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大德开示>>正文内容

返闻自性的途径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31日
来源: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作者:智敏慧华金刚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天为纪念吾师华藏祖师度化有情,疾证菩提之大愿,故特传心要瑜珈,并力勉金刚同门“于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不间一时,念念返闻自性,即生必可成就”。短短数语,实已彰明本门修持的要诀,惟念有些弟子初修心法,未能了解“返闻自性”之深义,故略为解说。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净本定,切勿着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佛教大小显密诸乘之一切经典法要,一切次第仪轨,或渐或顿,或权或实,皆为皈元之方便)空净自现。性是体,心是用;犹如明月,月亮是体,月光是用,虽清辉遍照,月体本一。更当照了一切有形有相之外境及无形无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体所现而不住着;如镜花水月,非有非无。真觉悟此心者为佛,迷此心者即是众生。返闻自性就是将众生无始以来,追逐外境,向外驰求的心,返转来观照本觉本净的真心。

  综观世间一切物质毕竟毁坏(成、住、坏、空),一切生命毕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毕竟虚妄(生、住、异、灭),所有一切一切皆生灭不已,其不灭者惟自心正觉。自心,分心性、心识两种;心性为不生灭心,即正觉,是为智;心识为生灭心,即妄念,是为识。经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正觉);凡取着六尘而起分别爱恶取舍即为识(妄念)。菩萨晓得返照,当下即舍,撇得快,不住尘相识执,故成正觉;众生不知返闻,被根尘识所缠,念念分别取舍,故不能解脱。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只要时时返闻自性本觉,不被尘识所迷,由短暂之一念觉悟,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将攀缘六尘之识心(思想)扭转来照了尘相假,识用妄,心念空,于根尘相接时(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六尘相接时),不起分别爱恶取舍,只观照不变不迁之自性。再明白说:脑子不想外境好恶分别取舍,不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不想,只想此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光明遍照,竖穷横遍的本觉真心,只想此一尘不染,却万法森罗,本无来去,又恒示来去,清净广大,圆融无碍的自性,这就叫返闻。恒常如是,因缘时至,即能悟见本来而证性空,此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们既知自心(不住尘识之心)是佛,觉即是佛,又何苦费尽辛劳向外觅求,需知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觅求之具体而究竟的方法即返闻自性。

  我们实修时,可以在静中修,也可以在动中修。静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动中修是历缘对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上修,再讲得简单些,我们终日吃饭、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样,只有一点相异,就是我们心中不染六尘、八识,看到漂亮的东西,我们不执着,听到悦耳的声音,也不追寻……..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你也许会说:我们也不想染六尘,但是六尘却缠缚难脱,怎么办?此为无始业障习气深重所牵,需仗密法精进修持,消业除障而入清净本来。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发心可消除障碍,金刚心可清净罪业,供曼达以积资粮,上师相应趋入加持。本门的心地法门方面有各种修心要诀、要门,本尊心要,皈元要诀,大手印,大圆满,且却妥噶,仰兑阿兑等等都是立断顿超的最胜解脱道法门,不离此心,圆满佛土。然胜法虽多,各随根性,只选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碍。但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都以止观为基础,以圆满福智二德为指归;修止观(圆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种次第,但以返闻自性本体为最了义。修持返闻略分二门,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空门

  返闻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现,其体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实如梦境,试想梦中景物,栩栩如生,历历分明,种种行动造作,皆与现实生活无异,然正梦之际固不知为梦,犹现今生存亦然,迨悟后方知不仅自已在梦,及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梦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质终究毁灭,一切生命毕竟死亡,一切皆如幻而现,固泯一切相,直观本空本寂之自心本体,即众生之佛性,是谓空观。楞严经曰:“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自性之广大实非人类的理智所能测量,众生在缠时,总是认定此躯壳为真身,弃海认沤至为可悯,故真实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身相上修,而是直观本体实相,安住在清净无染,却万德圆具的真心中,入法性之流,泯去能所对待,直证第一义谛,可依法本修持。

