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智敏上师:开智慧的缘起

       

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课后开示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4日
来源:不祥   作者:智敏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侯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所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

  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并没有象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或在林间修禅定,没有。但是他培福净了罪障,最终成就最大,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而有些人偏面地钻知识,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此中说道“虽有多闻,而增上慢”,有了多闻而增上慢,为什么?甚至有的“佛学家”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而某些地方对现在说来,却是不这么适合了,或者有了偏差了等等,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或者呢,我比你学得多哦,比你高,“增上慢”这些都会产生。这是多闻的人,要提高警惕的,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那么我们非提高警惕不可。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有了增上慢,便会出现“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对,与正法不契合时就会“嫌谤正法”接着便是“为魔伴党”,多闻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确,“我执”没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党,于是“天变成魔”实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自己堕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文我们天天念,但真正警觉观照者并不多,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识,我们多宝讲寺不办佛学院亦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宗旨是“学行并进”。

  下面是《福智之声》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弥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从中表现弥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重。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这些道理《广论》里面都有,但各人因缘不同,很多人对珍贵的佛经论典,因难以了解,而得不到好处,但对世间具体的事理,有时却易得领悟。文中又言:“应该广大听闻,但弟子的毛病,是对听法很有兴趣,但行持却很差,烦恼很重。”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法劲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驰,学法越多,烦恼越重。大家也有体会,一般人刚开始,一片虔诚,学法兴趣很浓。时间一长,头一剃,沙弥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坛。便认为培福之事,与我无干,该是其他人做的。而一个寺庙是靠大家护持起来的,你一个整天拿着一本书,超出大众之外,什么事都不做,自然便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烦恼,起了烦恼,则呆不住。这些人在本寺,已是屡见不鲜,越是学法,烦恼越重。初始来时,虔诚恭敬,到后来,矛盾烦恼越来越多,导致背道而驰。这些皆是“我执”之故。

  文中又问:“如果不听闻,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炼,”该如何解决?

  分析“这种现象,就是贪嗔所引起的过患”而我们的贪嗔从何而来呢?——从“我执”来,始终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于次要地位,甚至于损人利己。

  “我们在修学当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出现,但是,不要因为有这样的障碍而放弃。”应该断除烦恼,当烦恼生起时,要反观自己,即“照妖镜”要照自身,不要尽照别人,经常思维“我这种想法,这种要求是否正确”。

  说的彻底一点,若这个常住垮掉了,大家学法亦谈不上了。

  所以要针对这些障碍,努力的去对治它,克服这一切,不应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就放弃了。

  “如果自己没办法行持,那你起码也要祈祷”。“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对今生利乐贪著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治它,要让这一种贪著减轻。”

  现在很多人对学法兴趣提高了,这是好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学法是学什么?

  第一, 是得正知见,分清邪正、内外道,明白什么是佛的真正教义。

  第二, 是指导行持的理论——学的是用来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

  为了名闻利养,正如帕绷喀大师《三主要道》所说,这样将成为恶趣之因,将来亦难脱恶道。

  一般人都是喜欢偏求知识,而不重视培福,福报与智慧的关系在西藏讲得很多,在此,将福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向大家讲述一下。

  宗大师广学中观,为了印证自己的见地,便请问本尊文殊菩萨,答言“还差”。宗大师祈请开示,文殊菩萨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观见),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因为一切法不离缘起。条件为:

  第一,积资净障——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单有智慧,便易贡高我慢,甚至成为狂慧。而此种智慧,根本上说不会开悟,真正开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们学道的一般是广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广般若的作用才会起,若无,则一切皆在世间上流转。如何得开悟?应广大的积聚福德资粮,净除罪障,并努力地忏悔业障以求。

  第二, 修上师瑜伽,求上师加持。

  第三, 依止善知识,即依止通达甚深般若的善知识,如理听闻正法。

  这是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这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教授,依此,宗大师通达了甚深的中观见,欢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缘起赞》。他的智慧,就从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净除罪障等法而来的。

  我们再举一个积福开智,现实的例子,这是海公上师常讲的一则公案:

