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菩提——自“贪欲”说起[证严法师]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瞋、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想”这个字,上面是“相”,下面是个“心”字,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形相牢牢印在心上”,便成了这个“想”。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色、形相,都常在心中起贪、瞋、痴等烦恼的念头,常令人爱恋不舍,罪业也常缘此而生。
欲深无底,贪无止境。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的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这个世界上哪一件事能让我们随心所欲呢?所爱不得,所求亦难满足,有爱欲有追求,就有痛苦。要无痛苦,得大如意,就要少欲,知足。能少欲随缘,则何处不安心,何事不如意呢?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够安稳的终此一生。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道心亦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所谓的烦恼并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质中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贪富贵贱的。
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真假颠倒。把假的看成真的,去争执、去计较;却把真的看成虚妄的,不去用心理会,随意丢失。
人生不需要太计较。我们的生命,甚至一切物质都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迁变无常,不净、苦空的东西。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的感情与安定的生活,但只差在“为得多求”。因为“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人都是求“有”,什么“有”呢?有就是烦恼。
这个世间实在是危机蕴伏处处难安,但是,佛陀说:再可怕的事情也比不过我们自己心中的烦恼贼。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有烦恼心在,即无法解脱。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
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境界及挫折,都能够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把心胸放开,自然就可断除烦恼。为何人会有烦恼?是因为心最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烦恼是存在人与人之间;能在烦恼中排除烦恼,才是真正没烦恼。
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当作是一种人生的“再充电”,一种最好的教育。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一页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一个人事或一个烦恼,也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一个警语。
透过烦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在禅门中的一则公案;说明凡事担心、骇怕,是痴执的表现。有一禅师当在打坐时,忽然眼前出现一个境界——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禅师当下说道:“无头,头不痛”,说罢境界即消失。一会儿,又出现一个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的像,禅师言:“无腹无心,不饿也不忧”,随后境界又消失了。没多久,又出现一个没有脚的像,禅师言:“无足不乱跑”,言罢境界全部消失。禅师因而悟出——“尘境皆无性”。
烦恼即是菩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