  有门

  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妙有入手。现代人一身肩负许多工作和责任,人口拥挤,没有安静的环境修空观,就可从妙有着手,由本体起妙用,示现本尊,普度一切众生无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是本具佛性,度为本尊;又观一切世界,皆为诸佛净土,高楼大厦或木屋草棚,都是净土之宫殿,与诸佛净土无二无别;一切音声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诸佛的甚深宏愿;久之即离分别爱恶,妄想颠倒执着取舍。因为所见,唯有诸佛依正庄严,所闻,唯有诸佛一乘圆音,觉,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实相,菩提大愿;自于行住坐卧一切时,见闻觉知一切境,皆不为尘境所染,内心妄念烦恼邪见不起,久之自性清净,实相现前,不起于座,即成正觉,当依法本而修。(由此进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容待后述)

  修行道上的障碍对治

  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无量无边,成就的人却凤毛麟角,不要说成佛,成声闻缘觉亦不多,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学佛者总喜欢以人类的心、意、识去寻求那个根本不能以心、意识来测量、来寻求的不思议境界。所以诸菩萨千思万虑不能测佛智,只因妄想思虑故;释迦牟尼成佛时就举手触额而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足如来福慧德相,只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着,则清净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另外一个障碍,即众生有喜欢向外攀缘六尘、贪得无厌之习性,不相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许你们会想,既然自心本具,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当然,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执着、分别、取舍,也就是说你们如不被这个花花世界所牵引,致生起种种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无求无得,离开追寻求得之心,离开希望惧怖的心,甚至离开自己一切对待的心,外不受尘境所缠,内不受心念所转,久之六根清净,妙明真心自显,即成佛道。六祖不识一字即能悟证,阿难多闻第一,仍待所闻扫净,而后方证真空。由此足证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佛告诉我们,要离开妄想、颠倒和执着的方法为修习禅定,定就是专注,在众多的各种定中,最殊胜的即体性定,也就是返闻自性。但单靠自力很难成就,因上根之人实在太少了。黄檗禅师就感曾感叹:禅门之中千人万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个两个。为什么?就是因为只仗自力。必须兼仗佛力,才能速证无生。净土宗虽也兼仗佛力,但因见地、愿力、修持方法之不同,所得之境界常是带业往生,带着无始的业力,到极乐世界去慢慢修,即使如此,真能往生的比例也是少之又少。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宝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愿,而又力行的话,上根者于此生,中根者于临终,下根者于中阴都能够三密相应,证到本来不入轮回,直生本尊净土。

  愿力

  我们若立志成佛度生,发愿是很重要的。因为诸佛因地于起修时都先发大愿,然后愿行相应,才能圆证。修心好像种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间福报,虽也能如愿,最多是报生人天,福报享尽,还会堕落。假如各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心度尽六道众生,就凭这样的大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因为发心就是播种,播了要度尽众生的种籽,将来一定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且乘着愿力,决不堕三恶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圆满福智,直至圆证无上正等正觉。

  行持

  最后讲到行持,发了愿如果不行持,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终日空想而不力行,决难成就。所以我们要行住坐卧,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闻自性,或如幻度众生,或是读诵大乘经典,研读本门开示等;修行好像钻木取火一样,要不断的钻,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钻那么三下,晚上钻那么两下,隔几天再钻,那永远不会生出火来,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持续不断的修持由暂而久才能成片。总之,在缠缚中之众生,常常像无头苍蝇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别取舍中乱闯,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念不净,为尘所转,修途中障难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应时时观想本尊在心中,上师要顶戴,一言一行,皆为利益众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当前时要历境验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尘境所动,更时时用智慧觉照,持自心如大地,知一切相都是如幻而现,也都是妙有,佛来魔来,不欣不厌,安住不动,终归寂灭。如此觉照诸相而不住相时,真实的智慧慢慢就会生出来。再进一层连智慧都不执着,因为智慧也是自性所显,所以心经说“无智无得亦无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终非究竟。愿与我密乘同门共勉,如实修持,同证佛果。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速证无上菩提。


标签:智敏慧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