  金山寺有一位香灯师,名持律师,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晒衣被,有人戏言应晒蜡烛。彼亦恐“蜡烛生霉”,结果一晒之下,化为蜡水。维那师知道后很生起,便想迁他的单,乃出一个主意,对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实为委曲,应该去学法,将来可作大法师,到时我给你敲引磬当维那。”彼信以为真,便去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学法。因学不懂,谛闲法师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经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后来果然开智慧了。当上了大法师,因念及此乃行堂而来,故于讲经下座后,过堂用斋时,衣服一换,又行堂依旧,不怕丢脸……

  这个公案说明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学,虽然笨,亦能学好,不要自暴自弃,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学。再则即是依上述三条件中的“依止上师”谛闲法师令其做什么,皆一一遵行,再者积集资粮—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学法,文殊菩萨开示宗大师的三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开智慧,当上了法师了。

  我们闻后,应该有所感触,不要只作为故事来听,事情来了,还是老一套,“这个事我不行,那个事我没空”甚至于有些人起“妒嫉心”见他人成绩考得好,我考试考不好,认为是客观原因,我事情那么多,我怎么考得好?认为自己差得因为太忙,若是换一换,让我闲起来,照样我能考好。世间这种思想很多,我们出了家实不应该这样。

  总而言之,学法的场所是一个道场,若只为个人名利,而不顾他们与常住,犹如海中共乘一船而不愿同舟共济,各搞一套,结果便是船漏,全船覆没。道场若垮掉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切众生的苦,我皆代受,这个目标现在不用定得太高,一个道场四十来人,我稍稍为他们受一点苦,这对菩提心还谈不上,能不能做到?为整个道场修行者,这里来的都是学法修行的,菩萨示现的亦或有之,我为他们代劳,使他们能修行好。若人人发此心,道场才能搞好,学法也能学透。若皆不愿为他人服务,只希望人人为我,最好自己看书,不管常住,大家如此,饭也没得吃了,最后便散掉了。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自己是灾害百损的门,一切灾患都从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生,客观因果规律是辩证的。想要大福须布施。欲求大贵,须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单靠看看书,欲求开智慧,则不可能。即使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学问的人,打不开局面,什么原因?福报不够。反之,福报不够,法也学不好。福报没有了,甚至寿命也就完结了。

  福德跟智慧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再看看日常法师出版的这本书,它的名字,《福智之声》。福放在前面——有福才有智,没有福,智哪里来?福智两者是硬拆不开的、辩证的,我们偏偏就发现有些人只要智,没有福。这个我们认为是不对的,你们听了《俱舍论》,最好你们是着重地深思一下。我们学了法,不仅仅是背得点东西,知道些名相,跟大家讨论起来争个胜负,内心还是有烦恼,而且更多,这不是学佛法。将来在信徒面前夸夸其谈地说一套,努力争取为名利喽,

  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吗?不是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出三界,发心度众生,也要教众生都能这样做。

  首先下手——断烦恼。烦恼是从无明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障住本性看不到,都是无明给盖住了。无明是烦恼的根,想要除无明,从断小的烦恼下手,打仗样的,想要把主帅抓住,当然,主帅抓住了,事情就解决了,但他的部队在,他抓不住的先把他部队慢慢消灭了,要让他抵抗力没有了,他就可以抓住了。我们断烦恼,你要把无明去掉,自己要见自己的人空、法空的本性,那你先把那些粗重的烦恼去掉,贪、嗔、痴、慢、疑、邪见及悭嫉等等都去掉,要断烦恼的时候,那首先是要克服我执,就是要对人家多多利益,更要做到三轮体空,对照空性。

  一切法空它是提纲挈领的,不能当作口号来唤,学法不是唤唤口号的问题。大家到底怎么做?应该依照经、律、论去做。若是你为爱自己出发的话,一切灾害苦果都会造成,若为人家的利益出发的话,一切功德的基础都在这里,真正成佛也从利他这里来。菩提心,成佛的基础,就是利他,菩提心不是利他是什么?除了利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它最后的果呢?就是菩提的果——成佛。所以我们希望大家,真正学佛要从此处下手,要学会利他,为常住为正法,做些实事。勿要死于文字下边,只说不做,成个书呆子。

标签:智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