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观
宗教,是一种教育。
宗教家,不异于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社会界别有不同的说法。佛陀对教育的定义是:
“教育引领人们从无知走向有知;引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是火炬,是明灯,照亮了人类的心智。”
“教育点亮了一盏灯,于是,眼睛明亮了,知识生起,智慧生起。”
佛陀对教育很重视。按古印度制度,低种姓的贱民象首陀罗等没有受教育权,也没有宗教信仰权。对此,佛陀给予强烈反对。他指出“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我要广开教育之门,让人人有权受教育”。
他甚至认为贱民更需要教育。他比喻说“生病的儿女更需要父母的特别关心”。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首陀罗,如剃头的优波离,还有强盗、妓女等。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三大素质:情感上慈悲,理性上智慧,技巧上五明等。
情感上的慈悲关乎心;理性上的智慧关乎灵;技巧上的五明等关乎肢体。
“人之初,性本善”,慈悲是佛性的流露、人性的发挥,类于博爱。
智慧于此特指了悟佛法的真谛,如因缘法、四圣谛、八正道、四法印,并获得异能,如六神通等。据此能看透大千世界的真相,掌握其各式运行规律。
掌握五明是心灵手巧,是有学问、能干的体现,有他的物质性,又有他的精神性。上三者中,智慧是基石,慈悲来自智慧,技巧来自智慧与慈悲。
佛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圆满您的情感、理性和技巧。圆满了这些就是阿罗汉,就是佛了。
在西方,谓佛陀为超人,虽不正确,倒可理解。
在佛教原典中,关于阿罗汉的素质有许多描述。如:有价值的、应供的、没了贪痴的自由人、不再执著、没有分别心、没有不健康心态、不被邪恶所诱、不再懈怠、不再迟钝、不再昏沉、不再疑惑、不再恐惧、脱离了污染、不再固执、不再堕落、过持戒的生活、富有慈悲心、理智地言行、不再轮回、卸下了负荷担子、不自满、高智慧。当然,其圆满的素质远不止这些。
从阿罗汉的世界回到我们人的世界,我们发现阿罗汉的素质的任何一项对我们都很重要,如卸下了负荷担子这项:
我们每天都担着担子,承受负荷,有负荷就有束缚,有束缚就不能自在。
束缚在哪里?
文化束缚:如虚无主义学说,否定道德、伦理、信仰等的价值。一旦认同该学说就被其束缚,也否定了自身,从而堕入兽性、魔道。结果是只过今日,不管明天,为所欲为,落人了罪恶。
政治束缚:如国与国之间人为地划分意识形态,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敌国,口诛笔伐,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在政治观上受误导,落入了歧途。这错误政治观成了他们的束缚,无法超越。
宗教束缚:如佛在世时,各种邪魔外道,有的学狗叫,有的拜树、拜火,有的裸体修,有的自残。现今社会有奥姆真理教等。他们中有的修练方法错了,有的干脆连出发点都错了。一旦观念受其束缚,岂可得解脱?
经济束缚:如错误的经济政策。生产武器,扩大战争的残酷性。经营毒品,残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人类的素质。一旦落人错误的经济观中,其经济行为不仅危害了经济,也危害了整个人类社会。
自然束缚:如乱砍森林、乱杀禽兽、乱改河道。其结果违反了自然生态规律,导致了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以人类破坏自然开始,反过来以自然报复人类结束。
社会束缚:如不良的社会传统时刻束缚着人们。为什么人类要人为地划分种族导致冲突。古印度时人为地划分了四种姓,说婆罗门高贵,可以高高在上;说首陀罗低贱,只能做奴隶。这些是人为的,一旦接受了这些观念,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入某个队列,视异列为异类,走入单行道,难以回头。
自我束缚:这是根本性的束缚,自己没有挖掘出自己的智慧、慈悲、技巧,自己不知自己是什么,自己不知自己做什么,从糊涂走向糊涂,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不得自在。
对我们的束缚何止这么多。
当今社会的教育有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如从佛教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会发现它有三大弊端。
一是竞争原则: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回到社会上时更具竞争力,竞争就得超过别人、突出自己,甚至打败别人。
二是职业原则: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回到社会后能做各方面的事,易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
三是利益原则:该原则由以上二项原则派生出来,有好职业,又具竞争力,便能创造大利益。
教育基于这三大原则,其结果就是被教育者往往重利轻义,技巧提高了,但智慧、慈悲不足,伦理、道德、信仰观念薄弱。他们是科学家、工程师、电脑操作员或技术工人,可以造飞机、也会使用武器,甚至上到月球,能创造物质,实有竞争力。但多是野蛮人,不惜用一个导弹打一只咬他的蚊子,谁损害他的利益,谁敢与之竞争,他就用他的技巧打倒谁。这种教育纯粹是一种功利性的利己教育。说穿了,是一种投资,今天投资金钱、时间、精力下去,然后把投资收回来,挣更多的功利。
将佛陀教育要提升的三大素质与当今社会教育三大原则相比较,可以看出佛陀教育重精神文明的提升;当今社会教育重物质文明的丰实。只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社会是危险的,相应的教育方式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三思!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佛陀以为人人也可被教育成功,因为:
一、人人有佛性:人的本质是好的,如一块明镜,只因后天蒙尘才失去光明,一旦拂去灰尘,就会亮出光明的本色,人有被教育好的基础。
二、人是五蕴合成:人是色、受、想、行、识构成,是物质和精神的因缘综合物。因为有精神性,所以能思维,能分辨善恶;再者,因为有物质性,所以有可塑性。因此,如教育得好,就会止恶行善,一路向上,做到身心即物质与精神的双提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