历来有顿悟和渐修的不同,但无论是顿悟还是渐修,都应随各人的根器不同而自取其便。世间毕竟利根人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一个渐修的阶梯还是必要的。二者途径虽异,但所归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升起信念,也就是禅师们所谓“直下承担即是佛”的妙义。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但因为一时迷了,所以见不了自性佛,如果能通过修行扫除迷障,令本心逐渐显现出来,自然会生起信念来。其实,佛即是本心,即是信念。这也就是星云大师所谓“自性本心,同一无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第二-三页)的深意。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以成佛。中国的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篇》),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其根本道理都是相通的。有一个人要跟孟子学道,孟子对他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同上)在他看来,道就像大路一样显然,并不难于知道,人们的毛病在于不去身体力行,努力追求罢了。只要一个人认真践行,尽心尽力,道也就在你的脚下了,还需要费心四处寻找吗?因为道就在人的行动当中,如果你不尽心尽力践行,道就离你越远。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仁德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用心用力去追求就能得到;追求仁德要靠自己,而不能依赖他人。这些都是强调道德实践的意义。学佛我体会亦是如此,也需要身体力行的功夫与过程。所谓修行,修即是行,行亦是修;若修是修,行是行,便不是修行。如果一个人把学佛当作只是念经、打坐,而没有把学佛之心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修行便不透彻、圆通,只是一锅夹生饭。若果念经、打坐是修行,日用生活也是修行,正所谓砍柴挑水无非妙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离佛陀的教诲,才算是得了正果。因为佛不与众生异,只是人自异于佛,故难成佛。

三、度人亦即自度

  佛教徒要持守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一般人通常把守戒当作是对个人的束缚,其实即便非宗教徒也并不是不需要守戒。中国人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与家规无非是“戒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个人无论生长在什么样的国家、民族、文明及宗教信仰的环境下,都要遵守一定的法规和律条,所以大不必要听到“戒律”二字便有所畏却。佛陀当初为教众制定戒律,乃是一种良苦用心,即督促教众自度、度人。自度中包含著度人,度人也是自度的需要。因为众生平等,与我本是一体,度己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并以自己的行为去尊重众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所以需要持守一定的戒律,这既是度人(准确地说是度众生),同时也是度己。

  星云大师更进一步认为“受持五戒是自由的真义”,因为“戒不是束缚,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恶,对人不侵犯。所谓不侵犯,就是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第九页)。的确,如果世间人人不遵守法度,那么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人人也就失去了自由。反过来,只有人人守法,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才有保障。

  防非止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这只是守戒的消极层面,在佛教而言还有积极的层面,所以星云大师说:“五戒另有积极面的解释,就是不杀生而护生,不偷盗而喜舍,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语而诚实,不吸毒而正行。唯有如此积极的诠译,才更充分发挥佛教扩大自由,成全大众的积极精神。”(第九页)

  五戒经星云大师一解释便焕然有了新的生机,而这一点也正体现了佛陀的大悲之心。常人一般只看到出家人出世修行,不涉俗事,还需要他人的布施才能生活,便以为佛教消极避世,其实是没有看到佛教度人救世的精神。普通人这样理解,危害还不大;但如果出家人也这样认为,危害就大了。所以出家人组成教团,修清净之行,不仅是为世俗之人树立一种超世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有积极的行为,净化世人蒙尘的心灵,以此为己任,这才是佛陀大悲精神的体现。佛陀住世八十年,不仅清修苦行,成道后更游走四方,弘法救世,出家人应以此为榜样才对。太虚法师的弘扬人间佛教,星云大师的力行人间佛教,广施法雨,救护众生,正是顺应了世俗世界发展的潮流,应世弘法,使佛教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积极弘法济世,并不等于说佛教徒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须严守戒律;相反,佛教徒更应谨持戒律,从持戒中去体悟度人、自度的深意。

  星云大师还讲道:“其实佛教的戒律都是信者自愿受持,实在不必给予太过强调的指责。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唯有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格。”(第十页)所以戒律不应成为一种威吓的手段,也不应强加于人,而应是信奉者自愿受持,这涉及到道德自律的问题。康德的实践哲学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原则,其关键则在于自我所遵守的道德律法应该是发自本心的,是自我为自我所制定的规则,这样自我遵守自我制定的规则,本身是自愿自为的,因而也就是自由的,这样就消除了遵守律法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就佛教戒律而言,只有信奉者自己深刻体会到,持守戒律乃是救度众生、成就自我的需要,从而像星云大师所说的那样自愿受持,把持戒化为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而非外在强加的束缚,受持戒律才成为真正的自由。一般人之所以在戒律面前畏而却步,主要是信念不足,不能当下承担。而道德自律在自我内心的确立,恰恰标志著「人”自我的成就,也就是星云大师所谓“完成人格”。太虚法师说“人成即佛成”,世人不肯在自己内心建立道德自律的精神,既不能成人,又怎能成佛呢?看似一步之遥,因为畏却,因为不肯当下承担,故成佛也就成为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事了。其实,佛不远人,是人自远于佛。

四、人间净土

  星云大师在〈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一文的结尾处说:“民主是时代的潮流所趋,自由是每个人本有的权利,平等则是人类应有的认知。所以,希望未来举世人类都能有此共识,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来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人间佛光世界。”(第十九页)由此可以看出大师建立人间佛国的宏愿。从另一角度而言,净土世界其实遍布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往生之净土并不异于人间之净土。即心即佛,即佛即净土,只要吾人彻透本心自性,当下便是净土世界。可惜世人迷于色相世界的种种诱惑,囿于“我执”,生出贪、嗔、痴等种种欲念,使本心自性被遮蔽,不得窥见净土世界之庄严、清净、和乐。正可谓当头棒喝、悬崖勒马,回头乃是苦海之岸。世人的眼睛只知向前看,其实猛然回头,更有助于看透色相假空,出离迷障。人生忙忙碌碌,或为事业辛苦劳作,或为名声奔走驰骛,或为利益你争我夺、斤斤计较,一旦面临大限所有皆空。或者自己的亲人、朋友,今天还是一颗鲜活的生命,第二天却再也无法和你共同欣赏日出日落。该珍惜的没有珍惜,该淡薄的却利欲熏心,世人往往如此,缘何孽缘如此深重而不知醒悟?当知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净土即在“此心”。正如黄檗禅师所云:“但终日吃饭,未曾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无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三)若能如此,人间便是净土。

  〔本文收录于普门学报:2001年读后感/读者回响〕

标签:星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